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绿色 高山兀鹫

高山兀鹫

韩雪松初上高原,无论是谁,一定会为突然出现在头顶遮天蔽日的黑影所惊诧——一叶叶巨大的黑影在空中盘旋,高高在上。运气足够好的话,会看到这些巨大的身影蹲坐在路边,平静地注视着你,一如看着每一个穿着古怪的过客。若充满好奇地冒失接近,它们最多向前慵…

韩雪松

在第一个高原上,无论你是谁,都会被突然出现在你头顶挡住阳光的黑影吓一跳——一个巨大的影子盘旋在空和高空。

如果你足够幸运,你会看到这些巨大的身影蹲在路边,平静地看着你,就像看着每一个穿着奇装异服的路人。如果它们好奇地贸然靠近,最多能懒洋洋地往前走几步,从容不迫,不慌不忙。平淡无奇的反应与其巨大而奇形怪状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候,如果身边有藏族朋友,他们一定会无奈地一笑,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不过是家乡最常见、最亲切的猛禽——山雕,一种“只吃死尸不杀”的温驯大鸟。

在内地,提起鹫,除去武侠小说中近乎传奇的“灵鹫”,第一时间激发出的往往是一群兀鹫拥在死尸周边大快朵颐的不堪场面,然而,等亲身到达藏区后才会发现,这些看似凶神恶煞般的猛禽是多么的温婉可爱。在内地,提到秃鹫,除了武侠小说里传说中的“灵鹫”,往往第一次是一群秃鹫围着死尸大快朵颐。然而,当他们亲自到达藏区时,他们会发现这些看似凶猛的猛禽是多么的温柔可爱。

秃鹫,“又高又平”,就像高山秃鹫的巨大体型一样。其翼展可达280 ~ 300厘米,成鸟重8 ~ 12公斤。多么宏伟啊!在青藏高原,山地秃鹫主要以死畜和大型动物为食。此外,在食物资源极度匮乏的时候,也有记载它会捕食旱獭等小型哺乳动物。了解了它们的饮食习惯后,我们不禁感叹它们看似奇怪的外表与其生存需求是多么的密切,互为因果。

为了尽快找到地面上的腐肉,山雕有着极佳的视觉和嗅觉,翅膀宽大,非常适合在高空长时间盘旋空寻找食物;因为像金雕、苍鹰这样的猛禽不需要通过爪子捕捉移动的猎物,秃鹫的脚趾更适合在地上跑来跑去,支撑身体。

与其他猛禽相比,高山秃鹫最显著的特点是脖子长而裸露,脖子同时伸长并暴露在外,身上只覆盖着短羽绒。这种身体结构使喙能够咬穿颈部,极大地方便了秃鹫将头伸入腐肉的空腔中,挖掘内脏。在颈根处,一圈长而蓬松的羽毛环绕着一个衣领,就像小孩吃饭时的餐巾盘。吃的时候可以保护身体羽毛不受污染。

生存的需要促进了身体的进化,而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导致了食性的特化——生物进化的规律在高山秃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和表达。

每年春天,当在中国南方温暖了一个冬天的候鸟回到青藏高原开始繁殖的时候,山秃鹫的繁殖已经在春风还很远的冬天开始了。根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Aśvaghoṣa's先生研究团队的研究,在新疆天山地区,高山秃鹫一般在1-3月筑巢。但在青藏高原上,由于海拔高,夏季短,一月份就有高山秃鹫在青海治多筑巢的记录。

高山兀鹫常营群巢,依据山体结构的不同,每个巢区巢数在5~16之间,每巢乳白色窝卵1枚。在筑巢时,兀鹫往往选择岩壁上固有的平台或岩洞,并以细草和少量脱落的羽毛为铺垫。根据山体结构的不同,每个巢区的巢数在5 ~ 16个之间,每个巢有1枚乳白色的巢蛋。秃鹫筑巢时,往往选择岩壁上固有的平台或洞穴,上面铺着细草和少量掉落的羽毛。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与秃鹫庞大体型形成鲜明对比的微小巢材,不仅来自喙部接嘴,还与喂养幼鸟的食物一起储存在嗉囊和食道中,输送到巢中。很难想象这些细长杂乱的吸管,在秃鹫的强喙下,能排列成如此精致细腻的育儿场所。

然后在雌雄鸟的交替孵化下,大约54天就孵出了小秃鹫雏鸟。经过四五个月的精心喂养,这只出壳时只有160克左右的幼鸟终于变成了一只翼展三米的庞然大物。除了羽毛颜色更深,和它的亲鸟没什么区别。振翅离巢高飞,于是高山兀鹫的种群在青藏高原繁衍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山地兀鹫,兀鹫和兀鹫也是高原上常见的大型兀鹫。秃鹫的尾巴呈楔形,翅膀窄而尖;秃鹫的翅膀很宽,腹部是纯黑色的——相比之下,山地秃鹫的翅膀很宽,腹部和翅膀下的羽毛很轻,很容易区分。

在高原生态系统当中,以高山兀鹫为代表的几种鹫类共同构成了食物链的关键终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度低,尸体自然分解缓慢,长期腐败易致病菌滋生,疾病传播。通过鹫类的拆解和消化,腐尸得以快速分解,归于尘土。在高原生态系统中,以高山秃鹫为代表的几种秃鹫构成了食物链的关键终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度低,尸体自然分解缓慢,长期腐败容易滋生致病菌,传播疾病。通过秃鹫的拆解消化,腐肉可以迅速分解,化为尘土。

正因如此,秃鹫与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和谐共处——山地秃鹫以死畜和埋在空中的尸体为食,而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也将天葬台周围的秃鹫视为“龙歌”比丘的化身,并将其尊为死亡仪式中灵肉分离的关键角色。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青藏高原对牦牛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增加。于是,一些贪财的无良之徒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看似“白白扔掉”的尸体。从皮到骨,从采购到加工,这些秃鹫赖以生存的食物不知不觉就被送进了游客和食客的嘴里。

撇开食品安全不谈,这对秃鹫本身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食物资源的急剧减少导致部分地区高山秃鹫数量减少,繁殖成功率下降,幼虫生长速度降低。

此外,双氯芬酸的滥用是威胁秃鹫种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双氯芬酸类药物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家畜的非甾体抗炎药,不能被秃鹫分解吸收——当秃鹫食用含有这种药物的家畜尸体时,最终会因药物蓄积中毒导致肾衰竭和脱水而死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布在南亚次大陆的白背秃鹫、细嘴秃鹫和长嘴秃鹫,98%都因食用含有这些药物的牲畜尸体而消失,令人痛惜。然而,另一方面,我国对高山秃鹫种群的保护早在1996年就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珍稀”,面临诸多威胁。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大,不惧怕人类,在分布区域很容易被看到,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引起大众的关注。

但在青藏高原,得益于藏传佛教“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理念,一些寺院已经开始开展秃鹫人工饲养等种群保护实验。虽然三五个人,杯水车薪,但在这物欲横流的重霾中,看到太阳已经足够了。看到秃鹫种群恢复的一线希望,令人欣慰。(本文原载于《知识就是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6180.html
上一篇再现湿地生态之美
下一篇 日本林家规模化经营的进程与分析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