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学 心中的城墙(心在城墙下我在城墙上)

心中的城墙(心在城墙下我在城墙上)

杨旸城墙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扮演了重要的守护者角色。它仿佛盾牌,抵御人间战火,保卫墙内安宁,让文明得以延伸。经历过千百年的变迁,迄今仍有不少地方留下了或长或短的古城墙,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历史。这些城墙大多是明代的产物,累经战火而屹立不倒。作家潘…

杨洋

城墙在中国古代文明中起着重要的守护作用。它像一面盾牌,抵御世界大战,捍卫墙内和平,让文明得以延续。历经千年变迁,仍有许多地方有或长或短的古城墙,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历史。这些城墙大多是明朝的产物,战后依然屹立不倒。作家潘大明在他的《古访淮河》(2020)一书中向我们讲述了明城墙与明朝兴衰的关系,该书以正史考证和实地考察为主,辅以民间故事和传说。城楼、城墙与皇权的威严

“城墙”一词来源于“城”一词。《说文解字》对“城”的解释是:“城,以富民也。从土到成,成也声。”可见,古代君王修筑城墙是为了“收服百姓”,也就是筑土把百姓围成一个国家。《吴越春秋》云:“你筑城保君,筑廓保民,这是这个城廓的开始。”如果是真的,那么中国的城市史基本上是和文明史同步的,延续了几千年。

在夏朝,统治者开始建造城墙和城市。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发展,城墙在周代变得越来越完善。据李周考公基记载,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建洛邑,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治国体系:“工匠治国,边九里,边三门。初中九经九纬,画后九轨,左右社,面向后市,市面向小姐。”(高锟公基译,温仁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这一制度对宫殿、祠堂、城墙的形制和规模以及集市广场的分布都有严格的规定。祠堂代表着宫廷的王权,与礼制和国家密切相关,体现了宗法制度的严格等级制度。春秋以后,筑城筑墙成为习俗,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

城墙原本的功能是防御,但在礼仪制度的影响下,城墙逐渐被纳入尊卑制度。历代统治者之所以花大力气修建城墙,除了防御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展示皇权的威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这种专制统治体现在城市建设上,结果就是首都越来越大。同时,通过内广场体系的建立,城市内部被棋盘分割,防城直街的几何形状越来越明显。城市整体设计更注重中轴线产生的强烈仪式效应,所谓“九宫四坊市,人在权力圈”。宫城外围有内城,内城外围有外城。关于贵族和小卒的住所有明确的规定。这种体现优劣的设置,既符合传统的宗法制度,又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的威严。筑起高墙:大明兴盛于城墙之上。

随着朝代的更替,城墙不仅成为统治者守卫国家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叛军夺取国家的重要手段。朱元璋就是利用这一规律的杰出人物。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纷纷起义,大大小小割据政权不计其数。起初,作为众多割据势力之一,朱元璋的实力并不是最强的。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攻占徽州后,一位名叫朱升的谋士给他出了一个“筑高墙,积丰粮,慢慢称王”的策略,建议他多筑高耸坚固的城墙巩固自己的地盘,囤积粮草准备长期作战,巩固稳定大后方,不要贸然称帝。朱元璋听了这个计划,然后真的打平了群雄。1365年,朱元璋在新州大战中大败张士诚主力大军,不仅解决了新城之围,还巩固了占领的郡县,为发动两淮攻势创造了条件。潘明先生到忻州考察,在默默无闻的帝都中这样描述忻州的地形:“此城可作为梧州(今金华)的屏障,拒敌于百里之外,使其有充分的进退余地,也可作为进军和突袭诸暨、绍兴等地的跳板。”(《湮没的帝都》,第158页;在两淮之战中,朱元璋的军队在城外筑起了长长的防线,并建起了俯瞰全城的木塔和三层楼的敌塔。每层都配有弩、火铳和襄阳炮,日夜兼程进攻。经过八个月的围攻,张士诚军队终于失败,大部分士兵投降。1366年,朱元璋统一江南。

与张士诚的战争,使朱元璋实现了从独霸一方到问鼎中原的飞跃,这不仅为他奠定了称帝的基础,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修建城墙的种子。这颗种子随着他的力量膨胀,最后根深蒂固,很难再拔出来。潘大明在《失落的帝都》中指出,“作为军人成长起来的统帅朱元璋,在战争中认识到了城墙的军事重要性”,认为“筑城修墙是天地山川之间的重要防御手段”。

