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上苍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上苍馈赠的瑰宝)

上苍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上苍馈赠的瑰宝)

赵丛娜河东盐池之图——明代河东盐池是我国最大的硫酸钠型内陆湖泊,它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美国犹他州奥格丁大盐湖并称为世界三大内陆盐湖,是上苍赐予华夏民族的一块瑰宝。一从1亿年前白垩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先是中条山、稷王山隆起,造出…

赵聪娜

河东盐池之图——明代明代河东盐池地图

河东盐湖是中国最大的硫酸钠型内陆湖泊。它与俄国西伯利亚的库丘克盐湖、美国犹他州的奥丁盐湖并称为世界三大内陆盐湖。是上帝赐予中华民族的瑰宝。一个

从1亿年前白垩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开始,中条山和王集山隆升,形成了古运城盆地。那时候到处都是湖泊,与大海相连。随后的几千万年里,峨眉岭、明条岗、卧云岗相继崛起。到240万年前,在中条山北麓形成了一个古湖泊。200多万年后,湖中的盐、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时间的自然蒸发,盐沉淀下来,形成了很厚的矿层。盐层。盐池,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的古河东地区,北接运城市,南接中条山北麓,东接夏县,西接永济市。东西长,南北窄,四周高,中间低。它看起来像一个天然的浴缸和一条白色的玉带。

在古代,河东盐湖最早被称为“联合”。《说文解字》中有解释:“洗,河东盐池也。”后来被称为“解池”。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这样描述孟茜碧潭的盐池:“解州延泽一百二十里...卤色为红,汉泉下,俚称蚩尤血。”盐池为什么叫“解州盐泽”?春秋时盐池属晋国梁杰;汉代设解县,盐池在解县辖区内;到了宋朝,朝廷设解州,下辖安义、解县、闻喜。所以沈括称盐池为“解州盐泽”。盐池在方圆境内120里,实际面积132平方公里。卤是指盐池中的盐水。在夏天,尤其是天气较热的时候,盐池的水呈现红色,像血一样。为什么会变红?在古代,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就用童话来解释,说盐池里的卤水是蚩尤的血做的。

5000多年前,随着部落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盐成了人类生存必需而且十分稀缺的物资。当时的炎黄部落联盟和蚩尤部落联盟就是为了争夺盐资源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历史上称这场战争为“涿鹿之战”。蚩尤是中国最早的战神,蚩尤部落当时就生活在盐池边上,凭借盐泽之富,实力强大,武器先进。黄帝起初征服不了蚩尤,就联合炎帝,共同对付蚩尤,在涿鹿打了三四年的仗。传说,战争的前期一开打,蚩尤施展法术制造大雾,炎黄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方向,不能作战。后来,黄帝在盐湖西岸的解州社东村发现了一位高人,叫风后,就任命他为宰相。风后用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

五步产盐法之二:过箩调配(写实绘画)5000多年前,随着部落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盐成为人类生存必需的稀缺物资。当时炎黄部落联盟和蚩尤部落联盟为争夺盐资源打了一场持久战,史称“涿鹿之战”。蚩尤是中国最早的战神,当时蚩尤部落就生活在盐池边上。有了燕泽的财富,强大了,武器先进了。起初黄帝征服不了蚩尤,就联合炎帝对付蚩尤,在涿鹿打了三四年。传说战争前期一开打,蚩尤施法制造迷雾,炎黄部落官兵顿时迷茫,无所适从,无法作战。后来,黄帝在盐湖西岸的解州社东村发现了一个名叫侯丰的高人,任命他为丞相。之后,冯用自己制造的指南车给军队指明了方向,走出了困境,最终打败了蚩尤。五步制盐法之二:拌筐(写实绘画)

黄帝战败活捉蚩尤后,杀死蚩尤并分尸,将头、肢、身埋在一处。这个地方为什么叫解?古代大陆先民认为盐湖与海相通,所以把盐湖当成了海。因此,盐湖在古书中又称为“海”,解州是一片被盐湖半包围的土地,所以古人称之为“海州”。后来,随着不断的演变,“结字”和“海”的读音合二为一,“海”的名称和读音由此而来。当然,这是专家的说法。“解州”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没有准确的说法。最神奇的传说是蚩尤的尸体被肢解后,他的血在盐池里变成了卤水,所以卤水是红色的。

