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重庆脱贫攻坚成效考核

重庆脱贫攻坚成效考核

康庄在脱贫攻坚战中,重庆全面高质量完成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动态清零,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显著改善。地处武陵山、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2个区县摆脱贫困,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区域性整体…

重庆脱贫攻坚成效考核

康庄

在脱贫攻坚战中,重庆全面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战任务,实现了“两忧三保”突出问题的动态出清,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位于武陵山、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2个区县脱贫,18个市级深度贫困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

重庆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集大城市、农村、山区、大库区、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直辖时,重庆有12个区县,分布在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区域性贫困与“插花式”贫困并存。2014年,重庆有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市33个区县共有1919个贫困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2.6%,涉及贫困人口约165.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市总人口的5.54%。贫困发生率高达7.1%。

到2020年底,重庆贫困区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所有的村庄都摆脱了贫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得到保障。武陵山、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个区县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

重庆决战脱贫的成效

在脱贫攻坚战中,重庆全面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战任务,实现了“两忧三保”突出问题的动态出清,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显著改善。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考察时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集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脱贫成效显著。”“重庆的扶贫工作我心里有底。”2020年8月,李克强总理视察重庆时,充分肯定了重庆的“四大战役”:抗击疫疠、复战、脱贫、抗洪。

(1)全面实现高质量扶贫。

1.彻底消除绝对贫困。

到2020年底,重庆14个国家级贫困县、4个市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91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动态认定的190.6万贫困人口(含贫困家庭人口增加)全部脱贫,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位于武陵山、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2个区县脱贫,18个市级深度贫困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

穷人的收入大幅增加。2019年,14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383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9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和就业的扶贫扶持,2019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0938元。

2.动态清理“两忧三保”中的突出问题。

重庆把解决“两忧三保”中的突出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重庆通过四轮调查、两次扶贫“回头看”,全面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到2019年底,“三包”和饮用水安全问题全部售完。贫困家庭的孩子要帮助,农村家庭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因为贫困而辍学;实现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村卫生室标准化,建立了“三险”、“两救”、“两基金”医疗保障体系,降低了贫困人口住院总费用的自付比例和大病、慢性病门诊费用的自付比例。贫困群众集中治疗率、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率、重特大疾病自付保障率均达到100%,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通过拉网式安排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个重点对象,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实现贫困户农村危房动态出清;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开展饮水安全“回头看”,实施饮水安全挂牌制度,及时取消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夏季及时妥善解决因灾致贫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

3.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全部实现。

特色扶贫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实基础。重庆将加强以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为主导的特色扶贫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工业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和贫困地区县“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育乡村旅游扶贫示范乡镇(点)。全市扶贫产业覆盖90%以上的贫困户,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易地扶贫搬迁有力促进扶贫。同步规划实施搬迁措施和后续支持,强化搬迁后续支持,继续做好就业帮扶、产业扶贫、社区融合、配套完善等工作。集中安置点特色产业搬迁贫困户覆盖率达到93.3%;引导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贫困劳动力搬迁就业,实现搬迁户动态零就业家庭。

生态补偿和扶贫相辅相成。在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同时,大力发展森林修复等生态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开展区县横向生态补偿交易,聘请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职务,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相互促进。

教育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定向招聘“特岗教师”、培训“全科教师”、培训乡村教师、充实乡村教师等。全市适龄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得到充分保障。

社会保障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建立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实行“低保逐步退”和“一户一保”制度,确保应保尽保。对农村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实行相对集中供养,将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全市都要参加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实现“全参保”。

(2)区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破除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制约和瓶颈,是重庆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贫困地区县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集体经济组织等得到显著改善。

基础设施瓶颈基本被打破。基础设施升级项目贯穿重庆扶贫攻坚始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基本被打破。14个国家级贫困地区县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50公里。贫困地区所有乡镇通高等级公路,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行政村通畅率100%,99.3%的行政村通客运。随着农村电网改造的实施,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8%,贫困村全部通电,贫困人口全部用上了日常用电。光纤网络、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4G信号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实现自然村全覆盖。贫困人口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沟通难等难题普遍得到解决。

