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晋源“崔氏八杰”

晋源“崔氏八杰”

王秉福太原县城(今晋源区晋源办事处)坐落于晋阳大地已有600余年。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贾商云集,人杰地灵。隋唐时出过太原公子李世民、著名诗人白居易,明朝时出过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王琼。到了晚清,尤其是民国年间,县城南街崔氏家族名…

太原郡(今晋源区晋源办事处)设在晋阳地已有600多年。它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贾尚韵,人杰地灵。太原公子李世民、著名诗人白居易生于隋唐,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王琼生于明代。清末,尤其是民国时期,县城南街的崔氏家族声名鹊起,尤其是在商界。“宝聚泰”是崔氏在太原县内外最著名的品牌。主要经营油、酒、米粉、杂货,都是自己生产加工销售。此外,县内外还有银银行宝新、烧酒店宝聚成、烛胰粉店宝聚公、花店宝兴永、鞋店福和成、粮店聚全永(与他人合伙)。县城西门、南门外,也有车马大店。不到两华里的一条南街上,崔氏家族的店铺、住宅、加工厂、作坊,共有近百间房屋。这一尺度足以说明崔氏家族在太原商界的分量和地位。

崔氏历史悠久。周公年间,姜氏以崔地为姓。明代,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崔氏一伙人在祖师崔的带领下来到太原县,在县城南街的仓库前安顿下来。从明朝开始,崔氏家族就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严格的家教,勤奋的学习,真诚的生活,负责任的工作,造就了崔氏家族人才的出现。一百多年来,各类人才层出不穷。他们或在商界、学术界,或活跃在政界、军界。他们表现出勤劳、真诚、善良、助人为乐、不畏强暴、勇于进取、浩然正气、为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精神,受到村民们的尊敬。这一时期,崔氏家族人才辈出:崔泰昌、崔、崔玉虎、崔若芝、崔、崔若仪、崔、崔若曦。这八个人性格突出,能力超群,助人为乐,助人为乐,被金元称为“崔氏八杰”。崔畅并不懒于行善。

崔泰昌,字子安,号眉翁,生于1820年。其幼年丧父,十几岁时,便挑起了持家重担。他为人朴实,待人慈惠,对寡母十分孝顺,对邻里经常帮助,对大事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崔泰昌,字子安,号翁梅,生于1820年。他年轻时就失去了父亲,十几岁就承担起了家务的重担。他朴实,对人和善,对寡母非常孝顺,对邻居总是乐于助人,在重大问题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光绪初年,山西大旱,灾情惨烈。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朝廷奏报,“山西大旱……千里光秃秃的土地,饥民多达五六百万,树皮草根皆可食用者,俱皆耗尽。而那些挖观音泥充饥的人,会苟延残喘一阵子,不出几天,泥巴就会强大到胃破肠烂,同归于尽。”到1877年(大旱第三年),山西到处都是人吃人。有人吃死人,有人吃活人,有人吃老婆孩子。整个省成了人间地狱。

清廷为了缓和矛盾,批准山西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为了使赈灾井然有序,朝廷要求各地要推举德才兼备的绅士出来帮助官府救济灾民。泰昌先生受命于危难之中,挺身于紧急关头。他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心,毅然接受县府救濟机关聘请,在自己还食不裹腹的情况下,担当起了救济灾民的重任。在救灾的日子里,他日夜操劳,不辞辛苦,有时数日都不着家。每次放粮,他总是饿着肚子亲自检查、监督始终。夫人见他疲惫不堪,劝他辞掉公务。他却说:“眼看着乡亲们饿死街头,我怎能忍心不管不顾!”清廷为了缓和矛盾,批准山西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为了使救灾有条不紊,朝廷要求各地推荐德才兼备的君子帮助朝廷救济灾民。太常先生临危受命,临危不惧。怀着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他毅然接受了县政府救济机构的聘用,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承担起救济灾民的重任。在救灾的日子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几天都不回家。每次放入食物,他总是空腹检查监督自己。看到他筋疲力尽,妻子劝他辞掉公职。他说:“我怎么忍心无视饿死街头的村民!”