那么,科学的解释是什么呢?50年前,一位名叫杜纳尔的法国学者发现并解释了这一现象。他发现,在地中海和罗马尼亚的一些盐池中,当盐浓度增加时,会呈现橙红色。他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发现里面全是椭圆形的红细胞,形状类似衣藻。没有细胞壁,有两个等长鞭毛和一个环形叶绿体。这样,细胞呈现橙红色。为了纪念这位发现者,科学界将它命名为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它生长在高浓度的盐水中。每到夏天,整个运城盐湖就是一个含盐浓度很高的湖泊,盐藻繁殖很快,所以湖水变红了。更奇特的是,盐池老滩的盐田,盐水深浅不一,颜色各异。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调色盘,所以五颜六色的盐湖就成了一大景观。近年来,央视多次报道,吸引了大量游客观看。如今,转型发展的盐湖,是盐水飘过,黑泥养生,赏湖赏鸟的旅游胜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次提到河东盐,说河东盐不仅能治病,还能美容。现在,成群的外国游客来这里观光。

盐池由主体和附属体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在古禁墙内,以湖泊为主要产区,盐硝生产形成的边界域呈网格状;附属部分约90平方公里,包括“四大沙滩”和“六个小水池”。“四大滩”是主湖东部的李唐滩、鸭塘,西部的北门滩、硝塘,“六小塘”是主湖西端的苏老、贾瓦人、金井、铁、肖勇、甲坳。盐池底部平均高程316-318米,其中最高点320米,水深0.2-2米。

盐池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素有“一年四季一阵风”之称。全年多风,有利于产盐。夏季东南风充沛,气候湿润多雨,湖水得到补充,地层淋滤作用加强;盛夏,阳光普照,南风暖吹,湖水蒸发,正是产盐的季节。冬天是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适合芒硝结晶。湿润和干旱气候的交替是运城盐池盐池和沉积物形成的最佳条件。二

传说舜帝曾经来到盐池,在盐池畔写下了《南风歌》。他的话里说:“南风之味,可解吾民之忧;南风一吹,可富吾民财。”是南风的时令风。南风一吹,盐就形成了,给人带来了欢乐和享受。《水镜》六卷朱载:“河东盐池乃大牢...紫色清澈,池水不流。水中盐,自然印出,傍晚收回,终无损失。”

盐池形成后,有很多好处。一是卤水浓度高,二是运城地区气候干燥多风,使得盐池中盐的结晶过程不同于海盐和井盐。最初人们利用时令风的特性晒盐,自然结晶。

盐在水中自然生成,是通过阳光的照晒,加上吹风,使得卤水浓缩,把氧化钠的饱和溶液结晶成盐。盐自然结晶形成后,人们便组织力量采集,采集之后再结晶,往返无穷,这一不经人工加工的采集方式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五步产盐法之五:铲出(写实绘画)盐是在水中自然产生的,这是由于阳光和空气的吹拂,使盐水浓缩,氧化钠的饱和溶液结晶成盐。盐的自然结晶形成后,人们组织力量收集,再进行重结晶,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种不经过人工加工的采集方式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五步制盐法:铲出(写实绘画)

