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毛泽东的读书学习生涯

毛泽东的读书学习生涯

熊杏林 赵可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读书志向、读书精神、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读书治学的一代新风,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间佳话。(一)1910年秋,…

熊星赵琳克

毛泽东说:“我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我可以一天不吃不睡不看书。”毛泽东的读书志向、读书精神、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开创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读书治学之先河,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一)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冲,走向广阔的世界。走出乡镇,毛泽东考上了湘乡县东山学堂,并在作文考试《阎志》中表达了求学的远大志向。校长李对论文赞不绝口,高兴地说:“我们学校收了一个开国元勋。”在东山新学校,毛泽东开始接触新的学问。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与蔡和森、何叔衡志趣相投,受到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进步思想的影响,把个人读书愿望与为国家寻找出路结合起来。

1918年,毛泽东和蔡和森,一群热情的湖南和湖南青年,成立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其政策。他们聚集在岳麓山和橘子洲,畅谈世界大势,讨论社会和生活问题,指出“国家走向了极端,人类遭受了极端,社会黑暗到了极端”,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了救国救民,他们组织新民学会成员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国外“读书翻译”。经过对比分析,我们终于找到了“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好办法——走俄国革命道路。1921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入学须知》中明确写道:“我们的学习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是改造现在的社会。我们的学习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知识。”(二)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首次回顾了自己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历程:“我第二次来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的书。我急切地寻找当时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刻地刻在我的心里,确立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旦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从未动摇过。”毛泽东的三本书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基尔库克的《社会主义史》。

早在私塾读书的时候,毛泽东就喜爱中国古典小说,但他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问号:为什么书中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而从来没有一个农民作为主人公?看了马克思主义入门书,困扰他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我不知道人类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初步获得了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从此,他开始孜孜不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在革命斗争初期,毛泽东能找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很少。他给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李写信说:“我的知识如此贫乏,请不时给我送些书报来。”毛泽东回忆说:“从1932年秋天开始,我还没有工作的时候,就从漳州等地收集的书籍中找出了所有关于马恩的书籍,不够全的话就向一些同志借。我埋头读马列著作,几乎一整天都在读这本书和那本书,有时还交替读。我踏踏实实的努力,刚读了两年。”长征期间,毛泽东卧病在担架上,他一天也没有中断学习马列著作。延安时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书环境。毛泽东集中精力阅读马列著作的主要文章。“我读过《共产党宣言》不下一百遍。当我遇到问题时,我会读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主张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一定要读。这是第一个。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必须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为时政服务。”

毛泽东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认为“如果我们党内有一百到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我们党的战斗力就会大大提高”。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竞赛的号召,并组织力量翻译了大量马列著作,为领导干部学习提供资料。党的七大期间,他提出全党要读五本马列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等。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增加了《社会发展史》、《国家与革命》、《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等。,列举了12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并亲笔题写了“干部必读”几个字。这12本书长期以来一直是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必备教材。1963年,毛泽东再次提高阅读经典著作的标准,提出高级干部要阅读30部马列著作。其中马克思著作8部,恩格斯3部,列宁11部,斯大林5部,普列汉诺夫3部。可以说,毛泽东一生学习马列主义,一生倡导全党学习马列主义。(3) 3)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读过《资治通鉴》和《读史概要》,研究过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抗战初期,为了反驳亡国速胜论的错误,指导全国抗日战争,有一段时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中外著名军事文章,多次给在Xi工作的柳丁、叶剑英写信,劝他们多给自己买些军事书籍,特别是索要一本《孙子兵法》。1938年3月,他亲自组织成立了由小、罗瑞卿、滕、、等人参加的“克劳塞维茨战争研究会”。研讨会每周开一次,晚上七八点开始,半夜十一点结束,交流学习经验。在毛泽东的推动下,延安一度掀起研究战争的热潮。

“成为一名真正有能力的高级指挥官,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或者仅仅是纸上谈兵的人能够做到的。只有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做到。”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十六字公式”,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十项军事原则”,再到抗美援朝时期的“零碰糖”,等等,人民军队的一整套灵活的战略战术,都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战争中学习的巧妙一招。(4).

