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亲子 “愧疚式教育”只会短期有效,成为习惯则贻害无穷

“愧疚式教育”只会短期有效,成为习惯则贻害无穷

胡蝶孩子不好好吃饭,责怪孩子不体谅妈妈做饭的辛苦;孩子不愿上兴趣班,指责孩子对不起父母为他交的学费;孩子考试没考好,责骂孩子白瞎了父母天天接送……有多少家长习惯以让孩子愧疚的方式来达到让孩子服从的目的?我女儿吃早餐一直是个大难题。她起得晚,…

胡蝶

孩子吃不好,怪他们不理解妈妈做饭的辛苦;孩子不想上兴趣班,指责他们对不起父母交的学费;孩子考不好,骂孩子瞎,父母天天接...

有多少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习惯于让孩子有负罪感?

女儿的早餐一直是个大问题。她起的很晚,总是带着一张小卡片起床,匆匆洗漱完,就该吃早饭了,因为她总是起的晚就没胃口。但是不想吃也得吃,不然上学前就饿了。所以,她几乎每顿早餐都是在我的半强迫下吃的。

因为这件事,我们有过不止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比如,当她看到早餐只有牛奶、麦片和鸡蛋时,她喃喃自语:“你怎么又吃这些了?”吃的时候自然是一种咽不下去的表情:牛奶麦片差不多算喝完了。煮鸡蛋一次挤到我嘴里,花生米大小,就像喂鸟一样...我自然满腹委屈,忍不住抱怨:“我早上6点起床给你做饭容易吗?吃不好就吃这个。你配得上我吗?……"

这一招有用。我早起不容易,会让女儿因为没吃好早饭而有负罪感。所以她虽然不想吃,但有时候也会强迫自己尽量多吃。无形中,我在努力让女儿有负罪感让她听话。

有一天,女儿在我的唠叨中强迫自己吞下了一半最不喜欢吃的蛋黄,当场就吐了。她跑到厕所,把吃的东西都吐了出来,然后在沙发上躺下。我很心疼,淡淡地说:“你真的不想吃蛋黄,那就不用吃了。为什么非要吐槽?”而是很懂事的说:“妈妈一大早起来给我做饭。我不吃都觉得对不起妈妈!”那一刻,我突然开始后悔女儿的“有罪教育”——女儿多尴尬,肚子多尴尬!

我强忍着哽咽,对女儿说:“傻姑娘,我只是觉得你太瘦了,需要多点营养。我妈给你做饭是对的。我之前不该这么说。你不必感到负担和内疚……”

从那以后,我尽量不说让女儿有负罪感的话,或者用这种负罪感绑架她,逼她多吃点。而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做早餐,用丰富的品种吸引她更主动地吃。

我相信像我这样带着负罪感绑架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数,这样才能让孩子听话。比如孩子吃的不好,说对不起妈妈辛苦做的饭;孩子不想上兴趣班,就说对不起父母交的学费;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就说孩子对不起父母天天开车送他上学...

我们可能有意无意地使用过这种“罪恶感教育”,效果一般都很好,却忽略了这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心理创伤。

中科院心理所老师张美玲曾表示,家长认为孩子因内疚而产生的情绪压力会转化为动力,短期来看确实如此,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内疚教育会对良性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孩子的行为认知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罪教育”的危害:让孩子产生负罪感,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只会讨好和服从别人;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的逆反行为,故意做与父母期望相反的事情。

那么,“有罪教育”有哪些危害?