这种涉及阳光、盐、自然结晶和收获的生产方法也被称为“淹没”法。看天气和盐,不花钱,但是产量不稳定,质量不高。所以叫盐监苦盐,就是这个原因。

春秋时期出现了栽培、浇水、晾晒的萌芽。就像农业生产中的引水灌溉一样,人们在盐池旁耕种灌溉河床,利用风和太阳在河床水蒸发后获取盐分。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不断完善,这一法律在唐代得到完善。垦荒、浇水、晒盐的方法是以人力耕地为界,将卤水灌溉入人,靠太阳和风蒸发晒盐。唐人柳宗元在《晋问》中写道:“但所到之处,可见沟渠、田埂,纵横交错,若庄稼如园,开阔平坦,鳞次栉比。我不知道它的程度……”唐人崔敖讴歌大唐河东盐池灵庆沈工寺碑。是门,也是门。“当时晒床的方法,唐代张守节描述得比较具体:“河东盐池为床盐,作床用。如果种一床韭菜,下雨的时候池子里的盐会很均匀,也就是在床的水埂里有一尺深,每天暴晒五六天就会变成盐,白了就是钙矾石。“栽培、浇水和烘干生产方法的出现,改变了原来自然结晶和收获的方法。晒盐床有一定的规格和形式,晒盐有一定的制作工艺,不再完全依靠自然变化来获取盐分。在盐的结晶过程中,我们知道如何将淡水与卤水混合,以获得大而白、干净的盐,提高了盐的质量,缩短了盐的结晶时间(形成盐只需要五六天)。运城盐池开垦、浇晒的出现,是中国制盐史上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金正大八年(1231年)废除了自唐代以来大体完备的耕作、浇水、晾晒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结晶和人工渔采。元代王维在重修池寺碑志中描述“前代解决盐患,耕水,今自成一家,不劳人力”。元代盐池生产以渔采为主。每年五月,驻守盐池的官员看到盐从盐池中出来,就组织周围的村民到池中捕鱼、采矿。这种依靠自然结晶的渔采方式,受大自然影响很大。在旱季,阳光充足,产生更多的盐。下雨天产量大减,生产出来的盐不经过人工加工很难吃。元代食盐价格持续上涨。在元太宗,每400斤盐的价格是10两白银。元大德四年(1300),价67两。元二年至胡燕二年(1309-1315)七年,增至75两白银,历二年(1329),增至1500两。

明代,对盐池生产采用了“且种且搋”的方法。既进行自然捞采,又恢复垦畦浇晒,同时全部利用了大池北岸。嘉靖三十年(1551年)以后,又开垦了南岸。隆庆、天启年间,还先后开发过大盐池和六小池,使盐池生产面积大增,池盐产量和质量比元代有了显著提高。

范林盐场旧貌明代盐池生产采用“种植”的方法。不仅恢复自然渔采,还恢复了围垦、浇水、晾晒,同时充分利用大柴北岸。嘉靖三十年(1551年)后,收回南岸。隆庆和天启时期,先后开发了一个大盐池和六个小盐池,大大增加了盐池的生产面积,池盐的产量和质量都比元代有了显著提高。范延昌旧貌

到了清代,盐池彻底抛弃了自然的渔采方式,专门从事边境种植。这种方法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科学的制作方法。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秋雨连绵,洪水泥沙淹没了产盐之母黑河。它是黑河盐池的最深处,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5-3公里,深达6米。因其黑色淤泥而得名黑河。黑河的水常年干旱,含盐量很大,卤水最为丰富。用这里的卤水制盐又快又好。黑河被淹后,卤源减少,商人们不得不从六个小池塘中开采苦盐勉强维持生产。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滹沱制盐法以东昌商人刘付合的盐名出现。滹沱河呈漏斗状,开口很大,直径从几十英尺到几十英尺不等,从上到下越来越小,一直到地下卤水层。地下的盐水从泉水中涌出,聚集在暴雨中。滂沱大雨的外围墙壁,建有一层抽水台阶。在使用卤水时,用水桶将卤水逐层抽上来,然后引入边界进行干燥。光绪六、七年(1880-1881),盐井制盐出现在商人李传殿的盐名中。使用卤水时,用卷扬机将地面的水提起,引至盐床制盐。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快速制盐法有更多的优点,并且降低了制盐成本。

