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中州重镇锦绣霍州

中州重镇锦绣霍州

刘薛平霍州,地处山西省中南部、临汾盆地最北端,以五岳五镇之“中镇霍山”和西周霍国而得名。她东倚太岳山,与古县、沁源县毗邻,西望吕梁山与汾西县相连,南拥汾河与洪洞县接壤,北临韩信岭与灵石县交界,是山西南北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尧舜…

薛平

霍州,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临汾盆地最北部,因西周时有吴越五镇中镇霍山、霍国而得名。她东倚太岳山,毗邻古县、沁源县,西望吕梁山、汾西县,南与汾河、洪洞县接壤,北与韩信岭、灵石县接壤。是山西南北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尧舜时代就被称为“中州重镇、帝都屏障”。

历经沧桑而演变

唐尧时期,杜尧在平阳,霍州是它的首都。在禹、夏、商时期,霍州是古冀州之地。

公元十一年(前1046年),封其弟姬为侯,国号霍国。据考证,火国古都位于今州城西南10里的白龙镇陈村。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霍国后,霍国改为晋国。

春秋时期,火地属于晋国。周真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魏、赵三族分晋后,火地先归汉,后归赵,再归魏。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全国分为36郡,平阳为郡治。西汉高祖元年(206年)设碧县,郡治在白龙镇陈村,属河东郡。现在的霍州、赵城、汾西都是当时的郫县所辖。新王莽建国后第四年(12年),碧县改为皇城,属河东郡。东汉杨家三年(134年),皇城改为永安郡,郡名今白龙镇陈村,仍属河东郡管辖。现在霍州、赵城、汾西都是永安郡。三国时期山西属魏,魏正始八年(247年),河东、汾北10郡定为平阳郡,永安郡改为平阳郡。

到了晋代,郡县由国家统一,永安县仍属平阳县。

南北朝时,北魏神元年(428年),世祖(吴泰皇帝)拓跋焘俘虏了夏朝领主赫连昌,建立秦昌郡,统治今古县以北21里的麦城村。太平君二年(441),改秦昌郡为秦昌郡,郡移至阳县(今洪洞县东南二十里)。太平君七年(446),永安郡并入秦昌郡。太和二十一年(498年)属阳县。第二年(505年)恢复永安郡,丘迟墙归县管(今洪洞县赵城镇东北,后移赵城镇东南3里)。建仪元年(528)设永安郡,郡治永安郡、阳郡。

隋朝,黄凯初年废永安县,黄凯十六年(596)设汾州,黄凯十八年(598)改汾州为庐州,永安改为霍邑县。大业三年(607年)撤泸州,霍邑县改为锦州,隶属临汾县。宜宁元年(617年)设霍山县,辖霍邑、赵城、汾西、灵石四县。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撤销霍山郡,恢复泸州,现辖霍州市。贞观十七年(643),泸州废,霍邑郡归锦州。

五代,侯亮开平四年(910),在金州设立长郡军,镇明元年(915)改为建宁军。后唐同光初年(923),改为熊健军。这期间,霍邑县隶属锦州,保持不变。

宋六年,政和(1116年),金州改为平阳府,平阳府在霍邑县,靖康之乱(1126年),河东路各县均属金管辖。

金贞佑三年(1215),建立霍州,改霍邑为郭芙县,辖赵城、汾西、灵石三县。兴元年(1217年)七月,霍州被提升为军,取名平静。四年(1220年)正月,宜宝(今洪洞县)被治。兴年间,岳阳县被纳入管辖范围。

元,平阳府是平阳路。1305年因地震改晋宁道,辖霍州,州内有霍邑、赵城、灵石三县。我曾经去过正念的霍邑,不久又恢复了。

明洪武元年(1368年),晋宁路改平阳府,属霍州。2002年(1369年),霍邑改为霍州直属地方,辖灵石县,仍属平阳府管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霍州升为直隶州,辖赵城、灵石两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增设汾西县。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废州,称霍县。

1914年5月,全省分为雁门、河北、河东,霍县归河东道管辖。1927年划为二等县,省直管。1937年9月,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全省划分为七个行政区,霍县划归第六行政区管辖。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后,霍县划归河东办事处,下设六个专区。1939年,全省改为十一个特区,霍县改为第三行政区。次年,第三行政区分为三区,霍县定为第三区(区机关称办事处,又称鲁西办事处)。1941年9月,太岳行署成立,八路军建立晋冀鲁豫根据地。原第三行政区属三区,改为第七、第八、第九十三区,霍县属九区。1942年10月,太岳行署将所辖地区重新划分为4个专区,霍县归1个专区管辖。1946年8月23日,霍县第一次解放。1947年4月24日,霍县二次解放后,暂归翼城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设立临汾专区,霍县改为临汾专区。1954年,临汾、运城合并为晋南专政,霍县改为晋南专政。1958年6月,霍县、汾西县合并为霍县,县设在霍县。同年12月,霍芬县并入洪洞县。1959年6月恢复霍芬县,1961年5月恢复霍县。它是津南的一个特别机构。1979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地区和运城地区,霍县隶属临汾地区。1989年12月,霍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省辖市。1990年6月正式挂牌,由临汾市(地区)管理,此后一直没有改变。

