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朝鲜人对中国的看法

朝鲜人对中国的看法

彭援军在我收藏的上千件有关抗美援朝专题的书报刊藏品中,令我视为珍品的是,刊有大文豪巴金先生专访文章“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的《新湖南报》,1952年4月23日第972号第4版,那时还是右起文竖排版的格式。与此同时,我还珍藏着刊登此文的《川…

朝鲜人对中国的看法

彭援军

在我收藏的数以千计的抗美援朝题材的书籍、报刊中,我视为珍宝的是《新湖南报》,它刊登了对伟大作家巴金先生的专访《我们会见彭司令员》。是1952年4月23日第4版972号,当时从右起还是竖版格式。同时,我还很珍惜发表这篇文章的《川西日报》(总第831期)。1952年3月,创作了《激流三部曲》的著名作家巴金率领创作团队采访朝鲜战场。3月22日,巴金和17名文艺工作者一起,接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会议期间,司令员彭以他的朴实和宽容,吸引了来自国内的文艺工作者。25日晚,48岁的巴金满怀激情地花了3个多小时,一气呵成地写完了这篇文章。因“不配”而感到卑微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篇文章?这不仅是因为文中所描述的英雄彭与我同姓,是我为这位伟大的英雄编辑了彭元帅的《史料集》,也是因为这封抗美援朝写的战地通讯是伟大作家巴金写的。其朴实的文笔和感人的内容,可以和韦唯的《谁是最可爱的男人》相媲美。况且这篇文章的背后,还有一个关于“你不配”的故事。

文章从会见前大家的紧张心态,到会见中的自然融合,记述了彭德怀司令员威严朴实的形象;通过对彭德怀谈话的记录,表现出一个志愿军主帅对朝鲜战事的把握和胜利的信念。文章写成的第二天,巴金又参加了志愿军司令部欢迎“细菌战调查团”的大会。在会上,彭德怀司令员又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晚上回去后,巴金又根据听讲话的心得对原文作了补充。第二天他把文章交给同行者传阅。参考大家意见略加修改后,便将文章交给了新华社的编辑。就在文章交出的第二天,巴金收到彭德怀写来的一封信。原来,彭德怀在看到新华社转交他审阅的巴金文章原稿后,彭德怀觉得把他写得太“大”了,并且具体标出其中一句,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中國青年出版社《保卫和平的人们》从会前大家紧张的心态到会中的自然融合,文章描写了彭司令员端庄朴实的形象。通过彭对谈话的记录,可以看出志愿军总司令对朝鲜战争的信心和胜利。文章写完的第二天,巴金出席了志愿军司令部欢迎“细菌战调查团”的会议。在会上,司令员彭又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晚上回去,巴金根据听演讲的经验,补充了原文。第二天,他把文章交给同行传阅。你把意见稍加修改后,把文章交给了新华社的编辑。文章交上去后的第二天,巴金收到了彭的一封信。原来,彭看到新华社交给他审阅的巴金文章手稿后,觉得自己写得太“大”了,特意标注了一句话,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中国青年出版社,保卫和平的人们

彭怀来写道:“巴金同志把‘像长辈和孩子说话’改为‘像和睦家庭中的亲人说话’。我想把它换成这样。不知道允许吗?其次,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让我有点害怕!出于同志们的礼貌!3月28日,彭收到彭司令员的这封请示信,巴金立即改了文。原文是:“他(彭司令)大手抓住椅背,右手压住桌沿,平静地跟我说话,像长辈跟孩子说话一样。”修改后,这句话变成了:“像和睦家庭中的家人一样心平气和地和我们说话。”

第一次在朝鲜写英雄故事。

百年文豪巴金写的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不止上述几部,但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而且爱不释手。1952年初,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排巴金率领17人代表团前往朝鲜前线。代表团在朝鲜待了七八个月。在此期间,巴金去过平壤和开城,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战场上与指挥官和士兵生活在一起。比如1952年6月到达驻扎在板门店附近的63军566团,当年10月13日回国。

1953年9月,上海明凯书店出版了巴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短篇小说集——英雄故事》。这本集子包括四部小说和一篇散文:《一个坚强的士兵和一个派往朝鲜某地的侦察兵的故事》、《黄同志的故事》、《爱情的故事》和《后记》。巴金以热情的笔调书写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把志愿军战士爬冰卧雪、英勇战斗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充满了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爱。这篇文章里有六处负伤爬回部队十天九夜的钢铁战士,有冒着敌人炮火游过沙川河的侦察兵,有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烈士。“一人吃苦,万人享福”的宏愿,构成了壮丽的画卷。作为“新文学系列”之一,这本书由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时隔半年再版,印数达7万册。之后,《英雄传》于1956年6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1953年7月27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出版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巴金在板门店得知《朝鲜停战协定》已经签订后,再次要求组织对朝方进行深入采访,补充自己的创作素材。当年8月中旬,巴金没有出席即将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文化代表大会,于是第二次乘坐军用邮车赴朝,赶往志愿军西部部队,再次体验了五个多月的激情生活。他在信中告诉妻子萧珊,“至于别人的名誉,我不在乎。但是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很努力。忙碌并不妨碍我的创作...回国后才能考虑创作计划。我也想在上海认真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战争的,好好学习,然后回去自己看看能不能写……”两次朝鲜之行收获颇丰。

作为巴金第二次访朝的直接成果,1954年1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抗美援朝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其中包括《入朝随笔》《刻骨铭心的仇恨》《吕玉久和的事》《魏连长和他的连队》《一个连队的生活》《范和何的事》《李学复同志》等多部纪录片。另外,书前还有发自内心的祝贺。这本书由《解放军文艺丛刊》编辑部编辑,首印5万册。由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发行,很快销售一空。

巴金去了朝鲜,走遍了平壤、开城中立区、前线坑道,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除了从彭司令员到钢铁战士的大量通信报道外,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为经典电影《英雄与儿子》奠定了基础,成为一个文学故事。1961年6月,巴金为《上海文学》投稿,7月20日完成了三万字的《团圆》。1961年第8期《上海文学》反响热烈,引起了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注意。夏衍看后,指示中央电影局将《团圆》列入1963年的拍摄计划。剧本写完后,找巴金讨教。巴金很快回答说:“如果没有意见,我同意拍电影!”巴金对电影剧本中王成形象的深入塑造特别满意,觉得很符合他的意愿。1964年,由《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与儿子》上演,立即好评如潮,迅速风靡全国。后来巴金的老朋友萧乾称赞这部电影的四个字很有代表性:“震撼人心”。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之中抽空观看了这部电影,并说:“我认为作家们必须去参加激烈的斗争。巴金带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非常好!写一部和英雄儿女一样好的作品。”

经过多年的沉淀,从1960年10月到1961年9月,巴金写出了中篇小说《三个同志》的初稿,共26章,还有一个“后记”。正文讲的是1952年春到10月的朝鲜战争,“结局”讲的是1958年3月第一批归国志愿军回到祖国。之后,从1963年到1965年,他每年都要把这部作品改一两次,巴金决心把它改成真正感人的东西。

编辑郎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360.html
上一篇告别“毛泽东号”旧机车
下一篇 蒙古国有几个党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