《毛泽东传》的作者r·特里尔评论毛泽东的名言:“军事力量的利剑就在历史书旁边。”特里的评价敏锐地抓住了毛泽东阅读史书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

《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最喜欢的书。他说:“要学中国历史,就要学好二十四史。”《乾隆五应堂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收藏在中南海的藏书,1952年购入。这套近4000万字的史书伴随着毛泽东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图书管理员回忆道,“二十四史,毛泽东百读不厌,书上所有的字他都至少读了一遍。”

毛泽东对《资同治鉴》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说:“《资同治鉴》是一部好书。虽然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合法,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都已完成。我们可以批判性地阅读这本书,以便熟悉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晚年,毛泽东和孟锦云谈起《资同治鉴》时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5)

1935年9月,历尽艰辛的中央红军突破腊子口,到达哈达铺。部队休息时,毛泽东派人去当地邮局找报纸。7月29日,天津《大公报》的一篇社论和《晋阳日报》的一条消息“阎锡山部队正在陕北进攻刘志丹”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得知刘志丹等人在陕北开辟了红色根据地,徐海东的红25军就在那里。因此,红军作出了与陕北刘志丹队会师的重要决定。就这样,1935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历史有了精彩的篇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有句名言:“一日不看报是缺点,三日不看报是错误。”毛泽东一生爱读书,喜欢看报。毛泽东读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长沙。“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一份报纸,《李玟报》,这是一份全国性的革命报纸。刊登了湖南黄兴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牺牲的消息。这篇报道深深打动了我,我发现李玟日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正是从这份报纸上,毛泽东了解了孙中山、同盟会和他们的三民主义。之后,他对读报充满了兴趣。他在新军当兵的时候,每个月只有7块钱的工资。扣除生活费后,他把剩余的钱全部用来订阅报纸,他“百读不厌”。报纸打开了毛泽东的视野,促使他思考报纸提出的各种社会问题。他被同学称为“时事”。《新青年》杂志出版后,毛泽东迅速成为其热心读者,每天思考《新青年》提出的中国问题。领导武装斗争后,毛泽东渴望阅读报纸。红军每打下一个城镇,他就派人去邮局收一捆报刊,犒赏他的“精神世界”。全国解放后,毛泽东阅读的报刊杂志更多,范围更广,每天上万字的参考资料是他的日常必读。(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早在延安,毛泽东就告诫全党要警惕“本领恐慌”。他说,“我们团队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技能恐慌。我过去只学过一点技巧。我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慢慢就用完了。就像一个店铺,一开始东西不多。一旦卖出去,就完蛋了。空空如果是,继续下去就不行了。如果继续下去,就必须重新进货。我们的干部采购商品就是学习技能,这是我们很多干部迫切需要的。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进一步郑重指出:“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学会我们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所有的专家学习经济工作(不管他们是谁)。他们崇拜老师,恭敬而诚实地学习。就是不懂,别装懂。”

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亲自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各级党委成员写了一封信——《关于读书的建议》,号召大家学习《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主义社会》。

为了了解他并不熟悉的经济工作,毛泽东组织了政治经济学教材学习小组。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组织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人在杭、沪、穗三地学习第三版政治经济学教材。毛泽东的规矩:每天下午,学习小组成员一起朗读,胡生和田家英轮流背诵,边读边讨论,邓力群负责记录。除了元旦放假,周日偶尔休息,他甚至没有在12月26日66岁生日那天中断阅读活动。”毛泽东非常认真地学习,一边听一边大声朗读和看书。他不时在某种提法下画一条横路,或者在旁边画一条竖路,并做上标记。当时我坐在毛主席旁边,跟着他在我看的书上画一样的画。从头到尾,这样画。有些段落是毛主席画的,然后评论,有些长,有些短。我把毛主席的这些评语记在笔记本上。有些段落,毛主席没有评论,只是对“好”“是”说“是”,或对“不是”“不是”“不是”“不是”或“不是”,或一两句话。这样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都会记录在我自己的课本上。有些段落画出来后,毛主席既不评论,也不说对错。邓力群的这段回忆,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学习新技能、用新技能探索经济建设规律的读书侧面。(七)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远规划纲要,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重大决策。学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全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毛泽东要求全党打好科技这场仗,并开始了他的新阅读计划。他对中南海的老朋友说:“我很想每年请两三个假期去学习自然科学,可惜可能不允许我有这么长的假期。”据杨回忆,“买了许多书来读,还买了中学理化实验用的仪器放在宿舍外面。以前在中南海瀛台办过一些展览,比如机械,他都亲自去看。他不仅参观了,还找了相关的书籍来研究。他对知识的渴求是无止境的。”