历史悠久。

霍州自古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土地肥沃。人类已经存在很久了。根据文物考古发掘,霍州有丰富的地下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

1962年,在赤屿、贾村、下乐平、张家堡发现了4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赤屿旧石器遗址共出土旧石器97件,包括石片94件、刮刀1件、利器1件、石球1个,还出土了大量龙骨化石。赤坭出土的旧石器,形制和制作方法与襄汾丁村文化相似,年代大致相同,为旧石器时代中期。

1996年,在霍州市白龙镇白龙村西北涧河右岸第二级阶地,发掘出大小不一的石芯、石屑和刮刀。这些石头都是黑色燧石。文化时代是旧石器时代晚期。

金碧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张镇金碧村西南,面积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6米。断层裸露的废墟上有灰坑。收藏泥质红陶、红棕色混砂陶、灰色混砂陶片。其纹饰有弦纹、线纹、黑弧三角纹、点纹等。形状有收口碗、折叠碗、盆、壶等。另收集到一把石斧,属于仰韶文化的庙沟类型,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曹丽镇寒碧村东,发现于1986年,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5米。悬崖裸露的废墟上有灰坑。收藏泥质灰陶、泥质红棕色陶、混砂灰陶片。其装饰图案为绳纹、篮纹,造型为豆、壳、盆、罐等。属于龙山文化陶寺式遗存,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朝的历史遗迹有张达镇西张村坡的西漳遗址、下乐坪村南的东圪塔遗址、曹丽镇源头村的北源头遗址、辛置镇的北村遗址和三交乡的库巴遗址。在这五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夏代陶盆砂、涛哥足砂、陶罐砂、鸡冠砂、豆柄等器物。

西周古遗址有三处,一处位于曹丽镇曹丽村东南,面积10万平方米。从西周时期收集到的绳纹用砂和灰、泥灰陶豆盖、灰陶片等。一个位于白龙镇陈村,面积10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在霍国封弟姬,陈村是西周时期霍国古都所在地。一个位于三交乡安乐村东。它发现于1986年,占地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5米,收集西周时期的泥灰陶和混砂灰陶片。其纹饰以绳纹为主,造型有壶、豆、壳、壶等。

东周古遗址有三处,分别是新治镇后河底村北、三交乡冯村西南坡、石庄乡金岸村北。

战国古遗址7处,汉代古遗址15处。

隋唐时期的古遗址有尉迟恭驻防的白璧关(在山西霍州南2公里的南坛村),以及李世民战争中隋朝统帅宋老生的古战场(今霍州城东)。

在这些遗物中,霍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件。火窑遗址,位于霍州市西南6公里的白龙镇陈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始于晚唐,盛于宋代。明初曹昭在《葛沽传》中说:“山西平阳府霍州出土霍器。这个窑的产品有折腰盘、碗、灯座、高足杯、坛盖等等,都是仿定窑的。”据《霍州编年史》记载,陈村火窑生产的器物“细腻柔和,釉面润泽,器型小巧玲珑,造型精美美观”。质地薄如蝉翼,绿如玉。“历代为朝廷所赏识,多收藏于宫中。在北方民窑中,霍窑的工艺水平在元代达到顶峰,一时成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霍窑精湛的制作技术逐渐失传于清末。目前,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霍窑器物有折盘、印碗、灯座等。尤其是折腰盘,口部有铜边,盘上印有六条直线,制作精美,釉色鲜艳洁白,十分难得,是博物馆的珍贵藏品。霍州古官署博物馆现存五件完整的元、明时期霍窑生产的瓷器,均为国家一、二级珍贵文物。2006年6月,陈村火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遗址71处,多为烽火台、村堡、寺庙。

