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民国陆军上将杨爱源及其后人

民国陆军上将杨爱源及其后人

李惠民近日行经太原市南华门,不由拐进赵树理故居西侧,南华门13号院杨爱源故居一观。小院是长方形的四合院,南北长东西窄,不大也不小,院门照壁、院中西南房、东房部分已维修见新,北房和部分东房却有人居住尚未动工。但见西房修复好的门窗上方,青砖立面…

李惠民

最近路过太原南华门,忍不住拐进赵树理故居西侧,看一看南华门13号院杨爱元故居。小院是长方形的四合院,南北长,东西窄。它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庭院大门,庭院西南、东两间房已装修完毕,北间及部分东间有人居住,但尚未开工建设。但在西房修缮后的门窗上方,民国建筑的朴素装饰,青砖外立面的凸出,让人感觉历史的厚重,民国时期曾在此居住,后又走出这个院落分道扬镳的人,不禁在思想上产生动摇。

杨爱源,民国陆军上将,是阎锡山的首席高干,熟悉民国史的人大都知道,山西人则知之更多。殊不知新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我在太原曾经的同事张教授、谢教授竟是杨爱源的后人,想想也算是有缘。如今我和当年的同事都已步入花甲、古稀之年,故将所知记叙如下。

杨爱源,民国陆军上将,阎锡山的首席高倩。熟悉民国历史的都知道,山西人更了解。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我以前在太原的同事张教授和谢教授都是杨爱源的后人,所以我觉得是缘分。现在,我和我的同事已经进入大四,七十岁了,我们就把我们所知道的描述如下。

杨爱源和他的人民

山西省五台县门槛石村人杨爱元。这是一个落基山地区。村民们世代务农。杨是家里的长子。他被他叔叔收养为儿子。他小时候在一所私立学校学习。1907年考入清政府办的保定陆军速成学校(该校督学段)学习。从那以后,他放弃了耕作,开始练习武术。1911年在太原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本科,1914年毕业后在段部见习,期满后任晋军。此后,他跟随阎锡山参加了湘战、奉(冯玉祥)之战、奉(张)之战、中原大战、忻口战役等。,直到他在坑坡蛰伏。在多年的战役中,升任晋绥军军长,北伐胜利后任察哈尔省主席,中原大战后任晋绥警备副司令,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39年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副司令,日本侵略者投降,随阎锡山回国。1946年出任水镜驻太原办事处副主任,官职仅次于阎锡山。

杨爱源与阎锡山的爱将王(保定军校第五期研究生,晋绥军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时任太原警备司令)是阎的老乡,从这个角度来说,阎锡山的偏爱会比其他同僚更多;尽管跟随阎锡山多年,但成就却不及傅的经典战例守涿州(保定军校第五期研究生,晋绥军总司令,集团军总司令,后为华北剿总总司令)。他的同学兼好友孙楚(保定军校一期研究生,晋绥军军长,集团军总司令,后任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军事才能也在他之上;但他以谨慎和忠于职守著称,深得阎锡山信任。

1930年底,中原大战后,阎锡山为避大连而下台。杨爱元时任晋绥军34军军长,晋绥警备队副司令员。作为晋绥警备司令徐永昌的副手,在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尚振带兵离开山西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打理山西军事的一个大摊子中。问,蒋介石花了大价钱拉拢他。他不为所动。他把钱公开分发给晋军各部,把将领收据寄回蒋介石。智不肯买账,在维护山西的艰难局面下,为阎锡山保住了晋绥军的主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阎锡山回到山西,指示成立晋绥军事改组委员会,杨爱元任主席。他团结了晋军将领,协调稳定了各部,使晋绥军的军权牢牢掌握在阎锡山手中。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至山西,晋绥军沿黄河东岸由北向南防守拦截。之后,阎锡山任命杨爱源为晋绥“剿匪”指挥部总指挥。原34军军长一职由杨晓鸥(保定军校第三炮兵专业,晋绥师师长,后任军长)接任,这实际上把他推到了不直接领导部队的军事统帅的位置上。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攻占平金后,立即向平绥线推进。阎锡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山西、绥远、察哈尔等地的司令员,领导晋绥军、晋中中央军和八路军抗战。参战部队改编为三个集团军群,杨爱元任第6军总司令,下辖第33军(孙楚)、第34军(杨承元,保定军校一期研究生,军军长,后任陆军副总司令);傅第7军总司令;朱德(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副总司令)任第18军总司令。9月,南口、张家口、天镇相继失守,阎锡山无奈放弃大同作战计划,退出雁门关、平型关。阎锡山在雁门关代县太和岭设指挥部,命傅指挥雁门关战争,杨爱源指挥平型关战争。双方防守雁门关,日军却把主攻方向对准了平型关。

