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学 吴中风物,吴中风景图片

吴中风物,吴中风景图片

叶梓孩 儿 莲刚过清明,雕花大楼的孩儿莲,就开了。跑去看,孩儿莲身似蛟龙,腾空般盘旋而上,遒劲古朴。一朵朵只有指甲般大小的花,宛似倒挂水中的莲花,色泽鲜嫩得像是婴儿的脸庞。这大抵是园艺界取名“孩儿莲”的原因吧。其实,这是我第二次见了。第一次…

叶梓

儿童莲花

清明节刚过,雕楼里的娃娃莲开了。

跑去看,小莲花像一条龙,翱翔空盘旋而上,带着它的单纯。只有指甲大小的花,像倒挂在水中的荷花,像婴儿的脸一样鲜嫩。这大概就是园艺被命名为“小荷花”的原因吧。其实这是我第二次遇到。第一次见娃娃莲,是几年前去的雕楼。恰好莲花宝宝也开了,意外之喜。关于这件事我已经在东山书稿中写过了。这次是特意来看的,仿佛老友重逢,有交情。

娃娃莲,又名茴香,最早种植于印度寺庙。传入中国后,在云南等地种植。但它为什么去了江南?《太湖备》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荷花大如棋子,色同荷花,花不香。从它的叶子上摘下来的香花像茴香,这是吴忠祥没有的。清朝顺治年间,东山翁汉金在云南河西(今玉溪)任县令,带回后归xi家族所有。甄是一个罕见的产品。然而,第一朵花不结果子,根不发芽,它的种子就无法传播。做好事的,分支法。今有十本二十本,树枯云南初。”

但我在东山一带听到的奇闻是,三百年前,雕楼的地主金希之在园艺时,他那位很懂风雅的公婆送了一朵子莲作为礼物——不知这是真是假。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孩子结婚,一定是优雅的人。但搬到江南后,娃娃莲略有变化:早在云南就开花结果,搬到东山雕花楼后,只开花不结果。而莲花的果实是不能食用的,也是无用的,意思是“去其弊,取其利”。

其实在苏州,荷花宝宝并不是东山独有的。

清代学者顾在《吴门表音》中这样描述翁汉金带着娃娃莲回乡:“娃娃莲,叶厚花红,专治血证。一株在白石桥赵家,一株在洞庭山,翁汉金种在吴中,只有两株”。后来有人考证,赵旧居的小荷花是盆景大师周寿娟从湖南道州书法家何的孙子那里买来的。后来,周嘉花园所在的街区恰逢改造。老房子地下水排不畅,积水。树根被水浸泡了很多年,所以小荷花不幸死去了。

我没有在周寿娟的文集里读到这段轶事。

据说现在柳园里有一株娃娃莲,是花匠严用雕楼娃娃莲的基因培育成功的。可惜我没看到。如果是真的,那就是雕楼的下一代子莲了。

奇怪的是,云南的小荷花几乎消失了。

山浜

这不是一个武侠帮,而是一个起源于苏州吴中的建筑学派。

为什么叫香山帮?

因为这些工匠大多生活在香山周边。这个香山不是北京带老婆孩子去看枫叶的那座,而是苏州西边毗邻浩瀚太湖的一座小山。据《木渎小志》记载:“曾在此栽种草药,派石及众美女采摘,故名”。其实没必要刻意去追求这样的传说是真是假。关键是这座山一直叫香山。

象山帮的范围,如果以今天的地理区域来界定,大致分布在吴中的胥口、广府一带。自古以来,这个地区就以盛产能工巧匠而闻名。春秋时期,伍子胥在阖闾建大城,在象山建大离宫,催生并形成了象山帮的第一次高潮。后来到了北宋,苏州设立了迎丰局,负责招募能工巧匠去东京建园。为什么设在苏州?是因为苏州有很多能工巧匠。明代前后,象山地区的能工巧匠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形成了以制木、制水、砖雕、木雕等多工种的建筑群体。他们看似松散,没有具体的组织,只与其师徒相称,但实际上却有着响应一切号召的“集体作战”的强大力量。当然,这不仅与明清时期苏州的经济发展有关,也与苏州兴盛的园林风格有关。所以,象山帮是地域文化的产物。没有那个时代的繁荣,没有造园之风的兴起,香山帮就缺少了广阔的舞台。

苏州园林是香山帮的用武之地,但这只是自己家门前的“大刀”。去北京修建皇家园林是香山帮成功走出家门的重要一步。也许,在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随父参加故宫建筑工程的蒯祥,并不一定知道自己多年后会成为工匠们的领袖。成为快相香山派的一代领袖,不仅仅是自己事业的成功,更让香山派在北京一鸣惊人——这样的建筑流派,天下皆知。

