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学 唐诗《滁州西涧》韦应物,说韦应物《滁州西涧》

唐诗《滁州西涧》韦应物,说韦应物《滁州西涧》

黄天骥韦应物像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在文坛上,很少为了一首诗,争夺冠名权而打起笔墨官司的。唯有韦应物这首《滁州西涧》所说的“西涧”,到底属于什么地方管辖,却引起了争论。王士禛说:…

黄天骥

韦应物像喜欢魏吗

寂寞的草生长在小溪旁,黄鹂在深树中歌唱。

春潮带来晚雨,野渡无人能渡舟。

—魏的《西溪滁州》

在文学界,为一首诗的冠名权而战是很少见的。只有魏《西溪望滁州》中提到的“西溪”究竟属于什么地方管辖,却引起了争议。王世贞曰:“西溪在滁州之西。”但他又说,“过去在六合县叫曹芳,是西江潮水没到的,也是以龚伟的诗命名的。大家都在争取。”据报道,就在几年前,两个相邻的州县还在争论魏所说的西溪应该属于哪个县区。

我没去过滁州,也不知道这条小溪在哪里。不过小时候知道滁州风景好,是因为背了欧阳修的《醉亭序》,收在《古文观止》里。这篇著名的文章说:“楚河四面环山,其西南高峰是何林美优。那些看起来很棒,表现出深沉之美的人,琅琊榜也。山中行六七里,渐听水声潺潺,若在两峰间倾吐,便酿一泉。”不知道魏所说的西溪是不是欧阳修所说的“酝酿中的春天”。就这首诗的名字来说,所谓西溪,只是指在滁州西部,可能是一条连名字都没有的溪。在唐代,这条小溪还可以航行,通向附近的一条河流。但应该和《酝酿春天》不一样。在“酿泉”边上,有一个带翅膀的亭子,欧阳修可以在这里请客喝酒。然而,魏所说的西溪却是一片荒凉之地。在河的边缘,有一些野生的渡口。时至今日,沧海桑田,我不知道这山涧是否存在,但千百年来,滁州早已被一首诗一篇文打磨,不能说是文化史上的异数。尤其是魏的这首诗,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写了一个山野中常见的溪流,能产生如此轰动的广告效应,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的诗人和作家,实在不可思议。正因为如此,更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它的奥秘和艺术价值。

《西溪楚州》是魏的代表作。这首诗看似写得很随意,但魏的生活并不平淡。他生于公元731年,卒于公元791年。经历了唐玄宗、肃宗、顺宗、代宗等皇帝的统治。这一时期政治气候诡谲,社会动荡,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性时刻。

据知,魏出身名门,《旧唐书》说:“自唐以来,宗室之盛,从未超过韦氏。”在家族光环的照耀下,魏十五岁时成为唐玄宗的侍卫,一直到他二十岁。这段时间,他很突出,很可笑。据他后来回忆,“作为一个小战士,无赖自私自利,家人藏着他的命。”更糟糕的是,他还“上午执绥普局,黄昏盗东中纪,官隶不敢捕,故立永”。他嗜赌成性,作恶多端,连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个盛气凌人的小人。但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崩,树倒猢狲散,哀叹“黄武成仙,憔悴欺。”他的生命突然从天上掉到了地上。

而社会命运的巨大变化也使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诚恳地说:“杨开房,讲的都是旧事。”并后悔“来不及学习”,决定“学会用笔写诗”。后来,他对写诗失去了兴趣,成了著名的诗人。宋代评论家樊吉穗说魏的诗:“唐代诗人虽盛,却不及他人。”他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了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人民生活的痛苦,看到了“空城池只剩白骨,异地无贵族”(《感怀睢阳》)的悲惨境遇,感到“萧条寂寞,白昼将至空。这使他突然睡着了。火与血的经历唤醒了他的良知,洗涤了他的灵魂。此后,他数次出任地方官,见过百姓被压迫被欺凌的种种情形。他经常站出来为人民求情,却遭到有权势的人的诽谤和迫害。他几次辞去官职,从办公室退休,但有时他被迫回来。救民于水火的传统观念和生计的困窘,让他一次次踏上官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任滁州地方官。

