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新时代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探究

新时代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探究

张波中华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宝鸡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如何挖掘宝鸡的历史文化,并将它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全过程,是宝鸡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

新时代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探究

张博

中国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地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宝鸡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如何挖掘宝鸡的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宝鸡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孕育了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为什么直,健康稳定,文艺定性,丰富精炼,大而迷人,持久清爽?[1]这些优秀的文化因素为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根据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然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中国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宝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周秦王朝曾在此建都。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秦岭革命火种”的美誉。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地域风格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瑰宝。积极发掘宝鸡优秀地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素材,充分发挥宝鸡地域文化教育师生、服务社会的作用。

宝鸡地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历史的延伸,具有很强的惯性和穿透力。[2]可见,要在特定的地域办大学,当地的地域文化必然是滋养大学成长的土壤,也是大学自身文化的“根”和“魂”。

地方高校在办学历史、办学规模、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不如中心城市的重点大学自然。但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地方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将优秀的地域文化内容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在一些地方高校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更生动、更传播、更有活力的地域文化得到熏陶和塑造。如延安大学开设了红色经典艺术大讲堂,形成了《延安时期红色经典汇编》、《红色经典十五讲》、《红色记忆》、《陕北评书研究》、《陕北民歌选读》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素质教育读本。建设了延安大学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网、红色经典艺术大讲堂、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网站、陕北文化网等网络平台。因此,探讨如何将宝鸡地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宝鸡地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宝鸡的地域文化资源主要有古代的姜堰文化、壮美的周秦文化、俗丽的西府民俗文化、革命传承的红色文化。

(一)江淹文化

姜堰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华文明因素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江淹文化以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和文化基础。炎帝的历史记载历经周秦汉唐,一直到现在,大约两千多年。

众所周知,颜地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华夏部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炎帝时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构成了姜堰文化的精神文化,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总结起来,主要是创新创业,人民是立国之本,这也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炎黄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落后,炎帝部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了姜炎文化中的创新创业精神。

据史书记载,炎帝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改变原始的传统渔猎生产方式,教人民种五谷、织麻、做雷蕾。然后,“五谷帮忙,果藏果”;[3]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不受野兽和外敌的侵害,也是“以木为目标”。

江淹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早期朴素政治观念和政治道德的形成。

炎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转变,由淫秽野蛮向文明发展的转折点。[4]面对大自然的强大力量,炎帝作为部落首领,没有退缩和退缩,而是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艰难险阻,为人民做出了无私的贡献。历史上记载炎帝曾尝遍天下草药,“百病毒伤其身”,“此时一日遇毒七十。”[5]

在炎黄时代,部落和氏族为了生存而互相争斗。历史上黄帝和炎帝在汉泉之野交战。在残酷的斗争中,部落、宗族、民族相互融合,求同存异,逐渐形成了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和睦相处、相互认同的凝聚力精神。[6]这种精神本质上是关注民生、为民谋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世界和谐的政治理念。

江淹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素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之一。继承和弘扬江淹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远大理想,有助于他们以民为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2)周与秦文化

所谓周秦文化,包括周文化和秦文化。两者都发源于以宝鸡为中心的渭水流域,故统称为周秦文化。周文化不仅继承了古代江淹文化的优秀品质,而且开启了中国古代延续两千多年的灿烂文明。

周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礼仪思想和法律制度,被后世历代继承、发展和创新,最终成为中华文明思想政治的血源。毫不夸张地说,周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经历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但以周、秦文化为代表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周、秦优秀文化道德价值观和礼仪价值观为代表的中华美德,对大学生接受精神洗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非常有帮助。

秦州文化首先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尤其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信任和责任。因此,在秦州文化中,个人道德中用来维持父子、兄弟等社会关系的“仁”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础。对个人而言,“修六礼以救民风,明七教以扬民德,守八策以防淫乱,修老以孝,修孤以补不足,以德尊德,以简抑恶。”[7]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在“仁”的教育上,秦文化也强调“孝”。尊敬父母,热爱兄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就像当时常说的“孝为德”。周秦文化中的孝观念是从家庭中的孝开始的,通过孝敬父母、爱兄弟来培养“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据史书记载,周人是要为父母做的。除了孝道教育,为民思想道德教育还包括礼仪教育。西周初期,礼为周公所制,人与社会的关系受到礼仪规范的制约,可以实现生产力低下时代人类文化成为和谐社会的目标。正如史书所记载的:“爱始于自己的爱,教人同居。从一开始就尊重,教人服从。教恩,民有亲;民敬龙,民惜命。教导亲戚,服从命令。”[8]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每个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礼仪缺失、不谦虚、不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个人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青年群体整体的道德观念。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

(三)红色文化

宝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发源地之一。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宝鸡人民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勇敢无畏的革命爱国者,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据宝鸡方志记载:“五四运动后,在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下,陇县青年张,扶风县的全真卿、王佑威、李特生,,岐山县的曹永丰、张云金,麟游县的赵伯京、刘、魏钦宣,到沪、安、渭北参政议政。[9]

1927年,共产党员李奇、曹永丰和共青团员张云金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岐山县党支部。此后,在麟游、扶风、凤县、千阳等地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宝鸡共产党的成立,拉开了宝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革命所展示的永恒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当今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1927年,宝鸡党组织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守卫杨虎城部第三旅、第二团、第一营的中共党员、鲁、李特生在甘肃两当发动兵变。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炮火,积累了革命武装斗争的经验,坚定了革命理想信念。

红军长征中,、程、等部先后经过宝鸡以南的秦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宝鸡,以沈心纱厂为代表的西迁工厂和以路易·艾黎为代表的共和运动,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在彭司令员的率领下,挺进泾河、渭河流域,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西府战役,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在西府地区的统治。1949年,为迎接惜福地区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司令员的指挥下,发起了解放宝鸡的战役。至此,宝鸡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伟大的革命精神是宝鸡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宝鸡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作为宝鸡地方高校,学习和弘扬宝鸡革命精神,可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直观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感。

洁玉

以江淹文化、秦州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宝鸡优秀地域文化,对宝鸡地方高校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要积极利用地域文化宝库,提升宝鸡优秀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树立正确的文化教育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宝鸡优秀地域文化,自觉弘扬宝鸡优秀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自身道德品质,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

参考

[1]田长武。中国文化通志。中国文化起源记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黄迪明。贵州-贵州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王一立整理。史燚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4]霍、、杨青峰、。姜岩文化与现代化[J].中国文化,1997。

[5]陈光忠的译本。淮南子修武训练[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6]刘玉堂,黄英。颜地神农文化与中国梦[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

[7]胡平生,张萌译。礼记,御制[M]。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8]胡平生,张萌译。礼记,祭祀仪式[M]。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9]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宝鸡地方志第二十一条政治协商会议[M].三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张宝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辅导员、讲师。他的研究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212.html
上一篇陕西红色文化背景
下一篇 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