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贵州的文化产业

贵州的文化产业

贵州文化资源富集,历史底蕴深厚,在立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要求下,贵州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

贵州的文化产业

贵州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基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要求,贵州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近年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激发文化活力和创造力,释放文化生产力,快速健康发展文化产业,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提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文化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大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新时期,贵州以文化产业扶贫为重点,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贫困地区有效对接脱贫攻坚和农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筑坚实基础。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贵州省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实践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宝贵经验。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2018年,“美丽乡村四化农民”小康行动升级版启动。全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10%左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非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序推进。到2022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到2035年、2050年,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同步实现。为了有序顺利地实现这些目标,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尤为重要,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文化意识和商品经济的双重属性。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增强农民内生动力具有突出作用。由此,乡村文化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2)发展文化产业是振兴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的重要途径。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同时,贵州也是中国扶贫的主战场。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扶贫开发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始终坚持精准识别、精准脱贫战略,大力实施大规模扶贫战略行动。产业扶贫是贵州宣传文化战线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依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遗产、养生等特色资源,着力推动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拓展新业态,产生叠加放大效应,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有效助推民族地区扶贫成果、顺利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效应

近年来,贵州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要抓手,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和多彩贵州品牌引领战略,多措并举,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年均增长15%左右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速度稳步提高。

1.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发展。贵州通过推进企业转型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在省级层面组建了6家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构建了报业、广电、出版、演艺、互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门类齐全、优势互补、竞争发展的格局。这些国有文化企业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践中,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8年底,6家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总资产近280亿元,总收入116亿元,成为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企业文化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推动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股改上市不断做大做强。贵州广电网络公司成功在上交所上市,实现了贵州省国有文化企业在主板上市的“零突破”。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成为贵州省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文化企业。上市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热情,有力推动了国有文化企业内部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

2.文化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持续推进“多彩贵州”品牌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并推出“印规”、“山地百货”、“出山的多彩贵州街”、“多彩贵州民俗酒店”等文化创意品牌,开发“印规施华洛世奇”新产品近百个,实现省级文化品牌与世界品牌的首次合作,初步形成50余家企业20余家。坚持市场化规律推动精品剧目创作,推出《大转折》、《吉他兄弟》、《云街》、《最美的青春给你》等一批革命历史现实题材剧目,在央视等高端平台播出。剧目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古城、文化街区等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吉他兄弟在创作过程中注册了20多个文创品牌,播出后迅速将一批文创产品投放市场。

3.文化产业项目驱动精准。

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十三五”131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已有近50%建成投入使用或部分完工产生效益,总投资近1000亿元。建立动态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评估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已建成项目,同时新增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扩大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数量至150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确保每个县、每个省属国有文化企业至少有一个省级重点项目,为各地各单位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抓手。结合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特困乡镇的文化产业扶贫,近年来,建设了60多个文化产品扶贫示范基地,引导和支持了非遗体验、山地运动、农耕体验、乡愁文化园、手工艺、农业文化体育旅游乡村综合体等一批项目。

4.“大数据+文化”融合继续深化。

抓住贵州大数据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大数据+文化”创新创业工程,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特别是中国文化(出版广电)大数据产业工程(CCDI)被明确列入《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提升到国家层面,逐步在促进全国广电与出版数据有效衔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贵州多彩网开发运营了“多彩宝+益民服务”平台,有效实现了“数据多跑腿,人少走路”的目标,有力推动了“贵州货出山”。为规划实施“归谷”工程,引进贵州籍互联网公司回乡创新创业,推动贵州文化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

5.文化产业基金支持农村文化产业。

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专项资金采取“入股、贴息、无偿资助”等方式,支持各地各单位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文化产业扶贫贷款产品,为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定了《贵州省关于“文赋贷”风险补偿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文赋贷”合规、金融衍生产品开发、风险控制、风险补偿金豁免等相关法律问题,从而有效推动文化产业扶贫贷款项目的实施。

