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侯杨方,与玄奘在古代丝路“重逢”

侯杨方,与玄奘在古代丝路“重逢”

陈娟侯杨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著有《中国人口史》(1910—1953年卷)《盛世·西汉》《盛世·康乾》《清朝地图集》(多卷本),近日出版新书《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作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每年都会去帕米…

陈娟

侯杨方侯芳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著有《中国人口史》(1910-1953卷)、《盛世西汉》、《盛世康乾》、《清代地图集》(多卷本),近期出版新书《重返帕米尔高原: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作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教授,侯杨芳每年都会去帕米尔高原考察,一年两次,多在春夏两季。7月中旬,他和同伴一行10余人再次登上帕米尔高原,到达派依克山口——1300多年前从印度东来取经的玄奘,曾跟随丝绸之路上的商队,越过这个山口,到达玉佩(音通河)(音通托)国(位于今中国的塔克敦巴什帕米尔)

这次不像往年,下了五六天的雨。“这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以前最多一两天。”侯芳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下雨天难免让人情绪低落,担心道路塌陷。但是,雨有雨的好处。他们在塔什库尔干河边扎营。“住帐篷,雨声阵阵,河水隆隆,感觉有点江南的味道,所以他们睡得很好。”后来天放晴,蓝天雪山倒映,绿草如茵,鲜花遍地。帕米尔高原充满魅力。

从2013年4月开始,他带领科考队20多次前往帕米尔高原,沿着玄奘、高仙芝等古人曾经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足迹遍布整个帕米尔高原、河西走廊、罗布泊和国内外中亚各国,几乎所有的重要山口和河谷。他们所到之处,都会留下精确的GPS定位和轨迹记录,以及视频和照片。最终,所有这些信息被收集到大数据中,并在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上变成点和线,“向公众展示了帕米尔丝绸之路的生动画面”,他的导师葛熊健说。

“今日之我见,即昔日他所见。”侯杨方说。他着迷于用脚来丈量真实存在的历史,并去验证历史。如今,他将多年考察经历化为文字,成书《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于近日出版。

左图:侯杨方攀登坎达尔山口。右图:目睹玄奘东归的大杨树。(侯杨方/摄)“我今天看到的是他过去看到的。”侯方说。他着迷于用脚去丈量真实的历史,去验证。现在,他把多年的考察经历翻译成文字,写成了《重返帕米尔高原: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一书,近日出版。左图:侯杨芳攀登坎达尔山口。右图:看到玄奘的大白杨回归东方。(侯杨芳摄)

玄奘当年走的是哪条路?

侯芳2011年与帕米尔高原结缘。

那年夏天,中国地理年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侯杨芳应邀出席。会后,他和另外三个同事一拍即合,去了帕米尔。从喀什到帕米尔,一路惊喜不断:100公里外,可以看到高原,高如城墙,冰山在上面闪闪发光;在红盖子谷,龚格尔峰尽收眼底,两者高度差居然超过6000米;还有大雪,葱郁的山谷,冰山雪崩……两天时间,他拍了近2000张照片。

回到上海,他对帕米尔念念不忘,还将自己拍摄的慕士塔格雪峰当成电脑桌面。“帕米尔古称葱岭,丝绸之路经过这里。当时我就一直在想一些问题:丝路究竟经过哪一个山口,哪一条河谷?玄奘当年走的是哪一条路?在《大唐西域记》中,虽然记载了他行走的路线,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条路线早已模糊不清,无法在现代地图上定位出来。”侯杨方翻阅大量论著,发现大都是“泛泛地提到丝绸之路会穿过帕米尔高原”,但对于高原上一些重要地标及其经纬度,却没有确切的说明。

瓦罕谷地。(侯杨方/摄)回到上海,他痴迷帕米尔,把自己拍摄的慕士塔格雪峰当电脑桌面。“帕米尔高原古称青脊,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当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丝绸之路经过哪个山口和山谷?玄奘当年走的是哪条路?《大唐西域记》中,虽然记载了他走过的路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路线早已模糊不清,在现代地图上也无法定位。”侯方在阅读了大量著作后发现,其中大部分都“笼统地提到了丝绸之路会穿过帕米尔高原”,但对于一些重要的地标及其在高原上的经纬度却没有确切的说明。沃恩山谷。(侯杨芳摄)

