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晋商大贾榆次永康许家

晋商大贾榆次永康许家

杜英东榆次城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徐沟的铁棍,太谷的灯,比不上永康许尔昌发落(出殡)人。”说的就是明清晋商中的大家族——永康镇许氏家族。家世渊源榆次城西永康镇北胡乔、怀仁村一带,许姓是大家族,人口众多,是在此地生活了上千年的大姓,《赐…

杜英东

榆次城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徐沟的铁棒,太谷的灯,不如永康的徐二昌。”也就是永康镇的徐氏家族,明清晋商大家族。家庭出身

在榆次城西永康镇北和怀仁村一带,徐姓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族,是一个在这里生活了几千年的大姓。在《赠公墓志铭》中称之为世家。由于历史原因,其族谱遗失损毁,已有多少代不得而知。徐二昌祖籍原在永康镇南二里北湖桥村。过去,北湖桥分为三部分。东村叫石家庄,西村叫王树庄,小河南岸有南团。徐姓主要集中在西团和南团。由于北乔虎靠近小河,历史上小河改道频繁,洪水泛滥。在雨季,沿河两岸的家庭被摧毁,人们死亡是很常见的。明代,徐二昌的祖先从北乔虎迁至永康镇。

永康镇是明清时期榆次四大镇之一。京陕官道穿镇而过,东至榆次、平定,西至徐沟、清远,商业发达,店铺众多。它被称为“小北京”。很多都是许氏家族所有。从清初徐氏家族达到顶峰,到道光咸丰年间,徐班、徐二昌年间,徐氏家族达到顶峰,再到清末民国,逐渐衰落,历时十几代,三百余年。

徐住过许多家庭,其中最好的是许立和这一家。三兄弟受祖母宋勤劳的家庭和父亲徐建奎辛勤经营祖业的影响。他们还认真管理他们的生意,“很能继承他们祖先的雄心”,并最终继承了他们的祖先的生意。

徐立和(1805-1849),字慈卿,号盛吉,有三子。长兄徐尔昌,又名清藩,才子,知府。参加了《榆次县志》同治版的采访。民间有个故事,徐尔昌被皇帝授予功名,但当地士人不服,三人联名上告。最后皇帝在举人前面加了“赐”字,平息了事件。当然,这只是传说,因为送礼的不止徐二昌一个人,送礼物的也不是徐二昌第一个。有先例。由于二叔许仪早逝,徐二昌把他的继承人让给了许仪。次仁志,又名泰昌,是汉书部的汉书。老儿爱,又名营长,是四品封号。

抗战时期,许尔昌的两个重孙都上了东山,参加了八路军,家里只剩下许尔昌的哑巴孙子。抗战结束,永康镇驻扎了阎锡山二战区的部队,因为哑巴的儿子是八路军,便把哑巴抓起来打死了。

抗战时期,徐二昌的两个曾孙去了东山,加入了八路军,家里只剩下徐二昌的哑巴孙子。抗战末期,永康镇在阎锡山二战区驻军。因为哑巴的儿子是八路军,就把哑巴抓起来杀了。

商业大家

徐在明代的商业活动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清朝初年,晋南曲沃县南坛村开设西千亨干烟作坊,生产干烟。这个品牌天生就有一个自然的名字和一个自然的设计。市场主要位于洞口,即张家口,面向俄罗斯、外蒙古、内蒙客户,在包头、天津、太谷、榆次设有分号。

烟草自明代万历年间由福建传人曲沃县种植,先是当地百姓吸食,后逐渐成为晋商经营的主要商品之一。拥有强大实力,对清代经济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晋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机会,纷纷到曲沃开设旱烟坊,尤其以榆次、太谷、祁县、平遥几县的商人最多,大大小小有百余家。其中,魁泰和、祥云集、兴隆昌、隆兴、东谦亨、南谦亨、西谦亨、北谦亨号称曲沃旱烟八大家。据民国《中国实业志》记载:清末民初时,西谦亨资本有六万银元,年产量七百余吨,年产值十四万银元,工人有六七十个,大掌柜李济雍,可见其实力。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省曲沃县开始种植烟草。它最早由当地人吸食,后来逐渐成为晋商经营的主要商品之一。实力雄厚,在清朝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晋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纷纷在曲沃,尤其是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等地设立干烟作坊,大大小小的商人有百余家。其中奎太和、祥云吉、兴隆场、龙兴、东前横、南前横、西前横、北前横被称为曲沃韩嫣八大人。据民国《中国工业志》记载,清末民初,西千亨资本有银元6万,年产量700余吨,年产值14万银元。工人有六七十人,大店主李继勇显示了它的实力。

