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斯诺的首次陕北之行

斯诺的首次陕北之行

吕传彬1936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来到我国陕北苏区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参观访问。之后,斯诺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历史篇章——《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这部巨篇“像焰火一…

卢传斌

1936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设置的封锁,来到陕北苏区,进行了3个多月的访问。后来,斯诺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下了震惊世界的历史篇章——《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这部“像烟花一样升起空划破无边的暮色”的巨作,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所在地陕北,有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这一边,它像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

漂洋过海“寻找东方魅力”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西方人来说,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古国。1928年秋,刚刚从新闻学院毕业的22岁美国青年斯诺,怀着“寻找东方神韵”的好奇心,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上海,开始了他在大洋彼岸的生活。

当时中国革命失败后不久,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斯诺去陕北之前,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生活了8年。

斯诺曾任美国《米勒评论》的助理编辑兼代理主编,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纽约太阳报》和《每日先驱报》驻伦敦特约记者。他在沪杭、沪宁、津浦、京沈、沈哈、京绥等铁路干线沿线的一些主要城市和省份进行了采访。他仔细考察了外国租界、水旱灾区、军阀地主、贫苦百姓,采访了上海“一二·二八”抗战和热河抗战,报道了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的英勇斗争。在这些采访活动中,斯诺感触最深的是1929年6月的内蒙古干旱地区萨拉齐之行。在那里,千里光秃秃的土地,到处都是饥饿,他亲眼目睹了灾区儿童、妇女、青年和老人挣扎在饥饿和死亡边缘的悲惨处境。他用沉重的笔触写道:“我目睹了成千上万的儿童死于饥荒。饥荒吞噬了500多万人的生命。这是我人生的觉醒点。这种悲惨的情形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战争、贫困、暴力和革命中最令人震惊的一幕。”这次采访给斯诺的思想感情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他对正在遭受巨大灾难的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无限的同情,并为寻找中国问题的正确答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这一刻,斯诺认识了现代中国的两位伟人——鲁迅和宋庆龄。他们多次见面,促膝谈心,经常通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鲁迅和宋庆龄的鼓励和引导下,斯诺看到了未来中国的新曙光。斯诺说:“鲁迅是教我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宋庆龄的教育消除了我的一些无知,使我认识到中国人民完全可以改造自己的国家,迅速提高自己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他们的帮助下,斯诺了解了国民党的历史,以及蒋介石如何背弃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导致国家分裂,使他认识到中国需要一场血与火的革命。通过他们,斯诺结交了一批左翼进步人士和民主斗士,这使他对中国问题的探索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

1933年,斯诺来到北平的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人道主义的中文名字——施乐,意为“给予慈善”。很喜欢这个名字,特地到前门大街义昌张店选了一尊大腹便便的弥勒佛铜像的印章,用李体汉字刻了“施乐”二字,以后在很多场合都用这个名字。他在燕达大学讲课时学习中文,并很快与许多中国学生交了朋友。1935年“一二·二九”运动爆发时,斯诺联系了几个国家的记者到现场采访。他冒着冬天的严寒走在学生中间,采访摄影记者,拿着刀和枪与警察争论:学生上街游行,是为了不被亡国奴。你是中国人,那你为什么打他们?斯诺还及时向大洋彼岸的《纽约太阳报》发送了关于爱国学生救国运动的详细长篇报道,以博取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使蒋介石的国民党成为悲观、停滞和镇压的象征,驱使许多爱国青年男女走向红旗,作为中国最后的希望。仅半年后,斯诺来到“红旗作为中国最后的希望”寻求历史的真相。

陕北之行爆出了头条新闻。

斯诺的陕北之行是在宋庆龄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实现的。1936年春,他专程从北平来到上海,请求宋庆龄的帮助。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已经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革命形势出现了转机。中国共产党将肩负起民族的希望,开创抗日斗争的新局面。为了打破国民党长达九年的新闻封锁,向国内外宣传其纲领和政治主张,中共中央决定欢迎并协助西方记者视察苏区。在与党内取得联系后,宋庆龄推荐了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斯诺,作为第一位访问陕北的西方记者。

