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中西绘画中“树”的作用之比较研究

中西绘画中“树”的作用之比较研究

杨乐苡作为自然界一种常见的景物,“树”这一形象常常出现在中西方绘画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和不同画家的笔下,占据着或主或次的地位,在画面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树”之作用的研究情况作为自然界一种常见的景物,“树”这一形象常常出…

杨熠·勒

“树”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景物,在中西绘画中经常出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画家的作品中占据着主导或次要的地位,在画面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研究“树”的作用

“树”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景物,在中西绘画中经常出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画家的作品中占据着主导或次要的地位,在画面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基本都是在某一幅画或某一种风格的讨论中提及,缺乏系统性,对树木在中西绘画中的作用也少有比较研究。

二、“树”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中国画中的树主要出现在山水和花鸟画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如马王堆出土的“T字帛画”中,有象征太阳乘汽车从扶桑树上升起的“金太阳”图案,不仅点缀了画面的一个角落,而且在意象上也具有象征意义。汉代画像砖《一社丰收图》中的树木起到了说明事发环境和衬托图中人物的作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录》中描述魏晋绘画“水不泛,或人立于山,皆附树石,映地”,他提到了以树衬托人物的画法;而南朝的砖画《竹林七贤·盛世》中,每个人物都用树隔开,既体现了他们在林中的隐士身份,又使画面中的人物既有联系又有独立。这两种意象的结合逐渐产生了“树下隐士”的图案,这种图案经常出现在山水画中,以表现作者归隐的愿望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代詹子谦的《游春图》中,画面中的树木不再必须为人服务或作为一种图案化的装饰,它们的形象越来越突出,姿态也越来越丰富。树木的作用转变为空之间的过渡关系和构图的疏密关系,体现了画面的近、中、远景。到了唐代,画家们用以前的以树的大小来表现空之间的距离的方法,也用描绘树的线条和颜色的不同方法来体现不同的绘画风格。如李思训父子用描摹、着色、应用重彩的方法描绘树木,以表现青绿山水派的瑰丽;王维则以淡雅的墨色表现树木,在线条的粗细、浓淡、虚实、干湿变化上做文章,以体现文人对水墨山水的兴趣。

宋树在前人用法的基础上,突出了它在山水画中渲染气氛、突出审美和意境、在画中表现场景的地域特色的作用。北宋的李成、范宽等画家擅长表现北方的山川冷林,其地域特色通过树的矫健姿态和树干的粗犷肌理体现出来。以米父子为代表的文人画派,用水墨点染无骨画所画的树枝,表现江南的烟霞气息和文人的审美情趣。

在元代画家的作品中,树木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对象。比如倪瓒的《六经轴》就刻画了六种不同的树,以此来表达他高贵和高贵的君子品格,同时寄托了他对“树”这一意象的理解和感受。另一方面,元代赵孟頫为了实践其“书画同源”的理论,经常在绘画中用书法来表现树枝的形状,体现了用树作为绘画理论的载体。

明清时期,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在空之前盛极一时,树木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梅花和竹子,如徐渭的《梅花树》和郑板桥的《竹画》,充满了文人气质和个人风格。

三、“树”在西方绘画中的作用

西方绘画中对树的描写直到古埃及才出现在壁画中,其作用主要是装饰和填充画面。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树木大多出现在画面的背景中。文艺复兴中后期,大多数画家,如波提切利,开始用树木来反映画面的透视关系和环境状态;达芬奇在笔记中也提到了如何通过绘画技巧让树木更好地展现人所处环境的细节。乔尔乔内和提香在他们的画作中加入了大量的风景元素。前者的《暴风雨》中,前、中、后场景的树木和灌木丛表现出透视和空的关系,通过前景树木的位置和大小的安排来平衡构图。

巴洛克时期的宗教绘画打破了原有的绘画规则,追求画面的动感和紧张气氛,注重光影、色彩的对比和虚实的变化。这种艺术风格也反映在对树木的描写上。这种用法在后来的洛可可风格的人物画中也有所体现。华佗的《法舟Xi台道》和弗拉戈纳尔的《秋千》都用茂密的树木来渲染气氛。前者意在表现仙境般的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美好,后者则用层层树木来反映贵妇闺房的私生活,并在画面中暗示暧昧的情事。

16世纪,德国多瑙河画派将绘画的重心转移到了自然风景上。17世纪形成独立的山水画。荷兰小画派的画家擅长描绘淳朴的田园风光,树木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画家霍贝马的《磨坊里的树》,对画面的构图形式、布局的聚散关系、色彩的对比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8世纪,艺术家对树木用途的探索中断。在新古典主义画家的作品中,不仅树木角色的发展停滞不前,树木的使用也回到了文艺复兴早期的方式。

19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对树木的使用有不同的看法:库尔贝仍然以人为主体,他的画中树木的使用与古典绘画相似;巴比松学派的柯罗等人热衷于山水画,以树木作为画面的主要或次要内容,用树木来表现光感和空气流的状态。

后印象主义在画面中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或者探索艺术语言和艺术观点。这些思想也通过对树木的处理反映出来。比如梵高作品中的柏树有向上扭曲生长的趋势,体现了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热情,以及他对抗孤独的精神状态;塞尚通过简洁的色块表现树木,达到使画面有序的效果。

四。中西绘画中“树”的比较分析。

(一)“树”的作用及其在两种绘画体系中发展变化的异同

1.类似

中西方绘画中树木的用途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按照各种用途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树木最早是作为绘画中的“神话装饰”,然后逐渐衍生为“人物出现的场景”、“画面的关系空”、“衬托人物或其他景物的背景”、“描绘的次要对象”。绘画风格的运用,渲染气氛和意境,作为画面的主体部分等。,以“体现作者的审美趣味”、“抒情自解,体现创作意图”、“表达作者的艺术观点”等艺术家主观意志的强力介入而告终。

