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山西民国省立中学,太原市成立的学校

山西民国省立中学,太原市成立的学校

王秉福民国年间,太原县(今晋源区和小店区)有四所著名的小学,即太原县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二区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三区高等小学校、太原县第四区高等小学校。当时,这四所小学是太原县的高等学府,优秀校长倍出,著名教师云集,勤奋学子齐聚,办学理念先…

民国时期,太原县(今晋源区、小店区)有四所著名小学,分别是太原县高级中学、太原县第二区高级中学、太原县第三区高级中学、太原县第四区高级中学。这四所小学在当时都是太原县的高等学府,有很多优秀的校长、名师和勤奋的学生,办学理念先进,教育质量高。从1920年到1937年,短短十几年间,他们培养了许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太原县的教育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

清末,位于县城后街的同丰书院是太原中小学的前身。1901年,清政府将中国所有书院改为学校,同丰书院改为太原郡小学。

中华民国成立后,太原县小学堂改为太原县高等小学校。1926年,校名改为太原县两级小学校,简称一高,由王墉和石岜二位先生任校长。王、石二位先生均为太原县城人,王墉先生是前清秀才,石岜先生毕业于山西省第一师范学校。二位先生人品端正,教育有方,学识渊博,勤俭办学,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七七事变”后,伪县政府将太原县两级小学校改为太原县新民小学校。1951年,改名为晋源小学至今。

阳兴中学的校董们与郭光德(后排右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原县小学改为太原县小学。1926年,学校名称改为太原县中等小学,简称第一高级中学,校长为王勇、石坝。王先生和石先生都是太原县人,王勇先生是前秀才,石八先生毕业于山西第一师范。两位先生人品好,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渊博,勤于办学,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七七事变”后,伪县政府将太原县两所小学改为太原县新民小学。1951年更名为金源小学。杨兴中学校长与郭广德(后排右二)

一流的师资力量雄厚,大部分师范毕业,也有大学毕业的。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当时“教育救国”的理想。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和课后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特别是1936年,县内成立了锡盟会后,一中教师彭大鹏、崔、李金清等领导众多师生参加锡盟会,组织抗日救国活动。“七七事变”后,一中师生创作排演了抗日救国的戏曲和表演,并在县城、小店、晋祠等地进行演出和讲学,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太原失陷后,彭大鹏、、、、、崔泽川、王、等师生前往西山参加革命。大革命时期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团长季廷子,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崔、刘向、,都是高中毕业生。首先,高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许多人才。建国后的石油工业部总工程师朱兆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第四高级中学秘密设立党支部的著名教育家张鸿逵先生,石八、焦、崔、、、程、郝苏生、等著名教育家和文化名人,都在第一高级中学接受过小学教育。二

太原县第二区高等小学校,简称二高,创办于1920年,地点在小店村西关帝庙内。1933年,晋军护路队抢占了二高校舍,二高迁往村北真武庙。1934年小店初小并入二高,校名改为太原县第二区两级小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18年中,二高毕业15个班,共300多名学生。后该校几经改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小店小学至今。

太原县第三区高等小学校校门太原第二高级中学,简称二中,1920年创建于小店村西关帝庙。1933年,晋军护路队强占第二高级中学大楼,第二高级中学迁至村北真武庙。1934年,小店初级中学并入第二高级中学,校名改为太原县二区两级小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18年,高二毕业,15个班,300多名学生。学校几经更名,建国后改为小店小学。太原县第三区小学门口

第二中学的第一任校长是王梓先生。王梓(1877-1926),太原县小店(今小店区小店村)人,举人。后人山西大学堂,毕业后先后任教于交城县小学和太谷明贤中学。1918年,太原师范学校成立,王梓先生应邀到太原任教。后来被太原市教育学会选为会长。王梓先生当了总统后,他去了全县所有的村庄,动员建立学校,并说服农民的孩子上学接受教育。同时,组织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利用假期培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得到了县里同事的好评。太原县第二区小学创办后,王梓先生回到家乡担任校长。王梓先生长相和蔼,待人和善,与同事团结一致,治学严谨。他赞成推翻帝制,倾向民主革命,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深受全县人民的爱戴。1924年,城里人送给他一块“桑子”的金匾,挂在前门以示感谢。1926年,王梓先生因过度劳累去世,时年49岁。

