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韩复榘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韩复榘

康 鹏 王 琰出身书香门第颇有国学根底,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还是一名有勇有谋的猛将不少人误认为韩复榘是一个不识字的武夫,实际上韩复榘出身于书香门第,国学根底很深,不但擅长书法,文章写得也很有文采。韩复榘幼时入私塾随父亲读书达七八年之久,能诗善…

康王岩

出身书香门第,国学功底深厚,书法写得一手好字,骁勇善战。

很多人误以为韩福举是个不识字的武士。其实韩复菊出身书香门第,国学功底深厚。他不仅书法好,字也写得好。

韩福举年轻时上过私塾,跟着父亲学了七八年。他擅长诗歌和写作,尤其是书法。韩福举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在县衙里做“帖写手”。参军后得到冯玉祥的赏识,当上了秘书,这都归功于他的一手好字。韩福举参加了滦州起义。1937年,国民政府批准在北京西郊建立辛亥滦州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碑文《1911年滦州革命烈士插曲》由冯玉祥执笔,韩福举整理。

被国民政府派到山东工作一段时间的陆立志,1994年在《炎黄春秋》上写了一篇文章,谈他与韩复菊接触后的感受。他说,第一次见到韩福举的时候,“感觉世界误解了他。”他补充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根据他对人的各种态度,他的言论表达和他的态度,我认为韩是一个非凡的人。当时国民党的所谓‘儒将’中,还很难找到第二个。”

韩福举也是一个勇敢而足智多谋的战士。1925年11月,国军进攻天津。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韩福举率敢死队率先进入天津,升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天津警备司令。1928年,冯军12个师进攻豫南,韩福举被任命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他率部打败冯军,攻占北京南苑,成为第一支到达北京的北伐军,并成为全国瞩目的风云人物。所有的报纸都称赞他是“飞行将军”。

澄清官方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禁毒惠民。

韩复榘主政山东后,迅速改组省政府,提出了清官管理、彻底清乡、禁毒、普及教育四项施政计划。张绍棠、李树春、何思源是他的主要助手。

《汉赋居》规定,政府人员必须穿和士兵一样的布衣。一旦发现他们吸毒,轻则撤职,重则枪毙。

韩福举对贪官特别反感,于是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高级侦探小组,挑选高中毕业生作为小组成员,暗访各个部门和市县,定期直接秘密通报。发现贪污受贿的官员立即被逮捕,用军法处理,一些有贪污受贿行为的公安局长、县长经常被枪毙。

韩福举还为公务人员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时间,规定省政府机关每周要召开三次法庭会议:周一是总理纪念日,周三是鼓励会,周五是军训。韩福举依次与省委各局局长、成员发言,经常点名。没有点名的人将受到惩罚。

山东土匪情况严重。韩福举先后颁布了《守城剿匪办法》和各种剿匪奖惩办法。他亲自担任青香的监事和青香总局局长。抱犊崮南部(今枣庄)山区土匪猖獗,韩福举作为总司令亲临前线镇压。

流窜华北七省的土匪“刘黑七”,聚众万余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先是韩复举派兵镇压,收效甚微,改镇压为爱抚,将“刘黑七”部改编为山东卫戍。不到半年后,“刘黑七”不听他指挥,领兵进入河北继续当土匪。过了八仙,还挖了韩福举的祖坟来泄愤。两年后,“刘黑七”又到鲁西,韩福举亲自督手枪大队到泰安,坐镇指挥。

由于长期未能剿灭刘土匪,韩福举曾向南京政府递交辞呈,蒋介石多次挽留。在一次剿匪会议上,韩福举泪流满面地说:“我们到底要不要干?”受其感动,刘匪终于被歼灭。

1935年前后,山东大量土匪基本被消灭,山东一度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

山东原本就是烟草毒品横行的地方。日本以青岛和济南为基地,在山东卖了很多毒品。韩福举大力禁烟禁毒。对于鸦片成瘾者,韩复举的做法是“无非三件事”。他第一次抓到他们,就会挨打。第二次抓到他们,还是会挨打。如果他第三次抓到他们,他会二话不说被枪毙。毒贩不管卖多少毒品都会被枪毙。韩福举在山东杀了很多人。很多人说他杀人如麻。事实上,他杀的大多数人都是土匪和香烟贩子。

发展教育,实施“乡村建设计划”

韩复菊从河南省政府主席调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时,新的省政府班子基本是他从河南带来的原来的班子。只有教育局长何思远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密切,蒋介石在山东点名要他。起初,韩福举以为何思远是蒋介石的人,对他有戒心,态度很冷淡。

韩和何的第一次交锋,是因为省政府要削减教育经费。何思远气愤地见到韩福举,坚定地说,教育经费不会减少,以后每年都会增加。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事,这关系到年轻人的后代。如果主席要我做,那就这样;你不叫我干,我就走!”性格直爽的韩福举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起身对他说:“我绝不欠你教育经费。放心吧!”

