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三农 风水林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郫都实践

风水林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郫都实践

张克俊 李晓燕 虞洪 成都市郫都区重点农业企业——金品花卉。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八河并流、林盘错落、水旱从人,位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西部片区,生态资源丰富,环境发展优良,享有“八河并流的水上城市”“成都平原至…

张洪

成都市郫都区重点农业企业——金品花卉。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成都市郫都区农业重点企业金品花卉。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和农村局供图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位于国家级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验区成都西部,这里八河并流,森林错落,水旱灾害随人。生态资源丰富,环境发展优良。享有“八江并流的水城”、“成都平原美丽花园”的美誉,被称为“成都后花园”。

近年来,郫都区坚持“兼顾生态价值”,围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探索形成了转化生态产品价值的“4+4+4”经验做法,2019年荣获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等称号。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增收效应不断凸显。四种模式,厚植“风水田琳”

郫都区依托“风水田琳”等生态因素,实施“清风、治水、护林、整理农田”等工程,塑造了碧绿环绕、河湖环绕、清新明亮的公园城市鲜明特色和川西林盘特色乡村形态,实现了生态资源产品化和生态产品市场化。

-好的借风模式。郫都区作为成都上风区,致力于提升空燃气质量,突出“西望雪山,东望城市”的气质,提升上风区品质。因此,郫都区预留了通风廊道,严格控制郫都-新都、郫都-温江等风廊道,保留了成都的“凉风系统”。针对空大气污染,郫都区以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和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为突破口,以部门联合执法和街道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建立了“常态管控+监督曝光+整改承诺”机制。按照工业源、汽修源、餐饮源、工地源、加油站五大类挥发性有机物,实施停产、限产、错峰等“一企一策”应急减排方案。根据大气臭氧和细颗粒物指标,实施全局洒水抑尘、绿色施工、禁烧检查、应急减排等措施。

——水性景观模式。郫都区深挖水源生态优势,推进水资源向水产转化,拓宽滨水空带水景观,建设美丽水乡新村,不断提升沿江土地价值。为实现“以水筑景”,郫都区先污后治,有效实施了厨房废水、洗涤废水、厕所废水“三水共治”,切实承担起水源保护的政治责任。坚持政府“软要求”与村规民约“硬约束”相结合,引导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共建共管共享。全区还“以水兴农”,积极打响“天府水源”农产品品牌,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建立水源保护区市场化、多元化稻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有机发展。

——川西林盘模式。郫都区拥有众多森林板块和森林板块农耕文化,“四川郫都森林板块农耕文化体系”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地区依托优美的森林庭院、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形,营造了良田、密林、小桥流水的川西自然景观。在此基础上,遵循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实施“森林板块+”战略,分类推进森林板块保护利用,重点建设广福村、战旗村、林东村等森林板块保护利用区,发展文化创意、农耕体验、养生度假等产业,形成特色小镇、川西森林板块、精品民宿相互支撑的宜居宜业宜游强磁场。

——唯美田园模式。郫都区充分开发了“小、自由、自然”的小田肌理、四季轮作的农耕文化、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园等资源。,挖掘了川西坝子土质优良的优势,创造了城乡交融的美丽乡村和土地景观。高标准规划建设集都市文化旅游、观光农业、家庭农场为一体的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稻渔共生、绿色有机农业、精品花卉苗木等万亩产业基地。挖掘绿道、公园、湿地,利用大型廊道引领城乡之间的结构优化空,构建生活、消费、创新的多功能复合场景。四条路径,瞄准重点

产品的生态价值如何实现?杜英区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了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四条路径”。

——加强生态治理,涵养生态背景价值的路径。加强生态管理,培育生态背景价值,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基础和源泉。郫都区加强生态治理,涵养生态的基本价值主要是做好“三防”。

首先是保卫“天府水源”。郫都区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拥有一级、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6.21平方公里。为保护好“天府水源”,郫都区建成了饮用水水源保护数字化管理平台,完善了视频监控、水质自动监测、网格化巡查等监管措施,实现了“人防+技防”的有机结合。为促进水污染有效治理,郫都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水十条”和成都市水污染防治“626”工程,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流域污染源治理、黑臭水体治理、下游河道流量整治等工程和非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大成效。全区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饮用水源保护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成功案例,获得“碧水蓝天模范城市”称号。乔云湿地已成为中国城市水源生态湿地保护的典型范例。

