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毛主席批示的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

毛主席批示的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

執笔者采访当年的夜校学员安江印西张耿,1947年运城解放时,是一个仅有300多人的小村庄。翻身得解放的西张耿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生活的建设当中。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结合扫盲运动,办起了“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带动周边村庄,使农业生产效益…

執笔者采访当年的夜校学员安江印笔者采访了当年的夜校学生安江音。

1947年郓城解放时,Xi张耕是一个只有300人的小村庄。获得解放的西漳耿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生活的建设中。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结合扫盲运动创办了“西张耕农业技术夜校”,带动了周边村庄,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张耕村因此闻名全国。如今的西张庚村,隶属于盐湖区龙居镇,已经是一个900多人的村子。走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上,西张庚人以老一辈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对科学的追求为荣,立志再创辉煌。“西农业技术夜校”文化老师安江音;姚凤兰是西张庚农业合作社的女主任和副主任,也是西张庚农业技术夜校的发起人之一。聆听这两位“西张耕农业技术夜校”的见证者,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中国诞生之初中国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豪迈激情。

安江印:我今年79岁,在村里当过十几年村干部。当年,我是夜校的文化教员。我们西张耿村位于运金公路南,东与东张耿为邻,北接麻村,西邻龙居,南通下张耿村,历史上传统农业以小麦、棉花为主。说起我们村的历史,有个传说,隋末李渊起兵时,军需处一个耿姓卒头,在我们村这里大面积种植棉麻,供应前线部队有功,为了奖励这位耿姓卒头,李渊将此地分封给他。耿卒头有三个儿子,分住后,形成现在的东张耿、西张耿、下张耿三个村。

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最早的校址安江阴:我79岁了。我在村里当了十几年的村干部。当时我是夜校的文化老师。我们西张埂村位于黄金交通公路以南,东临东张埂,北接马村,西接龙居,南通下张埂。历史上,传统农业主要是小麦和棉花。说起我们村的历史,有一个传说。隋末李渊起兵时,军需部有个叫耿的小卒,在我村这里大面积种植棉麻,为前线部队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奖励这个叫耿的小卒,李渊在这里给了他一个小包。耿头有三个儿子。分开居住后,形成了现在的三个村庄:东张耕、西张耕和下张耕。西埂农业技术夜校最早的校址

执笔者采访当年的夜校学员姚凤兰笔者采访了当年的夜校学生姚凤兰。

1947年解放后,Xi张耕隶属于揭宇县。1950年4月21日,西张耕党支部成立,扫盲运动开始。当时我村只有90户300多人。传统的作物是小麦和棉花。1953年春,揭宇县西张耕乡成立了西农业合作社,下辖西、东和马三个村。为了提高生产,1954年初,妇女主任兼副校长姚凤兰等十几名青年积极分子和高中、小学刚毕业的学生组成“青年技术学习小组”,结合扫盲班学习农业技术。1955年,我们村的初中毕业生王太成、杨明东、王和我、王银代、王东志6个完全小学毕业生组织了一个自习小组,然后参加夜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

姚凤兰:新中国刚成立时,妇女不出门、不上学,更不会干农活,只在家里做饭、看孩子。1952年,我18岁,当上村妇女主任。先是动员妇女走出家门学文化,参加扫盲班;后来,成立互助组,动员妇女参加劳动。妇女都不会干农活,我就利用扫盲学习的时间,叫来几个或者十几个妇女,让干活好、爱学习研究的王运生当教员,组成“青年技术学习小组”。一开始,学的很简单,明天干啥,今天晚上就讲啥,比如棉花间苗,“稠拔稀,双拔单,间隔距离七寸半。”我们白天干活,晚上学习,点上煤油灯或者马灯,还用过汽灯。尤其是妇女,从家庭走进田间、由门外汉变种庄稼把式。学习场所就在村口玉皇庙的二楼,能容纳二三十人,后来人越来越多,就转移到大队部(土改前一户地主家的空房)。1955年,我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奖励了一条毛毯,一直保存着,留作纪念。