当时北方几个省都遭受旱灾,山西最严重,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再加上百姓生活贫困,盗贼争食,有时从南方运来的粮食不能按时到达,还得派人一路督促保护。

村民天天饿着肚子,拖着生病的人在街上排队,救济粮却迟迟不到。太先生见此情景,决定冒着风雪,带人去催护粮食。天亮之前,太常先生带着十几个人离开了县城。当时北风刮得很大,天空下着大雪,田野一片迷茫。太先生冒着风雪,经过两天两夜,来到泰安粮店,连夜将粮食穿越雪地运回。这次运粮非同一般,功德无量。及时挽救了一批面临死亡的村民。当时的泰昌先生已经60多岁了,但为了村民的生存,他竭尽全力。运粮回来,路上又冷又饿,在床上躺了十多天才缓过来。然而名声与日俱增。光绪年间大旱后,为表彰泰昌先生的功绩,陕西巡抚曾国荃给泰昌先生送去了“行善不偷懒”的匾额。

太常先生不仅乐善好施,而且非常重视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光绪十九年(1893年),太原县南关龙天寺在原址重建,太常先生被任命为经理,全面负责整个工程。当时他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但面对人民的重托,他信念坚定,孜孜不倦,为之努力。从资金筹集到设计规划,从工程材料到施工队伍,都是拼尽了全力。从工程开始到完工,他总是日夜坚守在工地上。在规划设计和施工方面,他要求从瓜拱星居中、拔箱拱、万拱、十八斗等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而且不应该随意销毁。龙天寺建成后,专家称该架有宋辽遗风。正殿建在三尺高的平台上,符合史书记载的“尧得天下,堂高三尺”的形制。从建筑风格上看,具有“清式建筑规则”的特点。

正殿的壁画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精彩的构图和画法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一幅《星云雨图》体现了天地的和谐,体现了民间对龙天的崇敬和祈祷。龙宫作为民间龙舟节的场所,是每年龙灯舞和铁棒举的起点和终点。龙天寺和社火早就融为一体了。龙天寺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化遗产。崔泰昌先生为太原县挽救了一座不朽的建筑。

晚年,泰先生与南街学者王雍先生集资,修缮了书院。清宣彤元年(1909年),泰昌先生逝世,享年89岁。崔极其聪明。

崔,前青秀才子,排行老二,人称二先生。崔先生精明能干,善于管理。在六兄弟中,虽然排名第二,但崔氏所有的生意和家族事务都由他们决定。因为二先生聪明、聪明、老实,村民们有什么纠纷都愿意找二先生解决。因此,人们称之为“无官帽子的县长”。

民国初年,一些洋煤车皮过了城,到了南关,只听有人喊:“不好了,猪被大车轧死了!”当汽车刹车时,我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车轮下。突发事件使司机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我听到一声冷笑,一个尖嘴猴脸,嘴里叼着水烟袋的男人走了出来。那人用奇怪的声音说:“师傅,不要慌。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这头猪在秋天至少吃掉了300磅肉。如果是母猪,还能生一窝小猪,一窝12头猪1头小猪至少卖30块。这取决于你。车马煤要不要留下,还是自己掏钱?”

司机一听,知道遇到了恶人,赶紧低头求饶,那人却不依不饶。旁观者认为这是敲诈,但没有人敢说一句公道话。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把路堵住了?”随着声音,一个威风凛凛的中年人走近人群。当人们看到它时,他们会自动闪出一条路。新人是崔二先生。人们向第二位先生解释了整个故事。二君子听后微微一笑,对马车夫喊道:“你这个车夫,你真无知,怎么能把马车开进猪圈里去呢?”

我盯着车,然后哭丧着脸说:“爸爸,我的车是沿路的,我怎么敢开进别人的猪圈?”二先生听了这话,沉下脸来,对尖嘴腮猴说:“师兄,这是你的错。家里有一只小猪。它不被关在围栏里怎么会跑到街上?官道本来是要开走的。就算你运气好没把人家车翻了,成何体统!”