曲沃当地原有的干烟作坊老板为同一人,不利于作坊的规模化生产和长远发展,不能适应逐渐发展的市场形势。晋中商人的加入,不仅给烟草行业带来了雄厚的资金,也注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西汉亨采用了当时晋商的先进做法。东方合伙人分开了,业主只投资。他没有直接经营汉颜坊,而是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大掌柜。日常经营事务由大掌柜决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个人股份给了店小二和技术骨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个人和业主的资金共同构成艳芳的营运资金,并参与分红。这种方法过去被称为“顶级商业”。当人们互相聊天时,他们经常会问:“你有多少生意?”,也就是有多少股份。从几分钱,一个百分比到一份,多少不一样,做得好,好多了,伙计到老退休,股权可以一次性取出来,回家养老或者买房买地。晋商的这种股份制经营方式直到现在也没有落后,这也是晋商称霸五百年的动力之一。

西汉亨在抗战时期处于半封闭状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侵华日军下令禁售烟丝。西汉亨和其他卷烟厂一样,被迫倒闭,其近300年的老字号也倒闭了。

徐氏家族在道县时期,也就是徐二昌父子时代达到顶峰。除了Xi钱亨,榆次南街还有一家杂货商庄举和昌,本金一万两银子。在有“黄金太谷”之称的太谷市,还拥有经营川货、广货、苏货的品牌德恒和,与子女公婆范家合伙,本金两万两白银。清代中期是晋商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茶叶贸易兴盛的时代。晋商沿茶路跋涉千里,将茶叶从福建武夷山卖到洞口、溪口、库伦、七克图等地,徐氏家族也不落后。在茶楼集中的祁县,聚和兴茶楼独资,本金3.22万两白银,太和后卜庄也是与祁县古莲村的高氏富豪合伙成立,本金2.42万两白银。在徐沟,有一家字号中和宇,经营项目广泛,涵盖日常生活所需。榆次、太谷、祁县、徐沟是清代太原地区晋商的集中地区。他们位于平川,那里商业发达,人民相对富裕。徐氏父子在这些地方的布局显示了他们独特的眼光,造就了徐氏家族在商界的领先地位。此外,宗亲徐正义、徐申在平遥县仍有银行号卫龙、立人的股份,在永康镇还有泰和健康药房等品牌。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资料损毁丢失,很多人名不详。

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徐尔昌去世,留给他唯一的儿子一个好太太,家道开始衰败。清代学者《清稗笔记》中记载的晋商富户中,没有徐家的踪迹。居之家

徐家到底有多有钱?清咸丰三年(1853年)10月13日,广西道御史张思衡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我历经风风雨雨,国家太平二百余年,德泽富庶,民富民富,天地宽广。十大富豪的家庭是不是数不胜数?肤浅的眼睛和耳朵,但目击者,...比如山西省太谷县的孙姓富豪就在2000万左右。曹姓和贾姓各四五百万。侯海洋在平遥县,张在介休县,都是各富三四百万。许氏和在榆次县住一户人家,身家几千万。解县千万家,祁县几十家。”在《赠公墓志铭》中,也称之为“家世万贯”、“素印”。

全盛时期,徐家有良田约上千亩,约占永康村耕地的三分之一。自清朝中期以来,一条街,徐佳街,已经建成。此外,南街和华尔街都有房子,有二三十个院落,有老楼、新楼、东楼、南北楼等。其中,徐二昌家的四层筒子楼位于永康街中段南侧。结果这件事传到了徐家的耳朵里,他们很不高兴,就下令把所有的建筑都拆掉,照原样重建。于是,徐家就出名了。至今,村南还有一处砖窑遗址,专门为许家烧砖。可见徐家和聂店王家一样有钱。

