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姜宏光:跨越南北半球的三国演“艺”

姜宏光:跨越南北半球的三国演“艺”

Ameta中西融合,从近代开始,中国艺术家就一直在探索。只是,融合有时不必刻意,而应自然而发,在传统与当代,在东方与西方之中,找到平衡与契合点。姜宏光在中国接受过正统的学院派艺术教育,后又在新西兰求学和生活,使他获得西方的视野,也加深了对传…

阿梅塔

近代以来,中国艺术家一直在探索中西融合。但是,有时候,融合不一定要刻意,而应该自然而然地发生,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和汇合点。姜宏光在国内接受正统的学院派艺术教育,后在新西兰学习生活,使他获得了西方视野,加深了对传统和当代艺术的理解,西方语言,中国精神;通过传统绘画和当代观念的完美结合,姜宏光不仅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而且实际上将中国艺术跨越南北半球传播到了西方世界。

骨子里的中西融合

姜宏光出生在山东,山东书画博大精深。从范宽到黄,他都接触过水墨艺术。从八大山人到吴昌硕,在众多美术史大师的作品中积累了扎实的水墨艺术功底。我年轻时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黄舟、王同仁、郭一聪、张立辰等名师,技艺突飞猛进。

作为一个植根于洪妙的“学院派”,年轻的姜宏光已经获得了水墨艺术的精髓,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还想有进一步的艺术突破。他知道一味重复前人的笔墨,只会让自己困在传统的牢笼里。

2002年,姜宏光决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历史上,艺术家向西方学习,大多选择到欧美游历,而姜宏光则选择了新西兰这个远离各大洲的岛国。“那时候,我经常听说很多艺术家和朋友移民到法国。当他们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目睹西方国家的杰作时,很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觉得不知从何下笔,甚至缺乏创作的勇气。于是,我选择了移民新西兰,这里既西方,又远离巴黎纽约这样的西方文化中心。新鲜的环境可能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改变。”这是姜宏光选择的初衷。

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融合中西艺术是创作探索的必然,也是一种文化自觉。与国内很多艺术家探索中西艺术融合的方式不同,姜宏光在艺术成长阶段系统学习了中西两套艺术体系,之后长期生活在西方。这一点类似于现代艺术家常玉、赵无极、丁雄泉,在他们身上中西艺术的融合不是生硬的结合,而是透露在骨子里。

到新西兰后,姜宏光就读于奥克兰大学艺术系,在那里他刻苦钻研油画、雕塑和版画,重点学习了塞尚、毕加索、达比、布洛赫、蒙德里安、席勒、莫迪里阿尼、高更等西方大师的艺术风格,极大地提升和拓展了他的视野。

“虽然新西兰远离欧美文化中心,但大学里的老师都来自欧美国家。他们将新西兰的艺术教育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与欧美保持在同一轨道上,学习氛围更加多元和轻松。那时候偶尔会有意无意的用书法进行创作。我不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和围观。因为日本井上的书法创作,他们知道这是东方艺术的精髓。后来老师曾经鼓励我不要跟着西方走。你们中国人有自己伟大的艺术,可以大胆用水墨创作。”

老师的话使姜宏光清醒了。他意识到身处西方,熟知中国水墨传统是自己的优势,也是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独特之处。他开始思考如何在西方语境中用水墨建构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他看来,西方艺术强于色彩、光影,而东方艺术重线条、重意义,取西画之长,融入水墨艺术,将西方抽象与东方写意相结合,以现代彩墨的形式表现出来。用姜宏光的话说,这样的画既能被西方人理解,又不失中国艺术的底蕴,慢慢地,姜宏光在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彩色墨水中的绿色情怀

在新西兰生活多年,姜宏光早已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在南太平洋这个干净的国度,原始的自然环境、多样的生物、异域的本土文化,让这位来自东方的艺术家深受视觉的冲击,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作品自然流露出了当地的文化风情。“新西兰真的很适合艺术家的生活,在那里很容易像古代文人一样隐居山林,没有太多外界的干扰。专心艺术创作,慢慢沉下来,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姜宏光这样描述它。