第二位先生说:“你走吧,这个时候我来处理。”说话尖酸的人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敢为自己辩解。二君子从身上掏出一个银元扔了过去:“别做错事,再去买头猪。”那个说话尖刻的人低头致谢。每个人都称赞尔先生聪明正直。

“宝具台”是县城南街崔氏的大名。每天都有巨量的货物进出,工作非常繁忙。店家崔二先生经营的很好,有条不紊。王先生在经营的同时,非常重视从各种渠道收集经营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来指导经营。

有一年,二先生早上起来,去西门外的羊市场溜达。不经意间,北路羊商得知今年陕北粮食收成不佳,粮价可能上涨。他想,今年,山西南部粮食大丰收,但山西北部却缺粮。这个消息,晋中晋南县关于字号的事不得而知,如果能买到晋南粮,再卖给晋北,就赚大了。想到这里,他决定立即返回字号征集巨款,南下买菜。二先生买断了晋中几个县的粮食,转到汾阳。汾阳的粮商见二爷连日奔波,衣衫不整,以貌取人。当2先生问起粮食的价格时,他不想搭理。二先生见此,大怒,出去宣布汾阳的粮店全部买断,当场兑现,唯独这一家不理二先生。汾粮店不知道二先生是谁,但经过打听,知道他是太原县名品“宝聚泰”的店主兼掌柜。本来不想搭理二先生的名字。听说得罪了太原郡的崔二先生,连忙摆下酒席做礼物。然而,尔先生已经去了津南。谷物商人责怪自己失去了一生一次的交易机会。

很快,塞尔维亚外部传来消息,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然而,各县的粮食库存都被崔二先生用现金买走了。这时候二先生转手卖出,大赚了一笔。从那时起,所有县的企业都钦佩尔先生的智慧和勇气,并警告这些家伙永远不要以貌取人。崔胡艺真江湖

崔玉虎,前清武举,排行第三,人称三先生。崔虎从小就是一个外星人的老师。从拳术、八卦、形意、太极,他无所不知。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尤其是大刀舞。三先生用的大刀是锻铁打造的,重80多斤。跳舞的时候,风无处不在,呼呼作响。他练的刀法叫“斩将夺关七十二式”。据说是三国关羽创造的。三先生舞大刀,气不发,面不改色。每次练完后,用杵把大刀柄放在地上,插入半尺以上。晚上,吴先生把大刀架在门后,当顶门棍用。

三中五举先生之后,父亲在家里办了一个大酒席,招待客人。中央衙门的执事,当地的达官贵人,绅士,所有店铺的老板和店主,邻居都来庆祝。

崔氏酒厂酿造的酒在太原县很有名。附近十里八乡卖的酒都来自崔氏酒厂。七月的一个深夜,几个小偷翻墙进入了酿酒厂。偷了两筐酒后,因为墙太高翻不出去,就试图开门偷酒。当他们来到大门口时,看到大门后面立着一把大刀,灯笼闪着寒光。盗贼见了大惊,以为被吴先生发现,怕走晚了丢了性命。所以他戒了酒,跑了。

有一次,崔玉虎先生去一个外国村庄看戏。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天气炎热,一个老大爷挑了一担金杏,在剧场里叫卖。霍金的喊声吸引了几个半信半疑的年轻人。一边白吃大杏子,还时不时骂长辈。看到这些人都不是好人,长辈们敢怒而不敢言。看到这些,三先生感到很生气。他吼道:“白吃人家的杏儿,你想干什么?”“狗咬老鼠,老子吃他的杏儿,关你屁事?”一个年轻人一边骂着吴先生,一边攻击他,嘴里还叼着杏儿。三先生大怒,一把抓住那人的手腕就扔。这个年轻人尖叫着被扔出十英尺远。我不能举起我的胳膊。其他几个人看着它,想走开。“站住!赶紧给老头道歉,赔杏子钱。否则,他将是你的命运。”三先生说:“一只脚重重地踩在旁边的一块石头上,石头一下子断成了两截。”那些流氓很快给了杏儿钱,然后沮丧地离开了。

看到吴老师的真功夫,剧场里的人都惊呆了。人们不再去剧院,聚集在吴先生周围。吴先生抱拳微笑,走出剧院。后来人们才知道,踩在碎石上的人是太原县的武术家崔三先生。

一年秋天,一支镖队护送观音从晋南到太原。那时候,人们举步维艰,小偷遍地,道路极其崎岖。一路上,政府都接到总督的指示,要确保官银的安全。如果观音在郡里出事,县令就要被撤职下狱。太原郡的任务是从徐沟郡接镖,然后安全护送到太原府。