生活环境被彻底重塑。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9.7%;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贫困地区县建设污水管网2324公里,改造污水处理设施,使全市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公共服务质量大幅提升。重点建设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人民医院、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实现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村卫生室标准化。统筹“三支一扶”、博士服务团、总规划师等人才项目。,派出教育、卫生、规划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到贫困地区服务;通过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招收和培养全科医学师范生。

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贫困群众的经济基础有了很大的改善。深化农村项目财政资金和收益分配方式股权改革,加强农村“三改”改革,到2020年底彻底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空壳村”。

重庆决战贫困的几点探索

在脱贫攻坚战中,重庆加强理论武装,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要务、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举全市之力对标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同时结合重庆本地实际,积极探索落实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反馈意见中指出,重庆“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推广”。本文仅简单介绍重庆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部分探索。

(1)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强化产业联动效应。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贫困人口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双增长,密切农村干群关系,解决集体经济空问题,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推进乡村治理模式创新,实现区域内政策资源公平合理配置,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活力,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实践基础。

创新四大利益联结模式稳步增加贫困群体收入。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模式。通过资源有效利用、资产量化入股、提供社会服务、租赁业务、发展混合经营、地票收益分成、林权权益流转、实施光伏扶贫、发展互助基金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第二,龙头企业的产业覆盖模式。贫困村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财政扶贫资金通过股权投资、企业信贷贴息、启动资金直补等方式,将龙头企业和贫困户紧密捆绑,形成了财政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贫困人口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龙头企业走的带动模式。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分担模式。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形成固定资产,发展扶贫电站、光伏产业、渔业和养殖业等。,并将收益按一定比例提取,用于分给贫困户。第四,小额信贷资金的收益模式。因户分类政策,对有一定发展能力和还款能力的贫困户,全覆盖优先提供信贷支持,帮助其直接发展产业;对于发展能力弱、市场意识不强的贫困户,采取“专业合作社+信贷资金+贫困户”的模式“抱团”发展。

完善产业联动机制,强化产业扶贫效果。一是完善要素进入机制。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通过土地租赁、托管、入股等模式。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量化确认改革试点,以股份证书形式固化村民收益分配权。全面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补贴资金股权改革试点,用活财政资金。二是完善产业服务机制。组建了榨菜、山羊、生态渔业、晚熟柑橘等扶贫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各类产业科技专家组,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兼顾农业企业、农民和村集体组织利益,按比例持股,按股分红。贫困户只享有分享收入的权利。贫困户死亡或稳定脱贫的股份,由村集体收回,重新分配给新贫困户或作为集体收入留存,形成资产良性循环。资产分配重点向残疾人和失能贫困户倾斜,实现深度贫困户低收入和资产收益“双底”保障。四是完善风险防控机制。设定参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门槛,选择当期生产经营良好、后续发展潜力大、资金周转快的产业项目,优化经营主体,明确农业企业项目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补贴资金。建立履约保证金、分红保证金、固定资产质押等制度,最大限度控制项目风险。引导经营主体购买农产品收入保险,锁定价格和产量,化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合作社)不履行义务的,除收回财政补贴资金外,还将被列入失信黑名单。

(二)实施“五法”,准确解决“两忧三保”突出问题

坚持定标、定点、定点清除、定网监测、定责定效的方针,以精准精准的政策措施,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解决措施落到实处,推动脱贫攻坚不断走向深入。

制定“标准”政策,准确确定政策标准。按照“坚持现行扶贫标准,不提高也不降低”的要求,组织市级部门和区县全面清理“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措施,对照国家政策清单,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级部门对清单项目提出意见,形成全市政策标准,按程序报批后由区县实施。

定好“方向”,精准聚焦薄弱环节。开展多轮专题调研,查找影响解决“两忧三保”突出问题的薄弱环节。重点支持长效扶贫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的联动机制;失去劳动力的失能、半失能人员相对集中供养问题;退学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贫困人口医保全覆盖、农村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乡村医生培训、慢性病和常见病防治;覆盖农房安全鉴定,加快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确保贫困户全部住上“安全房”问题;解决一部分人季节性缺水,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喝上“安全水”。

