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健康 静动功的特点(动功与静功的区别)

静动功的特点(动功与静功的区别)

张国明健身气功作为优秀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因其动作柔和舒缓,简单易学,运动强度小,锻炼效果显著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人们在健身气功锻炼的过程中要想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选择恰当的锻炼方式,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把握好动与静的尺度,…

张国明

气功作为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以其动作柔和舒缓、简单易学、运动强度低、锻炼效果显著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人们在健身气功锻炼过程中,要想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处理好动静关系,把握好动静的尺度,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动”,是指外体的运动和体内气血的运动;所谓“静”,是指外在形式的相对静止,内在精神的宁静。运动能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调理阴阳,调理脏腑,强健筋骨,畅通关节;通过静,可以聚集精力,旺盛精神,平复心情,从而达到提神醒脑,安神定志的效果。但动静的度把握不好,就会有负面作用。古人云:“动则生阳,动过度则伤阴,阴伤阳也伤;然后是静阴,太静伤阳,阳伤阴也伤。“意思是动能生阳,可以增强元气。但如果动得太多,没有很好地与静止结合,就容易伤阴。一旦阴受伤,必然会牵扯到阳,导致阳的受伤,最终导致阴阳两伤;静能生阴,有益于津液、精血的生成。而“太安静”,不与运动相结合,反过来又会伤阳,最后必然导致阴伤,从而形成阴阳两伤。这就是“阴损阳,阳损阴”的原理。

那么,人在练气功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积极与安静的尺度呢?从整体观的哲学视角,从自身主观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阐述了练习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动与静的关系。

一、从自身主观因素来说,练习者要从年龄、体质、健康、心情四个方面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动静量表。

1.从年龄特征来看

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一个生命、成长、强大、衰老、自我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他们有不同的生理特征。从出生到25岁,人的身体生长发育到完全成熟。此时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形态结构逐渐完善,气血也逐渐旺盛。因此,在这个阶段,宜以运动为主,静心为辅,以促进体内气血运行,调节阴阳,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帮助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25岁到40岁是人一生中最旺盛的时期。此时,人的精力、体力以及身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这个阶段,动静应对等,适当运动动静,调理阴阳,促进气血运行,维持机体良好的功能状态;从40岁开始,人的生命力逐渐衰退,各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逐渐减弱,活动能力逐渐下降,精力逐渐衰退。在这个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应逐渐增加静测,辅以运动的锻炼,以此来修基础,养精神,恢复精力。

2.从体质方面来说

在古代,人们从阴阳学说的角度对不同体质类型的人进行分类。例如,《灵枢·田童》将人分为五类: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平衡。不同体质的练习者应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选择气功锻炼中的动静度,这样会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于阴多阴少的人来说,阴往往偏盛,阳往往偏虚。所以要抑阴助阳。宜以动为主,静为辅,结合观察“命门”、“百会”等阳窍,有助于升阳。然而,对于太阳和少阳的人来说,阳往往过多,而阴往往不足。故宜潜阳养阴,以静为主,动静为辅,结合观察涌泉、三阴交等阴窍来养阴;对于阴阳平和者,宜运动一半动,一半静,结合“下丹田”之意,培养补充元气;对于体质虚弱、阴阳气血两虚的人,应以清静为主,运动为辅。

3.从健康状况的角度来看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如果体力比较强,可以适当多活动一下,让自己平静下来;如果体力不好,可以少动,或者分段运动。每次动作后,可以静态调整。不要动得太多,感觉很累。总之,原则上要以动为主,静为辅。正如鲁《春秋》所言“流水不腐,一户不腐,动之以动,形与气也。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健康的锻炼者要多运动,保持全身血液流动,维持器官的功能;并通过适当的静修来保持身心健康。对于有躯体疾病的人,要根据自身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尺度。从病情的严重程度来看,病情重、体质弱的人,应该以安静和运动为主。随着体质的增强,可以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频率;病情较轻的人要以运动为主,静心练习。一般阳证者,宜多动多放;需要静心谨慎的是阴证。如果是阴阳混合,更要注意适当的动静配。在《养生肤语》中,对于虚实寒热症状的治疗也给出了指导原则:“虚症以思制之,心神以强,内功以补;其实病要以按摩为引导,以吸捏为取法,分散解决;宜吐旧热,凉出口入鼻;寒病要用气来息,本意是生火取暖。这四种方法可以作为治病的捷径,总比吃草药和石头好。”

