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绕梁余音醉秋风行板一曲唱阳春

绕梁余音醉秋风行板一曲唱阳春

作为巴蜀说唱艺术代表的四川金钱板是巴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行在四川地区的一种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吟诵性极强的板诵类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所传唱内容与百姓的生活非常贴近,展示出独具魅力的巴蜀艺术特征和鲜明生动的…

四川钱板作为巴蜀说唱艺术的代表,是巴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川流行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半说半唱,似说似唱,有很强的朗诵性。演唱的内容非常贴近人民生活,表现出独特的巴蜀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巴蜀人民生活中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唐朝三千,宋朝八百,唱不完的三国!”这是一位民俗学学者对中国民间说唱歌手说唱题材的总结。

作为一名文学理论研究者,我一直对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巴蜀民间说唱艺术保持着足够的尊重。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说唱艺人穿梭在巴蜀大地、城乡建筑、剑门古道之间,一架竹琴,几块竹板,就能解释天地,吟诵万物!就好像喊个高音就能演绎金马,唱个行板就能描绘锦绣河山,唱个鼓字就能品味悲欢离合……

花,草,一个世界,树,一片森林,一个茶,一个亭子,一个舞台,围绕着竹琴,声声竹板,多少悲壮,多少婉约而多情的爱情,多少永无止境而生动的美...

总的来说,民间说唱艺术是融合了诗歌、歌词、骈文、散文、评书小说的风格特征,成为抒情性和叙事性有机结合的综合艺术。因此,它成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川钱板作为巴蜀说唱艺术的代表,是巴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钱板又称“三才板”、“金字招牌”,是四川流行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半说半唱,似说似唱,朗诵性强。它形成于清初,流行于巴蜀、云南、贵州等地。易经说,“道有天、道有道、人”,钱版上用的三块竹板互为表里。其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常用方言俚语、歇后语、谚语、拟声词,俗而不伤雅;演唱的旋律简单朴素;表演生动幽默;演唱的内容非常贴近人民生活,表现出独特的巴蜀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巴蜀人民生活中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在钱板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艺术家的不断创造和总结,其表演技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三百年的演变过程中,由于技法的不同特点,它被分成了几个不同的流派,如花派、清派和杂派。其中花派主要突出板式打击手法和眉眼姿势。表演者经常用三块竹板在周围嬉戏,模仿、敲击各种天籁之音,甚至演奏出暴风雨、雷雨等九种不同的节奏和声音,变化万千,令人动容,叹为观止;清钱板主要注重说唱的发音和咬字,发音清晰,精神饱满,节奏稳定;另一方面,杂派基本上融合了清派和花派的长处,在说唱中既注重板型,又注重节奏变化,灵活自由,唱中带说,唱中带说,长短句纵横交错,速度自由。目前成都人邹忠信是继承钱板的代表艺人。他吸收了清派、花派、杂派等各种艺术流派的长处,推陈出新,不断改革钱板的演唱艺术,从而成为一代钱板大师。本书作者从钱板艺术大师邹忠信入手,对四川的钱板艺术进行梳理和研究,于是有了这本学术专著《四川钱板研究》,被学术界誉为“巴蜀说唱艺术研究第一分支”。

在文艺研究领域,一般很难进入文艺理论家系统研究的领域,因为民间说唱艺术和钱板之类的茶馆文化比较简单草根。这本书的作者,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钟婷婷,似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七年前,在一次中秋晚会上,我作为西南交通大学文艺学研究生导师,问正在四川音乐学院读研究生的鄂英同事钟导的女儿钟婷婷,她打算写什么硕士论文。她说她正准备写关于四川钱局大师邹忠信的研究。她的叙述让我感觉到,这位年轻的音乐学家正在从四川钱局古井开始挖掘和研究,这是一个很少有文艺研究者涉足的研究领域,历史悠久。其实这种挖掘和研究,一开始就有点深厚的土壤现实和天地距离!

随后的几年里,我陆续看到在四川音乐学院当过老师的钟婷婷在《中国文化论坛》、《四川戏剧》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几篇论文。题目都是关于四川钱局的。由此,我感觉钟婷婷在《四川钱板》中对地域文化艺术的深井做了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这本散发着墨香的专著,是她近年来对四川钱币板艺术挖掘和研究的集成,是她汗水和心血的结晶!在这部专著中,作者试图从文学美学、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视角,对四川钱局的起源、歌词、音乐、表演、地域文化、文化流行、社会功能、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和展望。尝试对四川钱板的艺术文化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通过全方位、多侧面的梳理和解读当前四川钱板创作现象和经典唱词;试图为当前的川钱局研究注入一种开放深入、宏大细致、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理论研究和文本解读新视野;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认识钱板,从而促进这项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为保护和发展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难能可贵的是,年轻的钟婷婷对四川钱局风格的研究是动态的。她并不把自己所研究的风格看作是一系列与语境无关的、静态的、自足的、封闭的形式和内容特征的集合,是一种“在变化着的历史背后有重点、有区别的文化观念和用法的不变的形式”。

目前,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领域,出现了从文本研究向语境研究范式的转变。这是民间文艺文体学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向..时至今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领域和相关的民俗学界,往往仍将风格视为一种静态的、自成一体的、封闭的形式和内容特征的集合,似乎已经内化为“社会共识”的一部分。目前,一些年轻的研究者已经开始挑战这种静态的风格观,并明确提出了“动态的风格观”,认为“不应将风格视为封闭自足的对象,而应从动态的、建设性的角度来考察风格的演变。”

“动态风格观”的提出,突破了民间艺术风格被静态地视为“恒定形式”的羁绊,凸显了“社会”维度的重要性,展现了民间风格研究对于探索社会变迁的巨大潜力,有助于民间文艺研究者在文本、语境、表演者、受众、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维度上更全面地把握风格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专著《四川钱局研究》也包含了一些时代的“动态”。这种“动态”其实来自于作者自己对川钱局创新脉搏的触摸,以及对时代背景下变化的理解。

艺术作品的美是什么?美在于作品的形式美、意象美、意蕴美。一部学术专著有什么价值?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看法做出审美判断。事实上,出版一本个人的学术专著,既是心血的结晶,也是作者本人的人生体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美,在体验中产生的美更加美丽。绝对的契合感和无限的交融自由感,都是在一瞬间实现和完成的,但却从未消失,成为永恒。于是,体验中的审美境界就变成了一种澄明的境界,变成了一种去掉一切修饰,直到真相真正敞开的状态!

高力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学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影视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泰国皇家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影视剧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768.html
上一篇用川剧语言诠释全新的“红岩”故事
下一篇 半扇苏铰坠红绸竹签檀板说唱间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