到了清代,栽培、浇水、晾晒的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生产过程分为采卤蒸发、兑苇、储卤、结晶、铲盐五个步骤,称为“五步制盐法”。现在,盐池虽然不再大规模制盐,但仍以“五步制盐法”的制作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一席之地。这种制盐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一直沿用至今,其程序在清代的盐书中均有记载。大致情况是:每年农历二月,开始边境修整等准备工作。当天气变得更热,南风来了,水将被转移干燥。边境线位于沙滩上,边境线与边境线之间有水通道,称为“港湾通道”。边界的底部很平坦,四面都修成了边界堰,中间留了一个“镇”,把边界分成了几段。浇水时,将卤水从下部提至第一段畦边,不时用铁耙搅动,帮助蒸发。当蒸发到一定程度时,盐水被引入第二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蒸发和杂质沉淀,卤水最终被引入制盐边界(即结晶池)。卤水在进入结晶池之前,必须经过过滤,即在边界的硝板上做一条深沟,沟的四边用土堵住。这条沟叫“筐”,边界的卤水通过硝板的小孔慢慢渗入筐内。从篮子中取出的盐水可以直接结晶。结晶池四角还必须挖一个“桶窝”,即结晶池四角的硝板要挖一个深坑,把硝板彻底打穿。当结晶池刮盐、更换盐水或其他原因需要清除边界水时,应将水从“桶窝”中清除到外面。当卤水在盐层中出现油状盐花时,用木耙将盐花揭入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后结晶成盐。在干燥过程中,盐水应与淡水混合,结晶应完全在硝酸盐板上进行。

铲盐图(现代)盐铲地图(现代)

当时其他地方的制盐方法还很落后,包括国外。海盐的产地全部煮成盐,也就是立起一口大锅煮。海盐种植、浇水、晾晒的方法,直到宋、元、明三代才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制作晒床盐的历史只有300多年,比河东盐池晚1000多年。河东盐池“垦、浇、晒”的制盐方法在中国和世界制盐史上遥遥领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夫把河东盐池的“垦、浇、晒五步制盐法”称为“中国古代科技的活化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提卤、养卤、产盐、堆垛等工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对垦畦、配卤等重要的工艺技术多次改革,食盐的产量和质量同步提高。

盐商大院旧址(位于运城市区西大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卤、育卤、制盐、堆码等工序逐步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对边垦、制卤等重要工序进行了多次改革,使食盐产量和质量同步提高。盐院旧址(位于运城市西街)

抗美援朝期间,盐池举行爱国生产大赛,李忠义等人创造了“阶梯交叉循环铲盐法”,节省资金3.38亿元(旧钱),铲盐效率提高50%-70%。1954年,在扩大盐场的同时,大力推进技术革新,在卤水栽培中进行曲线流水,延长流水路线,流水深度由3°变为1°左右,蒸发量增大,浓缩时间缩短。同时实行“一卡一号,一根一根”的流水作业方法,推广“冰下盐渍”(即冰下取卤)的先进经验。在已完成的边界上创造“挖补结合,确保完整”的先进方法。“活碴法”是在制盐中创造的(即当盐结晶到一定厚度时,用铲子铲掉),以加速盐的结晶。还推广了“盖头卤”、“深卤结晶”、“扒开扒”、“雨前多扒、少扒”、“雨后放光”等措施,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1954年,制定了运城盐池制盐史上第一套操作规程。1956年1月,运城私立盐场彻底转制。到1957年底,盐场面积扩大到12717公顷,年产盐77186吨。

1958年7月,山西省地方国营公司运城盐化工业局成立。此后,盐池生产逐渐转入化工生产。三

在古代三皇五帝时期,所有的氏族和部落,包括部落联盟,都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盐务。东周齐国宰相管仲,被誉为“中国第一相”,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盐政理论。齐采纳了他的建议,建立了一套对国家有利的盐税制度。齐很快强大起来,占据了主导地位。周威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分晋后,盐池属魏国。秦王赵翔二十一年(前286年),魏咸安城和盐池归秦国所有。仍然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做法,由商人捕捞采集,政府征税。秦国依靠盐池积累财富,助推了秦国的强大,实现了国家统一大业。

西汉初期的盐业沿袭秦制。文帝到了,管理懈怠,私人盐铁业发展起来,所有盐铁工人都富起来了。据《史记·平定本纪》记载,“‘冶煮盐’可以赚钱,也可以积几千块。“梁武帝元丰元年(110年前),因军费不足,任命桑弘羊为太师治玉米。盐、铁、酒被收归官营,盐官被安置在二十八郡。河东盐官称河东为首席运政官,直属中央。汉昭帝即位,由傅霍光组织大规模会议,研究盐铁政策和税收,史称盐铁会议。后来,一个叫桓宽的人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整理出了著名的《盐铁论》。会议决定坚持和完善关中盐政。