毛泽东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着其他人没有的优势。他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深厚的人文地理知识,对自然科学的一些发明和发现有自己的见解。他与谭探讨遗传学,向李四光请教人字形结构原理,与畅谈高能物理,与交流“对称”的政治含义,每次都留下难忘的瞬间。毛泽东从科学家那里丰富了自然科学的知识,科学家从毛泽东那里领略了哲学的魅力。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是原子的基本粒子,是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质单位。根据毛泽东的哲学原理,情况并非如此。他说:“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但是现在实验条件不具备,将来会证明是可分的。你信不信?你不信,反正我信。”他赞赏“基本粒子不是最后不可分的粒子”的观点,并说:“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是无限的。空,宏观和微观,都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所以科学家有工作要做,一百万年后也会有工作要做。”现在基本粒子有了更深层次的结构,这一点在物理学中已经得到了认可。1977年,第七届世界粒子物理研讨会召开。诺贝尔奖获得者glashow认为毛泽东的预见在自然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提议将这种比夸克和轻子更深的物质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逝世的。这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流行故事。

(八)

毛泽东意识到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外语确实是一扇大门,必须打开。现在每天读一点英语,如果能持之以恒,总能有所收获。”在红军创建期间,毛泽东有时会花些时间学习英语。据曾治回忆,1929年,毛泽东到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治疗疟疾,住在一栋小楼里。他“一边学习和工作,一边继续休养。我不知道他当时从哪里找了两本中学生英语读本范本。他每天两次坐在窗前和书桌前读这本书,一课一课地背诵,津津有味...我认为他学习如此努力,以至于他知道为了进行革命,他需要懂外语。”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最高。林克是他的英语老师和外事秘书。毛泽东有自己快速学习英语的方法。他着重阅读政治文章和马列著作。因为他对这些作品和文章的内容非常熟悉,可以通过中英对照来掌握英语句型和单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时《人民中国》、《京华时报》和新华社的英文评论、《共产党宣言》的外文原版、《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自己的英译本《矛盾论》、《实践论》和《毛泽东文选》等。,都是他学习英语的重要教材。尤其是《共产党宣言》和《矛盾论》的英文版,从封面到封底都有标注。(9).

中南海聚祥书店是毛泽东的私人图书馆。据统计,毛泽东的私人藏书近10万册,饱含着汗水和优雅的笔墨。置身菊香书店,就像在书的海洋中旅行,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鲁迅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从世界名著翻译到《辞海》、《辞源》和《中国与世界地图》: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军事学、文学、地理学等。,世界各地。

毛泽东“爱书如命,书相伴,书伴眠,甚至书伴厕”。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放哪里的书,哪里就读书,什么都不求。毛泽东的床很特别,比普通的床大一倍多,宽得惊人;形状也很奇怪。内低外高。人睡的偏高,书放的偏低。床的三分之二被两英尺高的书占据了。睡觉基本就是躺在一堆书里。有些书摊开,有些书堆在一起,看似凌乱,但在毛泽东的脑海里,什么书放在什么地方,都是清晰有序的。所以工作人员在铺床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毛泽东自己的图案,把这些书一张一张地恢复原貌,方便他寻找。

北京老图书馆与中南海大院北门隔街相望,毛泽东经常从图书馆借书。1958年,北京图书馆发行了新的借书证,为了方便借书,工作人员给了他一张。北京图书馆的同志把毛泽东的借书证编为1号,这张北图的1号借书证,毛泽东一直用到去世。据不完全统计,仅1974年,毛泽东就向图书馆借阅了近600种书刊,共计1100多册。在旅行期间,毛泽东经常从当地图书馆借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庐山等地的图书馆都留下了他的借阅记录。

毛泽东曾说过,工作忙就要“挤”,不懂就要“钻”。如果你用这两种方法来处理,你一定会在学习中取得胜利。他把所有可用的时间都花在阅读上。在理发师的时间里,他还学习并幽默地对理发师说:“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们互不干涉。”

晚年,毛泽东视力下降,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每天坚持阅读。平装版看不到,就看新印的大字版。如果你很虚弱,就让工作人员读给他听。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找的最后一本书是他珍藏已久的宋笔记《容斋随笔》,日期是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学习的最后一天是1976年9月8日。根据护理记录,毛泽东当天阅读书籍和文件11次,总时间为2小时50分钟。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他以毕生的阅读实践,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誓言,为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无限珍贵的阅读遗产。

(摘自《学习时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9810.html
上一篇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心得体会,站在讲台上就是用生命在歌唱,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心得体会
下一篇 做什么运动可以提高耐力,运动耐受力提升,做什么运动可以提高耐力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