关于蒯祥,《吴县志》是这样记载的:

快乡吴县象山木工。能修主营,永乐十五年,建京宫。正统,重做三大殿和文武之分。说到底,让玉玲。一切都是为了生意。双手可以画双龙,这是一个。每一座宫殿都修过,用中导引导,用吉祥尺丈量。如果你不在乎,就会造成原来的地方被放置。指示团工,违其教,不叫旨。上任之初在工部做侍郎,为官累了,领俸禄。到了宪宗的时候,八十多岁了,还在致力于技术。每次上去都会喊给鲁班听。

一个中介工匠就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还真的是那句老话“各行状元”。

继蒯祥之后,姚是象山帮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是民国时期香山帮的大哥。翻看他的生平,他在当地成立了鲁班协会,以协会的名义办了一所学校,供工匠子弟免费学习。在他看来,没文化的木匠是不合格的木匠,这也是他办学校的原因。而且在苏州工学院校长邓邦迪的邀请下,他站在讲台上讲授建筑学,《建筑法的起源》这本书就是他的讲座。这本书经过张正刚先生的补充,成为中国南方建筑的宝典。

晚年,姚在姑苏城里建了一座“补云小楼”。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把它留在身后,只有他的卷本在世人耳中。但是,怡园里的莲花香榭,灵岩山上的大雄宝殿,都是他做的。

也许,由于地理特征,香山派的建筑作品与徽派、京派有所不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文化氛围的差异,使得香山派的建筑作品呈现出精致典雅的特色,体现在平面布局、殿堂式建筑、门楼建筑、装饰等方面。香山派的作品总能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创造出伟大的情怀,这是其他建筑流派无法企及的。其实要想更深入的了解香山派,还得在吴中走很多路。我想,哪怕你在雕花楼前看一眼老樟树,在燕园的风中沐浴,在怡园的空上数一数星星,在灯尾山腰间的梅花亭里闲坐一会儿,也能领略到香山帮的风味。

品味,看似简单,其实是建筑的灵魂。

但是听一个搞石雕的朋友说,靠手艺吃饭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也是任何手艺都面临的难题。有一次,我去象山的于凡村参观蒯祥的墓。陵墓由黄石建造,前面有翁仲石兽,亭台楼阁,显示了其崇高的地位。但在这个名利双收的时代,曾经辉煌的工匠已经成为遥远而模糊的记忆。

桥梁

我在黄土路上长大。

后来,我告别了农村,来到了城市,开始在柏油路上生活。1996年,我考上大学,从老家杨家岘到省会兰州读书,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大转折。后来回天水工作,老家杨家岘渐渐成了我偶尔探亲、扫墓、探访土原民俗的地方。没有人知道你明天会去哪里,就像我走在天水街头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搬到南方,走过一座又一座桥。

几年前,萧山人最多的桥是何澄河上的六座桥。闲来无事的时候,抑郁的时候,你会一个一个的走,沿着城河看河两岸的街头生活,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城河;《六桥》散文收录于《游萧山》文集。2015年搬到吴中,至今离不开桥。

因为这也是一座以桥闻名的城市。

以吴中古镇甪直为例。因古桥而得名,是江南古镇中古桥最多的古镇。它也被称为“桥都”。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写过这样一首诗:“绿波自东向西,自北向南,红柱有三百九十桥。”在我看来,这难道不是对鲁直的一种描述吗?鲁智深曾经说过,半古桥七十二座,现在还有三十七座古桥。这么多古桥分布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三条河上,真是壮观。有一次去甪直玩,同伴在河边的一家茶馆喝茶做苏州包子。我一个人逛遍了整个甪直古镇,周围都是清水,过桥。那天,我和自己玩得很开心,我看到了一座桥可以走。我依稀记得那天走的桥是正阳桥,凤阳桥,吉亚桥,泗安桥,永宁桥。有很多桥,后来我忘了它们的名字。我发现直桥有个特点,就是双桥多。著名画家陈逸飞画的双桥,就是以周庄镇为背景的。其实甪直古镇双桥远比周庄好。当地人把双桥叫做“三步两桥”,意思是三步就可以踩上两座不同的桥,形容两座桥之间的距离——民间语言真是神奇,简洁,富有质感。在甪直的双桥中,三元桥和万安桥、南长桥和永福桥、鸡鸭桥和娇娇桥颇具代表性。大踏步的话,连三步都不会用。虹桥也是独一无二的双桥。这是一条直线,没有拐弯抹角。中间有一座小庙,有一个雅号:清风阁。

