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三农 种养并举:珙县做优产业推动山区全域振兴

种养并举:珙县做优产业推动山区全域振兴

廖俸 周淼葭珙泉镇中心村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省珙县农业农村局正在牵头编制“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宜居乡村规划,全面启动“十四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早在2019年,珙县就出台了《…

廖峰周淼家

珙泉镇中心村珙泉镇中心村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省珙县农业农村局正牵头编制农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宜居乡村“十四五”规划,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编制,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早在2019年,珙县就出台了《珙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以“面向南北、串珠成链、全域振兴”为总要求,采取“功能区+特色组团+带状辐射+多点支撑”的规划方式,构建“三区四圈五带”带动产业打造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模式。

该村的中心位于珙县北部的珙泉镇。过去一直是省级贫困村。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交通靠走,交流靠吼”。别说发展工业,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一直以来,当地村民都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然而,大面积的石漠化土地已成为最大的障碍。“什么都不种,就不饿。”许多有劳动力的人开始离开他们的家乡去城市工作。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弱妇孺,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生活。

春雷突然响起。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雄伟的乌蒙山上的小村庄也焕然一新。

自脱贫攻坚以来,珙泉镇中心村先后帮助33户贫困家庭132名贫困人口搬迁新房,并建成占地6300余平方米的集中安置点1个,入住24户98人。搬迁新居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看后续帮扶,得让村民们“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中心村昔日的石头山经石漠化治理后,种上了柠檬树脱贫以来,珙泉镇中心村帮助33个贫困家庭的132名贫困群众搬迁新房,建成了占地6300多平方米的集中安置点,24户98人。搬到新家只是第一步。关键要靠后续帮扶,让村民“搬得出来,稳得住,逐步富起来”。石漠化治理后,村里以前的石头山种上了柠檬树。

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何保杰(右)介绍产业发展情况村党支部书记何(右)介绍产业发展情况。

4月16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来到珙泉镇中心村,这里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空的气息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柠檬花香。这就是石漠化严重的中心村?记者提了一个问题,很明显果树上长满了绿树。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大力发展该行业。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只有柠檬树才能在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于是我们引导村民多种柠檬。而且柠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吸收群众参加工作获得劳动收入,不需要下大力气。比较适合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妇女。”村党支部书记何解宝乐呵呵地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柠檬,中心村还发展了养蚕、菌种培育等产业。针对群众迁出后如何有稳定收入的问题,中心村积极推进产业帮扶和就业扶持,建立产业带动、以奖代补等机制。,带动搬迁群众致富增收,从而有效“拔穷改穷”。

在深化“产业带动”机制上,中心村立足喀斯特和石漠化地貌特征,按集中安置点“一点一产业”、分散安置户“一户一主业”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柠檬、蚕桑等种植业,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搬迁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出租土地等方式入股专合社,获取股金分红和租金收入。不仅如此,中心村还大力探索“桑—菇—肥”“桑—蚕—禽”等模式,依托1500平方米蚕桑标准化生产大棚,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养鸡等,推动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效益。目前,中心村已发展柠檬1000亩、蚕桑2000亩,实现33户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全覆盖,人均增收3500元。

珙泉镇中心村的村民在挑拣菌菇在深化“产业带动”机制方面,中心村以喀斯特、石漠化地貌为基础,按照“集中安置点一业”、“分散安置户一主业”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柠檬、蚕桑种植,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搬迁群众通过流转土地、租赁土地等方式入股专业合作社,获得股份分红和租金收益。不仅如此,中心村还大力探索“桑-菇-肥”、“桑-蚕-禽”模式,依托1500平方米养蚕标准化生产大棚,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养鸡等。,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提高效率。目前,中心村发展柠檬1000亩,蚕桑2000亩,实现了33户拆迁户产业发展全覆盖,人均增收3500元。珙泉镇中心村村民在采蘑菇。

生猪养殖龙头温氏企业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石闻企业

在“就业就业”机制上,中心村建设了玄山柠檬合作社、巨源养殖合作社、蚕桑产业示范基地等3个“就业扶贫车间”,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60个,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就业;根据农业季节的变化,不定期招聘临时工、月嫂、季节工。现在已经招了28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灵活就业,实现人均12000元/年。发挥龙头作用引领生猪养殖新格局。

近年来,珙县紧扣宜宾市委市政府生猪和肉牛“双500亿”战略,坚持“政府引导、主导、规模化养殖、绿色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全力做好项目的招商、攻关和扶持工作,以“年产仔猪100万头、育肥猪100万头”的产业规模为目标,千方百计破项目。

在此背景下,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应邀来到珙县。此举改变了珙县的养猪格局。

2016年,珙县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精准对接、对口招商,邀请广东石闻集团等企业来珙县考察,深入洽谈、务实推进合作,成功签约引进投资8.5亿元的“5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

后来,温氏股份加大投入,计划再建50万个仔猪养殖场和50万个生猪养殖小区,实现年饲养100万头仔猪和100万头生猪的“双百万”目标。

“‘双百万头猪一体化建设项目’是50万头猪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延续和升华,将把珙县养猪模式推广到全县所有乡镇,进一步激发全县农民的内生动力,推动全县畜牧业再上新台阶。珙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主任邹在接受采访时说。

与温氏签约后,珙县开始重点解决项目论证、征地拆迁等难点。,精准发力,精准服务商家。邹是当时参与温工程的领导干部之一。他回忆说,当时珙县各级干部实地考察,连续奋战,为企业提供了100多块地供参考。此外,珙县全县上下攻坚克难,快速高效推进拆迁和场平,提前7个月完成50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目标,用真功夫赢得了企业的信任。温氏集团在原有投资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了两轮投资,再次建设了50万头仔猪养殖场和50万头育肥猪养殖小区,累计总投资超过20亿元。

依托“双百万”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珙县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立足产业优势,精准对接市场,大力开展企事业,成功引进投资3200万元的年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和投资6800万元的年处理13万吨粪便的生物有机肥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

更有甚者,珙县探索创新,推行集约化养殖、养殖循环、智能养殖监控等标准化模式。,力求打破规模化生猪养殖面源污染和粪便处理难的制约。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禁止养殖区划定和河长制工作方案,珙县严格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宜养殖区,科学合理规划养殖总量和重点区域,在建设583条家庭农场生产线的基础上,实施“生猪养殖小区”集约化模式,计划在4个乡镇建设4-5年育肥猪10万头以上的养殖小区。

在养殖循环上,珙县按照“以地定养殖、以养殖促养殖、养殖循环结合”的原则,创新推广“猪粪-有机肥-绿色种植(桑、茶、烟)”的生态养殖模式,建设了乌蒙山石漠化地区高标准养殖循环示范区。沃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处理粪便13万吨。

此外,积极与省联通公司合作,构建单一生猪品种全链条各环节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大对生猪养殖投入品、饲养过程、屠宰、流通等各环节的数字化、可视化、系统化监管,形成智慧生猪大数据养殖模式。综合运用“雨污分流”、“节能供水系统”等现代技术,推进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前,珙县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利用率达100%。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9316.html
上一篇生态立县:红原奏响现代畜牧业发展乐章
下一篇 小县优城:新江安精细“打磨”高质量发展路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