继王梓先生之后,历任校长有侯桂新、彭哲、田立山、刘德茂、石全新等。刘德茂和石全鑫都是店主。刘德茂毕业于太原县二区小学,石全鑫毕业于国立师范大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的艰难岁月里,他们两人三次致力于恢复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三

太原县第三区高等小学校创办于1920年,简称三高,校址在北格村东南的关帝庙。1923年,北格初小并人三高,改校名为太原县第三区两级小学校。1927年,第三区48村集资新建了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添置了图书、体育器材等,将教学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太原县,三高停办。18年间,三高共毕业14个班,计300多名学生。

张鸿逵校长太原三区小学创办于1920年,简称“三高”,校址是北格村东南的关帝庙。1923年,北格初级中学合并为三所高中,校名改为太原县第三区两所小学。1927年,第三区48个村集资新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添置图书和体育器材,使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太原县城,三高关闭。18年,三高毕业,14个班,300多名学生。张洪奎校长

1939年,日伪政府将三高改名为太原县第三区新民小学。抗战胜利后,清太虚抗日民主政府将三高改为太三区北格完全小学。1946年,阎锡山政府将三高改为太原县第三区中央国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所大学的校名均改为北格完全小学。

三高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学校。在漫长的岁月里,10位校长为学校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有三位校长贡献最大,难能可贵。他们是崔立中、程和。

崔立忠,中共党员,小店区北格镇张华村人,1937年毕业于太原第一师范学校,1938年在张华当小学教师。就在这时,崔立中结识了太行区游击队的同志,与八路军取得了联系,接受了党组织的领导,开展了地下工作。游击队的同志经常偷偷给他家和学校布置任务。2006年冬,崔立忠奉命将一位姓孙的同志伪装成商人,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把他送到太原市。

1939年,经党组织同意,崔立中成为日本伪政府任命的太原县第三区新民小学校长。在任期间,崔主席利用一切机会接近日伪军,为游击队收集情报。著名的刘健伏击战和张华杀害中队长杜子珍就是崔立中提供的情报。他还利用自己的主要身份为游击队购买油印机、纸张、食物和其他物资。抗战胜利后,崔立中奉命前往太行山揭露身份。他的妻子田英凤也参加了革命。1950年,崔立中被任命为山西工农速成中学行政主任,后调任山西省科委农学处处长、太原市第五中学副校长,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程,小店区北格镇南格村人,山西工业学院毕业。多次担任太原县第三区小学(简称“三高”)校长。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程思想上有所进步,能够接受新事物。特别是接触地下党后,他的思想有了飞跃,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亲自把两个儿子程二明和程思明,两个侄子程明贤和程三明,一个侄女程,两个女婿道和牛在道,一个侄子和儿媳,两个堂兄弟庞子军和庞送进了革命队伍。解放战争时期,程任北格小学和新村小学校长。他把100多名进步学生送到山区参加革命。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红色校长。

程,,小店区北格镇南格村人。1924年毕业于省立工业专科学校,任三高校长。在担任第三高级中学校长期间,他热心办学,努力工作,为学校做了许多好事。他集资14400元,修建了新校舍、操场、校园围墙、校办工厂、织布机、图书馆、体育器材,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体质,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品质。

三高不仅有好校长,而且还有一批好教师,像卜峻、马负图、李馥、郝甦生、牛乐道、焦成林、李振钢等,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为人厚道,他们后来和毕业的学生一起上山,参加了革命。特别是马负图先生,“七七事变”后,为了宣传抗日,发动群众,他和卜峻先生秘密翻印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在学生和民众中进行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紅色校长程士俊三高不仅有好校长,还有一批好老师,如卜君、马富图、李富、郝苏生、道、焦、等。,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为人善良。后来和毕业生一起上山,参加革命。特别是马富图先生,“七七事变”后,为了宣传抗日,发动群众,他和卜君先生秘密翻印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并在学生和公众中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红校长程