新西兰当地人对自然环境的严格保护让姜宏光感触特别深,在野外或公园里都能感受到动物与人的和谐共处。他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大量以动物生态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唤起人们对当下的反思和共鸣。

除了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姜宏光的绘画还融入了新西兰当地毛利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鹈鹕、新西兰巨嘴鸟甚至异国风景都被大胆引入他的画作,画面往往给人一种阳光、活力的感觉。在色彩上,它们“浑厚”,热烈而艳丽,红绿对比强烈,冷暖对比,甚至引入了原色,赋予了画面效果。

比如《天堂鸟》系列,夸张怪诞的鸟形充斥着抽象的画面,发人深省;蓝猴系列和犀牛系列将动物呈现在空白的背景中,没有栖息地作为陪衬,只有孤独的身影。动物往往流着鲜艳的色彩,如唐代三色的釉面效果。只有这样的颜色才让动物看起来更像被剥了皮,眼睛亮亮的,坚定而惊恐地看着这个世界。这些画面往往让人联想到血腥屠杀、环境破坏等。,让动物束手无策,仿佛在呐喊指责人类...

通过动物的变形和扭曲,姜宏光构建了超现实主义的图像。他深刻地意识到科技的进步已经让人类失去了自我,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大宇宙的坐标中只是普通的动物,这也体现了姜宏光对生物存在价值的思考。

另一方面,如果你仔细品味他的画作,你会发现中国文人的花鸟精神始终在其中出现,即利用动物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反映和情感。他深得八大山人写意的细腻,作品中的动物也被赋予了人类的灵性,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展现了动物的内心世界,耐人寻味。

姜宏光的作品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毛利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全世界倡导的环保理念结合在一起。他们既找到了自己的共性,又顺应了时代,反映了当下,符合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因此,他也被称为“绿色画家”。

多年来,姜宏光的作品被国内多所大学、美术馆甚至人民大会堂收藏。新西兰邮政局和澳大利亚邮政局也根据他的作品发行了动物和人物邮票系列,可见他的艺术高度和人文关怀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除了立足当下,姜宏光还从艺术史的角度理性地看待艺术创新。他明白一个艺术家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他自己在艺术史中的贡献。

姜宏光认为:“能代代相传的作品,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艺术性第一,绘画水平必须高;第二,要学术,绘画可以通过学术支撑走得更远。第三,要体现时代精神。比如现在模仿达芬奇和石涛的作品比较好。这些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在这个时代,就要表现出时代精神。第四,要有一定的国籍。作为一个中国人,即使画面不再是山和流水,梅花和菊花,但内核中透露出的中国精神依然不变。第五,要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独特的想法。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被历史铭记。”

海外文化交流使者

除了纽西兰,姜宏光也住在澳洲和中国,并在这三个国家举办展览。他经常笑说这是三国的“艺术”。姜宏光因其横跨东西方文化、游走南北半球的一生,成为中新中文化交流的使者。

除了作为一名艺术家,姜宏光还担任新西兰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的主席,并致力于促进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在国外做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在中国日益强大之后,让外国人对我们刮目相看。真的有一种民族自豪感,也一直希望有更多的西方人了解我们的国家。通过文化交流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然后学习外国的许多技术、文化和艺术,充当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姜宏光这样说道。

此外,姜宏光还热心于中澳新的公益事业,积极关注和呼吁绿色环保,多次受到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表彰。2009年,他创作的6幅大型油画捐赠给“首都爱护动物协会”,加强动物基金会;2012年,她获得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年度“公共贡献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新西兰华人。为促进中新两国的艺术交流,他还组织中国艺术家在新西兰做展览,旨在促进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增进中新两国人民的友谊,丰富海外华人的文化教育。2014年,他还通过新西兰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推动山东省政府将尼山书店落户新西兰...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艺术探索永无止境,艺术传播也任重道远。经过几次锤炼,姜宏光在中国和西方大放异彩。他相信历史会告诉你是站在潮流上还是大浪淘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291.html
上一篇色彩、激情和阳光
下一篇 无界中西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