不打不成交,但韩福举和何思远从此成了朋友。韩福举欣赏何思远的坦诚和魄力,而何思远发现“与韩福举相处容易,直击韩国有效。对他坦白,不要拐弯抹角。韩福举虽善杀人,但非阴险之人”。尽管如此,韩福举身边的人还是无法容忍何思远的存在,不得不把他挤出山东。省政府的几名成员会见了韩福举,并敦促将何思源免职。韩福举语重心长地说:“何思远是省政府里唯一一个山东人,又是读书人。我们不能允许他?不要越来越小,不然你会掉下去的!”

对于教育,韩复举总是让何思远去做,从来没有为教育部门安排过一个私人的人,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韩福举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非常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中国的“固有文化精神”。

韩复举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对学生实行严格的纪律制度,在各级学校设置训导主任和训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进行监控,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宣讲三民主义,抨击共产主义思想,灌输“礼义廉耻”、“忠孝仁和”等封建伦理思想。他积极倡导“尊孔读经”的文化复古运动。1931年,孔庙修复工作启动。1934年,南京政府将孔子诞辰定为国家纪念日。韩复举在济南主持召开孔子纪念大会,并在济南成立文化建设协会山东分会,任名誉秘书长。

韩复榘主政山东期间,非常重视教育。他曾说,“最近中国社会越来越差。最大的原因是教育不普及,一切都是未知数。”他把普及教育列为四大“政纲”之一,制定了《山东省各县儿童义务入学办法》,命令适龄儿童入学,不听劝告者受罚。韩复举统治山东七年来,不仅从未拖欠教育经费,教育经费还逐年增加。山东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韩复菊主政之初,全省只有13所初级中学和6所后师范学校。鼓励韩福举各区县办学,把教育质量作为考核县长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韩福举实行义务教育,就是在全省108个县办了2000多所短期小学,每年经费两三百万元,从1935年就开始办了。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国立青岛大学,次年更名为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叫国立大学。实际上大部分经费由山东省国库支付,每年拨款占高校总经费来源的60%。韩福举还下令省县政府每年拨款数十万元,通过公共教育中心开展社会教育。1931年,韩福举任命董怀为馆长,加强了公共教育事业。《汉赋居》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针对“乡村教育落后,乡村破产”的情况,特别强调乡村教育,使之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双轨进行。

韩复举上台后,主张扩建山东省立图书馆大型藏书楼,多次拨款修缮戴庙、灵岩寺、夫子庙等古建筑,并下令征集流散民间文物。1930年10月,他与南京中央研究院协商,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山东古迹进行发掘和研究。

韩福举热爱武术。1932年8月,他发起建立山东武术博物馆,他任馆长,并下令各基层县市设立分馆。除了重视军队和公务员的体育锻炼外,他还大力提倡发展群众体育。

韩复菊非常关心京剧的发展,专门成立了山东省实验剧院。剧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至少初中毕业。许多著名的中国剧作家都来自这个剧院。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家政局的变化,韩复榘也开始允许一些进步的文化活动在山东进行。山东省实验剧院恢复后不久,就上演了一些爱国剧目,如《鸦片战争》,王伯声导演的《岳飞》,洪深导演的《赵》等。这些戏剧充满了民族爱国主义和进步的思想倾向。韩福举还重视地方志的编纂,下令各郡都要编纂地方志。

韩复榘在山东的另一项功绩是,他大力支持并执行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计划”。

听了北大教授和“中国乡村建设学派”创始人梁漱溟的讲座,韩复举对他的道德知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在山东全力支持和推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计划”,旨在推动政治和行政改革。

韩复举说:“中国乱到这个地步,必须从乡村整顿开始。他还说:“我知识贫乏,但有知识的是乡村建设研究所。因为是集合有知识能力的知识分子来帮助农村,一面(面)培养农民的知识,一面(面)组织农村。有组织才有力量。"

