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在七个村民的镜头里看红河

在七个村民的镜头里看红河

乡村之眼在红河的影像学员,分布在红河县不同的区域,同时也有不同的身份,基本囊括了红河县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区域,同时也代表着不同的人群。红河县在几位乡村摄影师的记录下, 以不同的色彩丰富着当地的影像库,每一笔都不可或缺。每个拍摄者和被拍摄者,都…

在七个村民的镜头里看红河

红河县“国之眼”的影像生分布在红河县的不同区域,他们也有着不同的身份。基本涵盖了红河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也代表了不同的人群。在几位乡村摄影师的记录下,红河县用不同的色彩丰富了当地的影像数据库,每一笔都不可或缺。每一个摄影师和被拍摄的人都会成为历史记忆的贡献者。

在中国,以“国家之眼”为代表的农村社区形象培训大多始于藏区。最早的摄影家及其影像在影视文化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为本土文化持有者开辟了新的文化阐释方向。随着摄影师对拍摄内容好奇心的消失和对文化赋权的质疑,我们逐渐将视角转向更远的方向,不仅仅是有着特殊信仰的藏区,而是每一个正在经历剧烈社会变革的地区。

红河培训

我的家乡,光影红河,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农村眼中的项目。从这里,我开始近距离接触乡村影像的记录者,同时也逐渐对乡村-社区影像有了更多的思考。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上游南岸,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该县东、南与元阳县、绿春县接壤,北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西与思茅市墨江县接壤,西北与玉溪市元江县和县城郁可唯镇接壤。少数民族人口占红河县总人口的94%,其中哈尼族占75%。

红河被誉为“河外侨乡、歌舞之乡、棕榈之乡”,包华萨马巴有万亩梯田,被誉为世界哈尼梯田之最。有举世闻名的哈尼族长街宴;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大洋街入选《国家地理》杂志。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扎河乡普春哈尼多声部;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舞”;世界上有独特的哈尼族赛车文化。

红河县“国之眼”的影像生分布在红河县的不同区域,他们也有着不同的身份。基本涵盖了红河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也代表了不同的人群。这群学生和以前不一样了。在拍摄之前,他们有一份正当的摄影师工作,在村庄里拍摄电影,在当地小有名气。

寻找小脚和美丽

在培训前,他们有摄影师在梯田间行走寻找哈尼风光,有当地的婚礼摄影师,有传统的光盘商人,还有普通村民驻扎在自己的村庄进行记录。在村眼进行了一系列人类学知识和资料管理的再培训后,他们静下心来记录了一年身边的简单故事。

红河郁可唯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郁可唯是彝语,意思是“干旱缺水的地方”。哀牢山几百年来交通闭塞,从盐、针、线到犁头,所有的生活和生产物资都由商人搬运。这里也成了商家的驿站。

为了谋生,这里的男人都出门到大坝上,带烟帮。有的人换来了巨大的财富,有的人回不来了,把孤独的妻儿留在家里。因为这里的女人大多裹着小脚,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小脚美女”群体。

学生李新忠是当地的摄影爱好者,他的妈妈也是一只漂亮的小脚丫。除了在梯田和云朵之间捕捉美丽的画面,他还坚持走遍苏萨,寻找那些和他母亲一样美丽的小脚。经过村眼的训练,他以此为契机,将这些年的记录制作成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成为珍贵的史料。在纪录片制作的同时,李新忠逐渐意识到,除了风景优美的作品,历史沉淀下来的影像一开始感觉有些粗糙,但时间的沉淀会让它们越来越芬芳,不可磨灭。

李永红是李新忠的多年好友,在当地颇有名气,甚至是哈尼族文化习俗的活字典。他对哈尼族土司文化和马贝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作为土司家族的一员和本部落的“魔皮”(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和部落的宗教领袖),早年作为第一批哈尼族师范生之一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民教师。在现代教育制度下,他将自己的部落文化和族谱知识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同时利用从官方教育制度中学到的汉语能力,在汉语社会和哈尼族传统族群中发挥作用。虽然李永红已经70多岁了,但他仍然以自己的视角记录着哈尼族的贝玛文化。

乡村婚礼记录员

对于以影像为生的农村婚礼摄影师来说,他们经常忙于乡村的家庭,最忙的时候是年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六七十岁的人已经忘记并简化了许多婚礼仪式。婚礼的这个时候,摄影师不仅要拍摄,很多时候还要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帮助主人家完成整个婚礼的操作。

我们三个同学分别在红河县大阳街道嘉荫镇和阿扎河乡,以拍摄婚礼为主要生计。练习生居住的嘉荫镇是长街宴的发源地。他曾经在市里的高级酒店工作过,后来回家创业,开了一家摄像机。在多年的拍摄经验中,王文杰已经成为当地公认的文化专家,甚至可以说是半个贝玛,为很多家庭举办过传统的哈尼族婚礼。

在村眼培训之前,婚礼摄影师只剪辑主流需要的片子。漂亮的图片配上时下最流行的音乐,是当地人非常喜欢的风格。把片子交给客户后,他们之前拍摄的很多素材都被扔进了垃圾箱,从而丢失了很多现在已经消失的内容。现在,王文杰知道了很多材料的重要性。经过图像的再训练,保留了原声的素材,不会随意丢弃。他明白每一份资料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我们不能忽视婚礼摄影师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虽然他们接受了一些人类学的影像训练,但他们仍然需要在华丽的商业和简单的记录之间切换。有些摄影师很难将两者完全分开,但我们的摄影师李社华可以自由切换。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摩托车手的婚礼和重要节日上拍摄现代音乐和少数民族风格的电影,也可以看到无声而有力的传统竹制工艺品,没有太多的干扰。训练一个摄影师的思维,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可以逐渐打开他对自己文化的重新认识。

