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学 去香港的理由(最喜欢香港的十个理由)

去香港的理由(最喜欢香港的十个理由)

黄桂元天津著名城市景点“五大道”的纵深处,躺着一条窄窄的、短短的寂寞小路,很像是缀在“五大道”缝隙间的一块小补丁。如果我们正常行走,估计五六分钟足可以打个来回,有趣的是,它居然拥有一个并不匹配的名称——“香港路”。过往的那些封闭年代,那样一…

桂苑

在天津著名的城市景点“五大道”的深处,有一条狭窄、短暂、孤独的小路,很像“五大道”缝隙之间的一块补丁。如果我们正常走路的话,估计五六分钟足够走一个来回了。有意思的是,它居然有一个不匹配的名字——“香港路”。

在过去封闭的时代,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补丁显然不能涵盖我对香港的全部想象。香港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有着奇特的经历,但它的脸是朦胧的。它属于英格兰,但有血缘关系。它位于海湾的一角,但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我的想象中,香港神秘得不可思议,构成了一个超级“大”。那种“宏大”容纳了太多无法形容的奢华,宏大,现代,富贵,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颜色,五彩缤纷,奢华奢侈。这样的“伟大”还隐含着一个怪诞的梦想,与我可怜的人生经历几乎格格不入。这样的“伟大”也包含着一种空灵的“遥远”。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中国北方的人来说,那种“遥远”是遥不可及的,就像身处世界的尽头。

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的巨变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我突然意识到,我生活的蓝色星球突然变小了。1997年4月,就在香港“回归”前,我结束了在美国为期三个月的探亲日程,从洛杉矶飞往香港。动机很简单。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是梦想。打算在香港呆几天,然后通过罗湖桥海关进入深圳,再坐国内航班回天津。

“回归”前,维多利亚港暗流涌动。大多数香港居民对“国家”这个概念一直很陌生,对“一国两制”充满疑虑。据说,一些香港富人失去理智,举家移民,首选是申请英国“国籍”。令他们惊讶的是,英方只同意签发绿卡,这无异于他们成为英国公民的愿望彻底失败。他们突然觉得自己是精神孤儿也就不足为奇了。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刚刚放弃移民美国的机会回到天津,我很能理解那些当时突然无法做出选择的香港人。毕竟香港和mainland China有太多的制度差异,时间空的差距,心灵的阻滞,需要一个相互熟悉,信任,接纳的过程。

到了香港,作为路人的我并没有逛那些叫“mall”的巨型商场,而是一个人在尖沙咀和铜锣湾闲逛。我带着有色眼镜看陌生的香港。行人如织,招牌醒目,店铺火爆,耳边全是粤语。就是那种身在异国的感觉,一切都与我无关。显然,遍地是土地和金钱的香港已经饱和了。据说买个位置好点的车位,不会少于30万港币,最少也要40万港币。我猜,如果你想住在这个拥挤的地方,你别无选择,只能不断增加消费成本。如果城市建设没有空的向外扩张,就只能寻求通往天空深处的路径空。于是,第一次来香港的外国游客,视野里出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水泥森林”。高楼密密麻麻,局促不堪,像是被强行捆绑过,棍状的棍子一路戳着破洞。[/k0/]他们辛苦,冷漠。我曾经从30层楼的窗户往下看,路面真的像补丁一样。人就像蚁群,车就像一群群的虫子,幽幽地来回爬行。这景象很难接近。我只在香港呆了两天,然后就匆匆离开了。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戏剧性的是,9年后,我居然“变了”,成了香港的常客,成了“女婿”。至于我和香港女友是怎么认识的,她是怎么从“小姐”变成“王带”(粤语是“王”的意思,“太”是“带”的意思),那应该是后话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既然我可以“爱屋及乌”而不害臊,那么亲近香港似乎就意味着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事实上,对香港的观感是由远及近,由近及近,无需刻意寻找原因,罗列依据。总的来说,我对香港的新认识和我老婆的日常接触有关系,但香港对我的“征服”,或者说我对香港的“仰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

香港的百年沧桑堪称名副其实的“冒险家的天堂”的压缩版,而这一切都极其微妙,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韵味。香港今天的辉煌发展,真的不是简单的“奇迹”。早些年,香港说白了就是一个曾经出口香料的港口。这不是看文学意义的解释。香港首先是指石牌湾和香港仔,然后扩展到香港全岛,甚至九龙和新界。最后“落下”,成为一颗中西内涵、光彩世界的“东方明珠”。当然,如果真的要容纳香港繁荣的历史,就需要一本大书。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在《全球城市史》中认为,要成为世界名城,必须具备三个特征——精神、政治和经济。香港殖民历史的事实决定了它的政治行动是有限的,精神根基是浮动的,但它的经济作用却像一个巨大的魔杠,足以撬动事物,辐射全球。香港城市功能的安全、繁忙、有序运行是众所周知的,具有示范意义:它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所以是安全的;它视效率为命根子,所以忙;它把和谐当做避难所,所以秩序。这就是为什么香港这个维多利亚港的弹丸之地,依然让世界不敢小看。

