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技 院士田昭武:不辜负机遇做大人生分数值

院士田昭武:不辜负机遇做大人生分数值

吴清玉在一次和研究生的座谈会上,田昭武院士讲到:“人生的价值好比是一个分数值,取之于社会为分母,反馈于社会为分子。每个人分数值高,加到一起,社会就进步快。”然而回顾自己的一生,他总是谦逊地说,只不过是懂得抓住有限的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勤奋自…

吴清玉

在一次与研究生的座谈会上,田昭武院士说:“人生的价值就像一个分数值,取之于社会为分母,回馈于社会为分子。每个人的分数都很高,加在一起,社会就会进步很快。”

但回顾一生,他总是谦虚地说,他只懂得抓住有限的机会,化劣势为优势,自己努力学习,注重跨学科,为中国的教育和电化学科学做出贡献,以此来反哺社会。

以社会为分母。

1927年,田昭武出生在福州,有七个兄弟姐妹。他的父亲田泽衡曾是清政府福州军事学院的文化教员。他非常重视诗歌和礼仪,经常教导他的孩子“诚实和行为。”这句话,田昭武一生都在践行,决心好好学习,低调做人,回报社会。

当时我大哥高中毕业,成绩全A,拿到了福建省仅有的两个扶贫奖学金之一,成为田昭武从小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中,大哥经常给他做各种动手实验,比如修电灯、自来水笔、闹钟,这就养成了田昭武善于动手、善于学习的习惯。在帮大哥印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大学化学教材。从此,化学的神秘在他心里种下了魔法的种子。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学阶段,老师和学生经常被迫躲在空的山洞里上课。民族的苦难是最好的爱国老师,也更加坚定了他科技报国的决心。

1945年,田昭武考入厦大。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卢佳夕、钱仁源和蔡。我们老师的博学让他意识到自学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而卢嘉熙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成为了他今后教学和科研创新最重要的指路明灯。

大学期间,他因勤奋好学而深得陆嘉熙赏识。不仅给了他单独的外系选修课,还要求他大学毕业后留下来当助教。四年后,他刚刚晋升为讲师,鲁老师委以教授物理化学和材料结构两门课程的重任。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物理化学由于概念复杂,一直是最让老师和同学头疼的课程。田昭武致力于教学和研究,认真学习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的概念和方法,然后讲给学生听,受到学生的好评,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他看来,从教的过程也是一个难得的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1956年,他作为学校代表被派往南京听一位德国电化学专家的讲座。等了两个月,专家没来。他没有抱怨,而是设法买了两本书,数学方程和热传导理论,自学掌握了内容。回到学校后,他应用这两个知识体系解决了自催化电极过程的理论分析,这是他踏入电化学领域遇到的第一个障碍。

文革期间,他不能进实验室。他在家乡福州街头买来晶体管等各种零件,自己组装收音机和万用表,通过反复的动手实验,学会了晶体管的应用原理。在此之前,他的实验室只用电子管。这个孤独时期的珍藏经历,为他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跨学科基础。

1978年,他第一次访问欧洲时,在英国田昭武用400英镑的补贴买了一台新的TRS-80个人电脑,并利用同伴的时间学习如何使用。出国前,他身上只带了500英镑。回国后,这台电脑受到了四机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因为当时我国还没有这种电脑。田昭武应邀向科研机构的领导和科技人员演示其操作和使用。回到厦大后,这台微机成了各兄弟高校访问和科研的重点项目。从基础语言开始,他编写了多种计算程序,帮助解决了当时一些大型电子计算机繁琐费时的计算工作。这台微型计算机在当时的科研实验数据计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走进现代电化学无人区,汇聚科研成果

田昭武在大学任教时,国际上正在兴起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研究热潮。他还在“物理化学”课程中认识到电极过程动力学将在现代电化学的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克服了语言上的困难,完成了新出版的俄文版《电极过程动力学》。之后,在卢嘉熙先生的鼓励下,他选择了与导师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勇敢地闯入了电化学领域。当时这个研究领域在国内几乎是空白,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这个时候建国,没有出国留学或者深造的机会,也没有读研的机会。一切只能靠自学。他当时的处境就像一个先锋。