“没人告诉我答案,我就想,还是我来做这个工作比较好。”侯方有了准确还原丝绸之路帕米尔高原段的想法。要准确恢复,必须在地面行走。他要做的,就是找到玄奘当年爬过的每一个山口和山谷,把这条路线完整而连续地记录下来,并附上准确的地理坐标。“精准恢复,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让大家能够按照这个路线图找到这条路线。”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工程。为了精确起见,侯杨芳开始收集和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尤其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及19世纪至20世纪初帕米尔探险者荣、寇松、、斯坦因等人的著作。除了文字资料,还有地图,尤其是冷战时期的美苏军事地图。

“军用地图最实用,因为它涉及行军和战斗。哪条路线可以在什么季节用什么样的车辆行走,或者只能通过驴、马或行人,都有明确的标记”。很长一段时间,侯杨芳都沉浸在地图和史料中,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勾画玄奘走过的路线。

待一切准备就绪,一场漫长的丝绸之路考察之旅开始。

玄奘东归路线之帕米尔段图。(图片来源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一切准备就绪,漫长的丝绸之路考察之旅就开始了。玄奘东进路线帕米尔高原段。(图片来源丝路地理信息系统)

不只是黄沙,还有桃花源。

2013年4月10日,侯杨芳,同事,学生,记者等。来自历史地理研究所,和一群人组成科考队,去帕米尔高原考察。现场确定了玄奘东进返回路线的帕米尔高原段和清朝的几条驿道。

“无论是参观清代驿道,还是寻找丝绸之路,我都在寻找一条水草丰美、山谷宽阔的道路。因为商队必须尽可能地寻找这样的道路,以保证人和动物的供应。可以说,我要找的丝绸之路就是驴背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供人徒步的路,也不是供人行走的地方,驮着货物的驴、马、骆驼也不一定能通过;不是314国道可以开过去的。”侯杨芳说。

玄奘东去国,远征队西去。现在回想起来,侯杨芳觉得自己和玄奘最亲密的时刻是在今年的4月17日。当日上午,考察队从大同乡出发,到达孜拉甫夏河与大通河的Y型交汇处时,一棵巨大的白杨树傲然挺立在前方,一群人下车驻足。“这棵树至少有3000年的树龄,八个人一起才能抱起来。粗略估计,树的周长约为13米。玄奘过坎达尔关隘时,会在这棵树的位置相会,无论是北还是南。”

“看到这棵白杨树,就像在和古人说话。就像穿越到了过去。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的见证了玄奘经历的人生。”侯方说,他在树下想象历史场景:公元645年,玄奘跟随一支商队,穿越帕米尔高原,回到唐朝。他的行李里装满了天竺的经书。路上路过这棵树,停下来,休息一下,或者在树下野餐。

这一次空时间的流逝感和沧桑感一直伴随着侯杨芳的考察之旅。

当时,玄奘越过派依克山口,回到了今天的中国,然后来到了焦盘湖国公主堡。4月20日,考察队来到公主堡。爬到悬崖顶上,侯杨芳看到夯土墙遗迹依然存在,与斯坦因1906年拍摄的照片相比,变化不大。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探险队向西前往派伊克山口。4月26日,历时半个月的第一次检查结束。之后,他们每年都循着玄奘的足迹,一个一个地探索。

“只有真正走在地面上,你才知道丝绸之路不仅仅只有黄沙。”侯方说。

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沃恩山谷,考察队到达时正是秋收时节,田野一片金黄。农民们在田里忙碌着,牛慢慢地走过。“一派桃花。”侯方说。他在麦田附近的小店里买了一个冰淇淋,站在树荫下,边吃边想:为什么玄奘要“黑”唐朝西域的瓦罕人,说他们“人性残忍,外貌卑鄙”?“我在沃恩遇到的大部分人都很帅,这说明玄奘也有主观偏见。”

在大同乡,侯杨芳一见到村干部,就跳下车问了第一个问题:你们乡公路还没通车,怎么去县城开会?村干部指着说:“我们上西过坎达尔山口,再向西北过乌古力亚特山口,就到了县城。”后来,他站在了海拔近5000米的坎达尔山口。“再往上走,就没人能翻了,能通行的部分也就几十米宽。”那一刻,他知道玄奘曾经走过这里。

“1000多年后,我们所有人都会有一个玄奘在探索的想象。丝绸之路是常识之路,绝对不是探索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商业、政治、军事之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他走最好的路。”侯方说。