魏做官时,比较注重亲民。他说,“和人民一起出入和做事是不一样的。”在滁州,他做了一年多的刺史,想有所作为,但看到场面冷清,又无能为力:“风景是北京独有的,城市却冷清。”(《答王郎中》)他看到人民在努力,仍然是“没有储物的地方,徭役还没有完”。他知道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你为你不耕的东西感到羞耻,你就会吃你口袋里的东西。”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总结了自己为官一生中种种不堪回首的经历,只能哀叹道:“但是,世态炎凉,春天带给我的只有悲伤和疲惫;我生病了,我想起了我在乡下的家,在这么多人无所事事的时候,我羞于领工资。”(对我的朋友李丹和袁熙)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他意识到自己的工资来自人民的供应,这是深刻而罕见的。他一直想为百姓解难,却受到诸多约束。他想过切割,但又舍不得离开。总之,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想退隐,希望能有一个平和的身心,远离世俗。而现实的情况,又让他身不由己,进退两难。

《西溪滁州》为魏任滁州刺史时所作,或为其闲居滁州时所作。

《西溪滁州》这首诗也是描写西溪风光的。魏在滁州时经常游览西溪,并写下了许多与西溪有关的诗歌,如《西溪:鲁何事》、《西溪植柳》、《坐船过西郊》、《再过西郊》、《西溪瀑一览》等。他的一些诗也描写了他在西溪的活动,如“归景饮西溪之水”(观田家),“日在清涧畔,思闲逍遥”(郭区言)等。看来他对滁州外的这条西溪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存魏作品近六百篇。但从古至今,最流行的还是《西溪上滁州》,一首看似纯粹描写一条西溪的山水诗,三言两语写的好像是七绝。

这首诗用四幅画描绘了西溪滁州的景色。按理说,西溪应该有很多风景,比如附近的瀑布。魏在《写给川角山一个道士的诗》中,也提到了“谷中拾柴落,茅屋煮白石做土豆”和“落叶满山空”。至少这里有飞流、云树、落基山、空山、落叶。然而,当魏描绘西溪的景色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溪边静静的草地。优草不是新鲜的、美丽的、青翠的草,也不是芳香的草,而是生长在一条河边的野生植物,比如藜蒿。它们密密麻麻,绿油油,乱七八糟,自由生长,自由生存。它是自己死的,没有人故意栽赃。西溪岸边,密密幽草,静谧自然,让周围充满了泥土的野趣。

说实话,小草长在小溪边是很常见的景象。除此之外,魏并没有着重描绘草的形状,而只是用了一个很普通的词“生命”来说明草的生长和存在。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这第一句话的开头,作者写下了“独怜”二字。“可怜”是爱和感情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强调,这个“可怜”是“唯一的可怜”,是他唯一的排他性的爱。在这里,面对这一非常普通而自然的客观场景,魏明显地强调了他的主观感受,这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且这首诗的开头,也就是以“独怜”贯穿全诗,说明诗人最喜欢的就是诗中提到的各种画面。

诗的第二句是“树深处有黄鹂鸣”。诗人写道,黄鹂在深树中歌唱。至于这里是什么树,他没有说,只说这里有一大片森林。茂密的枝叶成了黄鹂的巢穴,让鸟儿自然歌唱。诗人没有写他们是怎么“唱”的。但他特别指出,这只鸟是黄鹂,它还有另一层含义。魏在《听莺歌》一诗中曾写道:“漂泊的莺儿,天天在花丛中歌唱,能使千家万户春意盎然。”黄鹂指的是黄鹂,黄鹂就是黄鹂。显然,魏一直觉得黄鹂的叫声会给人“春日闲”的感觉。而且鸟儿的鸣叫让山野更加幽静,黄鹂的鸣叫也衬托出西溪的静谧。

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溪岸的图片,还和上一句话有关联。因为诗人故意在这句话的开头点出了“尚有”二字,说明“黄鹂”的“深树歌唱”是在溪边幽草之上。这样一来,西溪的景色就上下贯通,从而透露出整个西溪闲适宁静的寓意。此外,从黄鹂的“歌”中,魏还透露,他在西溪看风景时,天还是晴朗的。因为只有在晴天鸟儿才会啼叫。总之,诗人不着痕迹地表现出,下雨之前这里是安静的,晚上从晴天到雨天他都待在这里。