汉武帝前五年(前44年),食盐生产恢复商人经商,政府驻场收税。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盐制几经改革,除了税收和专卖的替代,别无选择。

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对于盐池来说,还是沿袭了北周的旧制度,由国家直接经营。明成祖三年(583年),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商人们自己制盐,免税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商人们的盐池生产热情。但由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很快就收归国有。

到了唐朝,盐池还在中央管理之下。当时全国共有18个盐池,其中河东的安义、界贤等5个,实际上只是东西两个池。开元初年(713年),河中姜银杜诗见盐池水干涸,便唆使士兵疏通水道,引水至池中,并设置军队战车系统,大赚一笔。不久,军队战车制度被废除,盐池的土地被分为上、中、下三等,租给富人管理。管理盐业的人被称为边民户,边民户耕种晒盐所需的人力大部分由他们的家庭成员承担,他们被称为边夫。在运销和收税制度方面,唐政府也进行了改革,大大增加了盐池的产量。据《新唐书·粮食志》记载,历年间(766-779年),盐池每年的税收达到150万元,约占全国盐收入的四分之一,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宋代,运城盐池一直是官营。当时盐池还分东、西两池,两池分两田。盐晒工由盐池所在的解州及其附近各县政府征收。收来的晒盐户还是叫床户,晒盐户叫床夫。丈夫每天的米是2升,家里每年的钱是4万,由政府供给。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后,两池共380户,每户每年有两人服侍,免除一切赋税。每年,丈夫从2月1日开始去池塘培育苗床,4月份开始晒盐,到秋天后的8月份结束。此外,宋代还雇佣丁福从盐池中采集天然结晶盐以增加收入。

宋代解盐的产量: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解池产盐37.4万席,每席116.5斤,合4357.1万斤,售钱72.8万余贯。仁宗天圣年问,产盐65.5万席,合7632.1万斤。庆历八年(1048年),太常博士范祥制置解盐,年产37.5万席,每席220斤,合8250万斤,几乎是至道二年(996年)的两倍。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盐池遭水患,生产受到很大破坏。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7年)修复盐池,并大规模开垦了一些畦地,达到2400余畦。当时百官都入朝庆贺。

七十年代產硝图宋代除盐产量:唐太宗第二年(996年),池塘产盐37.4万席,每席重116.5斤,合4357.1万斤,卖钱72.8万余元。仁宗天圣问,产盐六十五万五千席,合七千六百三十二万一千斤。清八年(1048年),太常大夫范翔制盐溶液,年产量37.5万席,每席重220斤,合8250万斤,几乎是直道二年(996年)的两倍。宋哲宗傅园元年(1098年),盐池被淹,生产大受损害。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7),修复盐池,部分地块大规模耕种,达到2400多块。当时所有的官员都去朝鲜庆祝。20世纪70年代硝酸盐生产图

到了宋代,盐除了在盐池种植和浇灌外,还在女盐池(今咸水滩)和刘晓池晒盐。而Nv盐池和刘晓池由于面积小,产量低,无法像大盐池那样继续生产和扩大。只有大盐池被淹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生产的时候,他们才去那里耕种,浇水,晾晒。宋哲宗傅园元年(1098年),盐池被淹后,官府在女盐池和刘小池晒盐,仅得盐178.27万斤。

宋朝南迁后,黄河中游处于战乱状态。尤其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运城经历了一场拉锯战,盐池因军费庞大,经营失序,生产日益萧条。

蒙古人原本主要从事畜牧业,但并不擅长制盐,也不知道盐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作用。因此,元太宗三年(1231年)废除了自唐代以来大体完备的耕种、浇水、晾晒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结晶和人工渔采。

元代每年除盐产量一般在400万至600万斤左右。元宪宗第二年(1252年)产盐1.5万斤(每斤400斤,下同)达600万斤,第一世纪第十年(1273年)产盐6.4万斤和2560万斤。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产盐5400元,进盐2160万斤。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产盐量达28814万斤,为历史上盐池最高产量。