2014年5月,侯杨芳开发的“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现在,经过20多次考察,玄奘东进路线的帕米尔高原段已基本完成。在网站系统中打开考察路线,丝绸之路就像一条蜿蜒的“长蛇”。“蛇身”由黄色圆点组成,每个圆点代表一个地名,周围有经纬度、海拔高度、现场照片等信息。“见证玄奘东归的大杨树”也有自己的坐标。

“这是世界上第一套,都是根据我们实际调查的轨迹复原的。丝绸之路的本质是道路,而不是零散的遗址、景点和城市。只有道路才能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这就是丝绸之路的魅力。”侯方说,传统的历史地理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纸面上。后人读历史,其实是在读现实。

侯方对历史和地理的兴趣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的青年时代。

从小就爱看历史书和各种地图。有一次,在县图书馆,他发现了一本谭启祥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谭栖祥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建了复旦大学中国地理与历史研究所。“当时不太了解,就是喜欢看。我还记得那是内部版本,封面是棕色的。”侯芳回忆道。

1987年,侯杨芳还是一名高二学生,《走出中世纪》由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出版。这本明末至清末的思想文化史书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侯方也买了看。“这本书充满了思想的力量”。于是,他下定决心报考复旦大学历史系。第二年,他如愿以偿,成了历史系的学生。

但是,侯杨芳并不满足于单纯研究历史。“我想在年轻的时候学点东西。你可能30多岁了,也学不到东西了。”1995年2月,他转到通用电气熊健公司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谭栖祥,葛在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颇有建树。之后,侯杨芳跟随葛熊健,做历史人口分析,撰写《中国人口史》(1910-1953卷);参加国家清史项目,研究清朝人口史和经济史。博士毕业,在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

整天沉浸在那堆旧报纸里,侯杨芳熟悉历史大大小小的故事,也从历史中洞察人性。2010年,应出版社之邀,开始撰写《盛世启示录》,从西汉盛世、康、甘盛世入手,写帝王英武、人才众多、生产丰裕、疆域扩张、社会上升时期的潜在危机等宏大气象。他写历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深入历史,挖掘人性。“我坚信,两三千年后,人性不会有特别本质的变化”。比如他分析项羽的失败,类似于现代人常说的:“一头猪也能在风中飞翔。”在大势的帮助下,胜利来得太快了,所以我误判了自己的能力,最后的失败来得很快也很惨烈。

“后人读历史,其实是在读现实。你能马虎吗?”侯方说,在他看来,历史叙事往往是主观的。对于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后防不仅参考了雍正编纂的《圣祖仁皇帝实录》,还以朝鲜李朝实录为证。据朝鲜使者的记载,康熙帝临死前召见大学士马季,告诉他“胤禛(李鸿)的次子英勇,必须立他为太子”,并要求胤禛丰衣足食,供养废太子和皇长子,立废太子的长子及其爱孙子洪xi为太子。

“朝鲜密使的传闻来自朝鲜李氏王朝的记载。这些都不是雍正帝能够掌控的信息。后者也被事实所证明。因此可以非常有信心地判断,雍正帝继位是康熙皇帝本人的意愿,是合法的。”侯方说。

7年前,侯杨芳应邀给商学院学生做了一次历史讲座。“主题是用历史的眼光看管理,讲清朝的历史和汉朝的历史。每次聊两天13个小时,一定要有趣味性和知识性,才能打动他们。”每次上课他都站在中间,学生围成一个圈,随时可以打断讨论。经过多年的发言,他得出一个结论:历史不能被历史本身检验,而要被现实检验,被广大有经验的读者检验。

“如果你读历史,如果你觉得读今天的故事,或者读今天的故事,怎么感觉似曾相识?也许这段历史就是人性和社会的本质。”侯方说。万历,书呆子;没有万卷书,一个任性的人走路。

侯芳思维敏捷,说话很快。就在最近,他做了一个直播,主题是《阿富汗:真正的西游记》。从阿富汗文明到玄奘在阿富汗的足迹,从被炸的巴米扬大佛到阿富汗局势,侃侃侃侃而谈,网友形容他是“活教科书”。

