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亲子 创刊年致敬人个养育主张大盘点

创刊年致敬人个养育主张大盘点

1980年春天,《父母必读》杂志创刊,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她题写刊名,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欣然为她写下了开篇语。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本家庭教育刊物,也是第一本面向家庭介紹母婴健康知识和家庭教育理念的科普杂志。如今,这本杂志走过40载,出版超过…

1980年春天,《父母必读》杂志创刊。

名誉主席宋庆龄为她题写了书名,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欣然为她写了开幕词。

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家庭教育刊物,

也是第一本向家庭介绍母婴健康知识和家庭教育理念的科普杂志。

时至今日,这本杂志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出版了500多期。

我们咨询了近千名专家学者,发表了数万篇文章。

科学育儿知识和育儿理念数不胜数。

这一次,我们以“致敬”为题,向已经和正在随父母出行的40位专家表示深深的感谢。

从儿童观、儿童健康、教育、父母自身成长、家庭关系五个方面,梳理出我们提出过的40条重要育儿意见。

希望这些育儿思路能帮助家长们重新理清育儿思路,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把一个身心健康、品德良好的孩子带入成人社会。

从1980年到2020年,我们要感谢的专家太多了,不止这40个人。

有太多的育儿理念想和父母分享,40多个。

我们想和家人走得更远更久,40年,只是开始。

第一部分

即使是整天想着孩子的人也会发现,我们对孩子的认识和发现,与孩子本身的广阔世界相比,是肤浅的、机械的、空空洞的、主观的。

我们应该放下很多关于孩子的固有观念,卸下那些常规的包袱,重新认识孩子。

我们对儿童的看法

儿童观决定了我们如何对待儿童,如何进行教育。我们历任主编都是儿童的守护者,他们对儿童的看法深刻地决定了本刊的办刊宗旨、专家阵容和选题角度。可以说,《父母必读》的40年,是与孩子保持同样高度,用同样视角看世界的40年。这样的孩子观可以帮助我们引导父母学会观察孩子,理解孩子,耐心等待孩子,然后在孩子的成长中给予适当的爱和帮助。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我们的主张:尊重孩子。

孩子既不是私有财产,也不是“别人的孩子”;孩子既不是微缩的大人,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东西”。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尊重孩子,不是蹲下来和他们说话的姿态,而是孩子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我们的孩子和我是一个天平的两端,但这个天平很难平衡。要么是我们有意无意地被卡在了天上,要么是孩子们迷茫了,变成了“小太阳”。所以,不断对齐和调整孩子和我们的位置,关系到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如何教育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我们愿意忍耐,不把孩子的童年当成果实成熟的季节,而只当成播种的季节;意味着我们愿意放下固有的模式和期待,接纳孩子,愿意配合他的天性让他发展,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需求;意味着我们愿意相信生命本身会带来讯息,而不是一味地向外界寻求答案,我们有信心通过陪伴和互动找到属于自己的养育智慧;意味着我们愿意相信一个孩子的多重潜能,愿意把他当成一个家庭的主人,不仅仅是一个暂时的来访者,更是一个培养他面对未来的能力,和他一起承担责任的元素。

孩子在长大。

我们的主张:了解孩子。

孩子是不断生长发育的,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知道了这些规则,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就会冷静很多,知道什么时候给孩子什么营养,什么时候陪孩子玩什么游戏,什么时候密切关注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建立规则,什么时候给孩子多少成长空...

了解孩子也是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速度,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特征,每个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愿意去观察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然后给孩子提供一个空适合孩子发展的房间和环境,在合适的时候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每个孩子都有很多发展的可能。如果将来所有的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领域发展自己的能力,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呈现出多样性,人们的生活将会变得丰富而光明。

理解孩子也要看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比如孩子任性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看到积极的一面: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自己认知能力的自信,克服困难的意志等等。

孩子需要保护。

我们的主张:保护儿童权利

儿童权利意味着每一个儿童,无论他出生在哪里,父母是谁,都应该得到水和食物、居住的地方、医疗服务、教育以及身体和心理保护。尊重儿童的生命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既是教育工作者不可逾越的底线,也是儿童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保障。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学习和重视的内容。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权利,但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父母,不应该先剥夺孩子的权利。

这听起来不太可能,但实际上,我们真的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侵犯或剥夺孩子的权利。比如我们普遍重视孩子的受教育权,但是我们能捍卫孩子的游戏权吗?很多时候,玩耍几乎成了孩子的奢侈品,也成了父母的礼物或筹码,随时可能被收回。