作为平型关战役的总指挥,杨爱源的指挥部设在广州樊氏营。他在关西部署在关州前后。6军33、34军,中央军17军(国民革命军17军军长、84师师长高桂滋,曾率部参加长城抗战)正面防御,关东18军(时任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策应侧击。前正面部队到达防守时与日军激战。其间33军阵地死守,17军城口阵地惨失,八路军115师伏击大获全胜,晋绥2军(郭宗芬,保定军校9期研究生,晋绥军军长、参谋长,后任华北剿总司令部副司令员)受阻,败于六郎城。紧急之下,阎锡山把傅调去参战,指挥关之战。

在团城口阵地,当第一军(陈长捷,保定军校骑术学员,第七期,晋绥军军长,集团军总司令,后为天津警备司令、城防司令)通过一次次血战冲回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日军选择平型关与雁门关之间的关键关口如月口突围,阎锡山无奈,第二次将全军退至忻口。

蒋介石紧急派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长黄(新桂系创始人之一,与李宗仁、白崇禧并称为新桂系三巨头)为二战副司令官,协助阎指挥娘子关对日作战。中央军第14军被派去打忻口,陆军总司令魏(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副总司令)被任命为忻口战役敌军总司令;中央军郝(国民革命军第9军军长,在忻口战役中牺牲),主战场中部的晋绥军傅,宁武西部的杨爱元,五台东部的朱德,并肩作战。忻口全线作战近一个月,最后因为后方娘子关失守,阎锡山不得不第三次退守太原大本营。

1937年11月4日,鉴于军事上的紧急情况,阎锡山决定由傅守城,省府南移,其余撤出南方。杨爱源匆匆南下临汾,料理后事。

1938年2月,日军大举入侵临汾,阎锡山无奈再次从晋西南撤军,游弋在黄河两岸的山西蓟县和陕西宜川县。接着,于1940年5月,山西对日作战进入相持阶段,驻守蓟县克南坡。

同时,杨爱源于1939年3月成为二战副总司令,原第6集团军总司令由陈长捷继任。在此之前(1938年2月),阎锡山被确定为“全国革命同志会”政治组织“高级干部委员会”中的“十三个高倩”之一。之后成立了实体管理机构。在高倩,它被确立为首长高倩负责制。之后(1939年11月),阎锡山指示王成立“三·三铁血团”军事组织,并担任“三·三铁血团”最高权力机构——整军委员会主席;同时,阎锡山表示:今后无论什么公务,都必须送副长官核实,不准向上级汇报;因此,在特殊时期,杨在山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克南坡,担负起阎锡山副都督的名义和职责,协助阎主持和处理日常军政事务。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随阎回国,阎锡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杨爱源被任命为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他仍然担任阎的副手,勤勉谨慎地维护阎政府。其间,我经常天不亮就起床,看文件,接受采访,主持会议等。直到星夜,我也不问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

不久,阎锡山发动上党战役,拉开了国共内战的序幕。1946年1月,国共两党在重庆签署停战协定,同时成立了由美国参与的三方组成的军事派遣部。然后,派了一个军事派遣小组去调解。杨爱源的侄儿张涓涓让军事派遣队中共代表带一封信给杨。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涓涓,实际上是一名中共党员。1931年,他担任杨的秘书,后来又担任离石县县长。他当时以合法身份开展地下党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取得杨对习孟会和新军创建的支持,将薄一波介绍给了杨。他还安排杨在延安秘密拜访主席,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的现实。1939年12月晋西事变期间,时任阎正省第四行政公署专员的张涓涓,在保护了西盟会新军后,逃回到中共晋绥抗日根据地,中共地下党身份公开。

