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山西省运城市劳模(运城市著名人物)

山西省运城市劳模(运城市著名人物)

史光荣常亭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了表彰全国工人、农民及部队上的劳动模范,鼓励全国工人阶级发扬新的劳动精神,克服困难,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广大农民实行生产互助,改进技术,精耕细作,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

石光荣

常亭安长汀庵

建国后,什么都得做。为了表彰全国工人、农民和军队劳动模范,鼓励全国工人阶级发扬新劳动精神,克服困难,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广大农民生产互助,改进技术,精耕细作,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集中表彰一批劳动模范。

1950年9月25日,新中国第一届劳模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464名,其中工业战线上劳动模范208名,农业战线上劳动模范198名,部队劳模58名。山西作为太行、太岳老根据地,参会代表是比较多的,参会劳模共18人,其中工业劳动模范有李井、王贵英、张秀珍(女)、周崇仁、王凯山、韩忠仁、白青山、王四毛8人,农业劳动模范有李顺达(平顺县)、常亭安(垣曲县)、贾宝执(兴县)、陈凤仙(清徐县,女)、张志全(榆社县)、郭宝才(浮山县)、刘长义(平遥县)、郭能成(五台县)、王杞(武乡县)、刘聚宝(潞城县)10人。

借粮互济救灾荒1950年9月25日,新中国第一次劳动模范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共有464名全国劳动模范受到表彰,其中工业战线劳动模范208名,农业战线劳动模范198名,军队劳动模范58名。山西作为太行、太岳老根据地,参加人数众多,有劳动模范18人,其中工业劳动模范李静、、张秀珍(女)、周崇仁、王开山、、白青山、王思茂8人,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平顺县)、常(垣曲县)、贾宝志8人。通过粮食互助救济饥荒。

布置生产救灾召开支委会议安排生产救灾,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

大会通过了《致毛主席的慰问信》,号召劳动模范给毛主席写信。山西十位农业劳动模范联名上书毛主席,报告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农产品已达到战前水平。信中说:“我们以前是穷人。在你的领导下,我们得到了土地,翻了产,听了你的话,组织起来,增加了生产,改善了生活。目前,山西解放区的乡村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新解放区的乡村也即将达到战前水平。我们很荣幸来到北京开会,见到你,听你讲话。在这次会议上,我们一定把你的话记在心里,虚心向全国的英雄模范学习,带回经验,带领群众生产,积极支援前线。”

劳动模范常作为生产自救模范出席了大会。他是垣曲县猫王镇下壕城村人。他不仅有幸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还是运城市13个县市的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

这一年他33岁,入党4年。从1946年开始,他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历任农业互助组组长、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村党支部书记、区委委员。他是解放初期农业合作社运动的领导人。同年11月19日,出席山西省首届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作典型发言,获得物质奖励。11月22日,《山西日报》以《从持续的饥荒中站起来》为题,报道了他领导下的亳城村民生产自救取得的成绩。1952年4月10日,中共云城区委书记赵玉亭和专员岳联名写信,对常廷安组织的农业合作社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全面高产提出殷切希望。由于过度劳累,常廷安于1967年不幸病逝,享年50岁。组织互助,开展生产自救。

1946年,元曲在战争环境下减租减息,注销房契还清债务,废除各种债务关系,使农民得到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但是,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劳动力、畜力、农具等。极度匮乏,生产资料严重不足。尤其是下濠城,作为一个建国时间较早的要塞村,有很多参加革命的青壮年劳动力。扩军期间出了37个“豪成派”,出了开国中将常干坤等一批职业革命家。这些同志参军或参加革命工作后,东奔西跑,顾不上家。许多同志

秋季大忙季节,本着自觉自愿、相互结合的原则,常亭安试着筹建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共有90户、450口人参加,占全村农户的50%,耕种土地1350亩,取得了较好成效。

群众抗旱担水点种和挑水浇地在秋忙季节,常廷安本着自愿互助相结合的原则,尝试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小组,有90户450人参加,占全村农民的50%,耕种了1350亩土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群众抗旱,挑水,播种,挑水灌溉土地。

群众运输卖煤渡荒群众运煤卖煤渡饥荒。

1948年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有组织的互助组进行了改组和调整。重组后,共有45个互助小组,涉及95户575人和1050亩耕地。

1949年,在临时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常年互助组,组内农民人数达到全村农民总数的87%。在连年干旱的情况下,常廷安发动各种互助组,开展无偿贷款,救荒救荒,发动村民集资入股搞副业,组织打油、采棉等。,并净赚小麦127石,棉籽8000斤,使72户262人度过了春荒。同时,他还动员乡亲们抢种了120亩油菜,并收集了大量的树叶、柿蒂、谷壳、野果等替代食物,为荒年做准备。他动员96户抗旱户种植红薯54亩,组织15户开渠灌溉土地63亩,组织困难较少的农户开垦土地120亩。他们大多种了芝麻和棉花,秋后获得了丰收,从而稳定了人心,克服了困难。带头办合作社,实现稳产高产。