他还说:“军队需要整理。如果不整理,迟早会崩溃;政治也要改革,不改革早晚会毁了。”他呼吁:“我不会改革,请梁先生帮我们改革!”韩福举对梁漱溟非常敬重,当面称他为“梁先生”。梁漱溟的建议大部分被韩复菊采纳。梁漱溟也直言:“我们的经费主要靠中国的地方政府。他在河南靠冯玉祥,在山东靠韩福举。”

起初,邹平、菏泽、济宁三县被定为汉赋局乡村建设实验区。后来又扩展到两个特殊地区(菏泽和济宁),共19个县。所有专员、县长和安全指挥官都是由“乡村建设”任命的。“乡村建设研究所”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当时人们称之为“第二省政府”。

梁漱溟提倡乡村建设是出于一个学者的理想主义。韩福举不仅完全理解,还为他的社会改革实践指定了19个县,并将地方军政大权交给了他。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韩福举作为一个地方军阀,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真是难得。

1938年,韩福举被蒋介石困在开封后,蒋介石以拉客罪传唤山东教育厅厅长何思远。他问:“韩福举欠你多少教育费?”韩福举是怎么卖鸦片的?忠厚老实的何思远一个人落井下石也不肯打,实事求是地回答说:“韩福举从来没有欠过教育的钱,也没有卖过鸦片。”

组织受害者拦截火车,不改叛逆英雄本色。

1933年至1935年,黄河三次决口,山东受灾。南京政府派卫生部长刘向恒到山东视察灾情,但是他没有带救灾的钱。

韩福举听了这话,对何思远说:“你去招待他,告诉他中央来过山东几次,我们连招待费都出不起。如果刘向恒不带救灾的现金,就不要来见我。”

韩福举还组织灾民在铁路上拦截火车,不交钱者不得通过,并派兵保护灾民,告诉士兵谁敢碰灾民就枪毙谁。

西汉福聚的30多万灾民分别被送到鲁东和吉焦-津浦铁路沿线的未受灾地区过了一个冬天,他们对县长们说:“灾民是我的客人,你们要好好招待他们。”

韩福举曾多次对人说:“我绝不喝军人的血。”他每月工资675元,专项办公费用1000元,专项费用20000元,都在预算之内。特殊费用包括咨询费和招待费。比如冯玉祥在泰安住了两三年,带了一个连的警卫员。再加上其他各种收入,韩福举个人可支配金额每月不超过3万元,与那些贪婪的军阀相比相形见绌。

韩福举的私生活比较简单。和军人一样,他不太注意衣服和食物。有一年冬天到了,他的妃子纪准备穿着上皮大衣出门。韩福举见了,追到二堂门口,揪着头发把她拉回来,骂道:“我的兵还没穿棉衣,你敢穿皮出去!”

韩福举靠冯玉祥发家。虽然以后从冯投奔蒋,但冯玉祥两次去他统治下的泰山,食宿都是他安排的。中原大战失败后,冯玉祥隐居泰山。当时蒋介石还在通缉冯玉祥,但韩福举还是把冯玉祥当老父亲。他不仅安排了冯玉祥的个人生活,还安排了冯带来的一个营警卫的生活。第二次冯玉祥在张家口从事察哈尔抗战,失败后到泰山隐居。他自己和他带的警卫的生活费都是韩福举提供的。

支持“Xi事件”,嫉妒蒋介石自保。

他是韩复菊国民党中央委员,山东党部常委,但他不利用党的自尊心,而是同情别人。1931年春,他把国民党沾化县党部常委马丹亭装进麻袋,扔到海里淹死。在南京接受调查期间,他指责山东省委常委刘连义逮捕刘并将其赶出山东。然后借口山东是日本人的敏感地区,解散抗日会议,禁止抗日宣传。后来以财政困难为借口,拒不执行南京政府收回地方银行券的通令,两次扣缴中央税,控制了南京在山东的税务机关。不久,他停止发放国民党各县党部的经费,并下令其解散,停止活动。

韩福举的这一系列举动让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十分恼火,但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多事之秋,又由于冯玉祥此时居泰山,韩风又与他关系密切,蒋介石只好对韩福举忍耐一段时间,并没有过多追究。

但是,韩福举得罪了南京,让日本人民高兴。他们以为韩福举可以利用,想抓住他,建立“第二个满洲”。从此,日本人就像韩福举的影子一样,纠缠着他。

九一八事变后,他不想被指责为“汉奸”、“卖国贼”。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却要用战争来消灭异己,这也让他深感怀疑。

