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粮食(抗战粮食)

抗日战争时期粮食(抗战粮食)

抗战期间,国军人数剧增。从1941—1944年,国军需要补给的士兵从425万增至681万,粮饷遂成为极关键的大问题。抗战之初,粮食问题尚不严重。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致交通阻隔,后方粮价大涨。如以1930—1936年的粮价为10…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数量急剧增加。从1941年到1944年,国军需要补充的士兵从425万人增加到681万人,军粮的发放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抗战初期,粮食问题并不严重。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交通受阻,后方粮价大幅上涨。如果1930-1936年的粮价是100,那么1937年12月是127,1940年6月是424。由于粮价过高,军粮不易购买,国民政府于1941年设立粮食部,在四川等21个省实行“土地税征收”。农民把他们的钱换成了谷物。

1941年,粮食部给各省定的田赋数额为2293.8万石米(1石米=50公斤),其中四川的定额最大,占四分之一。到1942年10月,已有21个省收粮,相当于2345.9万石大米,超过了定额。

除了“征收”土地税,国民政府还为各省设定了“征用”金额。所谓征用,叫做收购,但农民无权选择卖不卖,也不能讨价还价。政府制定的收购价通常只有市场价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即便如此,在发放时,政府也只是给一部分法币,其余的发放“粮食银行券”。两年后,每年可以用粮食银行券面值的五分之一缴纳土地税。

在收购过程中,政府大量使用法币,会刺激物价,官方粮食价格过低,农民不满。因此,从1943年开始,政府将征购改为借贷,并全部发放“粮库券”。

政府对田赋实行“三征”(征、购、贷),基本满足了战时需要。据统计,抗战期间共征收市政粮2.6亿,其中60%用于军粮,20%作为公务员的廉价米,20%发放给师生和贫困儿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0347.html
上一篇康有为中日合邦论,康有为提议中日合并
下一篇 化妆眉毛,容妆术是什么意思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