临行前,宋庆龄与党的地下工作者董建武特别商定了他们在Xi安会面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宋庆龄送给半张五镑钞票,作为与董的“联名信”。斯诺的行装极其简单:一个小皮箱里,有一封地下党组织用隐墨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两台照相机,24部胶卷,药品,足够的笔记本和一条毛毯。在离开的前一天,他在给美国出版商的信中写道:“我真的要去红色中国,在那里我会见到毛泽东。如果我能有所突破,那将是头号新闻。”

来自斯诺北平。和他一起去陕北的年轻美国医生马从上海出发。他们在陇海线的火车上相遇,一起到达Xi安,并与董建武联系上。经过中央政治局警卫局局长邓发和柳丁的精心安排,他们几经换防,几天后到达苏区前敌指挥部安塞县白家坪。当那里的游击队员正要围上来质问他时,迎面走来一个留着大黑胡子、神态英气、眼睛亮亮的男人,用英语礼貌地跟他打招呼:“你好,你找谁?”当斯诺得知迎接他的是红军领袖周恩来时,他高兴极了。

周恩来对斯诺说:“我收到一份报告,说你是一名可靠的记者,对中国人民很友好。对我们来说,你不是共产党员并不重要。无论看到什么,都可以举报。我们将给予你们视察苏区的一切帮助。”周恩来为斯诺安排了住宿,并为他起草了92天的行程。在明亮的灯光下,他们长谈至深夜。斯诺详细记录了周恩来的传奇经历,被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忠于一个理念和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所感动。根据的安排,第三天上午,和马乘车前往保安,陕北苏区的临时首府。

到了斯诺保安后,红军专门给他配了一匹马和一把自动步枪,给他一套棉布制服,并为他采访各界人士提供方便。在保安的日子里,经常可以看到头戴红星帽、身穿灰布制服的斯诺与红军指战员、老乡们亲切交谈,不时出现欢声笑语的场面。他采访了从红军前线指挥员到被称为“小鬼”的连队号手或小勤务兵,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采访中,斯诺问苏区人为什么这么敬业,然后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谈话,拍了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照片。

在广泛采访的基础上,斯诺紧紧抓住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采访具有典型意义、能在广度和深度上反映苏区本质的人和事。他采访了、彭、徐海东、林、徐特立等红军领导人和一些高级指挥员。

1936年7月16日,斯诺在一个有着摇曳烛光的简陋山洞里会见了毛泽东。过了十多个晚上,毛泽东派人邀请斯诺彻夜长谈。斯诺在纸上写下了一系列多年积累的问题,并要求毛泽东回答。毛泽东向他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和红军的英勇长征。斯诺的精辟论述被逐字记录下来。在采访毛泽东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毛泽东不愿意谈论他的生活。因此,斯诺想尽一切办法说服毛泽东。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比在其他问题上提供的信息更重要”。他对毛泽东说:“看了你说的话,每个人都想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除此之外,你也应该纠正一些流行的谣言。”“让中国人民和外国人民知道你是谁,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你的工作,这将是有益的。”正是斯诺努力采访毛泽东等领导人,并作出生动的报道,才使《西行漫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斯诺是一名忠于事实、作风严谨的记者。当他采访毛泽东时,谈话经常跳跃,有时会导致各种补充叙述,这给整理记录带来了困难。斯诺耐心地重新整理,然后交给译者吴良平,吴良平请他将所有草稿翻译成中文,供毛泽东审阅。经过毛泽东的修改、调整、扩充或压缩,他和吴良平将手稿翻译成英文。完成后会翻译成中文。请毛泽东再审阅一遍,然后拿出第二次修改稿。几经反复,终于翻译成了英文。斯诺说,“因为如此仔细,我认为报告中的错误很少。”斯诺的严谨态度是一贯的。对于一些重大事实,斯诺在报道之前必须毫无疑问地加以证实。