此时,面对这封谋反信,杨选择了原封不动地交给阎锡山,这让阎锡山更加信任他。

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冬,太原已成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的孤城,阎锡山免去了杨爱元的一切职务。以“谈判物资”为名,委以重任,进驻南京,专门追讨阎锡山在上海各地控制的工商企业变现资金。同时任命王为太原警备司令,孙楚为太原晋绥办事处副主任。他和城边数千座大小不一的碉堡一起,保卫着太原。

1949年初,天津在被攻占并获得解放,傅接受了中共对北平的和平改编。4月太原解放,王和孙楚被俘,杨爱源遵照阎锡山的命令,带着追回的资金和先期离开的阎军政人员及部分家属到了台湾省。而阎锡山则以国共和谈的名义,于三月间动身飞往南京。6月,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出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12月,仓惶从成都撤至台湾省。两人在台湾省见面,杨爱源把自己带的4.52万两黄金全部交给了阎锡山。

1950年3月,蒋介石改组了台湾省当局。无奈之下,阎锡山辞去了台湾省军务部门负责人的职务,之后又担任台湾省行政机构负责人。此后,他和他的残余势力一直隐居在台湾省,杨爱源是为数不多的从青年时代就追随阎锡山的人。1959年1月,杨爱源跟随阎锡山45年后,在台湾省逝世,享年73岁。阎锡山是他的主祭,蒋介石亲自送给他“忠君勤政,永志不忘”的礼物。1960年5月,77岁的阎锡山也在台湾省孤独终老。养元世家

在他的一生中,杨爱源娶了两个妻子,五个孩子。刘竹茹夫人,山西五台人,上保定军校前与杨结婚。婚后,她生了一个女儿,名叫慧生。第二任妻子许筱茹是河北人,定居太原后与杨结婚。婚后,她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她的女儿取名灵生、盛瑞和晟敏,她的儿子取名日生。

娘家是五台县窑子沟村一个大户人家的书香门第的刘竹茹夫人,于20世纪20年代初随女儿和杨的父亲、弟弟等迁居太原南化门13号院。她个子不高,缠着小脚,但她有一颗宽容的心,她谦恭节俭。在南环门小院子里,杨爱媛的弟弟杨艾滋病、杨爱婷、杨爱琪和杨爱媛英年早逝的姐姐的儿子张娟萱像母亲一样被带在身边。她把第二任妻子生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绕膝的笑声中,和第二任妻子和睦相处。她一手带大了丈夫杨家四女一男,女儿张家五女一男,还有孙子孙女。她一生无怨无悔。因为抗战开始后她家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她家很多人都参加了革命。每当从事中共情报工作的外甥女刘俊跃和丈夫来太原南华门大院探亲时,刘竹茹总是想方设法小心翼翼地遮掩。

1948年杨爱媛赴台时,选择随女儿惠生一家从太原迁居北京。50年代初,杨爱媛派人联系她,打算带她去台湾省。但她去婉言拒绝,坚持留在内地陪女儿家。1965年,她回到女儿家定居,住在太原六中家属院。她每天做饭、洗衣和缝补。早上她主动打扫院内的旱厕,并在上面撒了一层干炉灰,这让院内的人很难将这位善良勤快的老太太与杨爱媛夫人联系在一起。1977年,86岁的刘竹茹在太原去世。

第二任妻子许晓茹早年从河北来到太原谋生。她温柔体贴。自从她进了太原南环门13号院,就以大太太和姐妹相称。她为杨家生了一个儿子,但她并没有把儿子当成自己的骄傲。她和她的孩子都非常尊敬大太太。

