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三农 培养田头技师致富一方百姓

培养田头技师致富一方百姓

季雪松2012年以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了农民田间学校创办培训工作,采取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培训方法, 发挥“发现问题准确、解决问题及时、科技服务紧密、技术推广到位”的优势,深刻把握农民田间学校…

季雪松

2012年以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荠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创建培训,采取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发现问题准确、解决问题及时、科技服务紧密、技术推广到位”的优势 深刻把握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点,结合小荠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从各种蔬菜的播种到收获,采取课堂讲解、田间实践、互动交流、学生实际应用的培训方式,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近年来,直接培训农民1400多人,辐射带动农民6800多人,成为小荠镇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推手。

一、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扬州小荠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荠镇,规划面积10950亩,现有面积8200亩。主要以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为主,是省市“菜篮子”生产基地。2012年,园区被认定为江都区农民田间学校,2017年被江苏省农委认定为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培训基地,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评选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园区有认证品种42个,绿色品种6个,企业和合作社12个,其中省级科技合作社1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个。

第二,一线学校的精准卓有成效。

一是关注农民需求,加强生产一线教师培训。小镇农民田间学校自正式开办以来,在上级部门和市、区农广校的大力关怀和指导下,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当地农技推广人员等实用人才进行普查、统计、组建、整合、“充电”、推广,打造一支懂技术、勤实践、肯奉献的“田间技术员”,带动更多农民自觉接受现代农业科技。同时,积极开展“送科技进村”、“送科技到户”活动,向农民传经、传宝,解疑释惑,培养了田秀才、苗大夫、棚护士等乡土专家队伍,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引擎和智力支持。目前,学校拥有教学、创业、实训指导教师20人,典型示范户90户,基本能满足学校的教学、培训、指导、示范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是注重产业布局,在生产一线推进学校建设。园区先后建成80亩科技集成创新区、100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展区、1800平方米办公区、培训中心、农产品检测室、线上线下交易中心和物联网信息服务区、6000立方米加工展区、10000平方米科普观光区。其中,培训服务区有3个培训教室,分别可容纳100人、60人和40人。配备笔记本电脑4台,投影设备1台,多功能显示屏1块,物联网液晶显示系统1个(高1.5m,宽3m),室内教学音响系统3个,全球音响系统1个。以此为依托,大力推广设施蔬菜栽培、绿色防控、作物轮作栽培等技术,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举办培训班45期,培训农民学员2475人次,辅导农民学员1200余人次。受灾农户1760余户,辐射面积约6160亩。此外,2012年以来,学校还依托园区引进宗村、西贾村、赵家村、嘉兴村等周边村56个蔬菜种植大户在园区创业,其中新型蔬菜创业者23人,解决周边农户就业1056人,带动周边蔬菜种植户69人,蔬菜生产每亩纯收入达6000元,为引导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注重能力提升,促进所学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农民田间学校坚持课程设置、专业内容、教学场景、现场指导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把农民的学习、生产、发展与产业紧密联系起来,一切以农民为中心,特别是对贫困学生,进行面授、手把手、经验传授、案例教学,“智育并举”,针对性强,效果好。通过以上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食品安全意识、信誉意识、环境意识、合作发展意识。主要体现在受训人员经过培训后学会了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了投资和环境污染;增强害虫综合防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如在生产区安装杀虫灯,使用性信息素,实施生物防治控制害虫;种植的蔬菜质量明显提高,纯收入明显增加,农民年均纯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此外,学校还以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满足农民的各种需求,包括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食品安全等方面,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交流研讨、专家讲座、视频教学、知识问答、示范实验等形式,激发农民学习动能,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产业,自觉融入农业全产业链,确保致富基础和脱贫支撑。

第三,多措并举建设精英人才队伍

一是创新培养方式,打造办学特色品牌。依托完备的硬件设备,学校根据农民需求不定期开课。在野战学校基地和野外都上课。农民只要在耕作中发现问题,就可以随时开设田间班,探索解决办法,创新形成“一课一案一户一策”的办学机制,既使办学制度化、规范化,又使教学方式灵活化。

“这个办法真好,内容太实用了。以前也有类似的培训班,但都是填鸭式的。他们说我们被听了,大家都没兴趣。现在就像在餐厅点菜一样,老师会告诉我们需要什么,很有针对性,很实用。”对“点餐”培训深有体会的村民李大山对大家赞不绝口。

“野战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推广蔬菜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一学就会懂,一教就会马上解决问题。现在,只要是田间学校的课程,农民都认可,积极报名,有的甚至跨县、市、甚至跨省来报名上课、考察,”镇副镇长许说。2019年,小荠镇农民田间学校接待辽宁、新疆、山东、江苏四省团队现场观摩学习活动125次,共计8849人次;与区农广校、何丽霞农科所合作,开展培训24次,1409人次;分发了2 857份培训材料和11 586份技术材料。这些都是对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的最大认可。

二是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最佳传播效果。农民田间学校的20名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拓宽农技推广服务渠道。他们建立了田间学校培训班微信群、QQ群,推广“互联网+”农技推广模式,使农技推广更加直观快捷,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农技推广服务。小组可以发布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建立由推广机构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种植服务群”、“新技术服务群”等微信群。该群可以发布农业政策、农业信息、市场信息、气象信息等。在任何时候,并可以直接互动,提供指导服务,并请专家为他们把脉。

“这种在手机上‘一呼百应,一问一答,及时解决’的农技服务模式真好。省时省力,高效快捷,我们开心极了。”多次接受小荠镇农民田间学校老师在线指导和帮助的农民景东坡对此深有感触。

“在课堂上,农技人员是农民的辅导员。推广中,农技人员变身‘小网通’。他们把农业推广从表面普及延伸到田间地头,延伸到种植大户,延伸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它不仅延伸了农业技术传播的最大效应,也延伸了小荠镇现代农业园区的新气象。江苏省示范田间学校名副其实,”江都区农业与农村局局长赵湘平说。

三是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学校建立了实习实训、跟踪指导服务、实训效果评估、项目资金使用、物业维护等管理制度。,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对农技推广指导员、典型农技示范户等“农技播种者”的绩效进行动态评估。近年来,淘汰了一批绩效不明显、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农技推广指导员和典型农技示范户,按规定程序及时补充了“新鲜血液”。通过农业科技带头人的规范化管理,技术选择由单一生产技术向生产、生态、生活并重转变,示范内容由单一生产向种植、养殖、营销等综合方向转变,示范产业由常规养殖向养殖与特色高效产业相结合转变。“三变”不断提高“高效农业”的覆盖面和含金量。

“小荠镇农民田间学校的办学经验给我们带来了两个重要启示:考核和激励措施是调动农技人员和示范户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江都市农广校校长陈志斌说。“对那些做出突出成绩、愿意为基层做贡献的优秀农技人员和示范户,将给予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奖励,并给予合理的政策支持,使其有目标、有方向。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我们的农民田间学校才能越办越好。"

春风变成了雨、春花和秋果。近年来,小荠镇农民田间学校先后创建了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农业部农村创业创新园、江苏省园艺示范基地、江苏(江都)现代农业(蔬菜)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纳入江苏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同时成为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何丽霞农业研究所的示范试验基地,这与学校老师和示范户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积极引导发展新型绿色产业,用实际行动破解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用工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帮助当地农民找到致富“金钥匙”。

(作者:1。扬州小荠现代农业产业园;2.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农民教育培训指导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8684.html
上一篇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
下一篇 不惑新起点总结再出发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