但是,玩游戏不仅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生存的需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要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其实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孩子有很大的成长潜力。

我们的主张:相信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有“向善”和“向上”的意志。信任会强化孩子的自尊、自重、自信,成为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信任的心理机制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尽快独立,尽快有能力。但他们对孩子的实力总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在生活、学习、游戏、交流等方面经常吵闹。,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干预太多,管理太多。这种缺乏信任的心理投射导致孩子消极地反思:“我不成熟。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懦弱、软弱、退缩、依赖的性格。许多父母试图找到与孩子沟通感情的方法,但往往做不到。其实这并不是因为缺乏爱,而往往是因为缺乏信任。

大量的例子表明,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时,往往会倍加珍惜,做事小心翼翼,努力维护自己可以被信任的形象。也会有一种亲子间快乐、亲密、和谐、包容、合作的氛围。相反,当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信任时,逆反心理就会膨胀,甚至铤而走险,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孩子们充满灵性

我们的主张:向孩子学习。

婴儿想哭就哭,开心地笑,笑得灿烂,哭得尽情,完全是自然机制触发的。孩子做任何事总是全力以赴,没有恐惧,没有功利心,不计得失。孩子似乎确实有这样一种力量,一种超脱,以及生活的自由和舒适。成为父母使我们能够自然地得到榜样,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重新获得生命最初的力量。

向孩子学习,比如在家看“日出”,可以创造希望,充满活力。通过向孩子学习,我们可以放下清高的心态,恢复童心,重新遇见童年的自己,更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从孩子身上学习,能不断发现孩子的特点和优点,对教育者来说是成功的一半。向孩子学习可以让“和孩子一起成长”不再是一句话空。我们真的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不一样的东西,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育儿的不同阶段和孩子分享知识,分享快乐,分享见解,分享共同成长的喜悦。

第二部分

生而健康,育而自然,关注生命早期发展,更新健康观念,提高健康素养...

拥有良好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家庭,才能养育出健康的孩子。

除了知识,我们还想传达健康的概念。

《父母必读》杂志自1980年创刊以来,得到了众多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帮助。其中有著名的医学专家,如吴阶平院士、郎景河院士、丁宗一教授、黄兴华博士。先后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权威机构的医生专家。它们已经成为父母必读杂志中强大的健康版块。衷心感谢所有为《家长必读》杂志撰写科普文章并接受过采访的医生专家!

从创刊号开始,北京妇产医院的四位医生在杂志上联合发表了《写给父母——怀孕小贴士》一文。杂志还给出中国城市地区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测量表,方便家长查看孩子的健康指标。从第二期开始,我们就开始讲宝宝的疾病、饮食、用药、发育。40年来,我们从未懈怠过父母最关心的孩子健康这个话题。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咨询专家,通过杂志普及传播可靠严谨的科学知识。

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普及了很多关于儿童健康的知识。这次只从孕产、成长、营养、预防、疾病、健康教育等方面提炼出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观点。还是那句话,这些想法不仅仅是我们想要传达的健康知识,也是我们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健康家庭理念。

养一个健康的宝宝,从怀孕开始。

对于宝宝来说,来自母亲的营养,避免接触各种致畸物,对宝宝大脑的健康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怀孕开始,宝宝就有强烈的安全需求。妈妈怀孕的时候心情很好,不紧张不焦虑,对子宫里的宝宝来说是最好的“胎教”。不如说甜美的音乐,温馨的家庭环境,包括准爸爸们的关怀,可以让妈妈的情绪变得更好更稳定。

不仅大脑、听觉、视觉、味觉和触觉从胎儿期就开始发育,孩子的免疫系统在胎儿期也要做好战争准备,这也是为什么孕妈妈要保证充足均衡的饮食。胎儿出生时的体重与其心肺功能和未来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这也是为什么孕妈妈要严格管理体重的原因。

想要养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必须从怀孕开始。孕妈妈需要定期检查,营养保证,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心情愉快。

自然培育,尊重个性化成长。

每个孩子出生的情况不同,成长的速度也不同,包括后天的家庭健康和遗传因素。所以,最好的育儿方法就是根据他的个人情况,自然地去养育。成长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不是一个框架和标准就能解决的。如果总想按照标准强行改变个体自然成长的规律,可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父母要知道如何评价孩子,如何把握孩子的成长轨迹。

