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改革从农村,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改革,改革从农村

改革从农村,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改革,改革从农村

凌志军饥饿的乡村1977年冬天,胡耀邦挥着思想解放的大旗冲撞突围的时候,另外一个人,万里,也在遥远的皖南乡下不停奔波。他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委员长,从而屡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但在那个冬天,他只是安徽省的省委第…

凌志军

饥饿的国家

1977年冬天,当胡耀邦挥舞着思想解放的大旗突围的时候,另一个人万里还在皖南偏远的农村不停地奔波。他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从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那年冬天,他还只是安徽省省委第一书记。此刻,他穿着棉袄,坐着吉普车,从芜湖到惠州,从惠州到池州,考察民情。随行的官员跟着他走了三千公里,到了十几个县,都累坏了,想回家,他却调转车头,穿过一大片灾区,到了淮北。

省委书记在乡下的土路上遇到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在里面光着身子,外面穿一件棉袄,腰间系着草绳,棉衣破烂的地方有棉花迸出来。

万历问:“你有什么要求?”

小伙子拉开棉袄,拍拍光溜溜的肚子:“吃你的肚子!”

“你的要求太低了。你还想要什么?”小伙子又掀开棉袄,又拍拍光溜溜的肚子:“把地瓜干换成粮食!”

据后来的随行人员描述,万里听了,久久无语。毫无疑问,他所看到的动摇了他对人民公社的信念。那天晚上,他对随行人员说:“你们看!一个农民都吃不饱!我们共产党干了30年,连这样的要求都达不到!如果不让他们吃饱,总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吃饱。”

然而,当他走进一家农家乐时,他看到的更为惨烈:一个老人和两个女孩蜷缩在灶台边上,仰头看着万里挑一的人们,脸上毫无表情。万历向老人打招呼,老人不动也不说话。再打电话,还是没有回应。陪同的人告诉老人,这是省委书记。听到声音,老人慢慢地站了起来。这一刻,万历的嘴张大了:老头光着身子,没穿裤子!万历转身又去招呼那两个女孩,女孩还是像往常一样不肯动。村民对万里说:“你别叫了,他们也没有裤子。”这个家庭是如此的赤裸,以至于他们依靠火炉的一点温暖度过了寒冷的冬天。千里泪流:“我们革命这么多年,老百姓还是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

不久,他在国务院召开的高层会议上再次提到农村的贫困:“如果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知道了这些情况,不推翻共产党才怪呢!”

而在1977年的这个冬天,党的高层领导中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人却极少。大多数人还在庆祝农业的又一个“大丰收”。然而,在1977年的这个冬天,很少有党的高级领导人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大多数人仍在庆祝农业的又一次“丰收”。

“六条”出来了

华国锋上台后,先是整肃了“四人帮”的思想,接着又掀起了学习大寨的新高潮。在农村政策方面,华国锋此时的主要思路是实现毛泽东生前提出的农业机械化构想。这个计划在毛泽东时代曾不遗余力地推进。到1977年,据记录,农村拖拉机数量达到155万辆,总机械功率约为1.8亿马力。就总量而言,低于美苏,但如果平均在耕地以上,那就很少了,大部分只是纸面上的统计,而实际机械有相当一部分因为不配套或损坏严重而无法使用。按照这个计划,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应该在1980年完成。1978年1月4日,党中央召开全国会议,试图以慷慨激昂的号召鼓励下面的人认真对待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接下来,首都和当地的所有报纸都用大标题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文章。中农村地区的2亿多个有线扬声器一起大声告诉农民北京已经召开了决定他们命运的会议。

然而,在万里带领下的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的诱人蓝图并没有产生任何反响。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在谈论安徽省委1977年11月15日发布的一份文件。这个文件有六条,所以后来人们称之为“六条”。

“六条”的内容在今天并不奇怪,但在当时,几乎都涉及到了争议最大的问题。包括对人民公社的管理要规范,生产队的自主权要尊重,社员的负担要减轻,粮食分配要兼顾个人的利益,允许和鼓励社员从事正当的家庭副业,收回的“自留地”要全额返还社员。这“六条”实际上忽略了“农业机械化”,更没有鼓励农民展开“三年决战”。

