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虎坊桥附近都有什么胡同

虎坊桥附近都有什么胡同

齐七郎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有的胡同四通八达,虎坊胡同则是一个死胡同。北京城南有条东西向的大街,东是虎坊桥,西是菜市口,这街就是骡马市大街,据说过去是买卖骡马的市场。虎坊胡同就在这条骡马市大街的路北侧,它的东边是红线胡同,西边是魏染胡同,红线…

虎坊桥附近都有什么胡同

气浪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有的胡同四通八达,而虎坊胡同是个死胡同。

北京城南有一条东西向的大街,东有虎坊桥,西有菜市口。这条街就是穆勒石街。据说这里曾经是一个买卖骡马的市场。虎坊胡同就在这条木乐市街的北侧。东边是红线胡同,西边是魏冉胡同。红线胡同过去被称为马咸胡同。哪一年改成红线胡同的?那一定是1965年。那一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北京的胡同进行了一次街名整治。一些明清传承下来的胡同,因为重名或者观念过时,纷纷更名。胡坊胡同也在那一年失去了它的名字,成了罗马式街北侧唯一门牌号的一部分。湖坊胡同

虎坊胡同是一条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胡同。

有人说,北京胡同的居住风格是围绕水井形成的。每一个胡同都要有一口水井,没有一口甘甜的水井,任何胡同都成不了。湖坊胡同虽小,也有一口井。胡同呈葫芦状,井位于胡同的葫芦髓区。这口井,高高的石井平台,仍然在那里,尽管后来一些院子里安装了自来水。孩子们可以拿一个水桶,绑一根绳子把水拉出来。备战的时候挖了个坑空填井。井台的这个地方后来成了洞口的洞口空。

虎坊胡同是个死胡同,只有五个门牌。门牌按顺序排列,一个小圆圈从胡同东南向北再到西南。后来一号南面新开了一个门叫甲一号,这里的四合院很小,有些勉强。后来变成了一个小院子,每个院子里住着三五七八户人家,只有第4户是独门独户。1965年街号整顿后,虎坊胡同并入悍马街,成为91号、93号、95号、97号、99号、101号,93号为原1号,101号为原5号。

现在已经很难找出虎坊胡同的历史渊源了。有人说是明清皇室养虎的地方。虎坊胡同这个地名没了以后,虎坊桥就是养虎的地名。没有放在哪里的说法。菜市口北面有一条铁门胡同。还有人说铁门里面有个养老虎的地方。不过铁门胡同和虎坊胡同的距离还是有点远,中间隔着四川营和魏冉胡同。

虎坊胡同,从胡同口到1号院门的地方,已经是走了半个胡同都多了。从胡同口进来的东侧是清洁队,然后是鹤鸣堂药铺的后门,然后是幼儿园,然后是甲1 号,这些都是后来在虎坊胡同开的后门或是在麻线胡同那边的门堵了以后才走这边的。胡同口往里走不远的西侧,有个下水沟,胡同里没有污水管道,脏水都要从胡同里头端着盆提着桶走出来,倒在下水沟里。过了下水沟,胡同一下子变窄了,往北走两步,胡同的西墙有个大门,能进一辆三轮车,大门里是大华衬衫厂的分部,工厂的车间一直再往北,就是5号院了。

院落周边很多高楼大厦虎坊胡同,从胡同口到一号门,已经是胡同的一大半了。从巷子入口东侧是保洁队,然后是鹤鸣堂药店后门,然后是幼儿园,然后是No。A 1,都是后来在虎坊胡同后门开的或者马咸胡同另一边的门被封了才去这里的。在巷子入口的西侧,有一条下水道。巷子里没有污水管,脏水得顶着盆和桶从巷子里出来,倒进下水道。过了沟,胡同突然变窄了,向北走了两步。胡同西墙有个大门,三轮车可以进。大门是大华衬衫厂的分厂,工厂的车间再往北,就是5号院。院子周围有许多高楼。

影壁是老北京四合院大门的标志。2号院的影壁是砖砌的,3号院的影壁是木质的,立在大门外,4号院和5号院的影壁在大门内。1号是带着大葡萄架的高台阶,每年都挂满葡萄。一号院不仅没有影壁,也没有西室。

虎坊胡同是老北京南部的一条死胡同。这里大四合院不多。住在这里的大多是底层的穷人。这里的人听京剧,喝豆汁,吃渣渣面。这里没有横幅。旗人都住在玄武门以北。老北京分内城和外城,宣武门是内城。纪晓岚不是封臣。官员就算干得再大,也只能住在虎坊桥以东,也是外城。

我家住在虎坊胡同。在四川英德粮店买大米

川营是京南的一条胡同,距离虎坊胡同五六百米,也在罗马式街的北侧。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说是崇祯年间,一个叫秦良玉的四川女人,勤王,驻扎在北京,巷子的名字就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川营是一条生活胡同,北面直通绵竹街,南面直通木乐石街。

那天我妈听街坊说粮店有好米,让我去买。我有粮本、粮票、布袋和钱。

买米的地方是四川英南口的粮店。粮店在胡同的西南角,门面在罗马的大街上。店家一进门就对着收银台。在右手边,有几个装粮食的木制容器。各种粮食都露在外面,储存在箱子里。谷物一般有三种,白面粉、糯米、大米。一个用马口铁制成的便携式容器把要购买的谷物从储存箱中取出。在那个秤上称重后,倒入悬挂在粮箱上方的大漏斗中。漏斗的上口很厚。家里人口多,漏斗下面的米和面,拿起来真的很辛苦。刚开始,软软的口袋突然沉了下去,一不留神,漏斗下面的食物撒了一地。粮食进了口袋,用绳子和线捆起来,出了粮库,重的就扛着,回家的时候肩膀就白了。