每个孩子都是自然的个体,只要他觉得不舒服,他就会反抗。有时候他一口饭都不吃,甚至一粒米都不吃。如果他吃的不对,他一厘米都不会长。所以,最好的育儿从来不是机械化的育儿,也不是目标化的管理,而是尊重生命,遵循每个孩子自然成长的轨迹和规律,通过各种引导,让他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早期营养,为“营养银行”存“钱”

把握孩子每天的营养摄入,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的健康饮食,也是为了帮助孩子积累对他一生健康至关重要的各种营养。这就是“养分银行”的概念。

营养的储存和流失是一种生理现象。从人的一生来看,营养物质的储存在儿童期是主要趋势,但进入成年后,随着新陈代谢的减缓,营养物质的生理损失会不断增加。到了生命末期,那些在儿童期摄入足够营养的人,生理损失率低,发生晚,损失少,体内的营养物质仍能保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使身体也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这让我们意识到,一个孩子早期的营养输入对他的一生至关重要。母乳喂养、正确的辅食添加程序、充足的乳制品摄入、充足均衡的营养摄入,都是幼儿“营养银行”的积蓄,需要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次预防胜于十二次治疗。

幼儿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的原因,发育并不完全。如果他们只是通过原始的自然感染获得抗体,他们的健康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因此,通过接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预防传染病最安全、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疫苗作为外源蛋白,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避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

按规定给孩子打疫苗很琐碎,很麻烦,但这一分预防胜过孩子得病后的十二分治疗。目前,国家的免疫管理已经非常成熟。只要按照孩子的预防接种证上的内容去做,就会对预防接种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这个小本子详细记录了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期间的预防接种情况,包括相应的国家法规和疫苗知识。是孩子重要的成长档案。建议家长像保存身份证一样保存好这个预防接种证。

孩子生病了,不要着急,适度对待。

生病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任何孩子都无法逃避。孩子从不生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生病是孩子获得免疫力的重要途径。正是在与病原微生物相遇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系统才会不断成长,直至成熟。通过疾病获得的免疫力是一种主动免疫力,是人体内最强、最持久的免疫力。这部分免疫力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终身。

不生病不代表孩子免疫力强,生病不代表免疫功能低。但孩子生病后,能很快恢复,说明免疫力强;如果反复发病,而且病程长,或者用药难以控制病情,这就是免疫功能低下。

感冒发烧等儿童常见病,快速用药,快速抑制症状,不利于儿童的长期健康。怎么吃药,吃多长时间,要听从医生的安排。不要随意给孩子加药或停药。

均衡营养,从采购开始。

给孩子良好的营养,不是让他吃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注意营养均衡。《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平衡膳食盘》、《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中国7-24个月婴儿喂养指南》是我们为儿童和家庭准备平衡营养的重要参考。

注意营养均衡。事实上,在选择和购买食物时,你应该考虑不同食物的营养特点,并进行匹配购买。否则,回到家就不可能做出营养均衡的食物,就像聪明的女人没有米不会做饭一样。一项调查表明,营养不良(包括营养过剩)的儿童比营养良好的儿童低价值食物多,食物种类少。可见,家庭中的营养平衡是从购买食物开始的,父母购买食物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购买过程中进行营养搭配,还可以将对孩子的营养教育融入到日常购买中,让孩子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对人体的作用以及一些搭配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

健康素养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一方面惊讶于自己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惊讶于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变化。他喜欢问问题。孩子提问的时候是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好时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医生,只是借机和孩子一起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孩子的健康素养,比如身体是如何工作的,生病是怎么回事,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从哪里来等等。提高健康素养不仅能让孩子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对养成规律的生活和提高自制力也有很多潜在的好处,包括珍惜和尊重生命。比如孩子的安全,如果我们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什么会伤害到自己,提高什么样的能力更有利于自我保护,就可以让孩子在离开我们的视线后,仍然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我们也不会过分限制他们的行为。

健康的生活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家长不仅要爱孩子,还要了解一些关于孩子心理发展的知识。他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情绪,一起讨论社交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起积极探索自我,一起乐观向上,为以后的幸福生活做铺垫。

第三部分

良好习惯培养、道德养成、分享、挫折教育、亲子共读、大脑开发、创造力、媒介素养、性教育…

这些听起来很时髦的话,是我们40年来反复倡导的经典教育理念,同时也给了这些理念更科学、客观、根本的诠释。

家庭,我们40年来的经典主张。

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很多家庭突然对如何教育孩子,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感到无所适从。这时,《家长必读》杂志应运而生。

