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三农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香里话秋收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香里话秋收

陈红琳农谚云:“种田无定例,全靠着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以“年”为周期的自然变化规律,对于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来说,它构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遵循。围绕着二十四个时间节点,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年复一年的农事生产实践中,…

陈洪林

正如一句农业谚语所说,“耕作没有规则,一切取决于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以“年”为周期的自然变化规律。对于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构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农业生产的基本遵循。围绕二十四个时间节点,一代又一代农民在年复一年的农耕实践中,逐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农业民俗。它们不仅是生产过程、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也是指导生产实践的“工具”和“手段”。人们常说春种、夏种、秋收、冬储。对于农民来说,“秋”最重要的象征意象就是“丰收”,它不仅关系到半年的劳动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也关系到人们能否顺利度过接下来的冬储阶段。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是农民期盼丰收的起点,因此农民特别重视这个节气。正因为如此,中国各地流传着许多关于立秋的农业谚语,尤其是在农业技术条件相对有限的古代社会。这些农民的“知识结晶”在预测气象变化趋势、预测粮食丰缺、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及相关农业生活事项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非常关心立秋的时间。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很多地方都有一句谚语“初秋,凉飕飕的;立秋了,太晚了,热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早上是立秋,将来可能会更凉爽。但如果秋天是从下午开始,甚至是傍晚或傍晚开始,那么未来的天气很可能会酷热难耐。在立秋时间方面,人们认为立秋时间越早越好,这不仅会影响秋后的冷热趋势,而且与农业收成密切相关。比如在湖北孝感,有“秋天睁开眼,采集采集;农业谚语“闭上你的眼睛,失去和失去”认为秋天的开始应该在白天,避免夜晚。另外,南方很多地区分为“六月秋”和“七月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秋天在六月到达立秋,而不是在七月到达立秋”,这是说如果立秋在农历的六月,那么早稻的收获会很晚,但在七月则相反。在一些地区,人们相信秋天的开始会有一个糟糕的六月,这会影响收成。比如在贵州安顺,有“六秋半收”的说法。七月和秋天,收成会一样”。初秋的阴历六月和七月没有太大的时差,但是收获的数量却有很大的差别。

立秋前后,很多作物都处于旺盛生长期,需要大量水分,怕“秋燥”。在辽宁等地,流传着“秋怕旱,民怕穷”的谚语,即立秋在天河时,严禁受旱。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秋日开始时的晴天和雨天会影响降雨量和随后的凉爽和炎热天气,但不同地方的看法不同。例如,辽宁、承德、河北等地的人们认为立秋时应该是晴天。“立秋下雨时,秋季雨少,称秋吊;立秋不雨,则雨多,谓秋傻”(见《承德府志》)。秋吊是秋旱的意思,秋傻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秋雨不停地下,看起来很傻。在浙江、湖南等一些南方地区,有“雨打秋头,无草喂牛”的农业谚语。湖南永州人把立秋的落霞雨称为“秋漏”,因为庄稼熟了,认为雨水太多会影响收成,有“粘庄稼不吃秋水”之说(见《永州县志》)。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各地每天的天气情况会有所不同,所以很多农业谚语只能在当地使用,大部分地区的流行信仰更倾向于“立秋宜雨”。例如,在河北省沧州,许多人认为“当立秋阳光明媚时,一切都不太成熟”(见河间政府记录)。在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农业谚语,如“立秋无雨时最愁,万物不绝半收”。广东云浮的农民认为初秋的雨夜是最好的。“立秋天天下雨,雨夜尤宜”(见《罗定县志》)。贵州等地也有“落秋”和“不落秋”的说法。“立秋有雨,则秋落,秋落则好年;如不下雨,则秋不落,收成多憾”(见安顺府志)。人们指出,立秋时天天下雨的“秋雨”是一个好年景的标志。而且遵义等地流行一句话“立秋不下雨,秋老虎二十四只”,就是立秋不下雨,秋天经常暴露在高温下。与很多地区对“立秋宜雨”的态度不同,广东深圳的说法是“立秋多雨,大雨伤粮”(见新安县志),可以说是适合立秋雨水的大小,充满期待。