大米是机器大米。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机器饭是机器磨出来的,我还以为是鸡饭,因为我知道鸡喜欢吃米饭。

买菜的人很多,排着长队。站在我身后的大妈把手伸进面盒里,一把抓住,说,面干了,松了。我让你帮队,小跑着回去,叫所有邻居来买。

我通常带一个布袋去买大米。那个时候,塑料袋是奢侈品。有一次我去买米,拿了面兜。在收银台交完粮票后,业务员用笔在粮本上填上买米的数量,就算用了口粮。然后我付了钱,称了米,售货员问我:“你拿这个装米好吗?”我说:“是的。”后来业务员坚持让我回家把米兜换成装米的。当时我很生气。好不容易排上了队,还得回家换饭口袋。长大后才知道,如果用面兜带回去,洗米会很麻烦。

跑回家,把面包换成米包,然后跑回粮店。我原本想买的大米卖完了。我看着空空的深饭盒底部发呆。售货员一见我,才想起刚刚让我回去换米袋,不厌其烦地退还我多出来的钱。大米换成了14分和8分。这种米不好吃,洗米的时候有很多糠。

胡同现状现状胡同

粮店逢年过节也卖糯米、糯米粉、绿豆、红小豆。粮店也卖面,吃机器卷的面在当时被认为是奢侈品,就像今天家里的手工面一样。有一次,我去买面。我可以用粮票吃面粉和大米,这两分钱一磅。一磅粮票相当于一磅225湿面条。在那些日子里,我不得不排队等候购买一切。那天,我妈给了我整整一块钱。买了面条后,售货员让我拿走零钱。这时,有一个小姐姐站在队伍的最后。看到我拿着零钱,她把它抓得乱七八糟。她蹲在粮店门口帮我把钱理清楚。回家交给我妈的时候,少了一张50分的票。我妈让我回粮店找找。售货员说我找零钱的时候记得很清楚,不会错的。回到家,我跟我妈说了,我回想起门口的姐姐帮我顺了钱。家人说小姐姐把那五毛钱拿走了。这道菜的名字叫包华大厦。

附近的食品站叫包华大厦,我搞不清楚。以前的饭店都叫这个楼那个楼,比如“鸿宾楼”、“翠华楼”、“松鹤楼”、“华北楼”。那叫富丽堂皇的建筑,真的应该是两层小楼,楼上有包间。食品站怎么会叫包华大厦?

包华大厦给人的印象是没有建筑。一进门就是一排大肉床,上面有一两块三指肥肉。吃肉容易,谁想弄块肥肉油回家,就等着。当你放上更薄的一块,你就套在上面,手指伸向表壳,指着更薄的地方要两毛钱。很少看到买1斤肉的人,虽然1斤肉才几毛钱。

案中总有细细的咸带鱼。如果有什么无盐带鱼,也是用手指卖的。两指25一斤,三指38一斤。很少见到四指的,只有特供点才有四指。

在卖鱼的柜台里面,挂着一根火腿。虎坊胡同附近以前有很多行会。鲁迅住过的绍兴会馆,康有为住过的南海会馆,谭嗣同住过的湖南会馆,都离虎坊胡同几百米。火腿是南方人最爱吃的食物,南方人都住在会馆,所以肉少的时候就有摆个火腿的市场,但是胡同里的老北京人不太会吃火腿。

右手是油盐酱醋柜台。酱豆腐和臭豆腐放在坛子里,酱油醋放在木桶里,专门配有升降和漏斗装瓶。散装酱油有一斤和一斤两种。对了,还有韭菜,芝麻酱,黄酱,都是散装的。拿瓶子换酱油,但是瓶子有押金。

从这里到外面,是蔬菜柜台。夏天门外的街上,有很多时令的路菜,扁豆,茄子,白菜,西红柿,甜椒。菜是季节性的,不分等级。西红柿有大有小,黄瓜又粗又嫩,不能选。那时候,如果家里有人在蔬菜站工作,那是一件乐事。包华大厦有地秤。估计是进货的时候用的,大宗蔬菜买卖的时候也用。

胡坊胡同1号东房郭大爷在一个蔬菜站上班。他经常在院子里买些扁豆和大蒜。摘扁豆剥蒜是郭大爷给院子里的主妇们找的。选一筐扁豆要几毛钱,剥一筐生菜也要几毛钱。

赵小品里买豆腐的情节我们也体验过。豆腐是在杂货店买的。历史与民俗学会副会长张老师说,那个时候,粮店不能直接卖粮食。豆腐,花生,瓜子肯定是杂货铺卖的。豆腐也是定量的。豆腐是5块豆腐22分钱一斤的粮票。

那时候人们的月薪大多在40元左右,也就是几毛钱一斤的蔬菜就能吃得起。因为菜的种类比较单一,而且是集中供应,比如扁豆,所以晚上在医院各家各户的锅里都有这道菜。那时候没有冰箱,没有人能装食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510.html
上一篇香厂路:百年前的辉煌之地
下一篇 永定河的历史和文化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