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学 新媒体诗歌(歌颂媒体的诗歌)

新媒体诗歌(歌颂媒体的诗歌)

在这个以网络QQ、微信等电子产品为主要交流方式的时代,我们从千里之外来这里相聚,以这种古老方式来这里交流;在这个以马甲为主要交流对象的时代,我们还以真实的面孔来这里交流。这些让我感觉到有一种传统的温暖和踏实。我不知道两千多年前,面对造纸术的…

在这个以网上QQ、微信等电子产品为主要交流手段的时代,我们从千里之外来到这里,用这种古老的方式在这里相聚、交流;在这个以马甲为主要交流对象的时代,我们也来这里用真实的面孔交流。这些让我感受到一种传统的温暖和踏实。不知两千多年前,面对造纸术的发明,当时的文学创作者会不会像今天一样,讨论“纸文学”、“简牍文学”、“帛书文学”的命名;或者面对印刷术的出现,会不会出现“印刷文学”、“手写文学”之类的命名;或者更近一点,面对第一本杂志的出现,会不会有“杂志文学”之类的名称。不知道这一切有没有发生过。如果有,我想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是不是觉得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和命名?

可惜的是,当我们现在面对互联网的时候,“网络文学”出现了,而且很隆重。我只能说,这是一个“马甲”满天飞的时代,习惯了各种命名和被命名。他们要么主动,要么被动。比如新世纪以来,我们的文学不断被穿上各种各样的“马甲”,从题材、内容、技术等等。,不断为文学作品做“马甲”。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我更关心的是马甲背后的东西。我相信,我们需要面对的,仍然是去掉这个马甲之后的文学,是文学本身。可惜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文学被穿上这样或那样的“马甲”后,我们真的互不了解,不断被各种“马甲”迷惑。当文学穿上互联网的“马甲”,我们更关心的是“马甲”而不是它本身。应该面对的文本本身被越来越弱化了,我们对文学的欣赏变成了对马甲的欣赏,或者说更多的人在论证这样或那样的合理性,对马甲背后的东西越来越不关注。

“马甲”能给文学带来什么,也是我关心的问题。它给文学带来的应该不仅仅是市场影响力、传播速度和模式的改变。我关心的是,这些“马甲”文学是否能给文学带来一种新的审美方式,或者来自文本的创新。一篇优秀的文字,无论是通过网络传播,印在纸上,还是手写,都是无关紧要的。我只关心它的文字本身的质量。一个读者或者一亿个读者都改变不了它文字的质量。不能发表、传递、传播,不能构成文本本身。面对新媒体的出现,我们的文学没有必要担心这个或者那个。我们作家面对的还是文字本身,或者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姑且把写作归于作者本人,把市场归于文学经纪人、媒体、出版社。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当代文学中,尤其是近十年来,互联网的出现给文学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新媒体加速了文本的交流。比如互联网的出现,让诗歌创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荣,互联网让诗歌初学者从一开始就可以和最优秀的诗人和文本直接交流。相对而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一个诗人的成长速度比以前更快,大大促进了诗歌传播的繁荣,而不是诗歌本身的繁荣。面对微信、微博等技术带来的信息加速流通的时代,不知道这种技术是会让诗人迷失在“美丽新世界”中,还是真的会带来打破垄断、进一步解放自我的诗意民主时代。我个人是个怀旧的人,总喜欢回顾过去。我不认为新技术的发展和诗歌的繁荣有必然联系。比如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技术革新,比如汉代的造纸术,宋代的活字印刷,也给诗歌的传播和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回过头来看,它们的出现与诗歌的繁荣并没有多少内在联系,诗歌传播和交流的便利与伟大诗歌的出现也没有直接联系。可惜自从微信等自媒体出现后,我看到了相反的一幕。越来越多的诗人迷失在“自媒体”的“美丽新世界”里。碎片化的阅读和海量的信息,我们很多诗人已经失去了分辨能力。面对“自媒体”和新技术的“美好新世界”,我们是成为“独立者”来解放自己,还是“从众”于新技术?我从2001年开始写诗,如果按时间算,我应该是互联网一代的诗人。我是2003年左右才接触互联网的。当我第一次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时,它给我带来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两三年后,我渐渐失去了这种激情,渐渐觉得自己的辨别能力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或者面对海量的诗词时,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甚至

面对自媒体和新技术,我更关注的是出现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网络词语或文本。这一切会不会形成新的文学审美方式和新的文本方向?刚面对网络新技术的时候,对自媒体的传播并没有那么重视。偶然看到一些80年代中国一些先锋派诗人的“意象诗”。他们设计感很强的诗,在印刷时代可能没有那么灵动,也无法解释他们的一些想法。相反,网络技术为他们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可惜这种探索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很少见了,大家还是用很传统的方式面对自媒体等新技术。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一种老式的艺术,直接面对诗人的内心,人本身,对外界的新技术有些平淡。这种平淡让诗歌保持了一种古老的纯粹。如果翻开中国诗歌史,就能更好地解释这些问题。中国古诗词在处理他们那个时代的新技术方面也是非常缓慢的,比如农业、手工业、印刷术等一些新技术的出现。虽然在处理这部分题材时出现了一些咏物诗,但优秀的文本却很少出现,能流传下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部分,仍然是表达诗人内心的部分。

我想用一句话概括媒介视角下的诗歌现状:繁荣的媒介,孤独的文本,鲜活的新闻,被忽视的文学。面对这些往往很悲观。就像今天,大家不远千里来到福建开会,讨论一些问题。但是,在自媒体时代,我们详细讨论和说的内容,不会引起太多关注,甚至我们的主题是什么。大家关心的是杨莉、马永波、道慧、陈伟、郑小琼等。聚集在福建漳浦,谁来了谁没来。很多时候,我们被迫在新闻中混淆熟悉的名字。当一大串名字越来越多,或者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占据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朋友圈,甚至把朋友圈都炸了,我们就把这一切误认为是诗歌的繁荣。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真正诗人的悲剧时代,却是一个诗歌活动家和外交家的喜剧时代,而这种悲喜剧似乎被媒体加剧了。作为一个诗人,我更关注你的诗和观点,比如杨莉的《无厘头》和他的《撒哈拉沙漠中的三张牌》和《我想用一种诗意的方式……》,道慧新死诗人党对诗歌的探索和他的优秀诗作,以及马永波诗歌叙事手法的主观性等等。,而不是别人。

无论是自媒体还是旧媒体,都只是一种传播方式,传播方式的改变似乎和文学本身的好坏关系不大。

在我看来,当代文学问题还是最原始的一个,就是如何保持文本的纯粹性。无论是科技引导下的媒介模式的改变,还是资本引导下的市场走向的改变,还是权力引导下的写作主体思想的侵蚀等等。,这些都改变不了文学本身。以及作家们是否会被这一切侵蚀、分解、打磨,我们的写作是否会被这种方式异化、奴役,是否会影响我们在文本中的真实表达——我们所坚持的文学可能需要一颗强大的心来不断抵抗这一切。怎样才能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提供一些更人性化的世界观?这是我们的文学所需要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1241.html
上一篇手指上的游离,“酱水微信”调
下一篇 中国诗歌研讨会(诗歌研讨会上的讲话)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