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追寻神农炎帝的踪迹

追寻神农炎帝的踪迹

赵政民新修建的炎帝大殿在今年立夏之日,《山西日报》刊出了一篇题为《己亥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典礼》的宏文。该文通栏标题,大气磅礴,内容精彩,异常醒目地写道:这项活动将于“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在高平炎帝陵举行”。这篇占了整整一块大版…

新修建的炎帝大殿新建的颜地音乐厅

今年长夏的那一天,山西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己亥年海峡两岸神农颜地皇帝民间祭祖仪式》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本活动将于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在高平的颜地陵墓举行”,它的气氛非常热烈,内容也非常精彩。

这篇占了整整一大页的长文,配发了一张颜地厅的巨幅照片,是页面大小的四分之一,高耸入云。高高飞檐的大屋顶,美丽的白玉台阶,精雕细刻的汉白玉栅栏,还有远处山上精致的侧厅和隐约可见的绿树,真让人大开眼界,百看不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丰富诱人的活动安排。文章说,这场盛大的仪式于4月11日在高平神农颜地广场开始,一个月后的5月20日结束。要开展好民间祭祖大典、海峡两岸神农颜地文化高端论坛暨新时期海外侨胞与山西晋城经贸交流等3项主题活动,神农颜地文化庙会启动仪式、中国女企业家走进晋城、晋台经贸交流、两岸青年交流、台湾同胞游山西、第二届后羿杯射箭比赛等6项系列活动。

这种活动真的很独特,丰富多彩,很精彩。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回忆起20多年前,也就是1995年,我们山西省政协(CPPCC)文史资料委员会调查组在长治、晋城寻找神农氏皇帝下落的场景。是神农颜地皇帝一次行动早、规格高、规模大、研究深、开拓性、开创性的文化调查。因为这次调查播下了种子,该地区神农颜地文化遗址的发掘、修复和祭祖活动如春花在风中绽放,而且由于多部门的共同合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这一祭祖活动成为与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强有力纽带,成为一项有魅力和受欢迎的重大文化旅游活动。在白谷山搜索

神农皇帝颜地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是我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高度关注的历史名人。我们早已熟知他那感人的传奇。但将其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省CPPCC各工委都把参政议政工作作为履行职能、提高素质的大事来抓。此时,长治博物馆馆长向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宋史专家、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李玉民同志介绍了神农颜地皇帝在长治、晋城的丰富文物,希望文史委员会能深入调查,促进古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当时,我是省CPPCC副秘书长兼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我非常同意李玉民关于将这项调查纳入1995年工作计划的提议。于是,同年5月3日派出了由文史委委员、文史办工作人员、《山西文史资料》杂志编辑等8人组成的检查组。

长治市政协领导和文史工作者非常欢迎我们的到来。第二天早上,他们陪同我们在市博物馆举行了神农颜地文化座谈会。博物馆馆长孙树松和群众工作科科长王亚伟详细介绍了他们掌握的大量信息。他们说,长治和晋城有许多遗址与炎帝神农的活动有关。博物馆做了很多调查,写了很多调查报告和论文,也拍了很多实地照片,整理成《炎帝在上党初兴》的大型材料,现场发给我们一份。这次座谈会虽然只持续了一个上午,但却让我们对神农颜地文化遗址在当地的分布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的考察提供了线索、方向和路径。

下午,实地调查开始了。众所周知,炎帝,又名神农,出生于陕西宝鸡,居住在姜水。他的部落以牛为图腾,所以说炎帝是牛头的人。后带领部落迁徙中原,后向北发展,到达山西上党,在今长治县(今上党区,下同)李陵村建立国家,即李国。他不厌其烦地攀登附近的白谷山和羊头山,“尝白谷山,作雷蕾,教人种地”,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的伟大转折。炎帝死后,葬于距长治市六十里的晋城市高平县(今高平市,下同)团池乡李庄村。

