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杂技的传承和创新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杂技的传承和创新

编者按杂技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承属性,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坛中一枝独特的绚烂之花,在传承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大众对杂技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创新与发展,是每一个杂技…

编辑评论/注释

杂技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承属性,成为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独一无二的绚烂之花,在传承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对杂技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创新与发展,是每个杂技创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期特别邀请戴杰、程雪勤、李毅、谢军四位杂技从业者,为读者朋友们解析中国杂技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中国杂技是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杂技一度迷失:是沿袭传统杂技风格,还是接受现代艺术的“反传统”潮流,照搬西方艺术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中国杂技找到了立足点——只有结合民族审美习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与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相融合,才能创作出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审美意蕴和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杂技创作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征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和祖先创造的,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发展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共同的审美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下,杂技创作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恰当地反映传统文化的脉络,更容易与中国观众的民族文化心理产生共鸣,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杂技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文化使者”,也是出国演出赚取外汇最多的艺术门类。一直以来,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典型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高超杂技技艺和时代风格的杂技作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杂技作品在国际表演艺术市场和世界重大比赛中都备受青睐。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彰显民族性,充满时代感,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杂技既要符合这一规律,又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才能走向世界。

第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杂技创作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起源于先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中庸和谐”,是中国哲学思想精神力量的体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精神。“哲学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奥秘。通过哲学,我们发现了这个民族的独特气质”。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得到发展,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民族特色。

比如中国传统杂技“顶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过几代杂技演员的传承和演绎,动作技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对于这类传统的杂技节目来说,需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才能有新的生命力。基于中国美学的影响,新创作的杂技《青花瓷》运用中国传统意象元素“青花”来体现“意”的“象”。无论是舞台背景、演员的服装还是杂技的技巧造型,都融入了“青花”优雅的纹饰和恰当的色彩渲染,使作品中的自然花鸟成为人类精神的物化,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再比如杂技晚会《幸运的机会》,突破了杂技的狭义范畴。龟甲、山涧、水草、仙女,在这样一幅充满感染力和神奇视觉冲击的画面下,承载着杂技要融入人性、融入社会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

现代杂技不仅要停留在形式和结构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要以新的时代视角对传统美学思想进行新的诠释,使作品体现现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第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杂技的创新融合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如诗歌、戏剧、书法、绘画等。它们的气度、神韵、格调、含蓄,构成了中国主流艺术活动的核心,即追求意境。杂技虽然比传统戏曲、诗歌等艺术形式产生得早,但由于其主导性特点和不同的发展轨迹,长期被排斥在主流艺术体系之外,形成了以技艺为主的呈现体系。改革开放后,随着杂技演员文化意识的增强,确立了“以杂技技能为核心,融合戏剧、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并表现出一定文化内涵”的新杂技理念。杂技走上了一条从技术到艺术、艺术与环境融合的探索之路。

《乔华丹-集体空竹》成功融入了京剧元素。通过京剧服饰、音乐、动作、人物和杂技空竹的融合,以灵活的技巧突出了花旦“敏感乖巧”的个性,展现了一群活泼开朗的年轻女子嬉戏的有趣场景,使整部作品富有感情。

杂技《一帘幽梦》(杂技剧《东竹》片段)取材于北宋秦观词《八六子》中“一帘幽梦,春风十里嫩”的抒情含义。它突破性地模拟了竹帘的“密集竖条”作为技术呈现的道具载体,演绎了雍容华贵的动态造型,营造出春风吹动窗帘的视觉效果。这部作品描绘了场景,叙述了场景,将感情与场景融为一体,将《东方之竹》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离别和相思之情注入到了精美的竹帘画卷中。中国古典诗词温柔含蓄的意境之美在舞台上呈现。

“意境说”源于中国诗学传统。虽然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形态,但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理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取向。创造意境美的杂技作品,和我是一回事,在环境中蕴含感情,唤起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杂技中的创新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期都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文化符号。“文化符号作为长期保存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高度凝结着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底蕴,镌刻着民族历史文化的烙印。人们可以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相互产生共鸣,形成文化认同。”因此,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并将其融入现代杂技的创作中,必将使传统文化内涵在杂技作品中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茶叶翠绿金黄,茶香淡雅,品茶的过程如梦似幻,静谧而优雅。是求美的过程,也是把精神世界升华到艺术境界的过程。主题杂技晚会《茶》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意识的深度结合。以独特的艺术符号、特殊的杂技语言、极具张力的表演形式,通过茶中蕴含的精神指向,揭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高度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为创新创造提供了更多条件。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是现代艺术走向成熟、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中国结》在造型上以图腾符号“中国结”为基本参照,并根据杂技技法特点对道具进行创新研发,利用其自然形态的渗透性为演员提供表演空空间;在功能上,突破了high 空节目道具同形的规律,让看似毫无生气的焊接铁管成为了巧妙的表演载体。由方形钻石组成的七个红色框架不断变换成“心形水滴”、“三角形”、“大斜线”、“大心形”等各种图案,将技巧和道具有机融合,达到了优美娴熟的艺术效果,赋予了作品美好的寓意。该节目在澳大利亚第五届国际马戏节上大放异彩,中国符号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5.杂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文化素养。

杂技文化内涵的提高尤其需要杂技艺术家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在杂技教学过程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课堂,适当开设书画、古典诗词鉴赏等课程,引导杂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认知,让他们潜移默化地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内涵也可以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培养杂技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知识和素养。同时,要注重培养具有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艺术理论素养的杂技管理人才和编导教学人才。杂技演员自身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弘扬传统杂技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巧妙结合用力与美感,展现中华民族和谐进取、刚柔相济的审美取向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二)推动传统与现代杂技完美融合,形成品牌效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杂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不断赋予作品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弘扬超越时间空、超越国度、充满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杂技的生态多样性,保持地方和民族特色,使传统杂技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杂技艺术的相互学习、借鉴和融合,吸收戏剧、舞蹈等姊妹艺术的表现方法,在杂技音乐、服装、道具、灯光、舞台艺术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并以科技助力技艺,打通舞台创意、高科技RD、高端制造的链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杂技品牌效应。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实现“破圈”营销。

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媒体以其传播方式的数字化、传播过程的互动化、传播行为的个性化、传播速度的实时化等优势,能够有效激活传统文化。自国内首档大型杂技文化节目《绝色四绝》开播以来,“全网总数据超过8.35亿,从微博、Tik Tok、Aauto快消等平台收获74个热搜、热榜,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一千万,节目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传播给年轻观众和网民,从而真正实现杂技的破圈营销。”杂技演员要树立新媒体传播意识,积极将“用户思维”融入创作中,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升级呈现年轻化、现代化、融合化的话语,探索杂技与新媒体的融合形式和传播规律,创新传承中华几千年杂技文化,推动杂技艺术“破圈”。

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时代。杂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中构思、产生和发展的,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和中国美学的意境。杂技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长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文化使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顺应时代潮流并运用到更加广阔开放的平台和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上,用杂技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使杂技成为传递中国文化和精神的有效载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774.html
上一篇浅谈杂技《中国结》
下一篇 赓续文脉 担当使命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