1950年9月25日,常同志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受到主席和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回村后,他一方面宣传大会精神,介绍其他劳动模范的经验,号召村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他把革命领袖的鼓励化为动力,在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1952年春,他在互助组的基础上,试办了常亭安初级农业合作社,开始只有16户80人,到11月时,扩大到134户670人,耕种土地1320亩。结果合作社刚一成立,就遭受了旱灾、风灾、虫灾的叠加袭扰,春秋大旱,虫灾蔓延,常亭安发动群众,凭借集体的力量,开展担水点种,抗旱保苗,大搞精耕细作,对204亩棉田和900多亩麦田,亩均施肥60担,丰产棉田达到180担,全部实施“一深三浅耙五遍”,达到上虚下实,蓄水保墒,保证了苗全苗旺,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大面积丰收,小麦亩产达到了298斤,皮棉亩产达到122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产量的几倍。

下亳城群众烧石灰生产自救1952年春,他在互助组的基础上,试办了长汀庵初级农业合作社。起初只有16户80人。到11月,已扩大到134户670人,耕种土地1320亩。结果合作社刚成立,就遭遇了旱灾、风灾、虫灾的叠加。春秋大旱,虫灾蔓延。常廷安发动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开展水栽、抗旱保苗、精耕细作。204亩棉田和900多亩麦田,每亩施肥60担,高产棉田达到180担。都实行了“一深三浅耙”,尽管干旱严重,但仍获得大面积丰收,小麦亩产达到298公斤,皮棉亩产达到122公斤,是建国前的几倍。下博城的人烧石灰自救。

9月25日至30日,运城特派办组织全区12名劳动模范到平顺县梁沟、川地两个爱国高产示范村参观学习。他又见到了李顺达等劳模,看到他们的成绩后,他更有精神回村了。

1953年仍然是干旱的一年。常廷安带领合作社村民充分发挥人多好干的优势,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发展生产,连续两年粮棉大丰收,搞副业,增加收入,改善村民生活。常廷安初级合作社的成功,改变了民协成员的精神面貌,坚定了他们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信心,为全县抗灾夺丰收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1954年春,常亭安组织社员在河滩办了一座白灰厂,组织社员捡了一春天石头,烧了好几窑白灰,还没来得及销售,就被一场洪水冲了个精光。同时,由于青壮劳力捡石头、烧白灰,麦田疏于管理,造成了夏季减产。县委书记栗璜亲自调查研究,查找原因,撰文通报全县,《山西日报》也发表了《先锋农业社减产的原因在哪里?》和《接受先锋农业减产的教训》等文章,把常亭安和他的农业合作社推向了風口浪尖,引起了全省各级领导和各个合作社的反思。

召开党员会议讨论救灾计划1954年春,常廷安组织社员在河滩上创办石灰厂。春天,他们捡了些石头,烧了几窑石灰。还没来得及卖掉,就被洪水彻底冲走了。同时,由于青壮年劳力捡石头烧白灰,麦田疏于管理,导致夏季减产。县委书记李皇亲自调查,找出原因,并撰文通知全县。山西日报也发表了《先锋农业社减产的原因在哪里?《接受先锋农业减产的教训》等文章把常廷安和他的农业合作社推到了风口浪尖,引起了全省各级领导和各合作社的反思。召开党员会议讨论救灾计划。

常廷安认真反思减产原因,虚心接受批评教育,吸取教训,决心在合作社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进。1955年12月,县委决定将长汀庵初级农业合作社改造为高级合作社,全村402户1700人,全部加入高级农业合作社。

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带领社员起早贪黑,努力工作,努力改变农村面貌。自1956年以来,修筑河堤1条,围垦土地300亩,修建沟谷11条,开垦土地205亩,使沟滩变成良田。他带人安装水泵,修渠灌溉,把25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他带领乡亲们辛辛苦苦干了几个冬天,修了2000多亩梯田,把坡地变成了平地,利用荒山种树,让荒山披上了绿装。1958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长汀安高级合作社和其他高级合作社一样,在热烈的欢呼声中一举实现了人民公社。

实行公社化领导后,高级社变成了生产大队,常亭安仍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努力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到1962年的时候,下毫城村的人均收入就达到5 16元,人均占有粮食1000F,走在全县前列。

召开各系统干部会议,修正与通过救灾计划实行公社领导后,高层社会变成了生产大队,常廷安仍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领导群众努力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到1962年,下壕城村人均收入达到5 16元,人均粮食1000福林,居全县第一。召开各系统干部会议,修改通过救灾方案。

1967年,年仅50岁的常廷安因长期过度劳累,因病去世。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农业社会和他的村民。

5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下博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垣曲人民会永远记住这位一生务农的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各种纪念活动激励着全县人民为建设生态宜居的大美垣曲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1148.html
上一篇奏响辛亥革命前奏曲的温朝钟
下一篇 烽火年代“小延安”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