1948年,她与女儿盛瑞、晟敏和儿子日升去了台湾。谁知道呢,台湾省的生活很艰难。由于阎锡山不得不退出政坛,杨爱源也住在台北的曹珊。第二个妻子从来没有努力工作过,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何、徐永昌将杨家世的情报告知蒋介石后,杨爱源被聘为台当局“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杨家的经济状况得到缓解。无论什么情况,她总是守在杨爱源身边,直到杨离世。杨爱媛去世后,她于1960年初带着女儿晟敏和儿子日升移居美国。1983年回国后,她与女儿凌生定居太原,与女儿盛瑞定居天津。1984年,她当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1987年,82岁的许孝孺在天津去世。

杨爱源的长女杨慧生,从小在太原接受教育,上学至高中,1935年与张炤成婚。张炤,山西五台人,其父张淑琳是清末举人,山西辛亥革命中“忻代宁公团”的创办人续西峰(桐溪)的门客,曾为续撰写了碑铭。张炤与杨慧生婚后,1944年西北大学(陕西城固)中文系毕业,抗战胜利返并于进山中学任教。杨慧生有儿女6个,大女儿张天蓉生于成都,二女儿张天青生于克难坡,三女儿张天孙生于太原、四女儿张天麟、五女儿张天麒和儿子张天安生于北京。1948年杨慧生一家与母亲由太原迁居北平,之后张熠入选华北大学(北平)接受中共干部培训后,分配到新中国国家政务院监察部工作,1959年只身下放太原工厂,后落实政策重返太原中学任教。其间,杨慧生在北京弘善寺小学任教,与母亲带着子女生活在一起,直至1965年返并全家团聚。杨慧生返并后于新城街小学任教,197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后任大原市政协委员,热心联络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2012年底93岁时,杨慧生在太原离世。

杨爱媛的长女杨惠生,从小到高中都在太原受教育,1935年嫁给张颖。张颖,山西五台人,父亲张树林是晚清举人。辛亥革命时期山西省新傣宁工团的创始人徐熙凤(同曦)曾做客山西,徐熙凤为徐希题词。张颖与杨惠生结婚后,于194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陕西省城固县)中文系。抗战胜利后,他回到金山中学任教。杨惠生有六个孩子,大女儿张出生在成都,二女儿张天庆出生在柯南坡,三女儿张天孙出生在太原,四女儿,五女儿和儿子张天安出生在北京。1948年,杨惠生和母亲从太原迁到北平。张仪被选派到华北大学(北平)接受中共干部培训后,被分配到新中国国务院监察部工作。1959年只下放太原厂,后落实政策回太原中学任教。其间,杨惠生在北京洪山寺小学任教,与母亲和孩子相依为命,直到1965年,她才回国,与家人团聚。杨惠生于197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后来成为大袁CPPCC的成员。他热情联系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推动两岸统一。2012年底,93岁的杨惠生在太原去世。

杨爱媛的二女儿杨玲媛,自幼在太原受教育,上学时当过女教师,1938年嫁给谢。谢,山西五台人,其父谢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山西传志医学院任教。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担任阎正陕西省卫生厅厅长。解放后,他供职于山西医药公司,是山西省第一届CPPCC成员。谢与杨凌生结婚后,1943年,山西大学迁至坑坡(山西省蓟县)办学时,考入山西大学机电系。抗战胜利后,随山西大学回国,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山西大学改制,工学院独立办学,赴太原工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前身)任教。他是该学院热能动力专业的创始人。杨灵生有六个孩子,长女谢生于成都,大儿子谢克明生于坑坡,二儿子、谢,二女儿谢生于太原,三儿子谢克平生于北京。1948年,杨凌生的母亲带着两个妹妹和弟弟去了台湾省,她和丈夫留在太原,在那里多年不外出打工。文革期间,她被送回老家,住在谢的家乡五台东冶。之后,她实行统一政策。晚年,她和母亲以及几十年后的妹妹、弟弟一起哭。母亲在太原定居时,她很照顾她,并代表母亲将自己的积蓄捐给了太原理工大学子弟小学,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她深感欣慰。1996年,72岁的杨灵生在太原去世。