自1366年,攻占江南的朱元璋开始修筑南京城墙。在他看来,南京明长城肩负着保卫帝国的重任,是一项长期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个项目涉及面广,人数无数。朱元璋在修筑城墙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城墙固若金汤,非常重视修筑城墙用砖的质量。明代城墙砖的产地主要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37个州的170多个县。为了保证城砖的质量,“城砖”责任追溯体系应运而生。各级经手砖的人都需要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以至于有时候一块小小的墙砖上刻着十一个负责人的名字,从政府、州县官员,到下面农村的一、二、三员,再到窑工、瓦工、佣人。(参考南京明城墙历史博物馆《南京城墙砖作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在城砖上刻名字的各级负责人,相当于签了一份“工程质量责任书”。只要城砖质量有问题,上至烧砖工的各级官员都会受到惩罚,锒铛入狱。在这种责任制的约束下,烧制城砖的每一道工序都在质量上得到了保证。只有经过几百年的风雨,这些“官砖”筑成的城墙,才能依然稳如泰山,屹立不倒。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完成于1393年,共计27年。这一时期,朱元璋完成了诸如宣帝即位、授明律、废丞相、设科举等大事。明城墙建成后的第五年,朱元璋去世。事实上,在位三十一年的皇帝,用了他帝国生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来修建大明都城的这道防线。防御、坚守与大明的衰落

1368年,经过多年的努力,朱元璋基本上打败了元朝和各种竞争对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打下山川之后,除了享受,自然是守护治理山川。

当年刘邦得天下后,看不起那些无能为力的儒生,经常说:“我马上打天下。诗有什么用?”这套话遭到了陆贾的反驳:“马上得天下,怎么马上管!”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用思维方式统治世界,国家的治理模式有另一套逻辑。

朱元璋应该知道,他可以马上得到,但不能马上治好。但他读书不多,阅读量有限,限制了他的思维和视野。智慧是不够的,但经验会有帮助。战争期间,城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防御作用。建城帮助朱元璋赢得了国家,他自然想到了依靠城墙来帮助自己镇守国家,巩固政权。朱元璋登基后,天下基本没有战争,城墙的防御功能逐渐开始衰退。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修建城墙已经失去了意义,但他仍然坚持修建城墙。《被遮蔽的帝都》提到:朱元璋“命各州县普遍筑城,小到县治,中到州府,大到边防,筑城筑墙。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中,这座城市得到了修复、扩建和建设”(第158页)。不能不说此时的朱元璋有一种病态的偏执。

比盲目修建城墙更可怕的,是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的“城墙意识”。“城墙意识”是作者为了表达朱元璋治理国家的两大失误而杜撰的一个词。第一,不要把重点放在发展和创新上。建城是为了防御,所谓守为攻。受筑城筑墙思维方式的影响,朱元璋固守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旧经验,坚持重农轻商的政策,打击富商巨贾,抑制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下令“不准任何人下海”,禁止中国人在海外经商,限制外商在中国经商。第二,不懂变通,也不要变通。“折”城墙不如弯城墙,城墙意识也是如此,重规则少变通,重整齐不凹凸。在城墙意识的影响下,朱元璋把自己的治国思想局限于重建一个有序稳定的复古农业社会:强调基础和农业,“使农业不废耕,妇女不废织,基础压制到底,使一切闲散尽废。地穷则病,食之者少,自然家足供大家,积蓄丰富”(《余典故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74页)。朱元璋还把自己的治国经验做成“祖训”、“训诫”、“诏令”,要求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遵守,“一字不可改”,“不聪明就乱来我已成了法律”(《洪武帝国百科全书》,张德新、毛佩琦主编,黄山出版社,1995年,第387页)。

潘大明指出:“墨守成规是没有希望的。”(第346页)朱元璋称帝后,在君主神圣、全知全能的荒谬逻辑下,把自己的建城经历绝对化、神圣化。于是,城墙意识成了他思想的枷锁,使他在治国时无法与时俱进。“他的错误决策制约了洪武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从

“朱元璋及其后代维护了明朝,270多年的战略认知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看他们这种重修城池,修筑城墙,布置阵法的做法,他们的套路都打不过来自草原的快马里刀。”(第346页)明朝统治者不仅在对城墙的认知上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在与外界交流的认知上也是如此。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城楼和坚不可摧的城墙,“千古之根本”,共同构建了一个皇权威严的政治形象。这不仅突出了皇权对臣民的至高无上的统治,也牢固地确立了华夏和夷地的扇面。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正在悄然转向的同时,明朝固守中央集权和以农为本的经济,限制商业贸易,并因其高筑的核心墙而实行严格的海禁,浪费了中国当时领先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转型机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15.html
上一篇江南有丹橘,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下一篇 在诞生二十套全集录音的半个世纪里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