不同的地区对初秋是晴天还是雨天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立秋避雷避虹是一种相当一致的农业禁忌民俗,在南方各省广为流传。农民认为立秋每天都要求道歉,这在许多地区的农业谚语中有所描述,如“秋天杀一只鹿,欢迎万棵树”(江苏上海)、“一雷收割万公顷”(安徽合肥)、“一雷打秋,收获一半”(福建三明)。广东、海南部分地区以立秋日为界,认为节前雷公丰足,节后雷公谢罪。“立秋日,雷日之前禁,节后宜。俗话说‘雷横秋,无收,秋有雷稻堆’(见《琼山县志》)。在湖南常德,也有“秋雷损晚谷,秋后雷多饭少”的说法(见除了忌雷,江浙一带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立秋后彩虹不利。”立秋后,彩虹被禁,农业收成减少,俗语说彩虹是天上的收成”(见《江阴县志》)。秋后见彩虹被视为“天空丰收”,认为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会有得有失。

在立秋的农业民俗禁忌中,除了忌打雷和彩虹,许多地区还忌刮北风。当地社会流传着许多谚语,如“秋前北风吹,秋后雨打,秋后北风一路吹到底”(江西萍乡、湖北宜昌、荆州等。),指出立秋后刮北风,秋旱盛行,是干旱的原因。在河北衡水,有“立秋吹东北风,六十日必霜”的说法(见《景县志》),意思是每天立秋吹东北风,六十日可见霜。旧时东南沿海多以捕鱼为业,所以特别注重海风。例如,在上海和浙江,有立秋后观察海云趋势预测的传统。“立秋之后,海上云陡起,如僧来,引领潮流”(见《定海县志》)。同时,当地也有“海僧叮当”的说法。温州渔民把立秋后的四十五天作为“风节”的结束,所以民间有“立秋四十五,老船驶出浦”的说法,意思是此时海上风浪已经小了,适合出海捕鱼。此外,台州还有立秋观雾、查旱涝的习俗。“立秋多雾时,晴至千年”(见光绪《黄岩县志》)。人们认为,如果初秋有雾,农业生产应提前做好抗旱准备。

从节气上看,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但离真正的“秋收”还有一段时间。例如,河北和北京有一个农业谚语“每寸草都会在立秋的第18天结果”,这意味着庄稼会在立秋的第18天成熟。如果当时没有果实,那么秋收基本无望。可以说,上面提到的利用天象、测丰、测悔等农业民俗传统,都是在为最后的“秋收”做“打算”。除了必要的田间管理,北方立秋的主要农活是采摘棉心和种植秋菜。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在初秋时给予棉花照顾。比如衡水,有句农业谚语“棉花立秋,人头大小拉”。立秋时,无论棉花种植大小,都要去心,意在促进枝条生长,否则可能导致种子减少。辽宁也有“种秋菜”的说法,包括萝卜、芥菜、香菜等庭园蔬菜。一般来说,与大多数节气相比,立秋的田间工作不是很忙,所以民间有立秋“挂锄头”的传统。

然而,除了初秋的“锄地”之外,田间地头的农活也是相当多样和忙碌的。比如在辽宁、吉林、宁夏等广大北方地区,最常见的农活就是割青、制靛蓝、沤麻、晒蘑菇、晒烟叶等等。旧时山东、吉林等地在立秋时都有“治粪”之举,如“立秋——运泥,堆积,盖粪,作土粪”(见《吉安县志》)。同时,还需要为牲畜准备饲料。《吉林通化辉南县志》上写着:“立秋,至隙渐减,宜刈蒿草,垫蒿草,备酿酒肥,割脚。”白城的《镇东县志》载:“立秋,挂锄头割羊草。”江西赣州有在初秋收获糯米甜酒的习俗。“红米糯米谷长皮薄,立秋收割较晚,酒味佳”(见《兴国县志》)。居住在东北部的人们已经在为冬季保护做计划。立秋后,榛子树下有更多的榛子。“农民争之,望存之以备御寒”(见《兴景县志》)。可见勤劳的中国农民一刻也没闲着。他们一边想着秋收,一边为更长远的未来生活做着充分的准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9528.html
上一篇话说中元节
下一篇 宜人宜居大美周村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