记者采访他时也深有体会。行走过的山口,无论多么拗口,他脱口而出;讲到历史,他信手拈来,毫不费工夫。当年,和他一起考察帕米尔的记者曾回忆说,“在车上,一路上都是他的声音……一路走来,他对于英国考察报告、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的记载、《新疆图志》的表述熟稔于胸,更不用说他倍加推崇的《大唐西域记》了,他几乎可以大段背诵。”有一次,参观完公主堡,回到平地,摄像师请他谈谈感受,他对着镜头把方才在古堡上讲的学术解释又说了一遍。后来,随队记者称他“学术疯子”。

2013年,侯杨方在当地牧民的帮助下,骑马渡河抵达乾隆纪功碑原址。记者采访他时也深有体会。走过山口,再难的事,他也脱口而出;谈到历史,他得心应手,不花时间。当时和他一起访问帕米尔高原的记者曾回忆说,“在公共汽车上,一路听到他的声音...一路上,他对英国的考察报告、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的记载、新疆土志的表述都了如指掌,更不用说他那备受推崇的大唐西域,几乎可以大段大段地背下来。”有一次参观完公主堡回到平地,摄像师让他谈谈自己的感受。他对着镜头把刚刚在城堡里给的学术解释说了一遍。后来,随队记者称他为“学术狂人”。2013年,在当地牧民的帮助下,侯杨芳骑马过河,到达了甘陇集拱北原址。

红圈内为乾隆纪功碑原址。红圈是甘龙济公碑的原址。

熟悉侯杨芳的人给他的评价是“骄傲固执”。曾经有同事说葛老师()把一个金牛座的学生变成了狮子座。

狮子座的勇敢和大胆在他身上完美呈现。2013年夏天,考察队访问了塔吉克斯坦,寻找“甘龙济公碑”遗迹。此碑是清军平定回疆大和卓叛乱后,乾隆下令在战场上竖立的碑。用满语、汉语和维吾尔语详细描述了这场战争的过程。后来不知道纪念碑去了哪里,剩下的纪念碑在当地博物馆。根据以前的记录,探险队确认了纪念碑坑的位置——在阿里楚河附近。

8月4日,探险队到达阿里楚河。河宽20米,湍急的水流挡住了去路。几个小时后,就在大家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戴着白帽子的吉尔吉斯老人突然骑着一匹母马从东边沿着河边慢慢走来。因为河水太冷,老人只同意带一个人过河一次。侯方决定去。“河水很冷,水面上没有马。”他摇摇摆摆地过河。上岸后,他爬上乱石岗,站在碑亭的残墙上。“一个碑坑大概一平米,我就站在中间。这才是真实的历史。”侯方说。随后,他在微博上写道:“它是帕米尔高原(大部分)曾经属于中国的铁证,记录了乾隆平定回疆二十四年后的最后一站(战争)。”

侯方成为上世纪寻找并到达乾隆济公纪念碑的第一人。

如今,侯杨芳一边带研究生,一边继续着对丝绸之路的精准还原。学术研究之外,他读书看电影,热衷于听古典音乐。刚开始工作,每个月只拿800元的工资,就用800元买了一张古典音乐会的门票。更多的时候,他喜欢户外探险,喜欢在乡下骑山地车。

“生活充满了惊喜,只是好奇和审美。”侯方提倡读万卷书,他要行万里路。“千里相辅相成。万历,书呆子;没有气量,走路是个莽夫。”接下来,他将继续行走,探访帕米尔高原外的丝绸之路,“把丝绸之路上的地名,一个个变成系统上的那个点”。

你干嘛纠结这个?他讲了一个2013年去塔吉克斯坦旅游的故事:在一家酒店,他遇到了一对日本老夫妇。老太太62岁,老先生69岁。退休前,她是一名字典编辑。两人都研究东亚历史。他们画了斯坦的路线图,还研究了唐朝将军高仙芝的行军路线。他们都计划再经历一次。侯方问:是什么吸引你来到这片苦寒之地?老太太说:“因为浪漫!尤其是唐朝,真是一个浪漫的朝代!”

“想象力和对浪漫与激情的追求。以审美开始,以审美结束,何乐而不为?”侯方说。第二次路过“见证玄奘东归的大杨树”时,他捡起落叶做了书签。

侯芳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著有《中国人口史》(1910-1953卷)、《盛世西汉》、《盛世康乾》、《清代地图集》(多卷),近期出版新书《重返帕米尔高原: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0981.html
上一篇美国老谭和他的“手摇中国”
下一篇 “科技是理解世界的绝佳角度”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