这个冬天,安徽农村真热闹。一个接一个,从上面来的神灵在这里蔓延,一个接一个,干部队伍来告诉农民该怎么办。但只有一次真正让农民兴奋起来。当晚,新华社记者张广友来到安徽省六安县三十里铺公社某大队,恰逢这里召开群众大会。广场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聚精会神地听干部们讲话。有人告诉他,这是在宣讲“六条”。张广友长期在农村出差,见过无数次农民会议,但从没见过一个农民对一个干部讲话如此专注的表情,十几年后还能记得。看完文件,农民们听不够,喊着“再看一遍”,汹涌向前。这位干部开始读第二遍。人群中的情绪也更加激昂。遇到喜欢听的地方,有人喊:“再读一遍!再读一遍!”或者喊“慢慢读!慢慢读。”当时是冬天,张广友感觉到了寒冷,于是转过头问旁边的一位老人:“冷吗?”老人笑道:“不冷,不冷。”张又问:“这六个人,你最喜欢哪一个?”老人道:“皆大欢喜。不过最开心的是,鸡鸭鹅的饲养没有限制。大概以后不会再来‘摸鸡笼’切鸡头了吧?”

后来历史学家研究这段历史时,都把这“六条”作为最重要的文件之一,甚至有人倾向于认为这一事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虽然这“六条”不是万历亲自创制的,但在“六条”诞生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万历都发挥了作用。

万里1977年8月从北京到安徽任省委第一书记。当他想实施振兴农业的政策时,他遇到的第一个麻烦是公社成员缺乏生产诚意,对土地失去了热情。一大片土地被遗弃了。对此,万历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他要求省委负责农村政策的工作人员写一份真实反映农村情况的文件。材料写得很快,既暴露了农村的贫困,又报道了各种“浮夸”和“瞎指挥”的现象。列举的数据和事实令人震惊。结论就更不合适了。上面说农村毁了,是因为“极左”路线的危害。

材料没有公开,而是作为“绝密”呈给万里本人阅读。又一次给了万历极大的震撼。显然,他决定如果他不改变他的方式,农民将从懈怠转向大规模抗议。他给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周打电话,请他想出一个改变既定政策的意见。周的方法仍然是下乡调查。几周后,他的调查组在楚县起草了“六条”。万历看了“六条”,没怎么修改就认了。

至于那些聚集在人民公社的社员,他们当然知道“六条”的真正含义。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对方,这是真正的“爱民政策”,说“共产党又关心人民了”。

这年秋天,江淮大旱,千里裸地。公社的农田几乎没人耕种。“与其撂荒,不如让农民自己耕种。”万里说。就这样,省委领导做出了“借地种麦”的决定。当时的人很难去想。有人说:“为什么社员要个人种,集体不能种?”"这样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吗?"“这是以‘借地’的名义,是方向和道路的问题。”万历说:“我们说的是集体不能耕种的土地。如果集体有办法种地,那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他还说,“无论是集体生产的粮食,还是个人生产的粮食,吃了就能解除饥饿,就能度过饥荒。”仅这一项措施就使全省增加了1000多万亩耕地面积。

“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独木桥”

1978年初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已经诞生,震惊中南海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也已经展开。“两个凡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极左”的权威仍然笼罩着中国空,即使在千里之外,我们也能感受到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

但是,农民想不了那么多。他们似乎受到了省领导的讲话和行为的鼓舞,有些人有勇气“作恶”—

1978年9月1日夜,区委书记唐茂林在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区召集会议。今天的人一定对这个话题感到陌生:农民怎样才能种好地?

会议在柿子公社黄花大队召开,有23名党员参加。起初,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后来有个党员忍不住说:“只有一个办法,就像1961年一样。”意思是“生产保证到户”。唐茂林当然知道其中的危险:多少人因为这件事失去了家庭,就连前总统刘少奇也不能幸免。鉴于这些惨痛的经历,唐茂林不敢公开批,而是决定当场“试一试”。9月18日,唐茂林在黄骅召开第二次会议。附近三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和九个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都来参加,唐宣布了黄骅大队的道路。两天后,黄花大队将1420亩土地分给了农民。消息不胫而走,每个人都震惊了。