二是捍卫“布谷鸟城的蓝天”。郫都区坚持“铁腕治霾”,深入落实国家“气十条”和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加强夏季臭氧防控和秋冬季大气攻坚。淘汰落后产能户4户,关闭散乱污工业企业2549家,淘汰黄标车2659辆。117台在用燃煤锅炉全部淘汰,891台商用燃煤炉和475台民用燃煤炉改用燃气。全区371家涉气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期间实施“一厂一策”差异化管控,146家企业实施电力监控。

三是保卫“地球净土”。郫都区坚持科学土壤管理,深入实施国家“土十条”和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开展农用地土壤详查、涉土企业调查和回收行业整治,确保土壤安全可控。加强农资投入,降本增效。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2%,肥料利用率40%,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80%。

——强化产业植入,激活生态复合价值路径。只有将产业植入良好的生态系统,与生态和谐共存,才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复合价值,使产业更具竞争力。郫都区采取了两种新业态:在优良的生态系统中有机种植都市现代农业,集农业、商业、文化、旅游于一体。一方面,通过种植水稻,保持水土活力,减少杂草和病虫害,更好地种植优质蔬菜,逐步形成了水稻-大蒜模式、蔬菜-水稻-蔬菜模式、韭菜-水稻模式、稻鱼共生四种农业种植模式,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灌区轮作体系。另一方面,利用优秀的生态系统,挖掘古蜀文化、川菜文化、蜀绣、创客文化等特色人力资源元素,有效植入文化创意、农耕体验、养生度假等产业。同时,还大力培育“第六产业”形态,将文化创意项目融入城市建设、绿道、公园和湿地、河湖,打造“核心品牌+特色村镇+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农业、商业、文化、旅游产业链,促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

成都市郫都区唐元韭黄基地。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成都市郫都区汤原酒皇基地。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和农村局供图

——促进绿脉入城,提升生态宜居价值的路径。在生态建设方面,郫都区最有价值的举措是将绿色融入城市建设。通过打造全方位绿色生态,全面开展全域绿化、绿道建设等行动,大幅提升城市的生态宜居价值。

近年来,郫都区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百花齐放、绿意盎然的生态郫都,建设一个布谷鸟花讲郫都的绿色城市”的目标。以公园、湿地等生态板块为点,以绿道网为线,结合河湖景观,构建“一区四片五带多廊”的生态格局,打造郫都。

全面开展全球绿化运动是郫都区实现城市绿化的重要举措。按照“通达、参与、园林化”的理念,全区将重点加快道路景观、城市公园绿地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和提升,开展湿地建设,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公园、特色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三类,积极推进景荣湖公园、汪聪庙公园、鄄城遗址等。截至目前,基本实现了“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目标。

构建以绿道为链的绿脉网络,是郫都区实现绿脉城市的关键。郫都区在绿脉网建设过程中,重点将“一校一镇”与清水河绿道串联,打造清水河“智活力”生态带;将西区大道和沙溪绿道与洪光支渠绿道连接起来,打造“青年运动”主绿道;以永兴支渠+快铁绿道打造“四川体验”主题绿道;沱江-磨底河绿道串联印象春台湿地公园等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将游子河绿道与田园情结相连,展现“都市休闲”;与桤木绿道串联创新资源要素,营造“富民双创”氛围;将柏木河绿道等乡村绿道与川西森林板块串联,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通过这些措施,郫都区构建了与天府绿道无缝对接的市、区、街、村四级绿道体系,形成覆盖全区的生态“绿脉”,集聚整合周边各类文化、生态、产业资源,提升绿道综合效益。