毛主席亲自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辑录了介绍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的文章,毛主席亲自写了编者按语姚凤兰:建国的时候,妇女不出门,不上学,不能干农活。他们只在家做饭和照看孩子。1952年,18岁的我当上了村妇女主任。一是动员妇女走出家门学习文化,参加扫盲班;后来成立了互助组,动员妇女参加劳动。女人干不了农活,我就利用扫盲学习的时间,召集几个或者十几个女人,让工作好又爱学习研究的王芸生当老师,组成“青年技术学习小组”。开始时,学习非常简单。明天做,今晚再说,比如疏棉苗。"厚的和薄的,双拨的,相隔七寸半."我们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点煤油灯或者马灯,用蒸汽灯。尤其是女人,从家里到田里,被外人改造成庄稼。学习的地方在村口的玉皇庙二楼,可以容纳二三十人。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就转到旅部(土改前一个地主家的空室)。1955年,我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我把它作为纪念品保存下来。毛主席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其中编辑了一篇介绍Xi张耕农业技术夜校的文章。毛主席亲笔写了编者按。

夜校教师王运异(中)在田间进行教学夜校老师王韵壹(中)正在田间教学。

安江阴:那时候受教育,懂生产技术,很光荣。去“青年技术学习团”学习技术,让我们大开眼界。比如棉蚜用棉布蘸烟叶水或草木灰水治疗,费时低效。晚上从北京请来的技术员拿着喷粉机,喷了666粉。蚜虫一下子就治好了,速度快,效果好。年轻女性和中年男性观看技师操作,热情高涨,积极加入学习小组。1954年5月,在其他村民的强烈要求下,“青年技术学习小组”改为“西张耕农业技术夜校”。自然村里组建了六个学习小组,学生们每五排十夜组织一次学习。学员们从自发变成了有组织的行动,从单纯的扫盲文化变成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场所,很快学员就达到了86人。1953年和1954年,全村粮棉大丰收。过去棉花是“七斤八斤,一亩地只收两包花”,也就是20斤皮棉。学会技术后,棉花亩产花4-6包,产量翻了一番。全县在这里开现场会,推广经验。小麦产量从每亩一担即120斤提高到每亩二担至三担,成为晋南十旗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员的建议,夜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丰富。我们从实际出发,就地选拔,能者为师,土法办学,白天和晚上相结合,课堂和田间相结合,夜校随着季节办,常年坚持不断线,少讲、讲清、多打比方,课堂讲解,田间试验。夜校开设了政治、文化、技术、军事等课程,设立了青年班、群众班、扫盲班和短期专业培训班。

夜校根据农时适时组织社员学习培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的建议,夜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丰富。我们从实际出发,就地选拔,学有所长,土法办学,昼夜结合,课堂与田间结合,夜校与季节结合,坚持一年四季不断线,少说话,明讲解,多类比,课堂讲解,田间实验。学校晚上开设政治、文化、技术、军事课程,还有青年班、群众班、扫盲班和短期专业培训班。学校根据农忙季节组织成员晚上学习训练。

运城专署秘书办闫广宏把夜校的情况写成经验材料发表到报纸上。毛主席看到后,1955年12月27日在他亲自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批示:“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的乡都应当办起来,共青团的各级组织应当管这件事。农民的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由青年团负责一同管理起来。技术夜校的教员,可以就地选拔,并且要提倡边教边学。”山西省委将西张耿村的这一做法在全省迅速推广。消息传到西张耿村,全村人欢欣鼓舞,敲锣打鼓,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并把12月27日作为纪念日。西张耿村成了全省、全国人民公社兴办业余学校的典范,同时也成了当年下乡插队知识青年争相要去的地方。

夜校育种组数年如一日选育小麦优种运城特派办书记严写了夜校的经历,在报纸上发表。毛主席见到后,于1955年12月27日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一书,指出:“这种技术夜校,每个乡都要办,至少目前大部分乡要办,各级共青团组织都要管这件事。农民的学习技能应与扫除文盲结合起来,由青年团管理。技校夜校的老师可以就地选拔,要提倡边学边教。”山西省委很快在全省西张庚村推广了这一做法。消息传到西张庚村,全村欢欣鼓舞,敲锣打鼓,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把12月27日作为纪念日。张耕村成了全省、全国人民公社办业余学校的典范,也成了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争相前往的地方。夜育组几年来一直在培育优良的小麦品种。

到1958年,有570多名夜校学生。当时,揭宇县领导和西张庚乡群众敢于思考,勇于创新,他们要把西张庚农技夜校办成业余农业综合“红旗大学”。当年6月15日,“红旗大学”正式成立,创造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农村红人办大学的奇迹。当时,揭宇县县委书记王任校长兼政治学教授,西张埂乡党委书记刘生喜、团委书记张克仁任副校长,全国著名植棉模范曲耀利、技术负责人等土壤专家任教授兼助教,坚持“坐堂听课与田间劳动相结合,先进科技理论与农民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设置棉花与粮食栽培、土壤与肥料、作物病虫害、家禽与畜牧、机电工程、土木工程、财务会计、园艺、艺术、母婴保健等10个系,每个系设3个班,包括永久班、短期专业班、群众班。业余时间学习唱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开展篮球、乒乓球、舞龙等体育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经过资格审查,485名中青年男女成员首次进入大学。当张可仁在太原礼堂发言时,他总结道:“这是第一次,一所乡镇办大学是一件罕见的事情。谁说农民没文化,乡巴佬比杨医生强?"