设置“网”监控,准确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常态化核查机制,全面梳理贫困户“两忧三保”情况,建立工作台账,逐户核实销号,每月动态变动,全面掌握未脱贫、已脱贫、危重症户三类人群“两忧三保”情况。依托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分层次、分行业建立“两不愁、三保障”监测平台,构建市级信息共享机制,与健康扶贫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贫困学生资助信息平台、农村危房改造系统等对接,,并自动巡查排查、分析预警研判、动态监控整改进度,实现“两保三包”基础信息的动态化、数字化管理。组织区县全面开展书记访、干部访、教师家访、医生访、农技随访等“五访”,越走越深“最后一公里”。

定“点”消除,制定精准精准的攻坚措施。动员干部对所有贫困人口的“两忧三保”情况进行核查,并通过APP及时上传数据,做到家家户户上门,人人见面。组织开展扶贫措施“户清”活动,制定时间表,建立问题台账,定人、定责任、定目标、定标准。建立市级部门、区县、镇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实行问题整改签字背书制度,限时上门解决销号。重点关注未脱贫户特别是深度贫困户、已脱贫的“危房户”、十大重点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户、危房户、无房户、重病户、高龄户、外来户、小户名、挂散户)等群体。

定“责”求效率,精准压实工作责任。理顺“两忧三保”工作机制,以责任推动工作落实。落实六个责任:市委市政府的政治责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全面责任、市行业部门的责任、区县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纪委监察局的监督责任、党员干部的帮扶责任。

(三)着力“四个深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按照精准到人头、统筹到区域的要求,每个乡镇由一名市领导挂帅,由一个市级部门牵头,由一个扶贫小组协助,派驻一个乡镇工作队,制定实施扶贫方案,围绕“四个深度”着力,加快深度贫困乡镇的扶贫工作。

改善深层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到2020年,18个深度贫困乡镇完成农村道路建设改造,实施农村饮水、水土保持、小水电等水利工程扶贫,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形成稳定的农村供电系统,实现4G网络信号全覆盖。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18个深度贫困镇大力调整优化粮经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林经济作物,特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此外,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沿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山地农特产品加工、光伏发电等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8个深度贫困乡镇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本变股本、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建立了“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深入落实扶贫惠民政策。18个深度贫困乡镇坚持扶贫质量优先,深入实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两忧三保”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52元,安全饮用水保障率达到100%。“三包”政策落实到位,不存在因资金不足而辍学的现象。所有贫困村都有规范的诊所和合格的村医,贫困人口自付费住院率控制在10%以内。

(四)探索财政扶贫资金精准到户的“五改”机制。

紧扣“精准”战略,突出“产业”驱动,构建“联动”机制,强化“绩效”管理,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以奖代补、以贷代保、以股代奖”,将补助资金与具体生产经营活动挂钩,让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防止水患。

变“补偿”为“奖励”,强化“多劳多得”。制定“菜单式”项目清单,引导贫困群众自主选择产业项目,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事中事后奖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防止一刀切、大水漫灌。全县设立生产性奖励和补助资金,资助贫困群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了一定的基础、规模和效益后,再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前期的补贴改为后期的奖励。

变“补偿”为“贷款”,强化“风险补偿”。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给予贷款贴息,为贫困户提供“三年以下、五万以下、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的信贷支持,解决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突出扶贫小额信贷的扶贫惠民作用。在坚决防止“户贷企”的前提下,贫困户是否参与和融入产业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是否用于发展生产经营是核心要素。