越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收获越大。

从稳态实验到瞬态实验是20世纪50年代电化学动力学研究的一次飞跃。田昭武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从经典电化学研究到现代(光谱)电化学研究,在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他称之为“三驾马车”)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同时,他十分注重交叉学科,在分析化学、微系统制造、生物芯片取样技术、基于液相储能的新型超级电容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组建厦门大学科研团队推进电化学学科建设

为了促进国内电化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田昭武早在1984年就邀请了国际著名的电化学专家(包括国际电化学学会三位前主席)来厦大作拉曼、红外等六种实验技术的讲座。短短一年时间,在他的主持下,厦门大学建立了各种精细能级分辨率的光谱和谱学研究学科。目前,厦门大学在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986年,在蔡、、张倩儿等专家的推动和组织下,厦门大学成立了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它是厦门大学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田昭武重点实验室的首任主任。1986年,第一批物理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1995年11月,美国权威刊物《科学》杂志在介绍中国科学现状的画册中,列出了中国13所优秀大学和11个一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实验室名列第三。

打破国外垄断,发展自己的仪器。

直到文革前夕,教学实验用的先进精密仪器的制造基本被外国公司垄断,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进口。因此,许多研究只能尴尬地停留在理论方面,这对化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只能停留在纯理论方面。

20世纪70年代,田昭武参观一家企业,看到一台从日本进口的仪器。由于技术保密,日方连电路图都没给,说明也很简单,维修和使用都很困难。田昭武深感羞辱。他很奇怪为什么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却不能发展自己的仪器,还得进口。

在电化学暂态研究过程中,他经常遇到没有仪器就无法进行实验验证的窘境,这也进一步促使他下定决心研制自己的仪器。

20世纪70年代初,田昭武带领他的团队在总结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研制仪器。那段时间,他没有下班休息。除了吃饭,他一直在实验室里忙碌。即使回到家,我也在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1974年,他们终于研制出了“DHZ-1型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并将所有技术免费交付给三明无线电二厂,批量生产了数百台。仪器所有部件均采用国产材料,主要功能范围和部分技术指标超过国外进口同类仪器,达到国际水平。“DHZ一号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的成功调试,结束了中国人无法制造电化学综合仪器的历史,突破了一直依赖外汇进口设备的困局,使许多科研院所能够利用这台国产仪器开展工作,使中国的电化学研究水平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提高。

1978年,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和他主持的另外两项科研成果获得了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田昭武成为在这次大会上获奖最多的科学家之一。

文笔培养的电化人才遍布江南。

随着综合电化学测试仪的研制成功,国家越来越重视电化学人才的培养。1977年,受国家四机部委托,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举办了全国首届“电化学研究方法短训班”。上午安排了电化学理论课,全程由田昭武老师授课。当时教学条件差,没有投影仪、电脑等辅助工具。他每天早上连续上三节课,全靠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画电路图,计算。下午用“DHZ-1电化学综合测试仪”演示操作,做了70多组实验。由于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短期培训班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后,中国的电化学领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当年参加培训的青年人才,很多后来都成为了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因此,这个短期培训班被戏称为中国电化的“黄埔军校”。

1984年,田昭武的专著《电化学研究方法》出版,成为国内电化学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教材或参考书。是我国电化学科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评为优秀图书。直到今天,人们还经常在网上搜索这本书以供参考。

意识到短期培训班对国家电化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此后,田昭武或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亲自上课,多次举办电化学培训班,如1984年的“现代实验技术培训班”;1985年,受国家教委委托,“全国现代电化学实验技术研究班”;1995年的“电化学高级研讨会”等。被誉为“黄埔军校升级版”,不断为我们的电化学研究力量注入最新的知识和经验。人才济济的局面使得我国电化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完成了从传统电化学到现代电化学的跨越。