通过采访和他的所见所闻,斯诺认为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都是立足于这片黄土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他们有着普通人的仪态、音容笑貌,也有着普通人所没有的经验、知识、意志、热情和奉献。他认为毛泽东是一位精通古中国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和一位有才华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在多次交谈中,毛泽东非凡的精力和无私的工作精神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当他们谈到凌晨两点时,毛泽东仍然不累。当斯诺在思考和记录时,毛泽东在来回踱步,坐下,躺下,靠在桌子上看一叠报告,继续思考和工作。人们认为毛泽东等人是扎根于人民群众并深受人民爱戴的领导人。“毛泽东的生活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丰富横截面,是理解中国国内趋势的重要指南。”

或许是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又或许是记者的特殊敏感,斯诺在洞前拍下了一张毛泽东戴着红色五角星和八角形红军帽的历史性照片。照片中的毛泽东眉宇间充满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张照片最早发表在1936年11月14日的《米勒评论》上,后来大量发行。斯诺夫人认为这张照片“可能是摄影史上印得最多的照片”在中国,这张照片已经被人民喜爱了70多年。

斯诺的陕北之行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从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苏维埃运动的历史,以及工农红军的光辉业绩和英勇斗争。他清晰地勾勒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红军成长发展的轮廓。特别是他认为红军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一次色彩斑斓、可歌可泣的远征,是近代史上无与伦比的远征,是军事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因此,斯诺认为,尽管红军条件艰苦,装备极差,但这支队伍历尽艰辛,具有战胜敌人的钢铁意志。他们是如此勇敢,以至于“视天下为己任”,是一支“神所不能征服”的“神奇队伍”。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斯诺感到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有天壤之别。许多社会丑恶现象在国民党统治区比比皆是,但在苏区却被根除了。“一颗红星在中国冉冉升起,红色苏区生机勃勃,热情洋溢,奉献精神,希望无限”。因此,“当红星出现在西北时,难怪千千成千上万的人起来欢迎它,并把它视为希望和自由的象征。”

对斯诺陕北之行的真实报道在国外引起了轰动。

不朽的杰作魅力永存。

斯诺从陕北回到北平后,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写了一篇30万字的报告文学《西行漫记》。这是斯诺一生中撰写和出版的11部著作中影响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部。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数万名外国人。他们办了几十家报纸杂志,大批西方记者四处奔波。各种“中国通”写了很多中国问题的专著。然而,虽然大家都声称在书中发现了中国的真谛,但事实上,没有人知道真谛是什么。只有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以真实详实的报道向世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现实性、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这无疑是对所有中国人和全世界人民的巨大鼓舞。所以这部大作一出,就广为流传。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首次出版后,几周内售出10多万册,一个月内又出了5版。1938年1月在美国出版后,立即成为关于远东的非虚构作品的畅销书。193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的新闻审查,该书中文版改名为《西行漫记》,几个月内出版了5版。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30多个中文版本。该书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希腊语、瑞典语、日语、蒙古语、哈萨克语、印地语、荷兰语、塞尔维亚语等10多个外文版本,翻译数量不多。

70多年来,这本书的魅力经久不衰,在全世界拥有数亿读者。有总统、总理、外交官、士兵、工人、农民、学生、教师和演员。读完这本书后,罗斯福总统会见了斯诺三次。很多国际友人都被这本书深深感染。白求恩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正在前进》。看完之后,你会和我有同感。”正因为如此,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走上了与中国人民终身友好的道路。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贡献了一切。

在中国,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的关键时刻,千百万青年从《红星照耀中国》中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汲取了无穷的力量。他们认为,埃德加·斯诺的名字与我们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到陕北去有关,与我们脱下长袍,拿起刀枪上抗日前线密不可分。

人们高度赞扬斯诺的陕北之行,“建立了本世纪一个新闻工作者独自完成的最伟大的功勋,这个功勋属于埃德加·斯诺”。

斯诺的第一次陕北之行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一直是中国人民最真诚的朋友。他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了杰出贡献。1972年2月,斯诺弥留之际,用一生的感情从心底喊出一句话:“我爱中国!”虽然斯诺已经去世22年了,但作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和先驱,埃德加·斯诺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9160.html
上一篇胡适怎样当大学校长(连载)
下一篇 陈寅恪誓志不做汉奸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