徐家有个四层的院子,村里人称之为哑巴院,因为最后一个主人是个哑巴,是徐二昌的孙子。解放后,全院略拆,坐北朝南,北中部有五开间的筒形建筑,顶楼有露台,山顶有亭子。两边的厢房是一面坡五面三面的瓦房。以前院子中间有厅堂,南面有两层的滚棚,一楼中间有大门,雕梁画栋,石雕砖雕,都是精品。可惜大部分都丢了。东院北面是两层三开间的滚棚,一楼中间有个后门。出门就是永康街,也是日常的出入口。是南边的大门。上下车。西院只剩下大门,十分精致,大门上有“森玉树”二字,寓意人丁兴旺,人才济济,门楣生辉。根据民间传说,在东院的建筑里,有一个带有蓝岭暗示的半幅匾额。应该是朝廷对许立的赏赐和捐军饷帮助平定叛乱,以及武将的仪仗。

村南今学校东北角处,原来还有许家祠堂,规模宏大,供奉许家历代祖宗,有楼两座,六十多间房。

在南津学校的东北角,原来有一座徐氏宗祠,规模很大,供奉的是徐家的祖先。有两栋建筑和60多个房间。

徐家的富贵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还体现在婚丧嫁娶上。公婆多为高门大户,一方面沿袭了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经商过程中抵御风险,所以晋商之间的联姻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徐氏家族与榆次聂店王氏、北史家范村范氏、太谷任村贾氏、上庄王氏及太谷孙氏、孟氏、吴氏、田氏有姻亲关系。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徐立去世,精神放了五年。咸丰三年(1853年),许仪的葬礼场面隆重而铺张。从他家到村南的坟地,一路上两边都用白布围起来,请当地有名的工匠在两边做各种各样的纸扎,像排长队一样,放了好几里路。在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家都是附近的著名艺术家。最好的棺材是用生漆亚麻布包裹的。据说是因为棺材太重,无法从灵堂抬到大门口,抬的人也抬不起来。棺材也讲究中间不能落地。当人们一筹莫展时,执事有了主意。他把金银熔成金条,把棺材放在上面慢慢滚动,这样交替前进。所有前来祭拜的客人和看热闹的村民都被招待,富裕程度可见一斑。于是“徐苟铁棒太谷灯比不上永康徐二昌兴亡”的民谣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虽然山西人重商贾,轻仕途,对文化教育还是重视的,许阝及就是个喜欢文化的人,“性好书史,购之不惜重资,故栖迟之所,墨宝盈箱”。许尔昌还参加了同治版《榆次县志》的采访工作。许家有个楼院专门办有私塾,聘请当地举人贡生为师,教授子弟,但对科举不是太重视,一等人才经了商,二等人才进仕途,所以考中功名的没几个,有的考中了也不出去做官,比如咸丰举人许报忠,因家中有不少买卖而放弃了出去做训导教谕的机会。其官衔大多是捐输的,如许阝及一家“一门之内,簪缨累累”,许上职、许上义弟兄以及许慎犹、许慎修弟兄都有官衔,许阪因捐输最多,所以官衔也是家族中最高的,为赏戴蓝翎从二品的武功将军。许尔昌也是五品的候选知府衔,许尔艾是四品即用都司,许上义四品候铨都司。许上职考中武举人,又捐了赏戴蓝翎的四品候铨都司。许慎犹五品郎中,许慎修从五品员外郎,捐输的官衔高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家族的经济实力。