韩福举和日本方面敷衍了事,同时牢牢控制了军队。他想稳住日军,拿南京做人质,让蒋介石不敢马上进攻。

淞沪抗战后,十九路军调往福建,使其官兵的反蒋情绪日益浓厚。1933年11月22日,李、陈、蒋光鼐、蔡廷锴等国民党内进步势力代表与全国部分省市代表在福州集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举起反蒋大旗,对抗南京国民政府。韩福举非常希望福建革命成功。他与住在山东的原北平市长何其功秘密商议。何启功起草了草案,并以韩福举的名义向福建革命人民政府发电报表示祝贺和响应,这加深了蒋介石对韩福举的怀疑。

1936年12月,“Xi安事件”爆发,韩复举明确支持张学良的行动,并发布了支持张学良、出兵进攻中央军的《马甸》。结果被南京政府特工破译。他还联名发出“节电”讯息支持张学良。他的进步举动让蒋介石极为忌惮,也为他日后被蒋介石陷害杀害埋下了祸根。

抗战初期,我与日军浴血奋战,被日军包围,差点被俘。

抗日战争爆发前,韩复举与日方有过接触。抗战爆发后,韩复榘的态度明显转变,表示“拒绝”日本,积极抗日,坚决反对日本“华北自治”的主张,拒绝日本官职的诱惑。日军进攻山东后,韩福举早期进行了忠诚的反抗,如夜袭桑园驻地,血战德州,固守临猗、济阳,图海河战役,济南战役,大江口封锁,配合台儿庄外围战,夜袭大汶口等。在重创日军的同时,自己的部队也损失惨重。在与日军最残酷的战斗中,韩福举给妻子高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生死难料,请照顾好孩子。”高看完信后叫道。

1937年11月中旬,韩福举攻打德州。兵到济阳,与敌相遇,手枪旅火速上阵,抵挡不住撤退。韩福举率领贾本家的团只有一百多人。他被日军包围在一个村子里,差点被俘。团长贾本家腿部骨折致残,警卫队长林当场死亡,其他警卫人员死伤。韩福举奋力突破济阳县城摆脱敌人,逃回济南。

但是,韩福举的抗战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和支持。而是在关键时刻发出命令,抽调韩福举的重炮旅和两个师。

韩福举的抵抗主要是为了保存实力。日军被逼到黄河北岸时,由于当时日本对韩福举仍抱有幻想,虽然不时向济南开炮,但日军并未渡河,而是原地不动,与隔河相望的韩军对峙了一个多月,韩福举也没有主动进攻。

教育局长何思远劝说韩福举进攻时,韩福举的话颇能表达他的担忧:“你知道蒋介石什么时候会和日本人妥协吗?我们只有几万人,这一家都牺牲了。到时候,如果蒋介石突然和日本人达成协议,华北就没有我们的份儿了。虽然是全面抗战,但蒋介石有先牺牲我们的招数。他叫我们坚守黄河,派重炮旅支援。但是到了要用的时候,突然被调走了。他们不守南京,却叫我们坚守济南,叫我们用步枪打日本人?”

从韩福举的这些话可以看出,蒋介石调走他的重炮旅和两个师,使韩福举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这是蒋介石的借刀杀人,所以采取消极的雇佣兵政策来保护自己。

喜欢坐在法庭上自称“韩青天”,漠视人命被称为“青天草包”

韩复榘统治山东八年,还是有所建树的。然而,在他统治鲁期间,他制定自己的法律,无视人的生命,经常亲自坐在法庭上审理案件,并作出武断的判决。有时他隐姓埋名私访,万一打官司,就上法庭受审,就像儿戏一样,引起抱怨。韩福举之所以被一些人称为“青天草包”,正是源于此。

韩福举喜欢看公案小说,包案、石案、海案等。小说中塑造的“蓝天”意象无疑对他有很大的影响。韩福举喜欢打官司,自称“韩青天”。起初,他的审判范围仅限于像土匪这样的案件,但后来,它发展到刑事案件,民事诉讼,民事纠纷,等等。

韩福举一般在每周三、六、日上午审理案件,地点总是在省政府大堂前(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驻地济南珍珠泉大院)。中间放四个屏风,前面放两张桌子。韩福举总是站在或坐在第二个舞台上。讯问过程中,两位法官手持案卷,分别在韩福举左右。在韩福举面前,有一个荷枪实弹的执法队员,地下放着一大捆绳子和七八根军棍。一切准备就绪后,韩福举大摇大摆地从里面走了出来。法官喊了一声“立正”,韩福举微微点了点头,就算是升了堂。

审讯开始,所有犯人都被带到法庭上(有时在大门外),司法长官和军事司法长官唱书,指着犯人,他们的姓氏,案件情况等。

有时韩福举问几个问题,有时他一个字都没问。他高兴的时候,经常回头问站在旁边的记者:“我的问题怎么样?”