变“补充”为“保障”,强化“风险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等方式,形成“精准扶贫保险+产业扶贫保险+防贫返贫保险”的保险扶贫格局,可为所有贫困户、深度贫困乡镇贫困户、居住在农村但非“四类人”的农村人口防范和化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市、区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社会捐赠资金,根据贫困户的相关商业保险情况,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变“薪酬”为“股份”,强化“股权激励”。全面实施财政支农资金产权改革。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给予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扶持等财政补贴。,并量化到所涉及的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股份中,结合土地股份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全方位资产收益扶贫,将产业项目资金的一半给予流转土地的农户和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入股,每年分红,优先考虑贫困村贫困户,兼顾“危急”贫困户,重点保护深度贫困户,让贫困户搭上产业发展的“便车”。

变“补偿”为“奖励”,强化“你通过努力得到了什么”。通过财政扶贫资金一次性建设补助、鼓励就业示范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在贫困村发展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挣钱养家”。开发、治安、护路、护林、治水、助残、养老等扶贫、基层公共社会服务等公益性岗位,财政资金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林业部门为贫困户选择生态护林员。

(5)联手山东促进消费扶贫。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创新,鲁渝联手推进“十万吨重庆货进山东”和“十万山东人游重庆”两大活动,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让重庆贫困山区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贫困群众真正从“望天吃饭”走向“吃得上饭”

实施“十万吨重庆货进山东”,为山区农产品寻找市场。针对重庆贫困地区产品销售面窄、组织化程度低、增产不增收等突出问题。要积极引导当地农特产品、畜产品、旅游产品和劳务等满足市场需求,促进重庆贫困地区产品转化为商品、收获转化为收入、服务转化为劳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充分利用第二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展览会”、全国农商互联互通暨精准扶贫产销对接会等国家级、省级展会平台,组织山东、重庆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交流。发挥山东省农产品外经贸优势,探索利用进出口销售渠道“借船出海”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中央和重庆市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等专项资金和鲁渝合作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县农产品集散中心、冷链物流项目、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建设和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完善流通设施,补齐流通短板。开展“万吨脐橙从重庆进山东”、“重庆贫困农村优质农产品在省城大型超市卖”、“巫山翠里金烟台”等活动,通过组织大型产销对接会、现场对接走访等方式,推动重庆农特产品进入山东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商业社区。依托山东电子商务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和理念输出,积极推动重庆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建立“鲁渝协作-重庆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追溯服务云平台”。

开展“十万山东人游重庆”活动,通过山地旅游促消费、扶贫。扶贫重在内容和品牌。经过山东和重庆的不懈努力,“十万山东人游重庆”已经从单一的文化旅游营销活动,转变为山东和重庆扶贫合作的品牌,成为两省市东西部扶贫合作的重要抓手。制定《鲁渝扶贫协作组织山东游客赴重庆贫困地区县旅游奖励办法(试行)》,为“十万山东人游重庆”营造宽松活跃的市场环境。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开展“壮美长江、诗画三峡”、“游三峡万州”、“万里长江,生于云阳”等多种宣传推介活动,全面提升山东贫困地区县旅游产品知名度。深入挖掘和展示重庆特色旅游资源、农特产品资源和扶贫合作成果,促进山东人民了解和参与重庆旅游活动。开通扶贫包机和专列,消除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的障碍。

(6)通过“六个强化、五个提升、六个机制”巩固扶贫成果

为进一步提高扶贫质量,有效防止返贫,重庆深刻领会总书记指出的“多措并举提高扶贫质量,巩固扶贫成果,把防止脱贫放在重要位置,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重要指示精神。一手抓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一手抓巩固扩大脱贫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1.以“六个强化”巩固贫困户扶贫成果

强化义务教育保障。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强化控辍保学,确保已脱贫和未脱贫家庭子女全覆盖持续享受教育保障政策。强化基本医疗保障。深入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建档立卡户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在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获得及时诊治。强化住房安全保障。全面鉴定动态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的住房安全等级,跟踪脱贫户住房安全。加大建新拆旧工作力度。强化饮水安全保障。动态掌握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时消除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饮水安全达到农村饮水现行标准。强化稳定增收成果。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利益联结机制,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加强就业失业基础信息动态管理,开展“定向式”技能培训。强化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水平。做好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解决贫困人员后顾之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490.html
上一篇宁夏实现全面脱贫
下一篇 广西脱贫攻坚成绩单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