霍州有14座古墓。1座夏朝古墓,位于三交乡库巴村。墓地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60米。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墓。周代有4座古墓,保存最完好的是周厉王墓,位于石庄乡周村西南。直径47.6米,高约7米,周长约150米,占地面积1178.62平方米。战国古墓2座,汉代古墓5座,宋代古墓2座。其中,宋代将军高的陵墓在乡高王庄村最为壮观。陵园占地66.96平方米,现有碑亭1座,专用亭1座。碑亭是砖券洞的一个洞,窑里有一个墓碑通。牌匾由青石制成,有一个直头和一只乌龟。碑高2.95米,宽0.77米,厚0.25米。碑文篆书“故墓碑,吴军高级工程师”记载了墓主人的姓名、官职和立碑时间。亭子是砖木结构建筑,一间宽,两椽深,一间卷棚,管板瓦顶。

众多历史文化古迹证明,霍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文物博大精深。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金粉古建筑略考》一书中写道:“霍州县很大,寺庙很多。县城气势磅礴,城外景色与城内雄伟的寺庙相比,蔚为壮观。就整个城市的印象来说,走到哪里都分不清霍州谁对谁错。”

霍州有许多文物古迹。如霍州古衙门,元代宏伟、古朴、典雅的州级衙门;贾村黄仙寺精心绘制的壁画;明代鼓楼,雕刻精美,匠心独运;古朴原始的元代建筑赵家庄观音寺;挺拔、精雕细琢的大雁塔;许村朱民居造型奇特,花雕精美,显示了霍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此外,火星寺、朱升寺、千佛崖、官堆塔以及隋唐古战场遗址——歇马滩、将军陵园、白壁关等古迹也令人叹为观止。至此,霍州市共有国家、省、临汾市划定的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6处。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扇扇窗棂,诉说着霍州历史的博大精深,衬托和镶嵌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

在霍州,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是霍州古政府办公楼和鼓楼。他们不仅是霍州古代文明的象征和见证者,也是霍州发展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始建于隋唐的霍州古衙署,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古建筑明珠。它的建筑规模宏大,造型宏伟,给人以宏伟、庄重、典雅的感觉。它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国家级官邸,与故宫博物院、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南阳内乡县官邸一起,构成了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文化系列。古霍州古衙门占地38500平方米,分为中轴线和东西辅助线三个建筑。如今的霍州古衙门占地18700平方米。从南到北,现存建筑有:署前照壁、牌坊、桥楼、丹浜、义门、西门、角门、甬道、碣石亭、东西厢房、平台、宝厦、大堂及东西厢房、二堂内屋、东屋、静逸轩、庭院、后屋等。整个建筑中间高凸,两侧静谧恭敬,凸显了霍州古衙署大堂的富丽堂皇和古色古香。

州厅前有一座大宅,上面挂着“亲民厅”的牌匾。是明代书法家楚湘写的,书法家徐文达亲笔题写。宝明府的柱子上刻着两副对联。

一:

都说人可以被欺负,一两件事随便。

抱怨他的建议,并达成共识;

说起来容易,做官容易,千家万户托付终身。

教书育人,负责任就是谦虚。

第二:

虽然我爱民,但毕竟见官不是好事;

如果你责怪自己,你应该知道这是便宜。

细细品味,觉得更有意义。一旦为官被劝,要求为官者必须恪尽职守,谦卑为民;一旦你说服了人民,那些要求人民的人就必须慷慨克己,忍耐战斗。只有这样,为官者才能问心无愧,为民者才能从容淡定。

霍州古衙门的主体建筑是大堂,高大宏伟,古朴典雅,结构巧妙,用料上乘。大堂宽五间,深五间,面积332平方米。它是非常开放和宽敞的,因为减少了柱的建设方法。殿内既没有雕梁画栋,也没有彩绘墙壁,给人一种朴实无华、庄严肃穆的感觉。大堂所用的梁、檩条、材料均不抛、不旋,顺其自然,粗头物尽其用,细头略加填充。这种独特的施工方法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历经千年劫难,不朽。它精致的结构和无与伦比的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更奇怪的是,大堂后槽的正面横梁是由三块木头组成,一边一块,中间是一根长2m,周长0.8m的短横梁。这种短木材据说是“茹茹木材”。“茹茹”是一种灌木。如果你能长出一个大碗,世界将会为之惊叹。这木头怎么能长得这么大?怎么能放在这个大堂的后梁上呢?在厅梁中间,又在官位顶上?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或者告诫官员,要好好干,下大力气;或者祈求保佑,仕途亨通,万事如意。看到事物是令人着迷的。大堂夏季的陌生感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上。它的四根柱子用一个很小的缝隙连接着,但是一整个巨大的方却支撑在上面。在这个白朴坊上,有七个斗拱,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但它们都没有放在任何柱头上,这与我国的传统结构完全不同。这种“完全忘记”斗拱功能的设计,是目前中国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的范例。难怪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和林称赞说:“就这大堂的结构来说,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荒谬建筑的独特例子。”