杨爱媛的第三个女儿杨,在太原金山中学读书期间,受到了中国共产党进步思想的影响。她于1948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于是在时局紧迫之际,带着母亲、姐姐和弟弟赶到台湾省。1950年初,他们在台湾省会见了王的皇后芮舒(受中共党组织委托,从北平回太原劝说父亲起义失败,被派往台湾省)。共同的志向促使他们约了几个进步青年回大陆。她向同学借钱买了飞机票,还给家里留了纸条。她妈妈赶到机场劝阻,只好给她一根金条,让她走自己选择的路。她肯定是登上飞机飞出台湾省到香港,再换乘假日本船去天津的。当船驶出台湾省海峡时,船上突然飘扬起五星红旗,船上的进步青年手拉着手唱起了《解放区的天空是光明的……》船满载着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的情怀,缓缓驶向大陆天津。之后,她在南开大学经济系复读,毕业后留在天津,与同学陈大军结婚。陈大军,天津人,婚后于50年代末随杨调到新疆工作。之后全家回到天津定居。杨有三个孩子,女儿陈继贤、陈继忠,儿子陈继超。80年代初,她终于盼来了母亲和妹妹的团聚。1985年家人在天津为母亲庆祝80大寿后,她留在母亲身边照顾。2010年,82岁的杨在天津去世。

杨爱媛的第四个女儿杨敏生,1948年随母亲、三姐、弟弟到台湾省。50年代初,她怀着复杂的心情和母亲一起跑到机场,告别了从台湾省回到大陆的三姐,然后留在父母身边继续学业,直到台湾省立大学历史系毕业。大学毕业后,她去美国发展,定居加州,在洛杉矶州政府做公务员,后嫁给美籍华人程子敦。程子敦,上海人,动力机械工程师,在美国从事设计工作。中美建交后,80年代初应太原理工大学邀请讲学。他是杨家第一个从美国回到大陆探亲的人。杨民生有两个儿子,程逸文和程维文。20世纪60年代初,父亲在台湾省去世后,杨民生和弟弟杨日升带着母亲到美国养老。70年代末,她与多年不联系的大陆亲戚有了通信,并寄回了母亲的照片。张颖,大嫂,写了一首长诗“远程邮件”作为回应,表达了她对团聚的渴望。1983年,杨民生带着母亲回国探亲。此后,她的母亲定居中国,实现了她返根的梦想。现年88岁的杨民生仍居住在美国加州。

杨爱元的儿子杨日升,在1948年随母亲和妹妹去台湾省时,还在上中学。他在台湾省陪了父亲几年,高中毕业后于1953年赴美留学。杨日升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机械工程系,持有加州机械、消防与控制系统工程师执照,以及美国其他13个州和华盛顿(Washington)的工程师执照。他与美籍华人冯(上海人)结婚。婚后,他们创办了自己的工程咨询公司,他的妻子管理公司的运营。他以总工程师的身份成为公司总裁,致力于设计,参与了美国国防项目Hailu 空基地的机电工程等众多设计。他被亚裔美国建筑工程师协会授予杰出工程师称号。1979年中美建交,国门初开,大陆民间对外渠道逐渐打开。许多海外华人积极联系他们在大陆的亲戚。上世纪80年代初,杨日升回到大陆,与失散30多年的亲人团聚。此后,他积极向山西省有关部门和人员送针引线,推动多渠道访美,后参与国内多个项目。他负责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大楼的机电工程设计,在引进新思想、新技术,促进中国进一步开放和繁荣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受到薄一波的称赞。在2009年最后一次访问中国后,杨日升于2011年在美国去世,享年79岁。

杨爱源的孙女,大女儿杨惠生的三女儿张天孙,是我80年代的同事。张天出生于太原,1948年1岁时随家人搬到北京,在那里上高中。1965年,在北师大附中读高二时,他回到家乡,转学到太原六中,直到毕业。“文革”期间,他被分配到古交钢铁厂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以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太原工学院。他师从他的二叔谢,并于1982年毕业,分配到太原电力学院任教。记得她在校期间,开创了传热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先河,讲授了许多热能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编写出版了许多专业教材,她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她被聘为教授,历任学校动力系系主任、科研主任、成人教育主任、教务主任。退休后受聘为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至今仍是山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评价专家。先后到省内30多所高职院校授课,指导评估工作。至于她爷爷杨爱源的家庭背景,她一直都很淡定低调。前段时间见面聊天,得知她是在学校党委书记徐琪的关心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作为一名党员,她在党的教育岗位上脚踏实地工作多年,这让她为之奋斗,也让人感受到了她执着的精神。