太原县令不敢怠慢,亲自到请三先生保护镖。三先生见父母亲自诚意邀请,难以反驳,便答应了。第二天,吴先生命令队伍出发。去徐沟县办理交接手续,在回太原的路上坐了押运车。三先生早就听说,从徐沟到太原,最不稳最不安全的地面是小河一带。这里地广人稀,秋天庄稼长势茂盛,沿河芦苇一望无际,是豪强出没之地。

护送队伍一出徐沟城,吴先生就让两个旅行者手里拿着大刀走到前面。他骑着一匹母马跟在后面。到了小河附近,突然从农田里闪出几十个人,拦住了镖车。当下一人叫道:“你等着大家,留下镖银,速速撤退,否则,别怪我们无情。”三先生跳下马,走到前面,握拳道:“朋友,夏太源县南街的崔玉虎,今天是县政府的命令,要保护这个镖。不允许冒犯。请给我点面子,让我等,交个朋友。日后若有朋友遇到困难,即使来太原县南街见我,崔也必相助。”

那人一听崔玉虎站在面前,便挥拳答道:“是太原郡的崔三先生。我听说过三先生的风度和武功,我很反感。请快点离开,三先生。等你有空了,也许可以去你家要杯茶!”三先生笑着说:“那一定要好好待你。”那人一点头,“吴老师说再见。”他一挥手,带领几十个人回到农田。三先生在一辆护卫车的护送下顺利到达太原府。回到太原郡后,知府将设宴款待崔三先生。三公寿先生大步离开了县衙。

如果崔志大义凛然报国。

崔若石,又名崔世雄,生于1914年。早年就读于太原洪铎高级中学,师从乔家山。在燕京大学学习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回到太原。每个人都对国家危机负有责任。热血青年不能无动于衷。于是在太原柳巷,崔若石和他的堂弟张振勇(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成立了地下联络站,秘密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他们组织带领青年学生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破坏通讯设备,护送青年学生上前线。1939年,联络站被日本侵略者发现,他的堂弟张振勇去了延安,而崔若芝去了重庆。到达重庆后,崔若石加入了军事系统,并被派往SACO兰州训练班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12战区的婺源调查队。工作期间,崔若石多次支持、掩护革命党人、民主人士迁往延安。

1940年,父亲去世时,崔若石已经担任了国民党国防部驻热沙依军事督察。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回山西。若石回晋,被阎锡山看重。严派人到太原机场迎接崔若石,并护送他回到太原县南街的家中。同时派出第九宪兵支队进行保护。

父亲崔玉姬的葬礼非常隆重。灵堂前摆放着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和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孙兰凤的挽联和花圈。太原县政府的救援负责人张二山向长官献祭,县长王根生亲自出席。在葬礼上,纸装订,花横幅,更夫唱歌,道教鬼魂,十二个雕像,仪式仪式和风吹的队伍足足有一英里长。巨大的,轰动的太原县。

抗战胜利后,崔若石担任国民党中校热察绥蒙联络官,随着国民党12个战区的转移,从河套转战呼和浩特(绥远)、张家口、北平等地。到北平后,崔被任命为第二军分区上校副主任。1948年,国防部任命崔若石为少将专员,随后赴瑞卡苏监督战事。如果崔志看到国民党已经失势,以此为借口拒绝就职。

在北京和平起义之前,崔若石本来可以去台湾省或者西进,但是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着眼大局,知道国民党在搞阴谋诡计。现在远离大陆和亲人,逃到台湾省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十年前,我和我的堂兄张振勇在一起,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们是同学和亲戚。他们接受了共产党八路军领导抗日救国的正确原则和理论。然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张振勇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高级官员。他忠于党和国家,追随江主席,成为两路车,战场上的死敌。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已经解放,现在已经有几个省主席相继投降。去哪里?只有报效祖国,走向光明,才是唯一的选择。之后,崔若石积极联系共产党代表,参加了1949年2月9日北平和平起义,在起义书上签了名,参加了北京军管会的政治活动,来到了人民的身边。

中国成立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崔若石被国民党军事特务囚禁。1951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崔若志是军事战犯,作为反革命被镇压。当时,家人在演艺圈认领了尸体。于是崔若芝之死成了一个永久的历史谜。