另一个著名的纪念碑是鼓楼,又称文昌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建筑面积225平方米,底部是一条贯穿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的砖砌十字滚拱通道。这座27米高的建筑在阁楼的第一层周围悬挂着一块金匾,由古今书法家徐文达和沈鹏书写,字体苍劲而简单。二楼走廊外缘有一道木栅栏,上面刻着五颜六色的花鸟。屋檐贴琉璃瓦,二十八星琉璃像和三色琉璃脊兽,装饰工艺精湛。屋檐下的拱门重叠,顶部的檐角翘起,宛如云朵,给人凌空振翅的感觉。每根翼角梁上都装有一套神兽龙头,下面挂着风铃。风吹着铃铛,清脆悦耳。屋顶主脊两端有琉璃吻,造型独特,凶猛生动。在屋顶的中间,有一个玻璃葫芦花瓶,上面有一个骑士护卫。登上楼梯向外望去,山清水秀,古城风貌一览无余。

鼓楼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框架间结构:所有的木材,无论是长的还是短的,方圆的,三角形的,多边的,横的还是竖的,单个的还是双个的,都是铆接榫接,精密严谨,错落有致,毫无瑕疵。做工精致,结构巧妙,至今令专家们赞叹不已。

厚重独特的文化

霍州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剪纸、鹦哥、高跷、雄壮的锣鼓、碾米等。

霍州剪纸早在汉代,霍州的民间妇女就有将彩色丝绸剪成花鸟贴在太阳穴上作为装饰品的习俗。到了唐代,他们把金银彩纸剪成图案,贴在眉毛上,称为“花钿”。后来,剪纸走出闺房,成为民间流行的艺术形式。节日期间,人们拿彩纸剪成花、植物、动物或人的故事,贴在窗户上称之为“窗花”,贴在门楣上称之为“门牌”或“门画”。剪纸内容多为吉祥嘉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等。精湛的技术,精湛的技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鹦哥霍州。起源于宋代,一般表演由10人组成,包括撑伞人、鼓手、老太太、学者、小丑、小贩、花童等。一个鼓手,一个锣,三到五个拍子。有两种表演:台上和台下。舞台上的表演叫“舞台上的英格”。台下的表演叫打土台,也叫混场,即广场表演。1957年,霍县文化馆编创的《八姐妹看灯》在老艺人巴、子、陈的指导下,参加第三届陕西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一等奖。同年4月,中央歌舞团到霍县巡回演出,对霍县的鹦哥给予高度评价,并把所有的录音资料带回北京。2005年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霍州风光》,并以霍州鹦哥拔尖表演《南庄鹦哥》为重头戏进行了全面录制,广为宣传。

霍州书。又称“瞎说书”。唐代,霍州地区流传的一种地方民间艺术,主要由盲人演唱。通常,歌手前面有一张桌子。人坐在扶手椅上,把板子扔在左踏板上,右膝盖绑个小发卡,插上花空,抱着三弦,边弹边唱。霍州土书曲调优美,语句华丽。上下句必须同韵,一般用霍州方言表达。书目涉猎广泛,内容贴近生活,充满乡土气息,是霍州文化的精髓之一。

霍州高跷。表演者在小腿处绑一根高约1米的木棍,身着各种表演服装,边走边跳,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如趴在地上。有的表演《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有的表演了《宋江打三寨》;有的表演《三国演义火烧赤壁》;有的表演《男嫁女嫁农家乐》;一些显示风调雨顺,丰收,和庆祝新场景的喜悦。

令人敬畏的锣和鼓。根据传说,它起源于唐尧时期。王尧在霍山避暑时,在钟真祭拜霍山神的仪式,后来在晋南大地流行开来。其中,霍州以其雄伟的锣鼓而闻名。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在霍州与刘武周作战,鼓舞士气,指挥进退,最终取得胜利。从此,霍州名扬天下。霍州威风锣鼓主要是鼓、锣、钹、钗。表演的时候,排队很壮观,就像英雄出门一样;锣鼓喧天,春雷滚滚,万千马奔腾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中国北方民族粗犷、勇猛、倔强、豪迈的精神。威风锣鼓在霍州民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20世纪末,霍州三次进京,为周年国庆40周年、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演出。特别是1997年,霍州电厂应邀参加香港回归庆典。霍州气势磅礴的锣鼓表演给海内外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霍州被誉为“天下第一鼓”,闻名全国。

