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绿色 廷·巴特尔:草原之子

廷·巴特尔:草原之子

巴依斯古楞 郭利平 敖东 国语空间2021年6月29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七一勋章”。29名为党和人民作出…

巴古耜冷李国平敖东官话空

2021年6月29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七一奖章”颁发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获奖者颁发了“七一奖章”。

9名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被授予“七一奖章”。其中,素有“草原之子”之称的廷仗身穿蓝色蒙古袍。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乐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汀巴特尔扎根牧区。50年来,她抱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新路子,给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谢党中央对我的肯定。这是内蒙古的荣誉,是全区人民的荣誉。”6月29日下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廷战真诚地说。

“继续当好牧民!”当总书记向丁战斗授予“七一奖章”时,他向总书记表达了他的决心。

“牧民”这个词在汀巴特尔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巴特尔”在蒙古语中是“英雄”的意思,汀巴特尔也是当地牧民心中的英雄。

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到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获得者,汀战斗赢得了无数赞誉。但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会强调我是牧民,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汀战斗一生奉献于草原,成为牧民最信任的领袖。

“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完成基础设施,我们就能过上高尚的生活。”在汀巴特尔看来,呼吸着清新空的空气,住着田园般的“小屋”,享受着都市文明,才是最好的生活。

一颗赤子之心,只为这片草原和人民。

汀·巴特尔出生于1955年6月。这一年,他的父亲毛婷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少将之一。毛婷还被授予第二枚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勋章、第一枚解放勋章和第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勋章。

虽然汀战斗是在父母的光环下长大的,但他下定决心要靠自己做出一番事业。

上世纪70年代,知青下乡。1974年,19岁的廷·巴特尔高中毕业,走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下乡插队到嘎查、图雅、苏木萨拉、饥饿、阿巴嘎旗。知青回城,他本可以回到呼和浩特,却成了同批几十个知青中唯一没有走的。

萨拉图雅嘎查是一片总面积430多平方公里的草原,位于素有“黄野马”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部。由于超载过牧和连年自然灾害,萨如拉的图雅嘎查曾是苏木(乡)生态条件最差、经济最落后的地方。

廷·巴特尔回忆:刚到嘎查的时候,牧民们晚上连被褥都没有睡。照明是用羊油捻成的棉花点燃的。写一封信寄到呼和浩特用了半年时间。

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从蒙古语到骑马、放牧、割草,廷·巴特尔研究、思考一切都很用心,这对年轻好学的廷·巴特尔来说不算什么。他用心贴近草原,用心贴近牧民。这两年基本掌握了蒙古语交流和牧区生产生活知识,部分技能成为专家。不久,他融入了当地,并被选为萨如拉图雅生产大队队长。

1976年,汀战斗之父将军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兼内蒙古党委第二书记。同时,知青可以回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萨如拉图雅知青点,一般认为汀战斗一定是第一个回城的知青。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所有知青都想尽办法回城,只有廷战选择扎根在这片北疆草原。送走了除他之外最后一个回城的知青,汀战斗在萨如拉的图雅嘎查扎下了根。他决心继续奋斗,献身于改变牧区落后面貌,带领当地牧民脱贫致富,建设草原,保护生态环境...

廷·巴特尔的真诚赢得了草原人民的信任。领导让他经营一家乳品厂,廷·巴特尔欣然接受,开始四处奔波,学经验,换设备,做销售。一年后,濒临倒闭的乳品厂扭亏为盈,当年盈利5万多元。1981年秋,汀·巴特尔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额尔德尼·其其格在美丽的高格台河畔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汀·巴特尔不仅在萨如拉·图雅找到了心上人,也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CPC)。毛婷将军送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党章,他谆谆告诫,“决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1993年,萨鲁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丁·巴特尔面临又一次考验。根据政策,他可以和父亲一起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对他来说,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但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原、贫困的牧民、封闭的草原和自己绘制的蓝图,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他决心留下来。他对父亲说:“这里的牧民太穷了。我有点文化。我想留下来。”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父亲的支持。

