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谈司马迁是河津人

谈司马迁是河津人

澹台世哲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生于何地?有河津与韩城之说。而我认为司马迁是河津人,理由有三:一有司马迁《自序》为证。司马迁在《自序》中讲:“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龙门”就是指河津,而不是韩城。先看司马迁自己怎么说。凡是熟读《…

坦泰石哲

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出生在哪里?有河津韩城之说。我认为司马迁是河津人,原因有三:

司马迁的序言就证明了这一点。司马迁在《序》中说:“迁龙门,修河山之阳”。“龙门”是河津的意思,不是韩城。先看司马迁自己怎么说。熟悉《序》的人都知道,司马迁说他的祖先从司马错到司马Xi七世都居住在“夏阳”(即韩城),并详细介绍了他的父亲司马谈的经历和功绩(《六族要诀》)后才说“迁龙门,修河山之阳”。显然,这里有一个转折点。“龙门”不是“夏阳”的意思。如果是指“夏阳”,为什么不说你也生了“夏阳”,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根据他的祖先生活在“夏阳”的事实,谁不知道他也出生在“夏阳”,突然出现了一个“迁徙的龙门”?用前后不同的概念来讲和祖先住在一个地方的故事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司马迁来说更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龙门”肯定另有所指。它指向哪里?只能是河津。

河津最有理由称之为“龙门”。河津与韩城仅一河之隔。我也觉得龙门山两边的山叫龙门山,龙门山是两县共有的,就像黄河一样。但“龙门”,作为一个地方的代词(“龙门迁址”、“龙门”都是地方代词,不是龙门山,也不是余刻的“龙门”,虽然这个代词出自它),只能指一个地方,不能指两个地方。那么作为一个地方,河津和韩城谁更有理由称之为“龙门”?只能是河津。这和地缘文化有关。河津在河东,是阳。黄河两岸共有的东西,一般以河东、阳为代表。比如“龙门”修建的禹寺,东禹寺是规模较大的主寺,西禹寺是规模较小的辅寺。这就是为什么它被设计和建造成这样。河东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姚、、于都曾建都于此。“龙门”为虞所刻,河津离京城近,所以彼此关系密切。河津被称为“龙门”是很自然的,因为“水的优势就是月的优势”。夏朝是由禹的儿子齐建立的,他的都城也在河东。他绝不会舍近求远,跳河把韩城叫做“龙门”。事实上,自禹凿龙门以来,河津一直被称为龙门。河津从北魏到北宋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曾设龙门郡,这是河津以前叫龙门的铁证。后来“龙门县”虽改名为“河津县”,但历代都称之为“龙门”。谁不觉得是河津的?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迁龙门”指河津。

大概是怕后人有误会,司马迁在“迁龙门”后马上说了一句话:“农牧河山之阳。”这是“龙门”指河津的准确注解。在这里,河是指黄河。黄河以北的龙门山之南,叫阳,指的就是河津这个地方。韩城与山之阳一致,但无论如何不能与河之阳挂钩。至于当时被称为“邳氏县”的河津,司马迁为什么说“迁龙门”,而不是“迁邳氏”?这是因为当时龙门已经很有名了,外人甚至知道龙门却不知道郫县,这也是郫县后来改名龙门县的根本原因。

有司马迁墓为证。司马迁死后葬在河津。虽然由于历史久远,天灾人祸,司马迁的墓庙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一点有李道元的《水经注》为证。李道元是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水镜注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学巨著,是他在实地考察、“寻图溯源”和对水镜进行深入考证的基础上写成的。它成书于公元6世纪初,对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上说:“河再南,陶曲水在右”,“司马子长墓北偏东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知府尹姬为表敬意,遂建石室,立碑。太公《序》曰:迁龙门。这是它的墓地市场所在地。"

如何理解这段话?“河水南流右入桃曲水”是指黄河从龙门向南流,右边的桃曲水靠近韩城。“司马子长墓北往东南”,大概就是司马迁墓庙的位置。“东南”是指黄河的东南方向,也就是河津的边界。“司马子长墓北”是指黄河直接从司马子长墓北流下。这说明司马迁墓庙在仓头村以西,石咀以南。黄河离开龙门,流经清涧湾,直奔石咀。被挡住,滑向西南。

“墓前有庙,墓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知府尹姬,瞻仰遗容,大立功业,建石室,立碑。”这是李道元当时看到的墓葬和寺庙的情况,说明这是金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知府尹姬到河津司马迁墓前看他的墓碑,被他的功绩所感动,才重修。

"太史公序曰:移龙门。它的坟墓市场就在那里。”这是李道元看到司马迁墓后的感叹,也就是太史公在序言里说他生在龙门,没错。这是他死后被埋葬的地方。在这里,李道元也确认了“龙门”是指河津。

《水镜注》中对郦道元的这一记载还有其他解释吗?他生在河津,葬在河津,他不是河津人吗?