举办ISE年会提升中国电化学整体水平

1988年,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田昭武任首任执行主席。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电化学队伍越来越强大,随着与国外学术交流的增加,田昭武更加意识到国内外电化学发展的差距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在与国内其他同行达成共识后,田昭武于1990年代表中国电化学界向ISE提出申请,并于1995年成功举办了第46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年会。他是这次年会的主席。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ISE大会。来自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的812名与会者,其中63%来自国外。共收到学术论文900余篇,论文规模和数量均为历届国际电化学会议之最。次年,他当选为国际电化学学会副主席。在此之前,ISE的主席和副主席都不是中国人。下一届年会主席对这次会议的评价是:“这次会议开得太成功了,下次我们就困难了!”本次大会将中国在国际电化学领域的地位提升了一大步,也为电化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1995年,《电化学》杂志创刊,田昭武是第一任主编。

2011年被授予中国电化学最高荣誉——首届“中国电化学成就奖”。

校长的担子不期而至,科研行政肩负。

田昭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被国务院任命为大学校长的教授(1982年2月-1988年9月)。在他任职期间,厦大设立了研究生院、厦大出版社、政法学院、经济学院、技术科学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中心和许多涉外学科。他努力发展国家四化所需的学科,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

他主张建立三学期制,即从每个学年的两个学期中抽出五周时间组成一个短学期。在短暂的学期中,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研究性学习,如听跨学科讲座,参加创新实验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或去海外著名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今天,厦门大学仍然采用三学期制。

他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如万慧琳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争取黄等优秀学者来校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为了让孙世刚等优秀留学生回到学校工作,他亲自去教育部申请名额;黄、万慧琳和将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昭武总是认为自己是一名科学研究者。校长上任七年,科研从未间断。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入科学研究的世界。

心绿色交通

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常委,中国科学院的资深院士,田昭武从未忘记他提出建议的使命。从2003年开始,城市拥堵和能源消耗问题一有苗头,他就预见到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建议。此后十余年,他先后在学术界的建议、智库的观点、中国的咨询,以及学术界向国务院提交的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政策建议。为此,科技部还专门派专家进行了调研和讨论。2010年,84岁的他受邀参加国家发改委新能源汽车顾问团,三次进京,为国务院“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定建言献策。

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蓬勃发展,有效缓解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的压力。为了缓解交通拥堵,近两年,90岁高龄的他通过《中国科学院通讯》咨询评论专栏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建设悬挂式空中型太阳能公交系统,依靠太阳能供电空中型公交车作为动力,在下方设计电动汽车充电站,将多余的电力供给路上行驶的电动出租车,实现太阳能的自产自用,减轻电网负担。

心是下一代的德育成长。

除了繁忙的教学和科研,田昭武还特别重视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几年前,尽管年事已高,他仍热心参与全国科学道德宣传工作,引导学生们把践行科学道德、培养优良学风、科学报国、民族复兴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009年,他捐资80万元发起设立“田昭武跨学科奖励基金”,旨在奖励在跨学科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研究群体。

2017年,他和从事电化学研究的同事捐资120万设立“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田昭武教育发展基金”,设立厦门大学“扶贫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并设立“能源电化学田昭武奖”,奖励在全球范围内对能源电化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现在,上述两项奖励在注资后早已超过200万元。

看到太阳,尽管它辉煌灿烂,美丽却已近黄昏。

田先生说:“看太阳,尽管他的荣耀,美丽在于近黄昏。”当别人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学习各类电子产品的使用,学习专业知识,每天看新闻,了解国家重大政策动向,出谋划策。

今年春节前,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他听说后,打听如何捐款。直到厦大基金会公布捐赠渠道,他第一时间给基金会打电话,捐了10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能亲自到一线去,就算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也要做出微薄的贡献”。

田先生常说:“不要辜负机会,机会也不会辜负你。”

田老师还说:“我不知道我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但我希望我能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地回馈社会,尽我所能做一个大分子,做出人生的大成绩。”

编辑/杨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7667.html
上一篇龚伯勇:特色产业“造血”,助农村脱贫收官
下一篇 夯实基础才能有所作为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