太原第四区高级小学,简称四中,始建于1920年。学校最初设在晋祠的上官亭和唐叔虞寺,后迁至盛丰寺。因晋祠初级中学并入第四高级中学,校名改为太原县第四区小学。1929年,冯玉祥将军南下晋祠居住,与校长张鸿逵成为朋友。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为第四高中写下了“百年来让地赔款的耻辱,我们不应忘记”的横幅。1937年太原县沦陷后,4所大学校址被日军破坏,学校停办。高四毕业15个班,300多名学生。1838年,伪政权在太原县建立第四区新民小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政府将太原县第四区新民小学改为太原县晋祠镇中心小学。1948年恢复第四高级中学,校址迁至郭旺村真武庙。1949年,学校迁回晋祠镇,更名为太原县晋祠完全小学。1951年,太原县晋祠完全小学改为晋祠小学。太原四区中小学在短短的18年间,先后涌现出两位能力强、高瞻远瞩、格局高的校长,集中了一批素质高、学识渊博的教师,培养了一大批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英俊迷人又有才华的郭广德被聘为这所小学的首任校长。他是晋源区姚村镇黄楼村人,晚清进士。民国时期,新学兴起,就读于太原优秀师范学校。郭广德中等身材,相貌英俊,学识渊博,幽默健谈。后历任县参议员,太原杨兴中学、太原女子师范大学语文老师。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郭先生因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而被捕并受到惩罚,但他坚强不屈。郭广德掌管学校后,首先挑选正派、有见识、有责任心的教师到学校任教,如郭广德主要聘用的牛张甜、杨友桐等。其次是严格管理师生,通过严格管理,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提高教育质量。郭广德的良好管理使学校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他还为学校写了校歌:

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自立自强。

很大的学校,挂在翁山脚下。它的规模真的是无与伦比。

要专业,要自强,要进取,要有乐趣。

好兄弟,好兄弟,年轻人要珍惜。

1921年,前途无量的张鸿逵被任命为太原县第四高级小学校长。张鸿奎,晋源区姚村姚村人。瘦弱的身体和聪明的头脑。父亲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生。太原县小学毕业后,以公费学生身份就读于太原府中学、省立工业学院,后因家庭贫困辍学。王勇老师帮助张鸿逵当上了老师,他的人生就此尘埃落定。张宏奎聪明好学,责任心强。两年时间,他从一名普通教师发展成为一名名师。

张鸿逵主持四高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他邀请名师任教,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他和师生同吃同住,每月伙食不超2元,一日三餐粗粮素食。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带领学生从明仙沟背砖5万块,新建校舍24间,维修校舍20间,购置课桌凳70余套。他改善了办学条件,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之材,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尊重。

太原县第四区高等小学校篮球队张鸿逵主持了四所高中十年。十年来,他邀请名师授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他和师生同吃同住,每个月的伙食费不超过2元。他一天吃三顿粗粮素食。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带领学生从明线沟搬运了5万块砖,新建了24栋校舍,修缮了20栋校舍,购置了70多套桌椅板凳。他改善了办学条件,培养了很多有用的素材,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尊重。太原四区中学篮球队

1927年是最黑暗的一年,大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在这个黑暗而流血的日子里,张洪奎以非凡的智慧、非凡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秘密成立了中共太原县第四高级小学支部,并带领有关人员在党旗前宣誓。成员包括张宏奎、牛张甜、杨友桐、崔莉、张立宪、白承宇、崔泽谦和胡国军。党组织成立后,张鸿逵、牛、杨友桐利用课堂和集会,在师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纲领。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包括程幼光、张赟、陈远山、朱秉金、白承玉、崔泽谦、牛魁、陈远鸿、游本英、陈翰章等。

1934年,应村里的邀请,张鸿逵离开了他主持了十年的四所高级中学,回到家乡,当上了金粉平民小学的校长,使金粉平民小学蒸蒸日上。

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沦陷。日军占领太原县城后,推行奴化教育,强迫所有学校不教中国文化,开设日语课程。张鸿逵誓不为日伪政权服务,愤然辞掉校长职务,弃教从医。鸿逵先生离开后,晋汾平民小学停办。

姚村晋汾平民小学校董、老师和毕业生合影(二排左四为张鸿逵)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沦陷。日军占领太原县后,实行奴化教育,强迫所有学校不得教授中国文化,开设日语课程。张鸿逵发誓不为日伪服务,愤然辞去校长职务,弃教从医。洪奎先生走后,金粉平民小学停办。姚金芬平民小学管理人员、教师和毕业生合影(第二排张洪奎,左四)

这四所学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办小学或者乡(镇)办小学。他们的作用是为社会和更高层次的学校培养和输送人才。这在今天似乎很常见。但如果辩证地、历史地把眼光和思维放回到90年前,放在民族危亡和革新的大格局和大时代中,就会发现这四大学派功不可没,功德无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1253.html
上一篇山西巡抚范志完的山西题记(范仲淹山西)
下一篇 明清时期“走染坊”的平定人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