记者只能回答:“主席问得好。”

听完一个病例介绍,韩福举抬起手放在额头上,闭了一会儿眼睛,然后从上到下擦了擦手。如果他把手挥向左边,执法队员就会明白这意味着释放,然后给犯人松绑,让他站在左边。如果他的手向右大幅摆动,执法队就会明白这是主席有意要枪毙这个人,命令他站在右边。

韩福举的审判是出了名的快判,用不了多久就能审完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案子。判决也很简单,要么放人,要么杀人,很少有再审案件。只有在被释放的人当中,一些人仍然被罚款,而其他人则受到严厉的指责。

庭审结束后,韩福举从座位上走下来,手指着左边说:“释放!”指着右边的那个说:“开枪!”经此一宣布,被释放的人多次给韩福举磕头,称赞韩福举是“韩青天”。被处死的人哭喊着冤屈,哭了很久,然后被拖上卡车,运往魏拔路的刑场执行死刑。韩福举在一片嘈杂声中退出大厅,然后骑着自行车绕着大厅转了几个星期,得意洋洋地表示满意。

近代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很多笑话和段子都是后来安排的,他成了一个滑稽的“小丑”。

韩复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既诚实又任性;既有野心,又目光短浅;他战功卓著,在日军入侵时,率军弃城而逃,成为历史罪人。社会上关于韩复菊的笑话很多,有的是影射,有的是冠之以荣,有的是影射,有的是真的。正是这些“笑话”,让人们很难看清韩福举的真面目。

韩福举主政山东八年。主观上他想活在后代。他垄断司法权,坚持在法庭上过问案件,占用了他大量的精力。有时候一天就判几十个、几百个案子,随意草率,真的很可笑。在一些具体事务的处理上,韩福举和当时的官僚军阀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编出许多“戏说”的故事。

最重要的是,抗战初期,韩福举坐视土地沦陷,但数百名士兵临阵退缩,将大片土地留给日军。结果韩福举成了千古罪人,被当时的百姓所痛恨。同时,韩复榘在山东统治期间,极力控制舆论机关。当时新闻界和一些学者对他很反感,就安排了一些故事和笑话来诋毁他。

韩复举很快召集济南各报、通讯社、外国报社的记者进行训话,宣布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如果他不服从,就要付出代价。他下令组织新闻检查机关,规定报刊稿件要送检查机关检查。他颁布了《重要城市新闻检查办法》等多项法令,规定所有报纸必须向省府登记,取得执照后才能开始出版,否则不准出版,有“扰乱公共秩序言论”者可予以取缔;出版政治性刊物,应先送省政府批准后方可发行;未经省政府许可,不得举行会议、社团、游行、讲座等。上述措施使当时的新闻界对韩复菊相当反感,一些小报记者和学者编造了许多小品和相声来诋毁他。

此外,在韩福举之前统治山东的张宗昌被称为“土匪将军”和“狗肉将军”。他是一个典型的无知军阀,他的很多段子后来都归于韩复菊。尤其是刘宝瑞的相声段子《韩福举演讲》,对韩福举的讽刺和夸张程度极高,简直把韩福举说成傻逼。另一个相声段子是vs,由上世纪60年代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创作,讲的是韩福举为其父庆生的一场文艺演出。因为韩福举的父亲是山东人,他一口咬定山东的秦琼在台上打山西的关羽,逼着戏班上演“关公vs秦琼”,把戏班艺人笑哭了。

其实这段相声有两个明显的错误。韩福举虽然是山东省主席,但他不是山东人。何况父亲是曾经的俊秀书生,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也不是不识字的“草包”。但是,文学作品终究是文学作品,这个道理没有人会去比较。因为这两句相声段子的广泛影响,韩福举父子懵懂无知的形象深入人心。

不知什么原因,韩福举在日军进攻时率军弃城而逃。仅此一点就足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另外,韩福举在山东执政期间做的很多事情都很荒谬。人们试图夸大和渲染他做过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甚至编排了一些丑化他没有影子的笑话和段子。不难理解。

(完)

(编辑丁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9628.html
上一篇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
下一篇 宋美龄劝蒋介石逃亡瑞士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