丁·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冷暖时刻记在心里,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萨拉图雅嘎查有83户牧民,像星星一样散落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最远的距离有80多公里。2001年,锡林郭勒草原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廷·巴特尔在雪灾中牵挂着每一位牧民,带领人们用铁锹开辟了一条通往牧民家的“雪道”,把党的关怀送到了每一位牧民家,送到了每一位牧民心里。

围栏放牧和禁止放牧将恢复贫瘠的草原。

Monsa Rula tuya的意思是“美丽的光芒”。嘎查所在的阿巴嘎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北缘,面积437.5平方公里。这里曾经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由108道泉水汇流而成的高斯泰河从这里流过。

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草地退化加速。廷·巴特尔刚到这里的时候,草原上经常出现黄沙,环境越来越差。

1983年,政府实行草畜双承包。作为当时的嘎查总督,廷·巴特尔承包了嘎查最退化的草原。近6000亩草原,大部分被白沙覆盖,与草原相邻的高格台河两岸全是盐碱地。汀战在走访了草原的每一个角落后,发现传统的数量游牧是草原退化的根本原因。

廷·巴特尔意识到他不能再无拘无束地放牧了。要让草原休养生息,他不得不尽快把退化的草原圈起来,禁止放牧,禁止沙化。但是草原不放牧,牧民怎么生活?廷·巴特尔认为共产党员要率先垂范,“与其喊破嗓子,不如露脸”。

此时正赶上欧盟委员会和行署实施“封育禁牧、集约化经营”战略。他的想法与上级政府的一致。草原恢复没有单一的模式。夫妻俩买了角钢,分批拉起了网围栏。草场四季轮作,打井,播种草籽,在严重沙化的草场上种植饲料玉米。

为了找到治沙的办法,他跑遍了方圆的沙窝,请城里的父母送来优质草种和树种,大面积种植沙柳、杨树、榆树,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他卖掉了家里的60只羊,圈了300多亩牧场。结果第二年,他割了9车皮的牧草,相当于其他牧民割了1000亩牧草。两年后,最肥的牛羊被养在曾经最差的牧场上。轮牧也阻止了廷巴特尔牧场的退化。

2006年,Ting Battelle改进了轮牧的分区,将所有牧场分为9个区,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夏季牧场,其余8个区是冬春牧场、秋季牧场、割草牧场、两头小牛放牧牧场、保护区牧场、经济区和生活区。由于常年禁牧,牧草产量逐年增加,冬季饲草可以自给,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2005年青黄不接的季节,他的牧场只有9厘米高,草地植被覆盖率只有15%。到2009年,植被的高度和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6厘米和35%,曾经的沙滩上长出了茂盛的青草,点缀着野花。

如今,在廷·巴特尔的家庭牧场里,草原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草长得有成年人的小腿那么高。牧场里有很多种野花野草,有些叫不上名字,于是廷·巴特尔自己给它们起了名字。生态改善了,草原上不时能看到鹿、狍子、獾等野生动物。偶尔可以看到迁徙时来这里休息的天鹅和大雁。

牧民看到了围栏和轮牧的优势,他们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围栏和轮牧。在汀战斗的指导和精心引导下,迅速产生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倡导“蹄腿理论”使畜牧业健康发展。

20世纪末,虽然牧民的饲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他们增加收入的热情不减,养的羊越多,草原就越不堪重负。

廷·巴特尔看到,虽然草原植被得到了恢复,但草畜平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为了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廷仗开始琢磨如何改变牧民的养殖结构。

有一天,汀仗看到牛羊在吃草,得到了灵感。根据草畜平衡制度,每五只羊折算成一头牛,一头牛只有四蹄践踏草地,而五只羊有二十蹄践踏草地;养一头牛的效益不亚于养5只羊,但草原上20个羊蹄的破坏力远大于4个牛蹄。如果能减羊增牛,既保护了草原,又降低了劳动强度,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蹄腿论”。