2.差异

第一点是关于函数的类型。中国画早期就有人物画以树分画、分字的现象,比如前面提到的南朝砖雕、竹林七贤、盛世等。但在西方人物画中,树木往往出现在人物背后作为背景,有时出现在黄金分割点或中轴线上,以衬托人物或展示场景,增强画面构图中的形式感。

此外,西方绘画中的树木往往具有表现光影、色彩,或增强立体感和透视感的作用,而这些用途在中国画中从未出现过。

第二点在于树木作用发展曲线的特征。在中国画中,早在6世纪的隋朝,山水的元素就从人物画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树木的地位随即得到提升。隋唐五代时期,山水画中树木的功能类型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树在文人画中起了主导作用,同时又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精神,具有造型和文学性的双重内涵。这一概念比西方早了近600年。但之后树的作用基本固定,几乎没有新的进展。

在西方绘画中,树木等景观元素在绘画中被长期忽视。虽然列奥纳多·达·芬奇在笔记中讽刺了波提切利“研究风景是徒劳的”这句话,说后者画的风景很无聊,但这也从侧面说明,在15世纪,有些画家还是看不起描绘风景的。直到文艺复兴中后期,乔尔乔内、提香等画家才开始在人物画中大面积描绘和运用树木。他们的作品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的主题和绘画对象上。后来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题材,西方画家对树的作用的发展是以冲刺的速度进行的,在20世纪左右结束。除了整体发展曲线的不同,在西方山水画中,起初以树木为画面主要对象时,仍以表现自然景物和景物为目的,画家的主观意志逐渐融入画面;探索树木新的艺术观点和语言的体现出现在后印象主义时期前后。

第三点主要体现在不同画风对树木作用的继承、运用和发展上。中国山水画出现后,各个时期对树木的应用几乎完全继承了前代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的用途。李的《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绘画艺术》一书,在比较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与王维的《辋川图》时,提到两者在“树”的排列和处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近、中、远空用不同种类的树来表示,以及描绘的细致程度等。但与唐代的辋川图相比,《鹊华秋色图》中的树木增加了密切联系画面三景、协调构图与渲染、调和气氛的功能。

在西方绘画中,也出现了这种审美“代代回归”的现象。比如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画家,几乎完全回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简单的静态背景模式。之后,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提倡户外写生,但他并没有像同时期的巴比松画家一样重拾对树木的兴趣。他对树木的运用类似于古典绘画的安静的素描背景,他不像浪漫主义画家那样追求色彩和运动。

(2)差异的原因

1.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画的快速发展与当时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而明清时期绘画发展陷入低速甚至衰落的状态,也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相对低迷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市民阶级的兴起,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才在15世纪以后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创作和批评。

画家的创作取向有时会受到绘画市场需求的影响。在17世纪的荷兰,许多市民喜欢用小山水画来装饰他们的房间,这形成了那个时期非常流行的描绘自然风景的绘画现象。树木在绘画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甚至作为主要部分。

2.政治环境的影响

元末明初的王冕、倪瓒,明末清初的石涛、八大山人不愿在新的统治者政权下为官,于是将爱情寄于山水甚至皈依宗教,并在一些树上涂上了具有文学意味的颜色,以示自己的品质和坚定的志向。

欧洲绘画艺术也与政治密切相关。18世纪是欧洲大陆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新古典主义是一种以反映和描绘政治事件为特征的艺术风格。其代表画家达威特的《马拉之死》、《拿破仑皇帝加冕》等作品,都是以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的,对树木的关注度下降可想而知。

3.思想文化艺术观念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树木功能和发展的影响,大概是最复杂、最直接的因素,因为它不仅受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还与中西方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审美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有时还与某一时期艺术欣赏标准的变化所引领的新思潮有关。

在《中西艺术精神的起源——中国先秦与古希腊艺术比较研究》一书中,陈芳分析论证了“中国艺术精神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流,以庄子精神为主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不可忽视的融合”的观点。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儒家文化以为官从政为最高职业,文人闲暇时发展起来的爱好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和代表,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思维也主导着艺术欣赏和评论的话语权。文人会习惯性地将文学中的意象语言运用到绘画中,赋予其松、竹、梅等丰富的含义,将文学作品中“意境”这一特殊的审美趋向引入绘画领域。所有这些因素都对树木在中国画中的作用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神话和宗教是西方文学作品创作的两大来源,绘画作品以人物为中心。17世纪,法国理论家费利比恩根据不同的题材将绘画分为不同的等级:地位最低的是静物画,山水画略高。

直到17世纪,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关于素描和色彩哪个更重要的争论,不仅将新的审美标准纳入艺术批评的范畴,而且动摇了法兰西学院党绘画兴趣的统一立场;让人们的目光从盲目追随古代大师转向当时的杰出艺术家,发现并承认当今山水画和风俗画的成就达到了超越古人的巅峰。这种艺术观点改变了山水画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为树木角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另一方面,19世纪照相机的发明冲击了绘画的叙事功能,模仿自然不再重要,于是画家开始改变绘画的目的,绘画逐渐成为表达艺术思想和主观意志的载体。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中西方艺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上的差异,使得树木在双方绘画中的作用和发展有所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是前者的体现。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本文旨在探讨“树”在中西方绘画体系中的作用和发展,并进行比较。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树”意象的发展,可以看出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思想的差异对绘画内容的影响,从而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及原因有进一步的认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828.html
上一篇论中国画线条语言在漫画创作中的表达
下一篇 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