西张耿村办夜校的同时,一直保留24亩小农场作为试验田和技术课基地,引进、培育、繁殖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夜校一度停办,小农场也另作他用。

夜校第二次修建校址校门和教室在西埂村办夜校的同时,还保留了24亩小农场作为试验田和技术课基地,引进、培育、繁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夜校一度停办,小农场改作他用。学校晚上第二次建校门和教室。

经查阅相关资料,以下事件值得记录:

196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文子访问西张耕。

1964年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西张耕农业技术夜校流动人才——农村人民公社办业余学校的一个例子》,并附有说明:“十年来,这里是当地农村青年学习生产技能的场所、科学实验的阵地、传播科学技术的中心、青年业余生活的园地。”第二天,转发了《文汇报》原文。

1968年,20名知青去西张耕插队定居。

1975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在党委书记谢振华的陪同下视察了Xi张耕。

1975年,“西张耕农业技术夜校”在现址成立。同年12月27日——1976年1月2日,中共原运城区委在西部召开运城会议,庆祝毛主席批示“西农业技术夜校”和农村业余教育20周年。

1976年3月4日,山西省委以晋发(1976)18号文件,批转运城地委《关于庆祝毛主席对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批示20周年暨农村业余教育运城会议的情况报告》,向全省各地、市、县发文,要求学习西张耿做法。

夜校第三次修建的校址教室1976年3月4日,山西省委以晋发(1976)18号文件批转了《运城地委关于庆祝毛主席批示西农业技术夜校暨运城农村业余教育会议20周年的报告》,并发文到各省市县,要求学习西的做法。晚上第三次建造的校园教室

进入新时代,明珠熠熠生辉。2016年,在西张埂村广大党员的强烈要求下,西张埂党支部和村委会发动干部和党员带头捐款,筹集了13500元,简单恢复了夜校,并举行了庆祝活动。盐湖区委高度重视这个红色基地,拨款135万元对其进行修缮,并于2017年12月27日在此召开了盐湖区弘扬“红船精神”动员大会。龙镇党委邀请专家教授围绕“乡村振兴”制定总体规划,争取500万元对村内道路、排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运城中农乐公司作为服务农村的知名企业,及时入驻,推广农业新技术,培训新型农民,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在全区乃至全市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引导和帮助村民发展采摘、观光等城郊乡村旅游项目。

走进西张耕,规划良好的村落、干净整洁的小巷以及两旁修剪成排、树木灌木纵横交错、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的美景,就像走进了一座公园,令人赏心悦目;偶尔在红色的花丛中遇见疯狂生长的坚果和枣子大小的石榴,让人心生向往。

西张耕村委会大院,位于西张耕农业技术夜校的原址,坐落在村里,面向东西。大院没有围栏,安装了健身器材和乒乓球台。两棵高大的雪松面对面,让空旷的村委会大院更加开阔明亮。北面一排平房是西张耕社区,西面是支部和村委会的办公室,东面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南面是图书阅览室,像农家乐一样,藏书上万册,窗明几净,环境整洁,有家的感觉。西南角靠近小巷,专门辟出了一个婚礼场所,有喜庆棚,20套桌椅,还有婚礼仪式背景墙,供村民免费使用。周围有村规民约、孝道宣传栏,形成浓厚的节日氛围。前面的礼堂,看起来像一个普通的农村老房子,是“西张耕农业技术夜校”,培训一批批农村青年学习农业技能。

夜校门前有一个门牌,上面写着九个字:“西张耕农业技术夜校”。两边砖柱对联:光辉永远指示,夜学灯火处处秦。这座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经过多次翻新,新翻盖,砖柱带前檐,铝合金门窗。两个大功率空调谐器,配有新桌椅;在南舞台上,流传着一部电视采访片,讲述着前世的故事,“西张耕农业技术夜校”。它已经成为一个多功能会议厅,周围的墙壁装饰着村庄历史和村庄历史展厅。

(供稿:CPPCC盐湖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1143.html
上一篇沁河的历史,山西沁河的传说,沁河的历史
下一篇 富顺县领导班子成员,山西富平人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