杨爱源的孙子,二女儿杨凌生的长子谢克明,是我90年代的同事。1944年,在动荡的年代,谢克明出生在坑坡。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家人返回,在太原上学。高中就读于太原五中。1962年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1967年文革期间毕业,1968年分配工作。先后在水电部工程局、抚顺石化局等单位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获得太原工学院电机系硕士学位,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与父亲成为同事。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多年,成长为控制理论与工程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除本科教学外,他还指导了许多研究生和博士生,编写出版了许多专业教材,发表了许多论文。他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电力、化工等企业和山西引黄工程,还担任自动化系主任和信息工程学院院长。90年代,他有幸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虽然他在美国的亲友有条件帮助他在美国发展,但他并没有被美国优越的物质条件所打动。他如期回到太原理工大学,继续坚守在自己的教研岗位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1996年夏,调任太原电力高级校长。虽然他只在这里服务了短短的一年,但人们感受到了他认真和直率的学术风范。

杨爱源之孙、杨凌生次子谢克昌,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谢克昌,1946年生于太原,自幼在太原读书,高中就读太原五中,1963年考入天津大学化工专业,1968年毕业,分配到河北化工企业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他和大哥谢克明双双考上太原理工大学,在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他们留校任教,与父亲谢、大哥谢克明一起工作。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本科教学之外还指导了许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在煤化工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并获得了多项专利。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煤化工专家。他还在日本获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1995年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升任校长。

鉴于谢克昌祖父杨爱源的家世背景,在进一步加强对台统战工作和推动各民主党派新工作的过程中,谢克昌得到了民革山西省委第七任主席李燎原的推荐和介绍。1997年至2012年连任民革第八届至第十届山西省委员会主席,2007年当选民革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职从事祖国统一大业。2005年、2015年作为中国抗日将领杨爱元遗属代表,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并应邀赴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大会和仪式。

谢克昌于民革任职期间,正逢香港回归祖国之际,“一国两制”的国策也由伟大构想到落地实施,台湾同胞及各地海外华侨与大陆同胞的互往增多,他在继续推动寻根、探亲、联谊、接待来访等活动的基础上,率大陆高校校长团队等前去祖国宝岛台湾、美国开展学术交流,广泛接触这些地方的山西同胞,多方位多层次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同时将参政议政的内容与科研成果和国情省情紧密结合,代表民革山西省委向山西省提交了《从21世纪我国能源供求形势谈山西省煤炭转化发展对策》(1999)(72号)提案,被遴选为省优秀提案,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和采纳。

谢克昌在国民党革命时期,就像香港回归祖国一样,“一国两制”的国策也从伟大构想开始实施,各地台胞华侨与大陆同胞的交流日益增多。在继续推进寻根、探亲、联谊、接待访问等活动的基础上,他率领大陆高校校长团队赴祖国宝岛台湾省和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广泛接触这些地方的山西同胞,多方面、多层次地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同时,参政内容与科研成果和山西省情紧密结合。代表民革山西省委向山西省提交了《从21世纪中国能源供需形势谈山西省煤炭转型发展对策》(1999)(72号)提案,入选省优秀提案,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并采纳。

2010年,谢克昌离并赴京出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历年中还有多种兼职,此不赘述。作为我国煤化工科技领域开拓者之一,现今他在所任首席科学家主持的《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已出成果的基础上,依然在国家能源革命大数据平台建设中探索创新,不断为国家提供战略性、前瞻性、持续性的科技咨询,为促进国家重点领域重大问题科学决策做着努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522.html
上一篇我与景颇文有不解的情缘
下一篇 中西合璧宁鲁堡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