明清时期,山西人虽然重视商人,不重视仕途,仍然重视文化教育,但许是一个喜欢文化的人。“他很喜欢书籍和历史,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购买,所以他呆到很晚,墨宝到处都是箱子”。徐尔昌还参加了《榆次县志》同治版的采访。徐家有一栋专门办私塾的楼。它聘请当地举人当老师,教孩子,但不太重视科举考试。一流人才过了商,二流人才入了仕途。所以没几个考上了,不会出去做官的。比如咸丰地方举人徐宝忠,因为家里生意多,放弃了出去教书的机会。他们的官衔大多是捐了又丢的。例如,许仪和他的家人“一扇门里有许多发夹”。、许尚义、许慎犹和许兄弟都有官衔。韩旭是家族中官衔最高的,因为他的捐款最多,所以他是一个武将,与兰陵并列第二。徐尔昌也是的候选县令,徐是的行政长官,徐尚义是的行政长官。考入吴举人之职的徐举人,也捐赠了四件被授予蓝令的侯全度司的物品。许慎还是个五品郎中,许慎是五品洋员。捐赠的官衔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家庭的经济实力。

善行和义举

积德行善济贫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晋商遵循的准则。咸丰年间养大的徐宝忠的院子里,原本挂着一副木刻对联。第一副对联是“人聚财、财聚财”,第二副对联是“家财万贯、仁厚”,很好地诠释了徐做人的标准。

早在清初的时候,徐二昌的曾祖父徐就乐善好施,他是“求天下之德,与人为善,乐此不疲”的。当韩旭到来时,他更加善良和慷慨,乐于助人,正义的话起了带头作用。村里的公益,邻居有难,都积极相助。曾经有一个小贩躺在路边,奄奄一息。韩旭发现后,及时找医生治疗。当他离开时,他得到了钱和食物,所有的人都称赞他。永康镇建庙,村民惹了祸,差点酿成大祸。徐干从中斡旋并出资后,事情才平息下来。

道光年间,满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道光四年(1824年),依托英军,张格尔发动叛乱,攻占南疆多地。满清朝廷积极响应,发兵平叛。然而国库空空空如也,军饷匮乏。许立慷慨解囊,捐巨款,“西疆之资,总值得输”。直到道光八年叛乱平息,因此,朝廷任命徐立为武将,并授予他蓝翎,让他在家可以作为三等游击称号的候选人,并举荐他的祖父徐文德、父亲徐建奎为武将。韩旭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小河泛滥,永康镇被淹,无数老百姓的房屋被毁。“路中芦笙”使乡亲们无家可归,许慎“奉其后母王之命,开设别院,数百人,男女不限,天天给一些接风洗尘”。

每年腊月前,徐家都会给村里的贫困户准备一些年货,晚上派人偷偷放在这些户的中门,免得村民面子尴尬。

民国时,许家有一在督军府当副官的叫许熠,更是一句话救了数条人命。1947年,阎锡山的榆次县永康乡公所推行“兵农合一,三自传训”,每村都得找出几个共党嫌疑分子,一时间,乌云密布,血雨腥风笼罩永康,永康乡乡长夏志明,人称“杀人魔王”,和永康乡特派员分几次乱棍打死了四十来个邻村百姓,永康村里先前已经把许家楼院的主人哑巴打死了,又抓了一批,眼看性命不保,有人赶紧到太原督军府找到许熠,告知此事,许熠给永康乡特派员打了电话,十几人才免遭涂炭。至今,村民们说起此事还念念不忘。

民国时,徐家有个在巡抚府当副官,一句话救了好几条命。1947年,阎锡山在榆次县永康乡公所开展“军民融合,三自传体训练”。每个村子都要找出几个可疑的共产党员。一时间,乌云笼罩永康,永康乡长夏志明被称为“凶手”。他和永康镇专员数次用乱棍打死邻村40人。永康村此前打死了徐家楼院哑巴的主人,至今村民还念念不忘此事。

乐章结尾部

清末辛亥革命和日本侵华战争后,徐氏家族企业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解放后,经过土改、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商业改造,买卖商号,分给村民土地和房屋,兴盛300年的晋商家族融入了老百姓。只有永康街上的四层四合院还矗立在那里,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家族的兴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518.html
上一篇依靠实业发家的晋商寿阳段王村孟家
下一篇 一个回族基层干部的人生之路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