以文化产业扶贫为切入点,挖掘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2019年,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申报项目16个,支持金额约2600万元,约占全年省级文化产品专项资金的43%。

6.文化开放步伐加快。

充分发挥展览、活动等平台功能,积极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2019年,组团参加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全省共有70家企业、近千种产品参展。省有关部门还组织省内贫困地区的众多民族民间文化企业、非遗传承人和演艺团队赴重庆、山东等地参加当地的文博会,为当地文化企业“走出去”展示和销售文化产品搭建平台。积极举办贵州人博会。2019年,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组织相关文化创意扶贫企业参展,展示销售700余件产品,扩大企业和产品推介。据统计,本届博览会参观人数近4万人,签约金额约2亿元。

(二)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1.文化企业市场主体整体实力仍然较弱。

总的来说,贵州无论是国有文化企业还是民营文化企业“散、小、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导致贫困地区增收能力有限。省内国有文化企业总资产还没有一些发达省市一家公司大,发展不平衡,资产缺口大。同时也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布局过于分散、无法有效集中资源塑造品牌的困境。

2.与相关行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文化要素没有被充分挖掘,文化产业链不完整,过于单一,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跨网络发展。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甚至文化产业内部,都没有很好的渗透和融合发展。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一些附加值较低的民族民间工艺上,未能充分发挥集聚优势和联动效应。

3.文化产业投融资难。

文化借贷能力较弱,缺乏承担资本市场投融资风险的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无形资产占比大,可抵押的实物资产不足,融资渠道比一般企业更不畅。缺乏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和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未能对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缺乏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共同探索的新型服务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

4.文化产业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建设、管理、运营乃至功能上,进度不一,效果不一,还有很多欠账要补。项目资金不足问题依然明显,部分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很多文化产业园缺乏文化创意、RD和设计、技术服务、展示交易、融资服务、人才服务、法律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管理和运营团队缺乏相应的经验和能力,项目运作不够顺畅。

5.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

缺乏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的公共服务相关人才,如策划人、顾问、融资人、广告人、策划人、经纪人等。;缺乏现代高科技,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传播策划和运营人才;缺乏文化艺术方面的现代创意和原创人才,如设计师、工匠、艺术家、作家等。缺乏复合型人才和复合型团队;缺少一批文化素养高,懂经济、市场、管理、资本运作的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贵州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随着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将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壮大新兴文化产业。

(A)在资源禀赋促进和发展之间空

贵州有独特的、保护得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文化。贵州是一片神奇的家园,是多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净土。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首先,它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宝库。多民族聚居区和欠发达的社会历史背景,高山阻隔,交通不便,使贵州保留了珍贵多样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近40%,留下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受全球化和城市化影响较小。它们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经典标本,成为现代人和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后现代生态家园。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产品、素材和创意元素,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资源宝库,是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的竞争资源。

第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宜人的气候、珍贵的地质遗迹和各种生物物种是当今世界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构成了文化旅游的对象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低碳经济是全球未来最重要的产业发展趋势。贵州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低碳经济,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气候变暖带来了巨大的全球性困境,贵州成为了危机的受益者。其气候资源禀赋价值,特别是对周边夏季炎热城市的夏季开发利用价值迅速提升,成为旅游、休闲、会展、养生的自然条件。

第三,深厚的历史文化。贵州具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如史前文明、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尤其是长征文化,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三线文化,最接近今天的工业遗产,是贵州文化产业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这些珍贵的文化产业资源构成了独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适应了后工业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交通设施的迅速改善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流和物流的瓶颈逐渐被打破。贵州将改变千年封闭的局面,迎接全面走出大山的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连接珠三角、长三角和东盟地区的重要通道。近年来,贵广高铁、成贵高铁、贵广高铁、厦成高铁等重大项目相继实施,贵广、渝黔、成贵、沪昆客运专线等10条快速铁路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形成了“一环十射”的铁路网。新的交通格局将极大地改善贵州的区位关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三)叠加政策红利,营造发展新环境

