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绿色 构建长效机制 切实保护好野生动物

构建长效机制 切实保护好野生动物

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对大熊猫、象、虎、豹等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

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就大熊猫、大象、老虎和豹子等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保护,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和自然栖息地。”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构建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长效机制。”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维护生物多样性,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抢救性繁育中心和基因库。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严厉打击象牙等野生动植物产品非法贸易。”

这一系列的指示、文件和要求,说明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真正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大对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开展生物多样性背景调查和评估,完善观测体系;科学规划建设生物资源保护圃,建设人工野生动物种群保护基地和基因库;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和遗传资源的丧失;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严厉打击象牙等野生动植物产品非法贸易。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要构建野生动物保护的长效机制,实现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目标,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坚持“以养殖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野生资源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一方面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保护能力恢复和发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遏制市场需求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力。对于野生动物保护与市场需求的矛盾,除了禁止或减少市场需求的被动应对,我们其实可以选择一种更积极的思路,即通过大力推广人工繁育来开发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替代对野生资源的利用。

野生动物保护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是我国野生动物管理的基本矛盾之一。主要矛盾是资源稀缺,不能满足社会对野生动物的生态、经济和文化需求。因此,开发资源是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出发点之一。资源开发包括促进野生动物在自然状态下自我繁殖和生存能力的发展,促进野生动物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繁殖和生存能力的发展。

野生动物在人工条件下繁殖后代的能力取决于繁殖条件和繁殖技术水平。改善饲养条件有利于提高繁殖率和存活率,生产更多的后代。并提高创新育种技术水平,可以改良遗传基因,培育优良种群和品系,产生更多更好的后代,使野生动物的利用有了更充足的资源基础,大大拓展了空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一些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和生存能力不足,面临市场需求的巨大压力时,大量的人工繁殖资源将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人工育种开发资源是应对市场需求巨大压力的重要手段。

野生动物养殖的作用是传统畜牧业不可替代的。首先,国家进入林业转型期,野生动物的饲养利用成为林区重要的替代产业,让职工重新创业。其次,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产业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作用,使得以野生动物为载体的中医药文化、工艺美术、文学艺术得以发展和延续。再者,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产业大大减轻了野生种群的发展压力。据估计,99%以上的毛皮制品、95%以上的鹿制品和99%以上的熊胆制品来自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既是开发资源、满足社会需求的一般产业,也是替代野生资源、减少濒危野生动物野生资源利用、更好发挥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作用的特殊功能。

我国是资源利用大国,但依赖野生资源的历史已经结束,因此高度依赖人工养殖。然而,长期以来,作为传统畜牧业的陪衬,野生动物的人工养殖一直被边缘化。随着人口与资源、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野生动物资源短缺与社会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各种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应顺应我国实际,遵循规律,完善思路,创新措施,适时进行体制、机制、政策和技术创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使其不仅享有与传统畜牧业同等的政策支持,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毛皮动物、药用动物、实验灵长类、龟、蛇、蛙、鹅、鸭等人工饲养规模已成为世界绝对第一。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养促保”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基本来自民间资本的投入,多为个人和民营企业的行为。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客观上融入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为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可见,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应该大力规范。

要在“以繁育促保护”的道路上取得成功,需要有关方面以敢于负责、促进发展的精神,做实现野生动物保护中国梦的维护者和推动者。否则,已经取得的“以养殖促保护”的初步成功,可能会在极端的保护理念及其浓厚的舆论氛围下流产。为落实《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有效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栖息地,在实施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中,决不能忽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只要是这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用更加丰富的事实证明,中国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的规范化发展,不仅是开发野生动物资源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野生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支撑。

抵制似是而非的保护知识。

关注野生动物,首先是要把握其维持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功能。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必须明确:保护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对象主要是濒危野生动物的野生资源;保护的目标是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恢复和发展濒危野生动物的野生资源。