第一,会让孩子产生悔意,背上思想包袱。

表面上看,“内疚教育”可以让孩子服从父母,但这种服从不是自愿的,而是在自责的压力下的被动服从。因为如果他不那么做,他会觉得愧疚,觉得对不起父母。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强迫自己服从大人。

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利根(James gilligan)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让他特别能理解极端自责所带来的伤害。他发现,许多罪犯和精神病人在童年时期因为自责或内疚而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可见,频繁重复的自责或内疚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

第二,会让孩子产生相反的行为倾向。

曾经听一个班主任说,他们班有个女生退学了,让他特别难过和惋惜。那个女生以前学习很好,但是新学期开学后,学习成绩突然大幅下滑。和女生聊过之后,他了解到,女生为了好好学习,压力很大,因为她妈妈为了让她好好学习,辞掉了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她学习,为她提供最大的便利。

每当她做错题,不认真做作业,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妈妈都会念叨她努力学习付出的各种代价,让她每天只想着学习。如果她一段时间不学习,她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她觉得对不起她的母亲。

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在这种总想好好学习的极端心理支配下,她越来越厌学,甚至到了看书就头疼恶心的地步。最后我妈只好带她去看心理医生,让她休学。

我们常说物极必反。过度的内疚会让孩子产生相反的行为倾向。到最后,越是想逼自己做好事,越是不能安心做。

简而言之,“内疚教育”只能让孩子在表面上、短时间内服从,而不能激发孩子内心的自觉心理。无论是从身心健康的角度,还是从长期教育的角度,对孩子都是弊大于利的。

对此,一位儿童教育家是这样总结的:“有罪教育很难让孩子成长,但会让他们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只想讨好和顺从别人,在讨好和顺从的过程中获得存在的空空间、价值和意义。”多可怕啊!

家长如何避免陷入“有罪教育”模式?

那么,家长如何避免陷入这种家教模式呢?

首先,不要通过减少对孩子的爱来威胁孩子。

父母为孩子做事大多是出于纯粹的爱,而不是出于其他目的。比如,因为爱和关心,我们给孩子做好吃的。但是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听我们的话,把他们不想吃的东西都吃了,也不能把我们对孩子的爱作为和他们谈判的筹码,要求他们做我们想做的事情。

我该怎么办?很简单。把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的不满区分开来,明确告诉孩子,我为你做的事,我为你做的事,都是为你好,因为我爱你。当孩子做了让我们不高兴的事情,我们只需要明确我们为什么对他不满意。以母亲用心给孩子做饭,孩子却吃不好为例。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吃不好,营养跟不上,影响身体健康。”只陈述不好好吃饭的不良后果,不提自己的主观感受。

其次,多一些理智,少一些情绪化。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很多家长除了生气,还容易触景生情,情绪激动的喋喋不休。他们一说话就变得悲伤,越来越情绪化,越来越蛮横,越来越被自己感动。不知不觉中,他们开始“有罪教育”。

我该怎么办?可以多了解一下,跟孩子说实话,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如何改正。有时候孩子做错事,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有父母讲明道理,他才会豁然开朗。

所以,情感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温暖教育方式,相反,是道德绑架;更容易说服孩子,甚至通过讲道理说服别人。

最后,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

面对父母的“有罪教育”,有些外向的孩子会把自己的不满咕哝出来,这是不良情绪的一个很好的出口。但对于一些内向的孩子来说,由于不会表达委屈和不满,如果经常遇到父母的“有罪教育”,就会把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或者敢怒不敢言,或者一生气就不说话。时间长了必然会出现心理问题。

其实内疚就是这样一种内向的愤怒。而这种内向的愤怒是不会自行消散空的,只会积累在心里。长此以往,迟早会引起心理风暴。

我该怎么办?父母除了要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比如孩子最近怎么突然情绪低落了?为什么孩子突然少说话了?为什么孩子总是叹气?孩子是怎么变得脾气暴躁的?等一下。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细微的、持续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并仔细、耐心、巧妙地询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导。如果是父母自身教育行为不当造成的,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好好谈心,商量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方案。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句很揪心的话:“中国亲子关系最大的问题是父母不能把自己置于绝望和无助的境地。他们总是打着‘我牺牲自己不是为了你’的旗号,让自己的孩子在愧疚中过着悲惨委屈的生活。”

作为父母,我们曾经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口头上用这种爱来威胁孩子,怎么可能不自觉地成为一种“有罪教育”呢?这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及时调整。

[责任编辑: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15306.html
上一篇好学生都长什么样儿?
下一篇 家长如何应对“养育倦怠”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