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买雪燕“一师一校”教学点是教育系统内最微观的生态组织,是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也是最为薄弱和最易被忽视的地方。教育信息化为“一师一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一师一校”形成教育信息化“微生态”提供了存在基础,使得“一师一校”既能在校内自成…

买雪燕

“一师一校”教学点是教育系统中最微观的生态组织,是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也是最薄弱、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教育信息化为“一师一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一师一校”形成教育信息化“微生态”提供了存在基础,使“一师一校”在学校成为一个自成体系,开设各类课程,与农村社会文化相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一师一校”多位于偏远地区。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无此类学校,学术界对其关注和研究较少。事实上,“一师一校”的存在是推动教育脱贫、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需求和重要形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一师一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2011年以来,我国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点数字化教育资源全覆盖”等系列项目,开发了一整套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重点覆盖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各地还通过建立市级教育资源网站和教育云平台,为偏远地区“一师一校”提供优质课件资源,改善“一师一校”信息化条件。尤其是2020年疫情之后,“一师一校”的教育信息系统进一步升级。

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促进“一师一校”教育脱贫。“一师一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贫困的家境和恶劣的地理环境使他们处于劣势。信息化通过建立精准的教育扶贫大数据平台,在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拓宽了教育内容的维度,激发了“一师一校”的内在活力。可以说,教育脱贫任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

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一师一校”教育公平的构建。通过国家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专送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程等。,使农村偏远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激活农村教育的神经末梢,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微生态”失衡。

评价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是从“信息生态学”的角度全面考察特定环境中人、实践、价值、技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人们通过技术和实践不断创造价值,丰富和促进系统的健康循环。但随着“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技术型”的教育信息化方案优于“一师一校”的生态系统,“一师”不可能借助技术和实践打造“一校”。教育信息化虽然带来了“网络教学”、“云课堂”等新事物,但未必能满足“一师一校”的真正需求。

首先,“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的“微生态”中存在着师资力量的失衡。“一师一校”的教师大多学历较低,参加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机会较少。在教学实践中,他们难以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将“一师一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其次,“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的“微生态”存在课程失衡现象。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信息流的迁移能否转化为知识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感受、认知、观念、方法等因素都可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催化剂和障碍。基于城市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为农村学生构建了与城市学生相同的课堂,会使农村学生难以在自我认识的框架中找到支点,造成认知障碍,影响学习效果。

最后,“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的微生态存在管理失衡的现象。“一师一校”的教育信息化通常由中心校管理,这使得“一师一校”的技术要素更令人担忧。据笔者调查,青海省某县“一师一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主要是电子白板,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教师不熟悉操作方法,容易损坏。设备一旦损坏,中心学校不负责维修,学区也没有专业的维修人员和维修资金。只能靠学校的力量,有时候要几个月才能修好。因此,有教师反映“教育信息化设备用起来贵”。

“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的“微生态”失衡,根源在于“一师一校”信息化浪潮下,自组织中能量流动的阻滞,自组织、自系统的破坏。一方面,“一师一校”有自己的一角,与中心校保持联系,但很难得到中心校更多的帮助。此外,它忽视了农村本身的社会交流和能源开采,强化了其作为农村信息孤岛的身份。另一方面,“一师一校”所能拥有和调动的资源过于有限,无法借助信息技术挖掘自身潜力,无法构建教育信息化的“微生态”体系,最终成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一师一校”构建教育信息化“微生态”的对策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化“微生态”系统。一个和谐的教育信息化“微生态”的核心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技术和教学实践的和谐共存。“一师一校”的重新定位和“一师一校”内外系统的重新构建,是打造“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微生态”的关键。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扫除“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加强“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纳入地方教育“十四五”规划,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理顺“一师一校”管理体制机制,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扁平化网络组织,打破垂直管理的条块分割,加强“一师一校”与中心学校、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组织的横向联系,突破层级壁垒和信息孤岛,构建适应变化发展的一体化组织体系,从而为“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赋能赋能。打破教育信息化各要素之间的壁垒,不仅要有硬件、教学平台软件、教学资源等教育信息化产品,还要提供培训、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指导、教学模式与方法、管理过程优化等服务,将信息化教学的各要素串联起来,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产品在“一师一校”发展中的潜力,确保“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的高效率

其次,帮助“一师一校”教师提升信息化能力,挖掘“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潜力。培养具有扎实教育专业素养和高水平信息技术素养的优秀教师,是解决“一师一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根本。“一师一校”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不能和普通学校同一个模式,需要提供“专用菜单”。首先要做的是组建一个一师一校的教师信息化培训团队。培训师不仅要掌握一般的信息技术,还要懂得基本的维护技能,能够服务很多“一师一校”的老师。同时,打破培训与学习的壁垒,让更多的“一师一校”教师参与更多接地气的互联网创新教研培训活动,充分挖掘“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的潜力。比如复合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探索,小班化教学,数字化小学的建设,都是不同于普通学校教学的。这既是“一师一校”走上创新发展之路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师一校”高质量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最后,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加大对“一师一校”学生学习的支持力度。“一师一校”的教育信息化主要以教学为主,包括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支持、对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师的支持和对受教育学生的支持。鉴于“一师一校”的特殊性,教育信息化应该指向学生视野的拓展和个性化学习。“一师一校”要通过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融合,推动实体与虚拟空相结合的学校教育新生态,帮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中获得更便捷的交互工具、更广泛的信息来源、更合适的学习同伴、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成为一个人性化、个性化、社会化的学习场所。

“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的“微生态”要小而精,不仅要在内部获得持续增长,更要积极参与整个乡村建设,让“一师一校”成为乡村重建的中心,通过教育信息化搭建起乡村与外部社会的桥梁,释放“一师一校”教育信息化“微生态”的无限能量,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编辑:闫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8372.html
上一篇激活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
下一篇 重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