双胞胎摄影师

电影人对新文化方向的记录可以重新诠释本土文化。纪录片重新设计的时候,也就是对本土“陌生化”的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的拍摄,村民们可能会打破对家乡和文化的有限认识,走向更广阔、更理性的认知。

在红河阿扎河乡,有一对著名的双胞胎兄弟蒲成忠和蒲成毅。同时,他们在当地开了一家餐厅,他们不仅拍戏,还一起跳舞,弹三弦。两兄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默契地搜集了多套当地的音乐、舞蹈,做了老人口述史,并自发在当地建起了影像档案馆。这不是结局。在一次回访中,我们发现一个年轻的女孩在蒲老师的餐厅工作,我们充满了好奇。聊了一会,发现这个年轻女孩在当地一个乡镇上学,因为家里穷,一边上学一边打工赚生活费。于是,我们尝试让两个全科老师自己拍摄关于这个孩子的片子。

两位老师跟着小女孩回到自己的村子了解家庭情况,才知道身边还有穷孩子上不起学,于是自发走上了公益之路。两位老师在日常拍摄之余,定期拿出自己的钱和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积极用自己的行动在当地进行申请,用影像进行传播,推动社会帮助这些孩子。但令人难过的是,蒲老师还没剪辑完她的片子,就突然因病离开了我们,留下大哥蒲成忠一个人。

农民车熊志的感受

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内容和拍摄者环境的变化,通过拍摄重新建立当地的社会角色和新的责任。村民在接受视频训练和拍摄自己社区的过程中,不断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徘徊,这使得他们通过创造陌生的场景,重新诠释自己的社区,重新整合自己的文化。

因为对村民的培养有很多影响,村民理解自己的社区不熟悉,这种理解是否也有其他的视角,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村民视角?村民更有可能从影像拍摄中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另一个拥有文化话语权的视角。长此以往,村民拍摄的影像逐渐受到多方质疑。这是村民想要表达的还是我们想要村民表达的?社区该往哪个方向走?是培养一个纪录片导演的结果吗?

学生车熊志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常年坚守在自己的村子阿扎河切龙中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梯田风光,成为红河县除元阳梯田外,影像爱好者最喜爱的拍摄基地。车熊志的父亲也是哈尼族多声部和当地马贝的传承人,是寨子“磨皮”。车熊志不仅继承了父亲“批判”的知识,还在寨子里扮演了协调者、翻译者、电影警察和全科医生的角色。他还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多声部唱法,坚持梯田稻作这一传统生计。直到在那些照片里看到自己的村庄,他才明白外国摄影师长途跋涉到这里拍摄。原来他的家乡可以这么美!于是他也拿起相机,尝试拍摄自己的家乡。之后经过农村眼系统的培训,成为切龙中寨发展变化的记录者。

在村子里呆久了,车熊志的拍摄内容逐渐丰富,他坚持记录了一年的村子。无论是外人的参观,村里的日常活动,四季农耕,哈尼多之声,马贝文化等等切·熊志没有放过任何事件。我们将这一系列的拍摄内容以日志的形式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常规纪录片的概念模型。于是,《濮存昕》应运而生,内容自然,没有刻意的倾向,也没有完成一部大制作的最终目标。

车熊志凭借视频记录迅速成长,从最初的普通农民成长为村里的文化精英。记录文化成了他的身份,从中获得了价值感和成就感,他逐渐承担起保护村落文化和记忆的责任。

车·熊志因为他的拍摄逐渐被外人所知,邻村有人来找他拍摄婚礼。在拍摄前期,车熊志打探了婚礼的所有细节和流程,计划如何拍摄。整个婚礼不是传统的哈尼族婚礼。切·熊志仍然完整地拍摄下来,记录下了参加婚礼的每一个人。婚礼结束时,切·熊志没有要求付款。他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钱。村子变化太快,没人能记录下来。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编写您自己的本地图像。

在几位乡村摄影师的记录下,红河县用不同的色彩丰富了当地的影像数据库,每一笔都不可或缺。每一个摄影师和被拍摄的人都会成为历史记忆的贡献者。在正在经历巨变的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往往让我们忘记了反思自己。我们是谁?我们还剩下什么?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老铁人们记录自己,这种碎片化、谄媚化的主流大众真的是我们真正深度参与的文化吗?

红河影像日志的尝试给我们提供了社区影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场所写一个持续的形象日志,参与社区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是社区形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

系统地记录和保护图像是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除了自觉觉醒的当地村民,我们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在每一个村民的镜头下,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村庄,一个小镇,一个家庭,一件小工艺品,它们以影像的形式留存下来,给我们留下了系统的、有价值的影像资料。显然,这是村眼应该继续走的方向。

作者简介

焦小芳,云南艺术学院影视人类学硕士,村眼项目负责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905.html
上一篇广西南丹白裤瑶乡村影像发展历程反思
下一篇 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