首页资讯人物 二师是什么

二师是什么

刘贺英北京市第二师范学校是我的母校。原是宣武区师范学校,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回民学院师范部,1960年学校迁至白广路18号。1963年,全市师范学校调整为5所,宣武区师范学校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师范学校。我就是在学校改名那年秋天入学的。查阅《…

二师是什么

刘颖

北京第二师范学校是我的母校。原为宣武师范学校,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惠民学院师范系。1960年,学校迁至白光路18号。1963年,全市共有五所师范学校,宣武师范学校更名为北京第二师范学校。我是在学校更名的那年秋天入学的。

查《宣武区普通教育志》,对二师有如下记载:

到1966年,学校为北京郊区培养了942名小学教师、82名幼儿园教师和61名在职教师。“文革”开始后,师范学校停止招生。1969年12月,“二师”回归区教体局领导。1970年恢复招生,增设专科班和医学班。780名教师和45名校医被派往该地区的中小学。1978年4月,北京第二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分校。

1963年,我从师范二年级的附中毕业。我的第一志愿是北京第二师范,我成功地被录取了。我至今还珍藏着当年8月20日团委和学生会发来的贺信。当我打开薄薄的信笺,那个时代字里行间特有的印刷和热情依然能打动人心。

我对母校的记忆还停留在60年代。我记得当时的学校是一座白色的四层建筑,位于白光路,东西向。主教学楼呈L型,西面是宿舍,南面是教室,顶层有平台。操场被“L”半包围。食堂和琴房在操场北面,另一个是二层小楼。我们的教学楼是按照五十年代末北京市教育局改进的教学楼设计标准建造的。资料显示,当时的新标准中学教学楼要求每层净高不低于4m(以前标准为3.5m),内中廊净宽不低于4m,单廊净宽不低于3m。楼高5层,房间面积6.60m× 9.60m,平均每个学生4.4m2(以前标准是4m2)。可见教学环境和条件还是很不错的。我们女生宿舍在西三楼,男生宿舍在四楼,我们教室在南楼东。从每年一班到三年一班,我们的教室从来没有换过位置。

今年春分那天,我在闺女的陪同下,寻觅着来到了白广路18号,这是在白广路南口往北不远处的一个单位门口,我觉得这个位置大概就是以前的学校了,不过现在的这里不太像个学校,门口挂着好多块牌子,有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现代教育报社、北京教育综合服务中心、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等等。我不太敢认了,但这些单位都涉及教育,让我又觉得找对了地方,不过办公楼的颜色是深红色,和记忆不符,通过观望楼体外侧,加上询问保安,初步确定了这是座老楼。保安说,听说这栋楼和人民大会堂是同时代的建筑,听到这里,我有了95%的把握。征得保安的同意,时隔半个多世纪,我又踏进了母校的校门。

今年春分那天,在女儿的陪同下,我寻寻觅觅来到了白光路18号,就在白光路南口北不远的一个单元门口。我觉得这个位置很可能是以前的学校,但不像现在的学校。门口挂着很多牌子,有北京教育音像出版社总部、现代教育报、北京教育综合服务中心、北京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等等。我也不确定,但是这些单位都是涉及教育的,让我感觉又找对地方了。但是办公楼的颜色是深红色的,和我记忆中的不一致。通过看楼外,问保安,初步确定这是一栋老楼。保安说,听说这栋楼和人民大会堂都是当代建筑。当我听到这个的时候,我有95%的把握。在保安的同意下,时隔半个多世纪,我再次踏进了母校的校门。

毕业54年,重返校园,感觉温暖,熟悉又陌生,感慨万千。我在主教学楼门口拍了一张照片,然后绕到南边的东边,从玻璃窗上依稀分辨出我们以前的教室。现在大部分教室都变成了办公室,不允许你进楼。从外面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主楼东端连着北,也是四层。从粉刷过的墙面可以看出新旧的区别。但经过50多年的风风雨雨,教学楼的主体一点都没变。这个发现足以让我感到惊喜和安慰。在“L”形的主楼内,操场和秋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花园。北侧的小楼还在。不知道它现在的目的是什么?看着看着,我仿佛听到了50多年前琴房飘出的音乐,还有篮球敲打地面的声音,连接着同学、少年、梦想、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

保安来催我们尽快离开,这下坏了我的心。短暂的参观后,我在大门外停了很久。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月,今月惯效法古人。我当时就有这种感觉。建筑的存在是和这个傍晚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站在建筑前的遐想,大多是对当时的人和事的回忆和思念。

第二,老师们的校风正派,制度严谨,老师们都是榜样。经过三年的师范教育,我们班的班主任是王文柱、李忠和夏淑兰。他们就像父母和同伴一样,关爱着班里的47名学生,以身作则,践行着师范生“为人师表,为人师表”的校训,教导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当时的二师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老北师大和老西师大的优秀教师,邀请了孙敬修等老一辈教育家给我们讲课。学校课程丰富深入。除了文理的几门基础课和教学方法,还有心理学教育学,师范生的特点是音体美。音乐包括声乐、器乐、各种体育锻炼、丰富的艺术课活动,以及农村劳动、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

硬件和软件的优势,让学生在学校就能练出扎实的基本功。那些年,二师这块小宝地,培养了一大批精英。1967年11月,由于“文化大革命”,毕业分配推迟了一年多。火了,星星到处都是。带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革命理想,同学们奔赴远近京郊,投身基础教育第一线。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都一岁多了,在教育行业各个学科深耕了几十年。许多人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特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当代书画大师等。他们大多默默奉献于教育教学管理,直到光荣退休。一些学生因为过度劳累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石二和她的学生为祖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通过查找历史记载和网上资源,对这所学校的介绍却很少。可能是五六十年代很多学校合并、更名、调整、搬迁,很多史料没有妥善保存;文革期间,文教领域的破坏比较严重。再加上历史久远,我们这些毕业生几十年如一日的打拼,只问成绩,不问文达,没有时间考虑对自己、母校的宣传和对过往数据的挖掘。2016年秋,我们班骨干成员提出倡议,出书记录我们的学生时代,感恩学校和老师,铭记革命烽火岁月,镌刻我们对教育事业始终不渝的奉献。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全班同学撰写回忆文章,投稿,编辑校对。最后,我们班最好的同学、国家特级教师马新岚捐资印刷制作了一本名叫《岁月》的班书。书中有美好的回忆,有坎坷的人生,有理想的芬芳。这本书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一首交响诗。通过它,我们二师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虽然桃李不言不语,自顾不暇,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及时回顾历史或许有助于我们铭记自己的初衷。我想二师对祖国教育的贡献应该是现在和未来的年轻人都知道的。所以,我开始写这篇回忆文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319.html
上一篇京师大学堂谁写的
下一篇 传统蒙学的当代意义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