四十年过去了,中国再次面临大发展大变革。科技主导下的全球变革势不可挡,父母依然焦虑,不知道如何抚养一个将要面对未知世界的孩子。还好我还有《父母必读》杂志的陪伴。

对于办刊宗旨“把健康、快乐、幸福的具有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孩子带进成人俱乐部”,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改变。我们从来没有违背“以了解孩子身心发展为基础的家庭教育”的方法论。

这些家庭教育的理念不仅仅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些是创刊号上专家意见的摘录,有些是90年代杂志文章的整合。但它们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依然被我们用各种新鲜的视角和现代的方式反复传播。只能说,这本杂志自创刊以来,就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视野和“时刻思考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培养健康的孩子。

是家庭孩子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的理念决定了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早上刷牙,饭前洗手。这些卫生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今天做事的习惯,让很多人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当事情发生时,他们总是先想到别人和集体,而不是先想到自己。这样的人,道德品质自然高尚。这些都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形成后看起来很“自然”,但形成的过程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树大自然直”不符合自然规律,更不符合人类成长规律。为了让孩子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少走弯路,要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但是培养是一门教育艺术,需要家长去琢磨,去把握,去实践。

道德修养,环境比方法更重要。

有道德的孩子并不是指那些做好事,表现出愿意分享或爱帮助别人的人,因为孩子的这些行为很可能是我们教给孩子的方法,但并不是孩子的道德需要感。当然,良好的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让孩子逐渐知道自己的行为。

所谓有道德的孩子,我们指的是能够不断尝试理解人际关系问题,不断思考道德原则,思考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有自己的推理和判断的孩子。所以,真正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给孩子一个充满美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自己的道德观。

传递真善美,让人格的三脚架站稳。

对家长和孩子实施人格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追求真善美,为孩子营造真善美的家庭环境。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千千万万人求真,学千千万万人做人”。有真才有善有美。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照顾好这份纯真,不让它丢失,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指引。诚实、友善和宽容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他进一步社会化的阶梯。孩子不仅是家庭,也是社会。这些来自“良好教育”的品质,是孩子立足社会的基础。美的教育不仅仅是绘画、乐器的技能学习,还应该让孩子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在艺术氛围中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美丽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快乐的感情也在为孩子创造美好的环境。

让孩子做家里的小主人。

现在,许多家庭通过各种方式无意中剥夺了他们的孩子承担自己责任的机会。他们不让他有机会为家庭做各种事情,承担各种责任。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这只是你的家,不是我的,跟我没关系。因为他没有参与这个家庭的家庭建设,他没有任何当家作主的权利,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让孩子觉得这是他的家并不难。他是这个家的小主人。他只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饭前给家人分碗分筷。出门前关灯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事。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他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真正重要的一员,他会觉得对家庭更有责任感。

让孩子学会爱父母

父母不仅要给孩子充分的爱,还要让孩子学会付出爱。父母与孩子的双向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成长促进剂。一个只向父母索取爱,却不知道如何给予父母的孩子,是不会真正理解和接受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的感受和行为的,他往往很难被别人接受。我们要相信,无论孩子对父母付出多少,都不应该过分。

让孩子爱父母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爱的能力,培养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和习惯。关心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有助于孩子积累积极的内在能量。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别人,他实际上无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让孩子有分享的信心和快乐。

在未来,我们需要分享更多。如果一个孩子的思想根源里没有“分享”,其实是不利于他个人成长的。但是要想分享,就要有分享的信心和习惯。

教孩子分享并不是简单的要求他们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过程。如果孩子在分享之后,能够理解并欣赏到自己收获了很多,而不是失去了什么,那么他自然会喜欢并习惯分享。让孩子体验分享的乐趣和收获比教会他们分享的行为更重要。

让孩子感受“难”这个词

要培养输赢得起的孩子,在不利和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就要给他们输了以后重新赢的机会,克服困难以后成功的体验。孩子只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对自己的力量深信不疑,才有更大的勇气去克服新的困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意志力培养的过程。

家庭是孩子的加油站,父母首先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水平,创设适当的任务情景,并提出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努力目标;要欣赏孩子的每一点成功,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父母要给予具体且有效的帮助,并不是说凡事都撒手不管;要不断给孩子提出新目标,任何一个目标都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17645.html
上一篇孩子害羞,没什么大不了的
下一篇 遭遇孕晚期失眠,你该怎么办?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