白谷山是考察的重点。这座山在长治老城东北约13里处,俗称平顶山,又称白谷山。它因古代皇帝尝过古柏而得名。北宋(960-1127)地理编年史《太平玉环记》记载:“白谷山与太行山、吴王山相连,有风洞、泉谷、岩谷、幽洞,最称嘉靖山。”这座山的方圆有40多平方公里,以海拔1378米的老顶为最高。有9个主脊和18个主谷,40多个山峰耸立。这里松柏茂密,遮天蔽日,景色绝佳,珍贵文物遍布各处。仅与神农皇帝颜地有关的,就有三座寺庙、三个纪念洞、一处山泉、一口古神农井,以及大量碑刻。具体来说,在半山腰有神农寺——地古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317-420)。它建于北朝的武平(573)、洪武(1371)、郑桐(1442)和顺治(1655)。庙里的神农氏颜地,腰间系着树叶,肩上挂着谷穗。寺内四壁绘有古代帝王采药、尝百粒、制雷蕾、教人修炼的动人壁画。当我们参观时,寺庙的庭院和地基,以及宋,明,清的柱子和经典仍然存在,刻有“颜地”印章的残碑和宋代的诗碑也仍然存在。寺庙前坡下有一股古老的冷泉,也被称为古柏泉。寺旁有一口“古神农井”,用青石锁住。两块垂直的石头支撑着起锚机框架,铁起锚机上还绑着钢丝绳,可以提水。到了井边,我感兴趣的抱着水滑轮拍了张照片。在寺庙的半路上,有一个传说,神农皇帝颜地曾经尝过古柏的古柏洞,但因为路途遥远,他没有去看。

然后,我们来到了白谷山西关村,参观了这里的神农颜地寺。寺庙至今保存完整,明清建筑风格明显,包括正殿、凉亭、角楼、廊室、古典建筑等。之后,我来到了位于白谷山南麓白后村的神农颜地寺。我看到庙里原来是第三个院子。现存的中级法院有正殿、献殿和东西角楼。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神农寺碑文》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布施碑》都记述了此寺的重修。

这里的古迹真的太多了,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只好停止调查,获得的内容已经写满了近半个笔记本。羊头山遗迹

百谷山神农井白谷山神农井

羊头山的考察是在第三天,5月5日进行的。该山属晋城市高平县,位于长治县、长子县、高平县交界处,距长治市中心60余里。是神农颜地皇帝品味古柏的又一重要场所,相关遗址众多且集中。

这座山不高,上边长满了冒出嫩芽绿叶的灌木、藤条和野草。没有固定的上山道路,只能任人抓着灌木、藤条向上攀登。在攀爬过程中,我想起了博物馆送给我们那本资料所记述的两个史实。其一,是北魏(398—534)的《风土记》说:“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山有古城遗址,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其二,是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19年)乡贡明经牛元敬撰写的《重修清化寺碑记》所描述的:“此山炎帝之所居也。”并说,炎帝“遍涉群山,备尝百草,居斯一所获五谷焉。”还说,炎帝在此“创制耒耜,始兴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济众”。这些记述刻在脑海,当神农炎帝的那些文化遗存出现在眼前时,我就感到了格外的兴奋和激动。

羊头山墓塔这座山不高,长满了灌木,藤蔓,杂草,绿叶。没有固定的上坡道路,人只能抓着灌木和藤蔓往上爬。在攀爬的过程中,我想起了博物馆给我们的书里描述的两个史实。一、北魏(398-534)写“神农城在羊头山,山下有神农泉,山中古城址,北有谷关,即神农得甲骨。”其次,在泽天之乡靖二年(619)牛所作的《重修清华寺碑》中有所描述:“此山亦为炎帝所居。”还说炎帝“游遍山川,尝遍百草,得一粒居司。”又说炎帝在此“造,始耕庄稼,调药石温毒,取粟黍之甘,以补虚妄,济大众”。这些记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当神农颜地皇帝的那些文物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感到特别激动和兴奋。羊头山墓塔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神农颜地寺和神农颜地城。这两处遗址,隐藏在杂草和枯叶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有一些破碎的砖瓦和看似不起眼的房屋地基土墙痕迹,诉说着它们真实的存在。其次,我看到了神农颜地井和神农颜地的虚拟墓塔。那只是一个名字,一个标记,没有真实的东西。不过墓塔有好几个人高,圆形,有七层,都是用浅黄色的沙子建成的。虽然历经风雨雕琢,但依然巍然屹立。显然是后人修建的,修建时间无从考证。所有这些遗物充分说明了一些古籍的真实性。正如北天禧三年(1019年)长治县内王村宝云寺《宝云寺铭》所言:“谷神庵在西,龙山炎帝庙在北。”这里的“西接”指的是阳头山神农颜地寺。南宋王应麟的《玉海》也说:“神农井,上党县长子,位于颜地庙以西五十步。石泉二,清亮洁白,甘甜如神农井。”这里说的也是在羊头山。明代法家朱载堉在《羊头山新录》中说得更清楚:“神农泉地名荆子坪,有田以作种。相传神农得甲骨于此,遂起兵教耕,名曰粮边。”