通过妻子,我深深感受到了香港人的另一面,并不那么震撼,反而让我不安,为自己过去的偏见感到羞耻。一个周末的早晨,老婆带着我出门,换了两次公交车,去大屿山灵隐寺旅游,静静的烧香,祈福拜佛,默默的吃素,向和尚求教。晚上回来的。这样没完没了的往返,已经填满了她很多个周末的日子。我设想这大概属于我老婆在香港的“风流韵事”。老婆说,那只是让自己远离浮躁,融入安静的家乡的一种方式。她总是玩得很开心。在假期,朋友们一起吃饭,看电影,听音乐,看戏剧,跳交际舞或“卡拉ok”是很常见的。老婆,北京本地人,移居香港近20年,生活观念早已入乡随俗。婚后被熟人“王带”“王带”叫来叫去,她接了就觉得开心。老婆是公司文员,“朝九晚五”,一丝不苟。她每天六点半准时起床,洗漱化妆,熨衣服,打扫房间,七点半离家。起初,我很困惑。公司离家只有五站路。为什么这么早,这么匆忙?后来才知道,老婆八点到公司,十几分钟就吃完早饭,然后把晚上收到的各种传真、快递记录、汇总、整理,分门别类放在老板的办公桌上。这是一天工作的开始,十五年来她从未休息过一天。让我惊讶的是,我老婆觉得我不一般:在香港,每个人都这样!

所以在我眼里,这位谦逊敬业的妻子几乎成了新一代香港人的缩影。

不仅如此,往返深港两地的次数也多了起来,但是稍微对比一下就会带来很多感触。比如,每当我从罗湖桥海关回到深圳,总会对内地城市常见的拥堵感到沮丧,对周围的嘈杂感到恼火,对街头乞讨者的“残忍”表演感到叹息。这些猥亵和丑恶在香港是不可想象的。隔着一座“桥”怎么会有这样的反差?事实上,香港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深圳。不仅中下层民众占多数,也有一些靠救济金生活的穷人,但他们秩序井然,自觉守法。不可否认,深圳近年来的经济飞跃和城市建设是有目共睹的。深圳人的消费水平和香港的距离已经缩短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深圳以其硬指标被评为mainland China“最宜居城市”,可惜离港镜太近,两者整体差距一目了然。

最发人深省的是香港无形的“软实力”,体现在居民公德意识的方方面面。那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内功绝对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少净化了曾经夸自己素质不算太低的我。比如,任何人在公共场所乘坐自动扶梯,都会自觉站在右边,让出左边的通道。没有人闯红灯,吐痰或扔纸屑。车是织的,但是没有堵车,也没有鸣笛。在所有的公交车站,排队的人依次上车,没有人抢占或堵塞。而这些小事,不是任何人监督的,而是自我约束的。内地的一些捐款经常闹得沸沸扬扬,但在香港却被视为家常便饭。香港人的慈善捐款早已大行其道。之所以如此,除了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公德意识之外,我老婆还指出了重要的一点——与政府的贡献密切相关(政府规定个人慈善捐赠可以免税)。我和老婆商量,如果政府直接代表纳税人把捐款交上去,然后免税,会有多大的麻烦。把它们分散到个人身上不会太麻烦吧?我老婆的理解显然比我深刻:怎么可能是一个意思?用政府捐款抵税,是为了鼓励多做善事,培养大家的慈善意识!

但是,我老婆有时候会表现出“无知”。在我们相识之初,我的妻子对“回归”的起源和意义一无所知。她一直觉得这么大的问题轮不到她考虑,她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我老婆喜欢粤菜的美味,喜欢晚上喝茶的氛围,对大陆北方大块肉、大盘鸡、大碗肉、大杯酒的粗制滥造很挑剔,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太注重口感。有时候聊天的时候,老婆会下意识的脱口而出“你的祖国怎么样啊”?我不满意,就问她:香港不是家吗?震惊之余,她辩称,香港是一个经济特区。我说,香港又是特区,又是“中国香港”,中国的“特区”!妻子眨了眨眼睛,不禁疑惑起来。然后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说这么复杂的问题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国家大事”,妻子总是不知所措,“匹夫有责,匹夫有责”的古训更是闻所未闻。她缺乏基本的政治知识,让人哭笑不得。例如,她不知道全国人大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是什么,她不知道“最高领导人”属于什么职位。很奇怪为什么一个内地城市的最高行政长官不是市长而是书记?不过港台大商人的秘史,明星的八卦新闻,我都知道。随着美国金融海啸的危机愈演愈烈,我妻子先是担心不明所以,渐渐地,她心里有了一种踏实感。我妻子说她不担心。不管外面的海啸有多厉害,在中央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在香港的脚跟会稳,不会倒。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老婆觉得既奇怪又开心。原来,在夏天到来之前,香港曾多次被8级以上的“台风球”骚扰,惊恐的场面让她记忆深刻。没想到“回归”后,依然会有可怕的“台风球”出现,但它们经常路过维多利亚港,呼啸着向其他沿海城市袭来。这样,香港就成了避风港。太不可思议了!我半信半疑,但还是认同老婆的结论:“回归”多好。你看,上帝也在保护香港!

近年来,内地学者经常将香港描述为“文化沙漠”。这显然是一种盲人摸象的观点,但它曾经有过很好的市场。让我羞愧的是,我也曾经被别人附和过。然而,现在我觉得有必要说几句话。我质疑的是,什么不是“文化沙漠”?如果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又怎么能屹立于世界名城,有这样的人文特色,又怎么能孕育出这样的文明素质的现代市民呢?香港虽历经百年沧桑,但依然生机勃勃,魅力无穷。所谓的“文化沙漠”能解释吗?我相信,只要你真正走进香港的深处,观察它的文化气象,感受它的生活节奏,享受它的公德阳光,品尝它的芬芳,那么一切道听途说都会烟消云散。

编辑贾林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1862.html
上一篇与女子有关的典故
下一篇 禾源散文小辑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