1984年12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再审判决:一是撤销1951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管会军法处对崔若志的死刑判决;第二,崔若石的作乱变节政策不应以历史罪追究。198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重新颁发了起义者证书。从此崔若石就是一个叛变起义的爱国将领,崔氏家族又多了一个身份复杂的传奇爱国将领。崔教书育人。

崔(1908-1985),本名青岚,号福寿。崔失去了双亲,她靠哥哥若正的律师收入供她上学。193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电气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担任太原县第一任高级小学教师。支教期间,他和彭大鹏带领学生参加锡盟会组织的抗日剧社宣传等活动。为此,他被日本宪兵逮捕,关押在庆元县并遭受酷刑。后来日寇没有证据,崔又是当地名人,只好放了他。1936年,崔被任命为晋西北制造厂设计部见习工程师。由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许多人丧生,然后他随工厂搬到了临汾。1938年,他回到老家做生意。

崔若嵘憎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鼓励支持送堂弟参加了抗日工作。侄子崔则谦是大哥唯一的儿子,父母早亡以后,便由崔若嵘抚养成人。则谦乳名会中,毕业于西北联大历史系,曾在西安私立西南中学任历史老师。有人曾评价:则谦才高八斗,父子皆博学鸿儒,子如其父,刚正不阿,因不满胡宗南暴政,暗助地下党及爱国学生,1947年,崔则谦被胡宗南押至陕西汉中,秘密杀害。据晋祠86岁的郭云先生讲:崔则谦是他的姐夫,他从小经常来太原县城玩,受过姐夫家的不少帮助。记得姐夫在西安从事地下党活动时化名叫尔光。前几年,他还到西安专门去烈士陵园找姐夫的墓碑,然正遇陵园封闭维修,最后他通过查找咨询,找到了崔则谦烈士的生平介绍。崔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鼓励表妹参加抗日工作。侄子崔泽谦是大哥的独子。父母早亡后,他由崔抚养。他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曾在Xi安私立西南中学担任历史教师。有人曾评价:泽谦人很有才华,他的父子俩有学问有学问,他的儿子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因为不满胡宗南的暴政,他暗中帮助地下党和爱国学生。1947年,崔泽谦被胡宗南带到陕西汉中,秘密杀害。据86岁的晋祠郭云先生说,崔泽谦是他的妹夫。他从小就经常去太原县,得到了姐夫家的很多帮助。我记得我姐夫在Xi安搞地下党活动的时候,把名字改成了二光。几年前,他去Xi安寻找他姐夫的墓碑,但是墓地因为维修关闭了。最后,他通过查阅找到了崔泽谦烈士的生平介绍。

崔在太原县新民第二小学当老师时,和焦菊明等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反抗奴化教育,给学生讲“苏武牧羊”和“宋正琦”,鼓励学生有气节,热爱祖国。还为学生出版过抗日教材,如《小人国》。《小人国》中包含“小人国的一切都是渺小的。我告诉你的时候不要笑。只要买一尺布,就能做四五套衣服……”从而讽刺日本侵略者,发泄民族怨恨。学生们得到了消息,他们欣喜若狂地阅读起来。抗战胜利后,崔被任命为城关中心小学的老师和校长。1946年,阎锡山推行“兵农合一”政策,抓了不少青年当兵。这时,崔是太原简易师范学校的教学主任。为了拯救青年,他想尽办法扩大招生人数,最大限度地保护青年。今年简老师招了500名初中生,次年又招了400名。最大程度上保护了一批年轻人不被抓去当兵。

解放前夕,阎锡山誓保太原,迫使简师学生在太原集合。师生们到达太原后,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御寒。当时守城士兵士气低落,很多下级军官都想自己留下来。崔通过疏通与这些下级军官的关系,带领师生分批越过封锁线,安全返回太原县。为保护师生免受战祸做出巨大贡献。