明朝以后,盐池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生产所用的劳动力从盐池附近的周浦、解州等十二县征集。收的户叫盐户,盐池产的人叫盐户。盐工20220人,每20人配备一名材料员(即工长)作为生产组织单位。富人可以让员工代替,穷人就得自己服务。服役期间,产盐一铅(200斤)给一家“救济银行”,途中食宿全部自理。丁苦不堪言,大批逃亡。自明代中期以来,政府采取了一些改善措施。一方面,除了继续征收食盐进行强制生产外,还雇佣了一些贫苦农民充当劳动力;另一方面,会奖励商人自己带成本到盐池直接开采。雇一桶盐(重1000盎司,或200000磅),给它20两银子。在嘉靖和隆庆年间,它被添加到盐捕鱼,允许另外100元作为员工的费用。这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盐丁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盐丁的力气你拿不到一两,招夫一个能百个”的局面,促进了盐池生产的改善和扩大。明代奖励商人以自有资本开采食盐的措施是:商人以自有资本生产的食盐,一般分三七帐,即三商七官。对于女盐池和刘小池的苦盐开采,往往是五五分账。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商人的积极性,是池盐生产史上的进步。

早在唐代,国家为了保证税收,就在盐池周围设置了护城河。宋朝还修建了拦马的矮墙。明成化十年(1474年),盐池周围土地收归国有,并招募民工在盐池周围修筑禁墙。当时,建造了2500堵墙,长17422英尺。南北墙高13尺,基厚8尺至13尺,顶厚6尺至8尺。墙稍微低一点,高度和厚度都是十英尺。在禁墙之外,有一条马道方便交流。路外挖宽十尺、深十尺的壕沟(即壕沟)储存野水作为挡土墙河。墙的中、东、西有三个禁门。中禁门与运城相对,名为胡宝;东门位于安邑5里,名玉宝;西门位于离解州8里处,名为城堡。盐池东、中、西的商人可以自由出入。明郑德十二年(1517年),政府又招募了三万民夫,用了半年时间,把禁墙加厚到1.5尺,加高到2.1尺,把墙周围的壕沟加宽到1.5尺。禁墙内有60家店铺,戒备森严。夜幕降临,三扇门紧闭,整个禁墙宛如一座城堡。至此,中国历史上唯一固若金汤的盐紫禁城建立。

自清代以来,盐池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自然捕鱼和采矿的方法,而采用耕种、浇水和晒干的方法。这种方法经过劳动人民的实践和创造已经日臻完善。

清顺治六年(1649年),陕南农民王晓曦揭竿而起,两次占领郓城。第二次驻郓城一个月,杀了郓城宏图、郓城尹的和田总督,其他官员逃了一个空,工人陆续回家。这次起义破坏了盐池的组织和生产形式。直到义军被镇压,清政府无法照常生产,只能靠商人种植。

商人对地块的所有权,就是将地块交给商人管理,清政府向商人收取地块税。边境土地的划分是以元宝为基础的。每块元宝地,纳税五十两。每一锭都是一号,每一锭都标有商业名称,但不一定是商人,因为有几个商人合伙给一号地块浇水晾晒。当时有485床,共计2910锭。顺治十年(1653年),盐池雇工二万余人,年产量五千余人(每人三万斤),达一亿五千万斤。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盐池产销分离,生产者只生产盐,不管运销,称为坐商,商人只运销盐,称为运商。从那以后,经营者就交了班元宝。经营者收班后去经营者那里买盐,税收实际上就变成了盐税。这种变化意味着边境土地的所有权已经转变为坐商的所有权,生产资料逐渐归坐商所有。没过多久,清政府就承认了“商人有块元宝,农民仍有块地”,即承认了那块地的所有权属于坐商。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八月间,盐池发生严重水灾,洪水人池,黑河被淤,卤水减少,产盐量大幅度下降。为了勉强维持生产,只得开晒六小池的苦盐,一般年份只产盐百余名,最多也不过300余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商人刘阜和创制了滹沱取卤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坐商李传典又发明了凿井取卤法,盐池产量逐渐恢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1125.html
上一篇青年和时代共同进步作文(青年和时代的人物事例)
下一篇 老道洞在哪(老道洞遗址)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