近年来,虽然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在空之前就受到了关注,但是极端保护的舆论占了上风。自2006年以来,不断有人攻击和威胁中国的熊繁殖勇敢,狩猎,象牙利用,中药和鱼翅消费。事实上,在这些指责的背后,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以鱼翅为例。2013年12月,wildaid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进行了一项关于鱼翅的消费者调查。在1568名受访者中,几乎所有人(96%)都认为鱼翅消费是鲨鱼数量下降的原因。其实吃鱼翅只是鲨鱼制品的一种。鲨鱼产品以鲨鱼肝油、鲨鱼硫酸软骨素等药品、保健品、皮革为主。海关数据显示,mainland China干鱼翅进口量从2004年的4774.12吨下降至2014年的19.64吨。然而,从2005年到2014年,全球鲨鱼的年捕获量一直保持在75万吨左右。可见,中国的鱼翅消费并不是鲨鱼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中,仍存在境内外非政府组织利用名人通过媒体宣传“不买卖、不杀害”、“动物与人平等”、“改变国人对动物的态度,倡导人道、善待动物”等绝对保护理念的现象,使得合法的野生动物经营利用活动难以开展。而且有的宣传仅限于强调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可爱性,保护的紧迫性,破坏利用等。,没有系统地介绍保护、人工繁育和合理利用的整体性。

抵制似是而非的保护认识,首先要组织专家学者长期宣讲科学的保护理念,让人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二是要定期组织科学保护理念研讨会,从资源状况、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合理与不合理利用、贸易状况、公众的保护与利用观念等方面,系统阐述野生动物产业的科学保护、可持续利用和合理对待问题,批驳脱离国情和科学的极端保护理念;第三,要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报道,使媒体避免沦为外国势力抹黑国家和民族的喉舌,引导媒体发表真实、完整、客观、清晰的报道,为野生动物保护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弘扬科学保护野生动物的主流理念。

不科学、不合理的绝对保护观念泛滥,会误导野生动物保护的方向,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进程。因此,需要认真思考什么是科学的保护理念,什么是对待动物的应有态度,人类是否可以把野生动物作为资源对象,避免人类认知和行动的误区。以狩猎为例,任何一个动物个体都会死亡。狩猎是预先人为杀死某种动物的某些个体。单独利用一些野生动物,人为控制一些野生动物的数量,也是实现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狩猎看似消极,却是积极的,必要的。部分地区缺乏对食肉动物的有效控制,维持草食动物健康发展的机制不足。不仅食草动物数量过多,而且种群更新受阻,必须有人参与控制。数百个国家的狩猎实践证明了这种积极作用。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200万人参加狩猎活动。欧洲约有75万只马鹿,每年约有22万只被猎杀;野猪约有80万头,每年被猎杀约52万头。

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利用是矛盾的统一体,需要辩证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明确的是,保护的对立面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不是对某些野生动物的有限利用,既不破坏生态平衡,也不使可再生的野生动物资源闲置浪费,这才是科学保护的内涵。

首先要科学把握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关系。不科学不理性的关爱野生动物的热情和行动都有两面性。它的负面表现往往偏离了初衷,也可能是演员没有意识到。广泛购买野生动物放生鼓励了非法贸易,随意放生也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可见,对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不是仅靠美好的愿望就能实现的。如何在低人均资源条件下,促进濒危野生动物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尊重人类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客观需求,需要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科学行动,并在实践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野生动物保护和利用经验,以促进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正视中国民众环保意识和国家保护能力显著提高的事实,不要无端指责;我们应该正视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紧迫性,不要肆意破坏栖息地,乱捕滥猎;我们应该正视保护动物福利的必要性,不要把人工饲养限制在一种粗放落后、不科学的状态;要正视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要在文化落后中吃野生动物。要正视生态安全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不要盲目宣传绝对保护;我们应该正视中药对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不要反对其合理使用。要正视野生动物分布区周边群众对生产发展和繁荣的迫切需求,不阻止控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过大,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其次,我们应该科学地保护野生动物。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纳入建设的其他方面和全过程。同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野生动物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因此,野生动物保护需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出发,系统地、协同地开展工作。只有从保护和利用的整体关系出发,才能实现良好的生态。让每一个动物个体都受到人类的平等对待,避免造成危害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怕后果。

(本文是张伟教授2017年3月30日在湖南省林业厅所作的《野生动物保护新形势新要求》学术报告的整理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6605.html
上一篇构建森林康养产业科学发展体系
下一篇 墙体绿化的关键技术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