霍州年莫。馒头在霍州俗称“馒头”。馒头作为一种普通的食品,被心灵手巧的霍州人民赋予了希望和祝福的美好寓意,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霍州年糕。霍州年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霍州民间为庆祝春节而制作的一种民间食品。原料主要是小麦粉和红枣。霍州年磨代表了霍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凝聚了霍州人民的生活智慧,体现了霍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

淳朴豁达的民风

据《霍州志》记载,霍州人“有唐涛家之遗风”,“民尚淳朴,不骄不奢,喜儒简讼,有礼有节”,“君子优于思远,小人节俭,勤劳,薄尝,勤于农织,奴于商。”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他们理解并重视义,行为正直。对人民来说,“不欺天,不欺地”。官员“不在乎穷和贱,不要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社五村”的水量调节管理方式。汤峪乡的王一、南李庄、空见等村和原赵城县的丘迟、杏沟等邻村地处缺水山区,人畜用水特别困难。为了解决人畜用水的矛盾,这些村落的人们自汉代起就通过协商制定了“四社五村”的治水措施。“四社五村”的顺序是由它们的地理位置、运河和道路的长度、用水的天数决定的。其中,空见村因进入四社较晚,被称为“四社五村”。这五个村每年轮流负责为期一年的水量调度管理,为所属和挂靠的15个村近万人提供生活用水,并约定了水量调度管理办法,也叫“水书”。书中对“四社五村”的祭祀时间、祭祀用品、各社用水天数、送水时间、非法处置等都有详细规定。

千百年来,“四社五村”的人民都把水书视为人民至高无上的神圣法律,代代相传。据保存完好的清四社三月(1810年)公议《临水抄书》记载:“霍山之下,有两条古绿带,两条山谷,各有其源,流向峪口路口。虽然不能灌溉土地,但是可以生活所有的人。城中二、四社因龙王庙的建立而轮流祭祀。自汉晋唐宋以来,就有旧水案。”

根据“四社五村”用水书规定,每月用水天数分配为28日、洪洞14日、霍州14日,其余两天用于补给总堰或调节用水村。其中,丘迟学会8号;七号李社;王蛇第四;6号星狗社;空见村3号。同时,水书规定清明节是每年祭祀的日子。清明节前一天,鸡毛信的传递拉开了“四社五村”祭祀活动的序幕。收到信后,无论天气如何,每个俱乐部领导人都必须按时参加祭祀活动,不能有任何差错。祭祀活动分为大祭祀和小祭祀。

前一天清明节举行小祭祀,清明节举行大祭祀。祭祀活动中,“四社五村”的社区长、副社区长、饮水机、村会计到主社区村吃祭祀饭,拜龙王,宣读用水条例,巡查水渠,分沟分水,交接账目,商定预算,对各村来年用水作出详细安排。

“四社五村”治水方式是中国唯一的,它的存在和延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一是纯民间管理,没有官方介入;二是不用于田间灌溉,仅供人畜饮用;第三,它从下到上依次用水;四是涉及两县(市)三乡(镇)和跨县自治;第五,其水书在现实中的独立意义。

“四社五村”治水方法的发明和发展,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它是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来自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的水利专家。纷纷前来考察,尤其是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朗克里博士与北京师范大学董小平教授合著的《无灌溉之治》一书,高度评价“四社五村”治水方法是“一种令人惊叹的方法,是中国人民淳朴、善良、友好、文明的真实体现”。中央电视台和山西电视台曾多次来这里制作专题节目。这种用水系统在2009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霍州人自古重视教育,崇尚文化,作家学者层出不穷。据《霍州志》记载,金元至明清,霍州共有进士11人,举人87人,进贡学生435人,外地官员332人。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霍州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春秋时期,霍州人被提拔为晋国大夫,忠厚正直。使出宋国,被楚王所擒。杨洁大义凛然,忠诚不屈,视死如归,矢志不渝。就连楚庄王也感到惊讶。还有霍国领袖霍舒、唐代著名人物高士廉、宋代著名人物高、杜庄大户杜世万等。他们都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重,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个人利益。这种舍己为人的优良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霍州成千上万的青壮年报名参军,满腔热情奔赴战场杀敌。

当今散文大家梁衡著有《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以及散文集、新闻理论文集。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河处》等作品入选中学课本。近年来,他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官德研究和生态文化建设,创作了《官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读本》和《秋风桐槐说项羽》《树殇、树香与树缘》等力作。现在,由霍州市文联主办的《霍山》季刊又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文艺大军,他们写出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随笔、曲艺,继承和丰富着霍州的灿烂文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902.html
上一篇大同善化寺
下一篇 南侨机工谢宾元的报国之路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