此时,万历也从一封匿名信中得知此事。信的作者当然没有向他报喜,而是痛斥唐茂林是“刘少奇路线的翻版”。他还说,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现在山南是“曾希圣的幽灵”。这封信转交给另一位秘书,顾转交给第三位秘书。三人均不置可否,但要求农委工作人员调查处理此事。太巧了!农委派来的人是肥西县的,属于山南地区。他对唐茂林说“我知道农民对定产定额的需求”,然后他回省委干第二届。

尚茂林把这些情节联系起来,发现省委领导其实只是在对袭击者做个姿态,根本没打算干预他们的行动,反而更加胆大妄为。9月22日,他召集所辖各公社党委书记开会,宣布大家可以黄花大队为榜样。大家相视一笑。尚茂林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很多人已经开始这样了。不到一个星期,其中三个公社就和黄花大队一起干了,小麦和油菜籽全部播完了。

“空头政治”既然没有办法让农民把小麦和油菜都种下去,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阻止万里的行动。比如当时主管农业的副总理陈永贵就指责万里是“好行小惠,言不及义”,是在搞“变相单干”。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汪东兴也指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坚决贯彻按劳分配的政策》是“把矛头指向毛泽东思想”,还质问“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报纸上面也在不断地刊出文章,指责安徽正在“复辟资本主义”,至少也是在“反对学大寨”。但万里面对这些所谓“主义”和“道路”的压力并没有丝毫的犹疑。他反而在1978年11月的某一天里决定同反对者分道扬镳。“你说你是大寨经验,我说你是‘极左样板”,他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谁是谁非,实践会作出公正结论来的。”“空人头政治”不足以阻止万历的行动,因为农民没有办法既种小麦又种油菜。比如当时主管农业的副总理陈永贵,就指责万历“慷慨忘恩负义”,搞“变相单干”。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汪东兴也痛斥《人民日报》发表的《坚决执行按劳分配政策》一文是“把矛头指向毛泽东思想”,并质问“这是哪个中央政府的意见”。上述报纸不断发表文章,指责安徽“复辟资本主义”,至少是“反对学大寨”。但万历面对这些所谓的“主义”和“道路”的压力,却毫不犹豫。相反,在1978年11月的一天,他决定与他的对手分道扬镳。“你说你是大寨经验,我说你是‘极左典型’。他说:“你走你的阳关路,我走我的独木桥。谁对谁错,实践会做出公正的结论。"

万里绝不是一个人。在他的身后,有两位最有影响力的老人。当时民间有无数的传言,多年后得到了万里本人的证实:“我办起来以后,先和陈云同志商量,我说我那里已经办起来了。当时,他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我该说什么?他说我双手支持。以后我会跟小平同志说,小平同志说了不要争。你这样做就完了,你实事求是。”有这样的靠山,万历还能犹豫什么?

1978年冬天,越来越多的社员拒绝老老实实地呆在人民公社的堡垒里。局势失控了。12月的夜晚,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人家聚集在闫家的草堂前,写下了一纸契约:

1978年12月,那地方是严立华的家。

我们分田到户,有业主签字盖章,这样每家每户都能保证常年上交,公粮不会(再)上交国家。我们的干部做不到,就被打死(心甘情愿)。成员们还承诺抚养我们的孩子直到他们18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问题的关键是“分田到户”。所谓“分田”,并不是中国历史上一般意义上的平均地权。实际上只是分配土地使用权。但这样一来,生产队的权力被边缘化了,建立在生产队之上的公社成了空的城堡。这简直是对人民公社的公然背叛,其“恶意”在四个月后的七大辩论中被党的一个中层干部揭露出来:

“三十年的辛苦,一夜之间就退到了解放前!”

“章昊事件”震惊了全国。

在山南地区和凤阳县,生活在5万多座人民公社“楼房”里的8亿农民,在悄悄搞他们的“分田到户”、“包产到户”时,开始破笼而出。他们根据土质、面积大小、远近的不同,重新划分人民公社的耕地,三户五户自由组成小组,共同拥有自己的那一份土地。到1979年春耕时,至少200万个村庄的3亿成员采取了这种行动,这种行动被称为“工作小组分工”。这些村庄原有的公社组织正在逐渐瓦解。

农民背叛人民公社的各种行动还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扩大。农村原有的生产队解体为小团体甚至单户的现象,在任何一个省份都早已出现,在四川、贵州、内蒙古、云南、甘肃、广东、广西等地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尤其是安徽,“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到团到户”的大火早已烧起了半边天,其燎原之势似乎指日可待。这让国家的按部就班的节奏一下子乱了。

那些老古板的人,又愤怒了:

“有些人打着改革的名义在干什么?”