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有什么独特之处吗?说实在的,没有。魏在《西溪处州》中,只是用平实的文字描写平凡的景色。如果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值得咀嚼的地方,那就是诗人首先声明,他最喜欢的,不过是这里最普通、最质朴的乡村风光。

第三句,诗人把笔触转向写建水:“春潮带来雨,来晚了。”春天涨潮,再加上阵阵雨水,天上的雨水与溪中的涨潮汇合,水势更大,水流急。此时天色已晚,空气漆黑,四周一片寂静。而哗哗的雨声,直扑而来,打破了暗夜里的寂静,却让人觉得这荒无人烟的西溪更加寂静。请注意,魏在这幅《雨中西溪》中,以“来晚了”,即漆黑的夜晚为背景,用“急”字来形容水的湍急状态。虽然万物都是自然发生的,就像长在河边的小草和深树的啼鸣,但诗人用了“急”字来形容河水的流动,而不是写“晚起”、“晚来顺”、“晚来满”之类的词。于是,西江的夜,在寂静中,弥漫着/[/k0/

元代杨载在《诗法家》中指出:“绝句之法,宜婉约悠扬,删芜简简,意无穷。第三句为主,第四句发。”他还说,“至于机智变化的功过,都在第三句话里。这里改得好,第四句就如逆水行舟。”这是杨载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上的发言。这种说法类似于所谓的“起承转合”。意思是主客观事物的矛盾必然有几个阶段:开始、发展、转化、结束。绝句虽然是短诗,但也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观察事物视野变化的过程。不然什么都一目了然,缺乏变化,就没意思了。这就是为什么杨载说绝句第三句要“婉约婉约”的原因。

魏的《西溪滁州》第一句和第二句,写的是西溪的静止状态。第三句,诗人转笔,突出了这股西流的气势。春潮,随着雨水,汹涌澎湃,让人看到了不可阻挡的力量。在“带来了雨”和“来晚了”的氛围中,让审美受体听到雨的沙沙声,看到汹涌的水流,但四野没有人,只有潮和雨的声音,呈现出旷野的寂静空。尤其是魏在句末用了“急”字,而“急而短”在语气和语言上会给人以强烈的动势感和萧瑟冰冷的感觉。可以说,这是诗人以动写静的一幅画。

据《唐诗宋词集》引用谢枋得的观点:“‘春潮带来的雨来得晚,来得快,这就是世界上有许多危机的原因。太阳太晚了,就再也不会亮了。“谢枋得对这个轮廓分明的章程的看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甚至被认为他不懂诗,这是痴人说梦。当然,把魏的景物描写与政治联系起来是可笑的。

但在我看来,谢枋得注意到了“春潮迟来带雨”的画面,它所描写的场景和作者所流露的情绪,与这首诗前面的两句都不一样,不能不说他眼光独到。没错,《西溪滁州》第三句和第一句、第二句一样,讲的都是西溪风光,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对溪中潮汐和有雨急流的描写,确实与前两句有所不同。看魏的诗,写的是他对雨夜的感受。比如《蜗居》说,“不知什么时候,雨夜来了,春草生了,青山忽然起了,鸟儿围着房子唱。”这种在夜晚写作,听到绵绵春雨的意境,颇符合“小草长在溪边”,“黄鹂鸣在深树”的韵味。而魏的《西溪滁州》第三句,讲的是潮急雨骤,分明是另一番景象。甚至批评谢枋得的沈德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还认为在西溪滁州:“前两句与后半句无关。后半句是好句子。”其实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怎么可能和后半句无关呢?沈石的评论当然是片面的。然而,沈德潜毕竟看到了这首诗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各有不同的一面,这不能不说他是相当理解的。在我看来,如果仅仅为了写景而把这首诗的几幅图看作诗人的写景,就看不到他写景感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是一种浅薄的理解。

在春潮带雨、溪流湍急的情况下,韦应物引出了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春潮带雨、溪水湍急的情况下,魏引出第四句:“无人能渡舟于野。”

