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学 国外的文明

国外的文明

江晓原十几年前,穆蕴秋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进入科学史系念研究生,不久她开始在我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我注意到,她作为影迷甚至比我还要资深。那时我正好对科幻发生了兴趣,考虑到此前的科幻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作品赏析为主的文学活动,我鼓励她尝试对科…

江源

十多年前,穆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研究生毕业,不久她在我的指导下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我注意到,作为一个影迷,她甚至比我更资深。那时,我碰巧对科幻小说感兴趣。考虑到以前的科幻研究基本都是基于作品鉴赏的文学活动,我鼓励她尝试做真正的科幻学术研究。

一开始我这么做只是因为习惯难改,想把一切都和“学术”联系起来。看科幻电影,科幻小说也不例外。后来认真起来,开始思考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

以前很多人习惯把科幻小说和“儿童文学”“少年读物”之类的作品联系在一起。比如,就连刘的作品《三体》获得第一个亚洲人的雨果奖,其实也是在上海的一个童书展上举办的。这种观念使得科幻作品无法进入科学史的传统研究范畴。虽然历史研究者经常遭受来自科学界或科学崇拜者的白眼,但他们自己从不鄙视科幻小说。

另一方面,在科学史的研究中,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只研究历史上“好的、成功的”东西,所以传统科学史所呈现的科学发展历程是一部又一部成就辉煌、胜利连连的历史。事实上,在科学发展史上,除了“善而成功”的东西,当然还有各种“善而无”、“恶而无”甚至“恶而成功”的东西,但那些东西在传统的科学史讨论中通常都被过滤掉了。

第三个方面,“科学幻想”不仅限于写小说或拍电影,还包括极其严肃和“崇高”的学术形式。比如今天科学史上的著名科学家开普勒、马可尼、高斯、洛弗尔、弗拉芒里翁,都非常认真地讨论过月球、火星,甚至太阳上的智慧生命,并设计了各种方案与这些智慧生命交流。从今天的科学知识和眼光来看,这些想法、方案和讨论不是空想就是谬误。如果把它们叫做“科学幻想”,就像是在奉承和美化它们。但这些想法、方案、讨论都是以学术文本的形式发表在最严肃、最高端的科学期刊上。

大约从2004年开始,我和穆试图开垦一小片“学术私人领地”——后来,我把它命名为“科幻科学史研究”。穆的论文《科学与幻想:天文学史中寻找外星智慧的研究》是该方向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毫不夸张地说,她的博士论文是“科幻史研究”研究方向的第一个重要学术成果。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赵教授主持博士论文答辩,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寻找外星智慧:从科学到幻想》一书就是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

书中所探讨的,恰恰是对天文学史上这些探索过程的挖掘和再现,这些在今天无疑是“子虚乌有”的。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些“失败”背后的科学脉络和历史背景。本文通过天文学历史上的生动案例,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幻想”与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界限始终是敞开的。换句话说,“科学幻想”和科学探索研究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科学幻想可以而且应该被视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20卷第2期)联合发表了题为《科学与幻想:新科学史的可能性》的论文,阐述了这一结论及其意义。后来,我们的论文集被简单地命名为《新科学史:科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书中的内容也有很强的“榜样”功能。它们表明:一方面,将科幻小说纳入科学史的研究范畴,将为科学史的研究找到一片新天地,科学史的研究将开辟一个新的前沿;另一方面,科学史研究中的历史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引入科幻小说研究,给科幻小说研究带来了新的学术面貌。

最后,《寻找外星智慧:从科学到幻想》这个标题需要稍微讨论一下。通常,人们习惯于对各种事物“从幻想走向科学”。为什么在搜寻地外智慧生物的情况下,会出现我们眼中的“反向”情况?这将从天文学的发展来考察。

毫无疑问,在寻找外星智慧的案例中,从幻想到科学的旅程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比如今天,我们在探索地外文明的时候,至少已经拥有了一些科学工具,比如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甚至月球车和火星探测器。几百年前,人类谈论地外文明时,比如开普勒的作品《月球之梦》,纯粹是猜测和想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然属于“从幻想到科学”。

然而,一方面,这些早期的猜测和想象,一度被人们当真为“科学探索”。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恰恰是科技的发展,让幻想空大幅减少,无情地击碎了很多人对地外文明的投机探索。

比如,人们曾经真诚地相信并认真地思考过月球上的高等生命;但是随着观测手段的发展,人们知道月球上没有大气,也没有液态水,所以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是不可能在月球上生存的。再比如,人们曾经以比讨论月球高等智慧生物大得多的热情讨论火星文明。关于“火星运河”的观测成果一度引起轰动,关于火星文明的书籍一度成为洛阳在欧美的畅销书。但是今天,许多探测器已经到达火星或其附近。我们知道火星上几乎没有大气(大气浓度只有地球的0.8%左右),至今也没有发现液态水存在的确切证据。当然没有运河,所以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是不可能在火星上生存的。再比如,人们曾经一本正经地讨论过“太阳上的居民”;后来在光谱分析的帮助下,我们知道太阳的表面温度大约是6000度。人类目前所能想象的生物都无法在那样的高温下存活,于是关于“太阳居民”的讨论戛然而止...

于是,之前很多关于地外文明的讨论,在科学发展的“摧残”下,只能活在“科学幻想”中。而且就算活在科幻里,也要有所克制。比如,时至今日,幻想火星文明的作品依然层出不穷,但不可能有任何幻想《太阳居住者》的作品(读者会觉得这真的很离谱)。

另外,如果真的要探索太阳系外的外星文明,人类目前的探测手段太过简陋,力不从心,只能以幻想的形式来谈——会变成科幻作品。所以只能是“从科学到幻想”。

2021年7月11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183.html
上一篇兔之眼目录
下一篇 世纪末的奇观,介绍世界奇观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