吴中的许多桥梁给我留下了优雅的印象。

宝带桥雄伟壮观,我专门写了一本宝带桥的书来纪念。我常去的五龙桥,桥下变成了小公园。我在19楼的书房写累了,就沿着古运河走。在桥下的公园里,你可以遇到在太极拳中窃窃私语的情侣和商贩。真的是一座烟火气十足的桥。我最喜欢的是菊曲的岳峰桥,它位于东山镇杜桥村。这座桥有三个洞和一个石拱。那是一个美丽的名字。该地区原是太湖的一个港口,背面贴着“浪漫的月亮”四个字,让一座普通的桥立刻有了文艺的味道。木渎还有山塘河,古称响水溪。它是吴人化妆的地方。这里有句谚语“湘西九里十三桥”。我也走过那些旧桥。桥的两边,都是相当时尚的婚纱摄影店。

我也喜欢临摹古桥上的对联。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随便拿个手机或者相机就把信息保存下来了,但是我还是喜欢把清晰或者斑驳的字迹一笔一笔的抄下来,真的很有意思。虽然很慢,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呢?我愿意在这样缓慢的时间里,拾起吴中的文化源头,寻找它的气息和节奏。木渎镇山塘街,有一座后塘桥,桥的东面镌刻着一副对联,上书:

愿上天永远出好人。

愿人们永远做好事。

多么简单的愿望啊。

绿衫莲藕

去过甪直古镇的人都会喜欢这里的水乡服饰。甚至,他们认为这里的女人是苏州的少数民族。不,其实这是无棣水乡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几千年前的甪直,是典型的稻作农业。那时候,妇女经常要去地里干活。为了避免水生动植物的侵占,他们不得不把袖口和裤腿做得很小,还不如勉强穿上。而且在插秧、除草、收割水稻时,手脚总是沾着泥,衣服的肩、肘、袖口也容易破损。所以包头、围裙、腰封、拼接衫逐渐出现。这是为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他们有这样独特的服装。就在几年前,鲁直和胜浦、唯亭、陆慕一带的农村妇女通常穿这样的衣服。那时候在街上,他们扎着头,一件一件的穿上东拼西凑的衬衫。这种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服装,有着江南的气息,也有着浓浓的异域之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的服饰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女人的衣服年龄不同,青壮年的衣服和老年的衣服也不同。年轻姑娘们喜欢戴一个红包头,一件大排扣短外套,一条花布边,一个小琵琶扣,腰间系一条蓝布小褶围裙,裙下穿一条藏青色裤子。老年妇女的衣服一般都是深色的,头发上盖着一条黑色的网巾,布裙多为黑色,有一种朴素庄重的美。以包头为例。老年妇女包头颜色较深,多为深蓝色或黑色,没有中青年妇女漂亮。不仅如此,甪直的女装还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款式和色彩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款式到颜色,都体现了生活中的仪式感——在《鹿志》中,女人出嫁时准备的衣服更具仪式感。结婚前,你至少要准备三套衣服,一套是男方迎亲时给新娘的,一套是婚礼用的,一套是婚后日常工作用的。

鲁直女装,往小里说,其原料、配色、款式和制作技艺,既从实用角度出发,又超越实用,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在大理,它是水乡传统审美观念的体现,也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但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条件的改变,现在佩戴者越来越少,但仍有人对其付出深情。2016年,甪直水城服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个荣誉的背后,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就是甪直文化体育站站长周敏森。他是甪直人。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甪直水城服饰的传承、保护和申报工作。有一次,我跟他聊到这个,他平静的表情好像在说家务。

甪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我觉得对它的认知应该从这些服饰的小零件开始。包头,翻领拼接衫,翻领裙,翻领腰,肚兜,裤裆,挽起的胳膊,绣花鞋,这些精致的衣服点缀在一个女人身上会有多美。不过,这种打扮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在古镇里,似乎只有那些从事旅游的妇女每天按要求穿这样的衣服上班,或者她们参加一些文体比赛时也穿这样的衣服。不过,我倒希望这是他们的日常服装,虽然平时穿起来比较麻烦。

其实一个江南水乡的女人穿着这身衣服出现在你面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苏州女人以甜美著称,人称小美人鱼。如果一个直女穿着这么花里胡哨的衣服,在一个老茶馆里和我们温柔地聊着南方的天气,水产,各种古老的风俗,那该有多美好。一边品茶,一边看一眼对面的女子,双色三角包头,别致独特的翻领,错落有致的西裤,五颜六色的腰封,华丽多彩的白娜绣花鞋。对你来说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有人把这种衣服比作“藕荷衬裙紫衫”,我也喜欢。荷花、莲藕、荷花都是江南的产物。这样形容一套西装,也是民间的智慧。

编辑陈美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9.html
上一篇气味(外一篇),弥漫着气味
下一篇 与候鸟相对的是什么鸟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