“就算阶级斗争能停止,就算‘两个凡是’能取消,人民公社能推翻吗?”

“搞‘包产到户’,比搞‘四害’还要恶劣!”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头版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后附有长长的编者按,对分田分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作者名叫章昊,所以人们后来称之为“章昊事件”。

给编辑章昊的信的标题是“三级所有制,以团队为基础”要稳定。信中说,人民公社“三级所有制、队本所有制”的制度实行了20年,群众已经习惯了。现在,很容易从基于团队的所有权回到将字段划分成组。这有点像在另一个层面设立新的核算单位,肯定会削弱和动摇团队型组织,混淆思路,造成伤害。章昊生气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然而,让正在分领域分组的人更加惊讶的是编者按。它要求每个人仔细阅读章昊的信。在已经出现“分田分组”、“包产到户”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央的文件,坚决纠正错误的做法。

无疑,这是对那些在农村“闹事”的人的警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对党的农村政策的最新阐释,不会像一个普通读者的看法那么简单。当时真的有人兴高采烈地捧着报纸,命令队长取消分组分田。很多地方顺势而为:所有生产队立即停止分组。河南省汝阳县对已划分作业组的315个生产队中的一半进行了重组。也有人从报纸的声音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好像三中全会的政策都是关于恢复资本主义的。”种种夸张让几乎所有主张分田分组的人哑口无言,不愿意再合并又不敢和报社的生产队长对抗,干脆躺在家里装病。

然而,更多的人不同意章昊的观点,他们对编者按中半威胁半命令式的结论更加不满。有人说编辑吃的是老百姓种的粮食,坐在办公室编瞎话,声讨“你知道你的话给农民造成了多大的困难吗?”另一封信说他们村至少要减产几十万斤粮食。报纸一到,就全乱了,作业队被砍,农民情绪低落,以至于没有人有生产的意向。愤愤不平的作家最后说:“你应该赔偿人民的损失,但你能负担得起吗?”即使在章昊的家乡河南洛阳,人们也不同情他。他们透露,这个人家里劳动力不多,分群的时候被冷落了,好让他打着保卫人民公社的招牌来主张自己的利益。

人们向《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李投诉。李克林不赞成发表这个东西,但是作为编辑的她除了服从还能做什么?

人民日报确实是在“服从命令”。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1978年12月27日。这一天,陕西省委书记王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农业委员会主任,取代陈永贵成为全国农业的最高领导人。当时,关于农业政策的争论还没有公开,但已经在小范围内变得尖锐起来。农民为争夺土地和农具,甚至去仓库储粮然后肢解生产队的消息不断传到他的办公桌上。所有的消息都证明,人民公社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新的副总理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应对这种局面的政策。眼看春耕将至,《人民日报》按照惯例,发来了敦促委员们到地里去复习的社论。王犹豫了一下,意外地从一个指令中明白了华国锋的意思。华国锋在社论“空”中批评说,农村中的抢农具、抢牲畜、搞队伍的现象,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巩固。

王行动迅速。3月14日,他给《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写信,指出人民公社要继续稳步实行“三级所有制、以队为主”的制度,决不能倒退,并要求《人民日报》发声。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这个名叫张浩的人由甘肃兰州回到他阔别多年的老家探望双亲。他的双亲居住在洛阳的黑羊大队,那里正在分队为组,大约六到八家农户自发结合在一起,并且把土地农具和牲口也都分开。农家自由结合,自然劳动力强壮的家庭最为走红,老弱病残者则受到冷遇。张家恰巧属于后者,因之有被遗弃的感叹。所以他便以严厉的措辞致信人民日报社。于是,张浩的这封很适时的来信就顺理成章地被挑中,并按指示加上了编者按。几乎与此同时,这个叫章昊的人从甘肃兰州回到他阔别多年的家乡看望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住在洛阳的害群之马大队,队里都是成群结队的。大约六到八个农民自发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土地、农具和牲畜分开。自然劳动力强的家庭最受欢迎,老弱病残受到冷遇。张家恰好属于后者,于是感叹被抛弃。于是他给人民日报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因此,自然选择了章昊的这封非常及时的信,并按照指示添加了编者按。