“蹄腿论”的推行有不小的阻力。他不厌其烦地和牧民一起工作,让大家知道减羊增牛的好处,但当时连他老婆都不理解。家里承包了近6000亩草场,养1000只羊也不算多,收入稳定,何必乱来。

廷·巴特尔对妻子说,草原不仅是我们的命根子,也是子孙后代的命根子。作为嘎查的支部书记,我们要带头与时俱进,维护我们的生态家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羊增牛。征得家人同意,丁战又带头示威,率先做出了“牛”的文章。他把自己的1000多只羊全部卖掉,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奶两用牛与本地牛杂交,同时利用杂种优势把牛养肥。他通过多年的养殖,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奶牛,用较少的集约化养殖达到了生态修复和增收的双赢目标。虽然他家的牲畜数量不多,但收入却比周围的牧民高出好几倍。

知道了减羊增牛的好处,大家争相减羊,改养肉牛。畜牧业生产对草原的压力逐渐减小,草原逐渐恢复。在汀战斗的带动下,萨如拉的图雅嘎查大部分牧民调整了牲畜结构和养殖模式,人均年纯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近2万元。

这一做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很快在全旗、全盟推广。目前,嘎查50%以上的草原已实现划区轮牧标准化,牲畜改良比例达到98%。

无私,扶贫路上的坚定引领者

生态改善了,汀战斗对草原的未来有了更高的追求。贫困牧民如何尽快致富?他们除了养羊养牛还能干什么?先扶贫。

为了让更多的牧民了解他的好经验、好做法,200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廷·巴特尔在家门口建起了农牧民培训基地。上课时,他自己当起了讲师,掰着手指头给牧民算收入账、成本账、劳务账、生态账。他毫无保留地向嘎查的农牧民传授他在生产中摸索了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现代经营理念。人们称这个训练基地为“汀战斗讲堂”。

在这里参加培训,你可以观察到汀巴特尔一家和周边牧民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就,比如治理生态、改善基础设施等。婷·巴特尔教的都是与时俱进的新经验新方法,没有空字。每句话都很实际,不仅惠及一个个牧民,更成为全国各地建设现代农牧业的典范。截至目前,“汀战讲堂”已培训联赛内外学员2万余人,甚至在蒙古、俄罗斯等地开展培训。他还把父亲资助的5万公斤草种免费发放给学生。

汀战斗不仅热心助人,而且与时俱进。除了培训,他还带领牧民成立了股份公司,加工销售鲜奶、风干肉,成立了“牧民之家”。草原蚊子多,吃了草原影响牛的健康。他提倡生态养鱼,用灯光把蚊子吸引到鱼塘。他还鼓励牧民发展生态旅游。

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富裕村。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草更绿了,牧民的生活更丰富了。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房,通了电,修了路,拉了网,摩托车换成了汽车。

2018年6月,虽然很多人不情愿,但廷·巴特尔还是选择从嘎查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他说,“教育水平跟不上。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有思想。书记和嘎查长都是大学生,要信任年轻人。”

他说他太老了,不能做了。同样在2018年,廷·巴特尔解散公司,将公司全部235头牛和16万元分给贫困牧民,兑现了当初“公司亏了我的钱赚了分给大家”的承诺。早在2015年卸任嘎查党支部书记时,他就把公司的332万元房产、物业给了嘎查,让新一届“两委”班子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丁·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考虑人民的冷暖,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2001年,阿巴嘎旗遭遇罕见雪灾,廷·巴特尔用铁锹和双手开辟了一条“雪道”,看望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牧民。嘎83牧民像星星一样散落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从一家到另一家,最远的距离超过80公里。廷·巴特尔每年不止一次地挨家挨户问寒问暖,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个牧民家里。

在全国巡回演讲期间,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资助了40多万元。他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买了25头西门塔尔牛分给牧民,指导他们改良当地的牛;还为牧民新村的20户牧民每人买了5头牛,调整了养殖结构。目前,嘎查50%以上的草地已实现划区轮牧标准化,牲畜改良率达到97.9%。草原生机勃勃。

廷·巴特尔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常年有手有脚。他可以设计房屋,安装自来水和暖气,制作家具和蒙古袍。即使是小病,他也会。这些年来,他也说不清自己到底为牧民做了多少。

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反复实践和努力,汀江找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点。他家的草原是锡林郭勒草原保护最好的草原之一,他家养的牛也是最纯正的优质牛。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呼吸着清新空的空气,沐浴着露天的阳光,只养50头牛,一年就能赚50万。按汀·巴特尔的话说:“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吗?”