有人根据韩城现存的司马迁庙说司马迁是韩城人,这是不真实的。众所周知,现存司马迁庙中的司马迁墓是一座衣冠冢,并不是真正的坟墓。这表明该庙只是一个纪念性的庙宇,而不是真正的坟墓所在地,这证实了水镜注释中记载的司马迁墓在河津的真实性。韩城司马迁祠始建于宋代,距今不到950年的历史。司马迁是河津人。韩城人为什么要给他建庙?这是因为司马迁生活在韩城,那里的人们也以司马迁为荣,所以他建了一座庙来纪念他的功绩。这是好事,但如果建庙是为了证明司马迁是韩城人,那就是建造者的失误。如果不是建设者的错,那就是后人对建设者的错。

有司马迁的三个后代为证。河津在司马迁墓以东10里左右,有一个新丰村。村里姓司马迁的约有20户,近200人。他们自称是司马迁的后代,有家谱。至今他们还保留着司马迁的面朝国王板。这个村庄也被称为司马迁的故乡。这就是司马迁和河津人有关系的证据。

韩城没有司马。说司马迁是韩城人,找不到他姓司马,没有道理。有人说自己有后代,因为投靠了,就改姓司、马、童、冯。也说不通。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灾被判刑,但并没有牵连九族。他的女儿、女婿、孙子都活得好好的,女婿、孙子也都受到汉武帝的重用。为什么他远在他乡的儿孙要改姓?有人说当时没有改,后来改了。司马迁当时受了罪也不改,后来平反了,当了太史公,才得以完成《史记》。《史记》出版后,司马迁的声望越来越高,受到世人的敬仰。这只能保护他的儿孙,怎么反而有害呢?“制造混乱”、“为刘宋制造灾难”也难以成立。封建社会的惩罚非常严厉。如何通过改姓来避免?封建社会从来没有以改姓代替刑罚的政策。另外,如果想改姓,只需要改姓就可以了。为什么改姓四?还有,如果你确实是因为避乱而改姓,那就应该在乱了之后再改。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改,还回到了祖先那里?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冯村不仅有司马,这个村子的名字也很不一般,大概和司马迁有关。《汉书》载:王莽新朝时,迁后封为“史桐子”。历经磨难,司马迁的后人和村民突然得到了这样的荣耀。他们欣喜之余,将村名由“太和坊”改为“新丰村”。这是合理的事情。后来为了纪念司马迁和来之不易的功名,里面有很多辛酸,就把村子的名字改成了“新丰村”。谁能说不呢?

有道理?这不也证明了新丰村确实是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是他的后代吗?

以上三证足以证明司马迁是河津人。然后,司马迁的祖先住在韩城,父亲出生在韩城。司马迁为什么会成为河津人?这是因为司马谈年轻时迁居河津。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司马迁在序言中说,他的父亲病逝于周南。但他没说埋在哪里。家住夏阳的世祖死后葬在华池和高门,却没有告诉父亲葬在华池还是高门,这是最大的疑点之一。这说明司马谈很可能葬在别处,在他迁居的河津。据司马迁后代介绍,在司马迁故里辛丰村西北约10里处,有一座司马家的远祖坟,很可能是司马谈之墓。至少这是司马谈葬在河津的证据。

司马谈为何迁居河津?可能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学习的因素。司马迁在《序》中说:“太史公在唐都学天官,受杨鹤影响,在黄自学道家。”这说明司马谈年轻的时候主要是留学,否则不可能写出像《六家要义》这样的鸿篇巨制,成就斐然。那么,你在哪里学习?河津大概是一个主要的地方。河津是大学者卜的故乡。在魏文侯,“西河立教”长达50年,不仅对河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河东文化和山西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离魏文侯不远。肯定是当时河津的教育也很繁荣,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这里是黄河中游学生集中求学的地方,河津离韩城很近。在河津读书应该是司马谈最理想的选择。由于长期在此求学,有了感情,认为这片文化沃土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熏陶和成长(司马迁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于是决定搬迁。我当时搬到了太和广场,也就是现在的新丰村。太和坊是大学者卜的故乡,也是“西河教育”的主会场。司马谈之所以搬到这里,与司马谈的动机和目的如出一辙。第二,回乡因素。司马迁在《序》中说,他的祖先是晋至秦,他的人民“少才”。那么,司马迁的祖先在晋时迁到了哪里的少梁呢?很有可能是河津。因为河津和韩城离得近,避免混乱;过河就能达到目的。河津是他祖先的故乡。就算不是,山西也一直在,加上他长期在这里学习,带着感情搬回了河津。事实证明,他确实搬回了河边。

最后大胆推测一下:司马迁为什么叫“迁都”?谁能说这与司马谈迁都河津无关?谁能说这不是对他回到家乡的永久纪念?我说,大概吧。

毫无疑问,司马迁是河津人。

(编辑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9946.html
上一篇国际医疗救援队在中国
下一篇 《物权法》草案和明清公案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