这首诗一直被人们吟诵和赞美,但对它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也许,有些人可能不理解魏画的这幅画的真正含义。传说有人用这首诗作为画师作画题?于是,有人画了一只船,船头站着一只鸟,意思是船上没人,鸟可以在船上休息;另一个画家画了一幅船上的人的画。这个人就是周子。他躺在船上吹笛子,表示没有人需要过河。周子感到无聊,便吹笛自娱。据说后者强调“闲适”绘画,受到人们的称赞,认为符合画题的神韵。当然,如果把这首诗单独拿出来,孤立地作为画题,画家和批评家可以把重点放在“闲”上。但如果把魏的《西溪滁州》全诗与情趣联系起来,强调无人或闲适,那就是无稽之谈。

要知道,魏笔下的“野无舟楫过江”就是“春潮带雨,姗姗来迟”所带来的景象。它的前提是夜雨连绵,潮汐湍急。野渡,是一个冷清的渡口,很冷,来往的人不多。雨夜,没有人冒雨出行,山沟边拴着野渡口载客的船更无人问津。连撑船的都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于是,这艘空被遗弃的小船,被溪水卷走,摇摇摆摆地过了小溪。是的,表面上看,这一幕很“悠闲”。然而暮色中,夜雨连江,唯有这空荡着船,渡过水面,可怜兮兮,任风雨吹。显然,与其说是单纯的表达“闲适”,不如说是在摇晃中透露出一种无奈而凄凉的情调。

这首诗的前三句,如果从摄影的角度来看,魏的意境也是微妙而迷人的。他看到的前三幅画都是西溪滁州的全景或中景。而第四句,有一个“船自渡”的特写镜头,这也是人们特别关注的原因。夜色中,一艘无人驾驶的小船躺在小溪里,随着潮水摇摆。这幅画真正表现了野趣,还没有诗人捕捉到如此独特的画面。

问题是,为什么魏特别喜欢并刻意描写西溪上的滁州野趣,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了。

在第四句,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诗中,“船自渡”的意象是点睛之笔。我想问一下,潮水像奔马一样冲进来。为什么无人艇没有被冲走,而是自己在水里“穿越”了?只有两种解释:第一,下雨之前,船夫把船的一端紧紧地绑在岸边。潮水袭来时,水流往往又急又缓,船靠在岸边左右摇摆,不会被漂走。从另一面看,不就是“横着”吗?是一个船夫把船篙垂直固定在河床里,用绳子系住船舷。就这样,潮起潮落,船依然独自在水面上摇晃。总之,尽管春潮汹涌,这艘空船却冷清了,没有随波逐流。看起来,似乎也挺悠闲的。当然,船再怎么“横”,也不是原地不动,而是在水面上摇摇晃晃。这首诗后面的第三句,也是静态和动态的,进一步描绘了楚州西溪上的自然野性。然而,在漆黑的夜晚,在荒芜的野渡口,在春潮涌动中,这条小船无人看管,孤独、凄惨,任其颠簸,让人在沉默中感到无助、孤独、凄凉。

以上四首诗是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画面。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中,魏写的是白天溪边的风景,而第三句和第四句写的是晚上溪边的风景。各种各样的风景,加上一些变化,是对乡村宁静的自然情趣的一种总结。诗人用淡淡的笔触写出来,就像在读者面前摊开一幅水墨画。诚如清代黄树灿所言,“闲适而轻松,方能领略此野趣。难的是这种笔墨明明是画。”(唐诗注释)

的确,以“逍遥之心”看待事物是魏抒发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现他的诗经常喜欢用“自我”这个词。像“百草无情春绿”(《金谷园歌》),“一树香美芬芳,一春鸟自寻”(《仿古诗二》),“万物自听,太空寂寞。由静而至静”(见《歌唱》)等。所谓“自我”有一个自然的含义。一切符合事物发展,没有人为刻意追求的东西,就是他所说的“自我”。《西溪滁州》中写道,幽草生于涧边,黄鹂啼于深树,春潮随夜雨奔涌,其中就有“野无舟楫过江”。这些都是农村自然展现的生态和环境。诗人将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乡村自然自由的意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野趣”或“自然趣”。