4.从人们的情绪来看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往往会出现世俗欲望的波动。七情指的是七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惧、惊。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和意识所产生的生理需要和欲望。世俗欲望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心理动力,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畅,引发各种疾病。《黄帝内经》有记载“怒伤肝,喜悲,悲肺,思念脾,恐肾”。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情绪都可能对我们的内脏器官及其功能造成损害。

当人因情绪过度而导致内脏功能失调时,应以运动为主,待情绪平复后再以安静为辅。通过运动,疏通全身气机,调节脏腑功能,平衡人体阴阳;辅之以安静,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放松身体,排除一切杂念,深吸一口气,均匀地、长长地呼吸,想象自己置身于草木芬芳、鸟语花香的美好环境中,从而平静心灵,放松心情,消除不良情绪对身心的伤害。

第二,从锻炼者的外部环境因素来看,锻炼者要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季节、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四个方面来考虑动与静的关系。

1.从从业者的生活环境来看

锻炼者的生活环境会对锻炼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锻炼者应根据生活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以利于身心健康。一般情况下,气温较高时,宜以静为主,动静为辅;气温较低时,宜以运动为主,静为辅;当周围环境潮湿时,宜以运动为主,安静为辅;环境干燥时,宜以安静为主,运动为辅。生活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修行者,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温湿度条件,合理把握动静关系,通过适当的活动,平定阴阳,调和气血。

2.从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来看

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由于长时间坐着工作,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得不到充分的活动,往往会出现气血不畅、肌肉关节酸痛、头晕、腹胀、全身乏力等症状。此时应激活全身肌肉和关节,疏通气血,排出体内废气,再补充静态练习,消除大脑疲劳,恢复大脑活力;对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由于四肢长期疲劳,身体往往处于疲劳状态。所以这个时候,他们适合休息消除一天的疲劳,再辅以运动,促进气血循环,调理阴阳。

3.从四季的特点来看。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功锻炼应适应四时之法,根据一年四季的特点练功,才能使自己的身体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不生病。一年四季的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如果用阴阳来概括的话,应该是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指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此时人宜多动少静,以顺应阳气生发之势,夏季万物欣欣向荣,阳气充盛,此时人宜动静各占一半,以平衡阴阳,调养生、长之气,使心、肝二脏功能旺盛;秋季阳气收敛,万物收杀,此时人宜多静,动辅之,以养阴潜阳,冬季万物蛰藏,阴气至极,此时人宜静和动平均练习,以平秘阴阳,调养收、藏之气,使肺、肾两脏精气充足。通过顺应四时的恰当锻炼,使人适应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从而苛疾不生,身强体健,阴阳无伤并得以相生相长。《苏文保全明行论》说:“人生而有天地之气,成而有四时之法。”四季是指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气功锻炼要适应四季,根据四季的特点进行练习,使自己的身体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不生病。四季的特点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如果用阴阳来概括,应该是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苏文四漆雕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思是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复苏。这个时候人要多动,要静,这样才符合阳生长的趋势。夏天,万物欣欣向荣,阳气勃勃。此时人要对半动,这样才能平衡阴阳,养生保健,使心脏和肝脏功能旺盛。秋天,阳气收敛,万物凋零。这个时候人要多静,多动,多辅助,这样才能滋阴降阳。冬天万物蛰伏,阴气极盛。此时人要静养、匀养,以平定阴阳,调理收藏之气,使肺肾精气充足。通过根据四季进行适当的运动,使人适应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从而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阴和杨灿共同生长。

总之,动与静是相对的。健身气功锻炼过程中,练习者应根据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动静度,将动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锻炼,以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黄帝内经》说,“古之人,知之,知阴阳之法,知术之数,饮食适度,生活规律,不忘劳作,故能与灵和谐相处,安度余生,直至百岁。”只有认识和掌握健身气功锻炼中动与静的规律和特点,并以此指导我们练习健身气功,健身气功才能真正成为帮助我们摆脱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锻炼手段之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2193.html
上一篇有凤来仪解释和意思,凤凰来仪的典故,有凤来仪解释和意思
下一篇 打开丹田的方法,打开丹田的方法,怎么提丹田之气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