崔在简师专任职期间,建立了“苦学生制度”,使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想尽办法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避免了辍学的厄运。崔1948年任晋祠完全小学校长,1950年任太原县人大副主席,1951年任太原县秘书长,1952年任太原市第六区副区长。他在担任副区长期间,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经常徒步爬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带领群众在山区兴修水利,修沟渠筑坝,深受山区群众的好评。1953年,崔被任命为太原救济分局教育科长。为了帮助失去双脚的年轻人,他开办了纺织、制鞋等工厂,使他们有了一技之长,重返新的人生岗位。1955年后任太原市流沙坡小学、新城街小学、桥东街小学校长。1962年因眼疾退役,1985年去世,享年78岁。崔一生性情忠厚,不畏权贵,任劳任怨,从教26年,学生数以千计。所到之处,他都关心学生成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做好事、实事。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是一位为人民所称道的公仆。他去世后,学生们的臂章和对联挂满了大院,送别的人群络绎不绝,送葬的队伍挤满了街道。

如果崔屹致力于人民。

崔若名陈顺,生于1928年7月17日。其父崔禹锡是清末秀才。崔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入学后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他心胸开阔,诚实勤奋。十八岁那年,他被街民推选为南街街长。

上任之初,正是插秧季节。插秧后如果不及时浇水,秧苗会枯死。此时正值多年不遇的大旱。当晋祠水遇到干旱时,水流本身就减少了。此外,每个村庄的农田都需要水,分配到南街的水经常被其他村庄切断,因此很难流入南街的田地。崔若见之,在南街组织了几十个英雄。在他的领导下,他日夜守护着运河。别的村欺负他小还派人来偷水。这时他下令,如果偷水贼再阻止他偷水,就把他带回南街,交给县政府处理。如果他出了什么事,他会负全责。因为他认真负责,敢于担当,保证苗木及时用水,受到了南街人民的称赞。

1948年,太原县刚刚解放,崔若峣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联合四道街,组织群众,为解放太原运送物资,受到县政府的表彰。1950年,经民主推选,崔若峣被选为太原县第一届人民代表。1951年,上级调崔若峣到交通厅工作,后又调山西高级法院和省政法干部学校工作。1948年,太原县刚刚解放。崔若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团结四道街,组织群众为解放太原运送物资,受到县政府表彰。1950年,崔若训通过民主选举当选为太原县第一任人民代表。1951年,崔若愚被上级调到交通厅,后又调到山西高院和省政法干部学校。

1962年,崔若禅响应国家号召,随省政府支农工作队随家人回到家乡晋源。当时南街的水稻产量连年停滞,有时还会减产。除了上缴公粮,人均口粮处于无保障的境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崔若禅提出了依靠科学种田,引进优良品种,争取丰收的意见。50多年前,提出科学种田,改良品种,并不容易。崔若不厌其烦地给南街领导班子讲品种改良和科学种田的重要性,使他们接受了他的建议。1962年冬天,天气极寒,人们吃不下饭。崔若曾去天津农科院咨询专家,订购优良品种,忍受寒风饥饿。

第二年春天,崔若愚把订购的“真和田”、“天津二号”、“杜兰花生”等品种收回,试种在试验田里。那一年,她获得了大丰收。然后进行大面积种植,保证水稻的稳产高产。周围的村子看到南街水稻大丰收,都来南街交换稻种。南街村的优良水稻品种已在晋源地区推广,并获得丰收。南街被太原市评为先进集体。

社员的口粮保证了,但兜里没有钱,生活水平还很低。崔若峣利用多年在外工作的经验和人脉,利用采购员的职业,经过深思,向村领导提出在发展农业,以粮为纲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副业,在增加集体收入上做文章、下苦功。他的建议被采纳,他又不辞劳苦,远赴东北采购打草绳、草包机、大力发展稻草加工业。原来的稻草半分不值,是队里打完稻谷之后的丢弃物。购回打草绳、草包机后,村里成立了打草绳、草包加工厂,稻草成为重要的原料。进入冬季农闲时,家家户户都是搓草绳。崔若峣经常步行几十里,自带干粮,在太原市内所用草绳和草帘子的单位奔走联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南街村民搓的草绳和草帘子,经崔若峣推荐,进入太钢、太铁等大型企业使用,使得集体和村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日常生活。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里,南街村民得以平安渡过灾荒。崔若峣功不可没,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赖。之后南街村按片区分为五个自然小队,崔若峣分在第二小队担任会计和采购员。由于他处处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第二生产小队由一个基础较差的队成为一个经济较好的队,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631.html
上一篇数学家官员张敦仁
下一篇 新中国最年轻的女劳模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