在羊头山上,像神农颜地城和神农颜地庙的遗址一样,一片叫做荆紫坪的小平地也长满了杂草和杂树。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它似乎被培养过。这里是谷物的发源地,出产的小米质量很好。所以古代规定用那里出产的小米来定黄钟。黄钟是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有十二法,黄钟是十二法的第一服。古有黍定乐规,黄忠管长为标,累黍为法。横排一百粒小米的长度是一尺,相当于竖排八十一粒小米,所以横排小米尺相当于竖排小米尺的八寸一分。结果法历书上说:“上党之羊头山粟度,为定黄钟之尺。明嘉靖(1522-1566)采用该法。”

从羊头山下来,我们来到了高平县团池乡李庄村的颜地陵墓。虽然它离长治市中心只有60英里,但它是晋城市的所在地,有一个非常宽的斜坡,颜地陵墓就在斜坡的顶部。当时清朝的《泽州县志》说:“古颜地陵据说在县城以北四十里的马欢镇。皇帝在此尝五谷,后人以为是陵墓。后面有庙,春秋祭祀。”庄村距马欢镇一英里,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这是建造陵墓的最佳地点。古代陵墓已被破坏,只留下神农颜地庙,俗称古武庙。清乾隆四年(1739年),寺内仍有神农皇帝颜地的五个彩绘大殿。有明代万历年间烧过的琉璃瓦顶,残迹上镌刻着“颜地陵为名胜古迹”的字样。考察时,我们都涌入大厅,认真观看,听讲解,做笔记。

然后,我们走进了神庙的东厅,这是神庙看守者后代的住所。房间东墙正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颜地陵”三个大字,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学生申通所立。碑前有插香的香案、沙碗。一根燃着的香芯冒着挥之不去的烟雾,显示着守护者的虔诚。房子的主人说,据说颜地的妻子是长治县袁家庄人,所以每年的四月初八、六月初一,周围的人都会来这里赶庙会,烧香祭祀,甚至七月十五会来这里放谷。从这个解释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崇敬、尊重和热爱。

为寻觅神农炎帝活动的踪迹,我们又驱车来到长治县城北边的黎岭村。该村曾是炎帝的建国之地,史籍说,神农炎帝在此建了耆国,即黎国。古时,该村附近的山上还有一座神农炎帝庙。

考察组在神农炎帝大殿里考察为了寻找神农颜地的活动痕迹,我们驱车前往长治县北部的李陵村。这个村子曾经是炎帝的开国之地。据史书记载,神农氏炎帝建立了齐国,也就是李。古时候,村子附近的山上有一座神农颜地庙。检查组在神农颜地厅进行了检查。

考察组在发鸠山女娃墓后检查组在法九山姑娘墓后面。

5月6日,在长治市CPPCC文史领导、长子县县委书记、宣传部副部长等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长子县色头村的神农颜地庙和县城北部的神农颜地庙(又名高贝庙)。然后,我去了县城西北70里的法鸠山,察看神农皇帝颜地的小女儿的坟墓。这座山高1668米,有许多文物古迹。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说,颜地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淹死了却再也没有回来,变成了精卫鸟,经常来这座山上取石头填海。

这里的山不是很高,但是很大。没想到,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诡异传说,都发生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地方!追踪后识别

5月7日,在长治博物馆召开总结座谈会后,第二天我们来到晋城,与CPPCC秘书长、市文化局局长、市博物馆馆长一起召开神农颜地文化座谈会。经过对这两次座谈会的总结和研究,我们对上党地区神农颜地的历史遗迹和遗存作出如下认定:

1.陕西上党地区是神农颜地多年活动的主要地区。研究表明,汉族是由5000年至7000年前活跃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东夷、苗蛮等民族逐渐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由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后向东发展的黄帝族纪和族姜组成。在发展中,黄帝转向山西南部,沿汾河北上,再向东进入河北。炎帝经过洛阳,发展到河南东部,再转向豫北、山西的上党。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东夷民族活跃在今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以太昊、少昊、蚩尤为首领。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就属于这个族群。苗族分布在湖北、湖南、豫西南、江西等地,以傅、、为首领。考古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就属于这个族群。黄帝和颜地是部落首领的“职位”名称,他们部落的世代首领被称为黄帝或颜地。在长期的活动中,这三个民族有过冲突、斗争和融合。末代炎帝无力抵抗蚩尤族的进攻时,向黄帝求救。黄帝见其虚弱,在汉泉(今河北省怀来县)之野与炎帝激战,吞并了它,后在涿鹿大败蚩尤。后来,他与东夷族的少昊族结盟。经过长期的斗争和交流,到了战国秦汉时期,这三个民族已经融合为古代的汉族。古代汉族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汉族。这段发展和融合的历史表明,陕西上党地区是神农氏颜地的主要活动地区。要真正了解、研究和发展神农颜地文化,我们必须永远离开这个主要地区和中心。

第二,历史功绩的相似是古代两个皇帝合二为一的主要原因。在古代,颜地和神农是两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领袖。史书中有很多关于神农的记载。如韩曙《文艺志》收录了20部农人著作《神农》、1部兵家阴阳家的《神农兵法》、27部五行家的《神农大航海》、14部杂家的《神农相土耕》、7部经方《神农黄帝禁食》、神仙的《神农杂术》。这些作品很多可能是后人的伪信,但可以看出神农是有名的。关于炎帝的史书记载比较多,尤其是他在上党地区的白谷山、羊头山游览,为农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战国、汉初的一些著作如出一辙,说神农“尝百草”“教人吃五谷”,发现了中草药,发明了农具。特别是《汉书法制史》等书上说都是封泰山,被黄帝取而代之,所以在传说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为一人。到西汉末年,经过刘欣等人的加工,合并成古代帝王系列,即富宝Xi氏-颜地神农氏-黄宣帝元氏-少昊金石天-颛顼列文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游舆氏。由此,炎帝和神农能够合二为一,上党白谷山和羊头山的历史创造和发明起到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第三,《史记》中所述的百谷之味、五谷之教,是《古帝大史志》的主要篇章。战国《易·系辞》说神农皇帝“嚼木以舐之,摩擦以利雷,以教天下,盖诸利”。《淮南子·修武训》说,神农颜地皇帝“开始教人播种五谷和土地,使人湿养肥,尝百草之味,使人知道自己创造了什么”北魏《方志》说上党羊头山是“神农得好谷之地”。唐二年,重修清华寺碑文,又说羊头山是炎帝居住之地,尝百草,得五谷,造雷蕾,兴庄稼。北宋《太平玉环记》肯定长治白谷山是炎帝的重要活动地,说“昔神农尝古柏于此。因为庙建在名山,第一天钟春就祭祀了。”《六安赋志》也说:“神农尝百谷于此。“自明清以来,有无数的作家和学者游览了白谷山和羊头山,以赞美神农皇帝颜地。这些作品,散落在上党的神农颜地皇帝的文物和东晋以来在那里建造的无数寺庙,都证实了这位古代皇帝的真实存在,并警告人们不要忘记中华文明之初的这一光辉篇章。

