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当马克思与孔夫子“相遇”

当马克思与孔夫子“相遇”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先生曾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以戏剧化的语言探讨过马克思与孔夫子“相遇”的问题。2021年,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新著《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引发海内外舆论热议。马克思与孔夫子在中国“相遇”…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马克思进孔庙》一文中,用戏剧化的语言论述了马克思与孔子的“相遇”。2021年,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撰写新书《马克思与孔子:一次历史性的相遇》,引发国内外热议。

马克思和孔子在中国“相遇”是必然的。

何中华认为,马克思与孔子在中国的“相遇”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随着“从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即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矛盾逐渐外化为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的矛盾。《共产党宣言》说,世界市场的开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这就决定了革命的重心从西欧转移到了东方。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的理论被中国选对了时机。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是一种实质性的干预,即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实践能力的证明”。这种深度介入,无法避免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脊梁和基因的儒家思想“面对面”。因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其背景是中国文化传统塑造的。郭沫若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提出把马克思和孔子作为两种思想体系的符号来讨论,这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是一体的。

《马克思与孔子:一次历史性的相遇》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虽然在意识层面上更加冲突,但在无意识层面上却更加融合。如何理解这种冲突和沟通?

何中华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既有时间距离,又有民族差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键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很大不同。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儒家思想来自中国,距离很远。

但这些表象并不能完全反映本质。从时代的角度看,作为现代性批判者的马克思的理论倾向于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到其出发点,而作为前现代思想的儒学则与马克思主义在逻辑上相遇。在民族性方面,西方思想传统也有差异。比如欧洲传统与英美传统有很大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张力。强调人文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容易认同欧洲的理念。马克思主义起源于德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交往”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开始了。首先,中国用中文叙述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本身就是“中国化”,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其次,中国人用自己独特的解释学背景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并用它来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这是一个实践层面。进而在反思层面,即毛泽东所说的“从理论上思考中国革命的现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形成。,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融合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有其历史条件和机遇。从文明的根源来看,它们在中国融合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何中华说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在文化原型上是同构的,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注重实践。马克思将其新哲学命名为“实践唯物主义”,即“把感性看作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儒家也很重视“修行”。孔子说,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比起言传身教,孔子更看重“行”。在对实践的强调上,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

二是历史感。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把问题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而不是抽象地看待问题。儒家还讲究“历史意识”,这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所以清代儒家学者章学诚说“六经皆史”。孔子说“古为今用,学新为师”,有“以史为鉴”的发生学含义。

马克思超越空时与孔子“相遇”的启示是什么?

何中华指出,从人类历史的长时期来看,任何文明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马克思与孔子的历史性“会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两者之间成功的相互转化和成就,是文明互鉴的双赢。

毛泽东曾提出“活的马克思主义”,即与中国国情、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因其民族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受国人喜爱。因为它是从理论层面融入中国文化的,可以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武器,通过实践成为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也实现了自我更新、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为中国提供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可以“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使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获得生命力,发挥积极作用。

文明互鉴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在全球化时代,任何民族、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与人类文明隔绝。文明交流对话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只有通过平等对话,不同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实现共同发展。

何中华认为,在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马克思和孔子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新闻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4648.html
上一篇小区被隔成“别墅区”和“高层区”,合法吗
下一篇 最全球化的地方为何在公元1000年的中国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