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健康 “病态囤积”应就医,病态囤积症,“病态囤积”应就医

“病态囤积”应就医,病态囤积症,“病态囤积”应就医

吕雪萱“这东西根本用不着,早就可以丢了!”“这是我的东西,你凭什么丢!”一场又一场的家庭纷争不断重演,为的都是一堆又一堆丢不掉的杂物。当孩子发现父母家中堆满杂物,通常已无力回天,面对不整理也无力整理的年迈父母,断舍离的煎熬过程,许多人都有过…

吕学轩

“这个东西根本不需要。可能早就丢了!”“这是我的东西,你凭什么丢!”

家庭纠纷此起彼伏,为了一堆不能丢的东西。当孩子发现父母家中堆满杂物时,通常是无力回天的。许多人都经历过离家出走的痛苦,面对年迈的父母却无能为力。

这是一场子女和年迈父母之间关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战争,涉及很多心理和情感因素,不仅仅是“输”和“不输”。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愿意失去的东西。在什么状态下他们会怀疑是病态囤积?

每个人的兴趣不同,有些人可能会为了收藏花很多钱或者浪费很多时间,这不能说是病态。但当收藏影响到自己、家人或邻居的生活时,就该纠正了。很多人都有“收藏”特定物品的习惯,从超市礼物、娃娃、偶像照片到古董。东西越来越多,还有人另租仓库或者买房堆积“战利品”。但当这些收集来的东西换成用过的“宝瓶、塑料袋、纸箱、报纸”,堆起来滋生蚊子、苍蝇、老鼠,甚至是睡觉的地方,或者掉下来砸到人,那大概就是病态囤积了。

囤积杂物:一种强迫症

“囤积”在DSM-5(第5版)中被列为强迫症的一种。患者会过度收集无价值、危险或不卫生的物品,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干扰。

在囤积初期,患者会因为生命功能没有恶化而适时隐瞒;症状和行为明显时,需要继续用强迫症药物治疗才能逐渐好转,但不容易治愈。曾经有一个囤积者,他的床上堆满了纸箱和瓶子,他宁愿睡在地上也不愿意收拾。在接受了强迫症药物治疗后,他愿意在床上整理出一个睡觉的地方。

囤积可能是痴呆、中风或脑损伤引起的并发症,诊断必须排除相关可能性。有研究指出,囤积可能是由于基底前额叶皮层或前扣带皮层功能障碍,导致判断或情绪调节出现问题。

年轻的时候珍惜东西,老了就变本加厉。

囤积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很多人成年初期都有一些征兆,但会巧妙地掩盖起来,会被认为是“性格节俭,爱惜东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功能的退化,症状会逐渐明显,被发现或确诊。据欧美文献统计,社区囤积症的发生率为2% ~ 6%,其中55 ~ 94岁的患者是34 ~ 44岁患者的3倍。

其实易患病群体囤积与退休或独居没有必然关系。如果患者的性格比较封闭,或者生活空受到限制和压缩,生活的重心当然会放在收集物品上。文献中还指出,犹豫不决、经历过重大应激事件的人,也可能容易是族群。

但是,当物品的收集越过了“边界”,变成了囤积,比如囤积塑料袋、回收材料或者到处捡塑料瓶,甚至有人收集厕所使用的卫生纸,都是一种病态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环境卫生和公共危险。

节俭,以后可以用。

很多有囤积症的父母被子女带去就医时,会反映出父母小时候节俭爱惜东西,喜欢囤积的东西主要是不花钱买的。但是,这和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没有必然联系。

老年人大多以“以后用了又扔掉太可惜了”为由囤积东西。有些人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比较固执,不灵活,但是对某些物品的收藏并没有到狂热的地步,更不要说收藏几件宝贝或者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了。还有的干脆把收集的物品收起来,不理会。孩子在外出时扔掉,虽然可能觉得收集的物品不足,但也可能找不到。

痴呆症和抑郁症也会囤积东西。

在精神科门诊中囤积的比例不高,多为痴呆症状之一,主要是孩子带父母来看病,叙述后才告知。患者很少有异常的囤积意识。此外,包括老年期的抑郁、焦虑、睡眠问题、行为问题,甚至妄想、幻觉,囤积也会是最初的行为表现之一,必须由精神科医生诊断后才能对症下药。

找出压力源,帮助就医。

如何帮助囤积病人?最好的方法是找出他们囤积压力的来源。一般来说,患囤积症的人疾病感不大,但往往囤积过度,造成家庭困扰,因受不了抑郁症的症状才就医。调查显示,家属就医率远高于囤积者。

如果家属自行丢弃患者的财物,会使患者感觉少一些,更疯狂地囤积东西,可能会加重囤积病情;有些痴呆患者在痴呆初期可能会囤积东西。所以,帮助囤积症患者最好的方法就是带他去看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或咨询。有些老人抗拒去心身科或精神科看病,可以利用其他疾病带他们先看病,比如先去其他科室再转诊。最重要的是找出他们囤积压力的来源,然后给予援助。

心里有伤口就不要和他争。

去找医生而不是责备和争吵!有些囤积症患者内心受到创伤。比如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他们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财物,以至于以后什么都放不下了。对失去物资的恐惧变成了他们不得不囤积一切。许多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很容易在晚年爆发,囤积可能是PTSD的表现之一。

但是,很多家人并没有意识到,囤积其实是一种病态。所以家人要仔细观察,在出现囤积症状的早期就帮他们就医,而不是等家里堆满垃圾了再帮他们。

囤积居奇,三招缓和关系。

1.避免对抗。如果家人有严重的囤货行为,就要避免正面冲突,比如强行扔掉他的物品,或者偷偷扔掉,可能会引发额外的问题。应该从认知行为的角度对待基础疾病,让患者知道“收藏”和“囤积”是两个不同的层面。比如收藏名画和古董,是正当的,干净整洁的,不会造成家庭或环境问题。另外,一定要随时提醒患者,事情积累到一定量就太多了,要懂得合理安排,而不是一直堆着。

2.协助自我管理。研究发现,囤积也可以遗传,也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行为习得。所以临床上可以看出,所有家庭都有一定程度的囤积。治疗方面,一定要教会患者学会自控,比如量的控制,量的控制,储存的控制,或者设定一个时间目标来控制。例如,一段时间没有使用的物品需要丢弃。这里强调的是,治疗囤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不是强迫患者在短时间内扔掉。协助病人“自我管理”是相当重要的。

3.沟通寻找共识。至于哪些物品该丢,哪些物品不该丢,家属可以坐在一起讨论沟通,达成共识,朝着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向努力。对于囤积症患者,首先要评估他们的身心状况,和家人一起努力面对这个问题,让患者慢慢认识到囤积症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只有能够分担别人的烦恼,他们才能愿意做出改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2667.html
上一篇抑郁症婚姻家庭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家庭)
下一篇 几千年养生长寿秘诀,几千年养生长寿秘诀,古人养生长寿十大秘诀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