四。“颜地陵”是神农皇帝颜地葬于高平的主要证据。说起颜地陵,湖南陵县也有一座,就是现在的炎陵县。古书《淮南子》说,“炎帝崩于茶乡长沙。”《帝世纪》云:“炎帝葬于长沙(西汉陵县为长沙)。”《后汉书·国志》说:“炎帝神农葬长沙。”《道史》上说:“炎陵是长沙茶乡的尽头。”《玉帝纪胜》也说:“颜地葬于茶陵县之南,茶乡之末。”茶村指酃县的尽头。公元967年,宋朝第五年,宋太祖曾派大臣到茶镇尽头寻找炎帝的陵墓,并建了一座庙供祭祀。这种说法很多,但我们考察组认为神农颜地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山西上党,死后葬于今晋城高平县,不可能去湖南安葬。原因有三:第一,从三个古代民族的活动范围来看,茶陵是苗族和满族的最南端,无论是颜地还是神农都没有在那里活动的记录。二是近代有人说炎帝在汉泉之野被黄帝打败后退守江汉一带,后迁徙到湖南而死。这种大胆的想象和猜测是不可信的。他们可能借用了宋太祖派人去“茶乡尽头”寻找颜地陵墓的事实。但那一次并没有找到颜地陵,而是说后来梦见了一个神仙,在那个神仙的指引下,才确定了茶陵的一个地方为陵址。南宋米罗的《路史》(1127-1279)采纳了这一理论,但明确认为这座陵墓是“衣服”的埋葬之地。而距离此时不远的宋太宗(976-997)的茶陵,南宋著名的地理书《太平广记》和《郁芳胜览》都没有记载颜地陵,可见他们并不相信宋太祖的梦。这个地方现存的颜地陵应该是几年前重建的,和高平的颜地陵没法比。第三,陕西省高平县有大量关于神农颜地陵的史料。这里还有几个例子。比如,据明成化年间(1465-1487)的《山西通志》卷五记载,高平有两座神农颜地皇帝的庙宇,其中一座位于县城以北35里的古官村羊头山上,元初迁到山下建坟,指的就是我们在李庄村参观的陵墓。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有四六卷《泽州府志》:“(羊头)山东南有旧村,村东有马镇。在这个城镇的东南部有一座古墓。城墙东西六十步,南北百步,松柘茂密。据说这是颜地陵墓,有石柱和石柱。这说明了高平神农氏炎帝陵的悠久存在。因为上面的记载,还有学者说颜地有八代,流传了520年,酃县是第八代颜地的陵墓等等。,那么我们不妨得出结论,高平的牯岭是第一、二代颜地陵,与所说的湖南第八代颜地陵并不冲突,可以祭祀和宣传,这样就解决了一个很大的史实认定问题。报告的效果

以上史实为我5月9日回太原后写《关于发展颜地文化街区的建议》这份报告奠定了基础。

首先,我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对神农颜地文化的考察过程和四个重要的认定。然后,用简洁的文字突出报告的主旨,强调神农颜地文化遗址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提出尽快开发利用神农颜地文化区的迫切建议。文章称,上党地区是神农颜地皇帝活动的主要地区,是他尝五谷、兴五谷、实现民族从狩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的伟大转变的关键之地。开发这一独特的文化区,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弘扬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经济和旅游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报告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成立神农颜地文化区发展领导小组,领导长治、晋城两地的神农文化区工作。

二是突出重点,分段开发,把高平县的神农颜地尝白谷山、羊头山、李庄村神农颜地陵作为开发修复的重中之重。

第三,建议省政府和长治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支持这一意义重大的文化区建设。

四是要加强神农炎帝文化遗址遗存的保护和宣传,扩大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

历史文化委员会的这份调研报告和建议以CPPCC办公厅文件的形式上报省委、省政府。同年11月17日,省委办公厅以“厅字(1995)136号”公函将此文件批转省旅游局、省文物局、长治市、晋城市政府。公函上写着:“现将CPPCC办公厅《关于报送(颜地文化街区发展建议)的报告》转发给你们。颜地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发展颜地文化区,不仅有利于在改革开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发展我省旅游业,提高我省在海外的知名度。根据省委领导同志的意见,请旅游局牵头,会同省文物局等单位和长治、晋城市政府认真研究,尽快提出发展颜地文化区的意见,上报省委办公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神农颜地文化区的发展很快有了行动,建议报告也逐渐取得了成效。不久,一座39米高的神农颜地金像竖立在长治市白谷山。晋城市还在高平县李庄村开工建设神农颜地陵、大殿及配套设施。其学术研讨、祭祖、招商等活动也是大规模开展。

朝剧处(1949)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和影响力,不是靠好战或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那次调查20多年后学习这一指示,加深了我对神农颜地文化的了解,使我明白神农颜地在上党赢得甲骨和兴甲科是扭转乾坤的最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先进文化的光辉展示。弘扬它的精神,宣传它的创造,吸收它的智慧,是今天改革开放时代的需要,是振奋创新精神的需要。晋城两市政府也可以这样理解问题,把神农颜地故里作为不可磨灭的优势和不可磨灭的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大做文章,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两岸民间交流。这一极具意义的实践告诉我们,追寻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踪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创新精神,是CPPCC文史工作的自身要求。只要我们重视这一点,重视课题,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参政工作就会大放异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434.html
上一篇风云际会聚落城
下一篇 怀念贤妻巢菊初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