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实现将贵州建设成为国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中央政府明确了从财政、税收、投资、人才等方面支持贵州发展的诸多优惠政策,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同时,近年来,围绕落实中央政策精神,贵州省还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不断构建完善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四)文化旅游产业催生新的发展需求。

工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入文化领域,一些长期从事金融、矿业、房地产等领域的大型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处于全面融合态势,贵州省文化资源丰富。借助旅游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是贵州省的必然选择。贵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旅游内涵的同时,也重视旅游业发展形成的国外消费市场,为文化产业相关产品的开发搭建了良好的市场平台。在没有吸引外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景区的品牌辐射带动效应,实现相关产业的聚合空,增强产业间的关联度,构建合理的文化产业链。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建设为导向,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有别于东西部的贵州新路。

(1)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产业规模升级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运用非常规的经济和行政手段,打造全媒体、全产业链领先的骨干国有文化企业。支持原事业单位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依托其智力资源和在国有资本基础上完成的初步积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内容生产市场准入的规定,将行政推动与市场规则相结合,跨地区、跨行业整合组建大型文化企业,实现人、财、物的高度融合和生产的统一配置, 供应、销售和产品(品牌)对内,积极吸收社会资本,优化产权结构,完善治理结构。

鼓励地方优势强势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地方城建、轻工、能源、矿产等具有较强资本、管理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其在文化企业中收购或成为股东(控股)以获取专业人才和经验,实现资本和内容优势互补。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型微文化企业发展。在不完全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领域,如手工艺、文化创意和部分文艺创作等,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培育一大批核心人物、特色突出、产品在行业内影响力大的中小企业,为创意打开一个空充分生成的空间。

(2)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要坚持中心突出、各产业共同繁荣、跨界发展、跨省竞争的原则,通过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展示贵州文化产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优势。

一是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推动文旅和文旅融合,可以有效提高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创造新的业态,产生叠加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全方位、广角融合,实现两大产业基础资源、生产要素和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实现理念、载体、市场的共享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使两大产业合二为一、齐头并进。

二是整合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利用好旅游载体,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特色景区,提升现有景区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打造优质旅游演艺产品,做好文化旅游品牌推广,着力乡村旅游绿色发展,创新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带动农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三)品牌建设促进经济效益。

坚持以精品文化产品生产为中心环节,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指导,树立精品意识,全面提升全省文化产品质量,切实推进文化产品创新和加强品牌原创,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内容深刻、符合人民群众和时代需求的精品。

进一步做大做强多彩贵州品牌,加强多彩贵州品牌集约化管理和开发,建设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搭建多彩贵州文化研究、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孵化培育、多彩贵州文化展示宣传、多彩贵州文化培训交流四大平台,探索建设多彩贵州品牌总部,持续提升多彩贵州品牌价值,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多彩贵州品牌家族。

(4)要素保障体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领导协调部门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制定融合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在文化产业集聚区新设立的文化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支持的文化企业,可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从事文化产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及相关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的收入,减征或免征营业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文化产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技术服务收入,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

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继续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扩大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采取股权投资等投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产业重视资产和创意的特点,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成立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帮助文化产业企业特别是缺乏抵押、质押的中小企业和创意生产个人融资。

优化文化产业人才资源。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启动“贵州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由贵州省教育厅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联合实施。根据发展需要,面向贵州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人才集成服务机制。组织学术和教育资源,建立“贵州文化产业研究院”,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项目辅导、推广评估等服务。加强文化创意人才交流和引进,资助省内优秀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出国留学,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创意和管理人才。鼓励引进高端人才,奖励在国内外聘请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创意人才、营销经纪人才的文化企业。并引进和培养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了解市场需求的新媒体新商业人才,培养大批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人才,为贵州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参考

[1]《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黔党发〔2011〕23号)。

[2]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课题组。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健,杜唐丹。从建设文化强省看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J]。新西部,2019年7月。

[4]刘·。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与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王红霞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780.html
上一篇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下一篇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