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人类对地方之爱

人类对地方之爱

常利兵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欧美人文主义思潮的涌动,在对逻辑实证主义展开一系列批判的学术理论演进中,人文主义地理学得以诞生,其哲学基础即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正如英国地理学家约翰斯顿所指出的:“世界的知识不能独立于知者而存在;相反,它只存在…

常李冰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欧美人文主义思潮的涌动,人文地理学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学术理论演进中诞生,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正如英国地理学家约翰斯顿指出的那样:“世界的知识不能独立于认识者而存在;相反,它只存在于人们对世界的体验中,只能通过对那种体验的感官分析来欣赏。”一般来说,关于某个地区的知识必须通过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的经验世界来获得。这种知识不可能是脱离具体人而存在的抽象的普遍知识,而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也正是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把握,人们才能实现对某一地域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代表,段义孚先生的《土地情结之恋》(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经典。书中指出,“恋土情结”这一概念侧重于人类对场所的热爱,它与特定场所的一种情感有关,凸显了人与场所的情感纽带。广义地说,作者想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对自然和人类塑造的物质环境了解多少?我们应该如何感知、建构和评价它?我们过去对环境有什么期待,现在又有什么期待?经济、生活方式和自然禀赋本身如何影响人们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和环境世界观有什么关系?为了超越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研究路径,作者在书中使用了“知觉”、“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一些关键概念,全面系统地阐述和讨论了这些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问题,从而构建了一套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在作者看来,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问题,不实现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提出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人文问题,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社会的,都深受心理动机、价值观和态度的影响,直接导致最终的目的。因此,将环境感知和态度作为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在部分来研究,并探讨人类如何感知和构建他们的世界,一个普遍的问题,当实施到特定的区域社会时,就是人们对其环境的感知以及他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恋土情结”的研究范式有助于反思自己的人地观,理解他人的人地观,进而提升整个人类的人地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1265.html
上一篇抗战时期周恩来在国统区的外交统战工作
下一篇 峻极神工应州城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