不过,《滁州西涧》这首诗独特之处,是作者在闲淡心胸中,又流露出一丝无奈的情怀;在描写自由自在的景色中,也表现出一些并不自在的痕迹。韦应物在写了滁州西涧各种空寂的景象以后,把目光聚焦到“野渡无人舟自横”之句。那无人理会的小舟,在幽涧里不得已地打横浮着的画面,便隐约地透露出诗人心中不自在的愁绪。由于“野渡无人”,一舟自横,这“自”字,便隐含着独自、孤独的韵味。不错,小舟横浮,似也悠然,但是,它在春潮夜雨中,被系在岸边,固定在涧中,这是一种不由自主的状态。在韦应物看来,不系之舟,才是最为自由自在的,他说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又说过:“为报洛阳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所谓“扁舟不系”,语出庄子:“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列御寇》)韦应物所艳羡的人生状态,是能像没有被束缚的舟船一样,随意浮游。因此,他在滁州西涧看到那小舟被系,不为人用、独自横着的情景,其实是另一种孤寂无聊的野趣。

然而,这首《西溪滁州》诗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闲适的心灵中流露出了一丝无奈;在描写自由风光的时候,也有一些不舒服的痕迹。魏在《西溪滁州》中写下了各种各样的空无声场景后,把目光集中到了“野地无舟过江”这句话上。被人忽视的小船无助地漂浮在幽涧的画面,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心中难受的忧郁。因为“没有一个人过河”,所以“自己”二字隐含着孤独寂寞的魅力。是的,船横着漂,看起来无忧无虑。但在大潮和雨夜,它被拴在岸边,固定在小溪里,是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在魏看来,这是一条最自由不被束缚的船。他说:“命运是波浪上的一只小船,来来回回,超出我们的意志?”(《扬子江上扬帆致袁书记》)说:“为报洛阳游子夫妇,舟不连心。”所谓“船无缚鸡之力”,庄子说:“不缚于船,可以白游。”(列玉口)魏羡慕那种生活状态,即能像一只不受束缚的船一样自由自在地漂浮。所以,当他看到小船停泊在西溪的滁州时,其实是另一种寂寞无聊的乐趣。

很多人都能理解魏用冲淡的笔墨和质朴的笔法描绘的西溪处州。其实这首诗的意境很微妙。第一句和第二句,作者把西溪的静态景色铺展在读者面前,然后在第三句和第四句,把西溪的静态景色用动人的景色表现出来。两种不同的静态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西溪滁州》这首诗的独特意境。尤其是诗人以雨夜为背景,衬托出溪流中的孤舟,这种静谧的景象,冷冷的,耐人寻味。据知欧阳修也很喜欢这首诗,甚至在《采桑子》一词中,临摹了其中一句:“夕阳照西湖,花坞平,浪平十里,野渡无舟。”很难说欧阳修的歌词写得不好,但是抄了魏的这首诗,韵味就大不一样了。夕阳下,花影中,岸阔潮平,舟楫横卧镜中湖,只现西湖之美。用“野穿越”来形容这种优雅的画面真的不太合适。因此,只有把《西溪滁州》的前三句与“野无舟楫过江”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这首诗的独特趣味。

《西溪滁州》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自然、线条、色彩所呈现的审美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但诗人选择什么角度,观察什么,如何开阔视野,如何理解客观自然景物,都与他的主观思想感情有关。总之,客观的山川意象刺激人的大脑,启动情感喷泉的阀门,触发上皮细胞中储存的文化沉淀。刘勰说:“当你在寻找什么东西的时候,你的心是摇摆不定的。”石涛也说,“山川乃山川之代,山川出叶宇,叶宇出山川,奇峰皆寻而稿,山川遇神而踪。”(见《中国画论丛书》,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53页)画画和写诗是一样的。诗人写景物不能不受自然的客观形状和线条的限制,同时又能以自己的心情观察自然。因此,诗人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往往是其心境的投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87.html
上一篇花果的突围
下一篇 贝多芬一生创作广泛,重要作品包括(贝多芬是什么时期的作家)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