——做好产品品牌,倍增生态转型价值。品牌是综合价值的体现。成为名牌可以使产品价值实现多重增值。郫都区把品牌打造作为生态转型价值倍增的重要途径,以品牌建设为导向推进生态建设,形成品牌建设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郫都区通过申报体现生态优势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品品牌,深入挖掘“水润蜀都”、“饮用水源保护”、“郫都潘麟”、“生态文明新村”等公共品牌的价值内涵,不断打造“郫县”、“西归”等综合品牌,强化生态内涵,积极构建生态品牌体系。通过赋能“天府水源”生态品牌,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城市形象,增加生态产品的品牌效应,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此外,郫都区还打造了唐昌布鞋、古城第三系列等品牌,辅以节庆活动,形成品牌叠加效应。

加强品牌推广和推荐是提高品牌美誉度和溢价率,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和渗透率的重要途径。郫都区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在产品营销、招商引资、对外宣传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强生态品牌的宣传推荐,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和溢价率;深度对接“一带一路”、“融欧+”等开放平台,提升生态资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化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实现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四大机制确保稳定和深远

只有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机制,才能更好、更持续地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构建生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机制。郫都区以“绿化惠民、建城聚人、筑景招商”为核心,以“服务百姓、建设好城市、美化环境、促进产业”为重点,推动生态产业多元化、融合化发展。杜英区按照生态优化与城市品质提升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全域景区建设相结合、生态保护与功能区建设相结合、生态文明与人的现代化相结合的“四个结合”,不断创新、整合、延伸生态多元价值链,坚持“系统耦合、功能融合”的理念,制定生态场景与商业形态相融合的准则,打造新经济形态和新消费场景,实现多元价值叠加并进。

此外,郫都区还建立了生态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储备机制,以“高端产业、高端产业”为目标,严格执行项目准入、空准入、总量准入“三位一体”的产业准入退出机制,努力打造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竞争力强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创新“存量活化、弹性保留”的用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创新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机制。郫都区首次建立了“土地增值、商业反哺”的投入产出平衡机制,将控制区内土地增值的部分收益导向生态工程建设,形成了以消费场景解决维护成本、以周边土地增值解决建设成本的解决机制。其次,郫都区系统梳理各类资源,将不同景区划分为消费场景区、生态成本控制区等不同类型。在消费场景区,充分发挥绿道串联、慢行等功能,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实现多重价值叠加,平衡管理、运营、维护成本。再次,郫都区高质量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以产兴市,以产聚人,实现人、城、业的和谐统一;建设西部高品质生活消费中心,建设街区型公园城市示范区。消费景区的效益为生态成本控制区的生态保护和维护提供了资金保障。最后,郫都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理念,遵循商业化逻辑,创新产出型要素供给模式和融资模式,构建财政资金引导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体系的联动机制,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国有公司和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合作。

——构建政府市场多元生态补偿机制。在政府补偿方面,主要是多渠道争取生态建设补偿资金,助推绿色发展。2011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市级饮用水源保护年度奖励资金6000万元,专项用于郫都区饮用水源保护。2016年,成都市政府出台《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考核奖励试行办法》。2019年,《办法》正式下发,合理提高激励薪酬标准。到2020年,郫都区等5个区(市)将获得成都市财政奖励资金共计7.75亿元,用于饮用水水源保护。

在市场补偿方面,郫都区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发展财政奖励补偿机制,制定政府采购生态产品目录,率先探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两江湿地上下游地区开展政府采购生态产品试点;同时,不断优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完善与绩效挂钩的生态建设补偿资金使用机制,提升部门、街道、社区生态保护和发展能力。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共享的激励机制。一是构建产权清晰的赋能参与机制。将对森林、土地、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进行确权颁证,将村级垃圾处理站、公共厕所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范畴,赋予自然资产“资本权能”。二是构建利益均衡的收益分享机制。郫都区创新实践了唐昌镇“生态价值分红”利益联结机制等。项目投资方以出租方式转让宅基地、林地、农用地和闲置房屋,并按一定比例将利润分配给村集体或当地农户,实现了以村集体为单位的生态环境分成收益,有效解决了项目业主与当地村民的互利共赢问题,激发了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9151.html
上一篇五级同航:双流西航港探索基层治理体系
下一篇 “双碳”行动:阿坝电网力推清洁能源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