廷·巴特尔的牧场上生长着270多种植物,经常出现鹿、獾、狐狸、翠鸟、天鹅、鹅等100多种野生动物。野花野草种类繁多,很多叫不出名字。廷·巴特尔自己给它们起了名字,比如《草原黄牡丹》、《冰草》等等。在他家的展厅里,挂着100多幅精美的摄影作品,都是从草原上画出来的:油光绿绿的鸟蛋、悠闲踱步的白枕鹤、四处打探的狍子、不出院的貉等等。,真的很有趣,让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

我的根在草原,我的情在牧区。

时至今日,已年过六旬的廷役依然忙碌。如果哪个牧民有事,请打电话给他。从修理机械到缝制蒙古袍,他甚至能治好牲畜。

每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一个将军的儿子愿意一辈子做牧民,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时,丁战天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你有多有名,你的生活有多好,而主要在于你能不能把群众当亲人,多为群众做好事。”

廷·巴特尔是个大忙人。虽然他已经60多岁了,但家里的日常生活全靠老两口自己,再加上外出开会、听课等。,而且他每天的日程都排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家里有牧民来取经,汀·巴特尔就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教他们经验。他说:“每年都有一万多名牧民来我家参观学习。露个脸总比把嗓子弄坏好。只要我的做法对牧民有用,我就有责任和义务付出一切。”

工作后,汀巴特尔和妻子最大的乐趣就是用相机拍花草和野生动物。他家的墙上贴满了牧场里的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在女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分享给全世界的人。

夏天,草原上绿草如茵,各种野花竞相开放。清晨,汀·巴特尔像往常一样在自家的牧场上漫步,不时有小动物从草丛中跃出。此时,他会停下来,拿出手机啪的一声,布满皱纹的脸上会露出愉快的笑容。

汀·巴特尔对脚下的草原有着独特的思考。他说牧民要把牧场变成休闲牧场。牲畜太多,牧场压力大,买草买料支出高,劳动强度大,但收入不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他找到了付出与回报的最佳平衡点,将牛的数量严格控制在50头。“这样,支出最少,收入最多,生态环境最好,劳动强度最低。”丁·巴特尔高兴地说:“人生是为了享受,人不应该成为牲畜的奴隶。”

现在,善于思考的廷战总结出了新的经验:在生产经营中,一定要找到收入的最高点,支出的最低点,生态的最佳点,劳动强度的最低点。在他看来,这四点结合起来就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高点。

婷·巴特尔勤勤恳恳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享受生活的快乐。毛婷将军晚年提到这个“自找麻烦”的儿子时,自豪地说:“我儿子比我强!”婷·巴特尔感谢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我的根在草原,我的爱在牧区。我的本质是一个普通的牧民。我要永远留在家乡,守护美丽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年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牧民,保护生态,建设草原,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廷·巴特尔感慨道。

从全国劳动模范到“七一奖章”,这些年来,汀战斗成了草原牧民的代言人,成了他们致富的引路人。汀战斗就像一棵红柳,守护着这片草原。

汀·巴特尔正在浇水。

丁.巴特尔参观沙质草原。

丁·巴特尔与牧民聊天。

廷·巴特尔与妻子合影。

恢复活力的萨鲁拉图雅草原

封面简介: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6年11月入党,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饥饿高乐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汀·巴特尔是扎根牧区,努力工作的典范。汀·巴特尔抱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称号。七一前夕,他获得了七一勋章,被牧民誉为致富带头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4919.html
上一篇张勤 纯净如初心 淡雅亦从容
下一篇 天人合一森林城市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