“我一直期待着几个不怕死的人带头”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多数人把人民公社大楼的最终被推翻视为改革的重大成果,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想改变人民公社制度的人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事实上,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已经做出了最新的决定,农村“不能搞包产到户”。按照中国政治的逻辑,这样的局面必然会打败造反派。然而,在过去一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中国人的思想已经冲出了“牢笼”。

前线就这样被分开了。一时间,人们有点迷茫,不知道是先开始生产还是先排队。1979年7月13日,安徽省肥西县县委改变初衷。他们发了一个文件,告诉所有公社社员,“不准搞‘包产到户’”。虽然万历立即试图阻止这一决定的影响,但只有山南地区的唐茂林回应了他的话。

唐茂林仍然坚持他的“包产到户定额”。1979年10月,国务院某副部长带队到山南地区,指责唐茂林改变执业性质。唐心里明白,这意味着他在搞资本主义。他不敢反驳,但心里不服。国务院干部走后,他还是我行我素。

1979年夏天,虽然解放思想的思想占了上风,但没人敢说能解放到什么程度。有“定产定额”的人,已经无法掩盖自己的行为,事情一曝光,这些人的压力就很大。这个时候,万历最需要的是几个“不怕死”的人带头。

结果他真的找了三个“不怕死”的县委书记。来安县委书记王搬出了川剧《七个芝麻官》中不畏强权、一意孤行的县官名言:“与其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丰县县委书记陈袁婷说:“我是盖猪圈的王小二——很难集中精力南下。”另一个是嘉善县(今明光市)的县委书记。他说没有回旋的余地:“刀架在脖子上不会动摇。”

人民公社的终结

1982年第一天发生的事情让人百感交集。再次,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农村的新文件,共5600多字,11条。内容既广泛又现实。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文件的关键是承认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切生产责任制”。新文件非常详细地描述了所谓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它们包括:短期合同工的固定报酬、联产专业承包的报酬、联产到劳、承包到户、承包到组、承包到户、承包到组。这个表达形式上包含了当时农村存在的所有意见。有了这个文件,“家庭承包”和“家庭承包”的地位终于上升到了历史最高点。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一落千丈。

这年冬天,粮食再次丰收,总产量增加到35450万吨。虽然“家庭联产承包”已经超过了党的政策限定的比例,占农民总数的70%,但高层领导中已经没有人再批评它了。但是,那些住在人民公社的干部,还是有很多非议的。比如有一个生产队长,表面上振振有词地捍卫人民公社的美好理想,说“包产到户”会“把毛主席的集体经济踢出去”,私下里却说“你们把承包都包产到户,不让统一,我吃什么?”甘肃武都市委书记钟评价说:“他说的是实话”。

大多数农村干部发现自己是多余的,不得不收拾行李回家种田。就这样,河南省沈丘县28407个社队的23383名干部走了。看到农民们看到干部们背着锄头、锄头一起下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意。其中一人还在他的门楣上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层层设防,干部节节败退,越搞越被动。

一句话:团队增产,家庭丰收,农民越干越辛苦。

横向:大合同好。

1983年,12,702个人民公社被宣布解散。生产队576万人,占总数的98%。粮食总产量达到38728万吨,增长9%。

1984年,39,838个人民公社被宣布解散。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增长5%。

1985年,剩下的249个人民公社全部解散。至此,人民公社及其下属生产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61766个乡镇政府和847894个村委会。寄托了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理想的人民公社走到了尽头。

人民公社的解体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时代。这次改革虽然艰难,但因为得民心,得民意,就像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势不可挡,很快在中国推广开来。这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在短短几年内解决了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0908.html
上一篇偷拍出来的周恩来经典照片
下一篇 红军长征失散人员,失散红军的资料哪里找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