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绿色 王东军甘州区

王东军甘州区

张志国提起塞罕坝,人们都被那种“敢叫荒漠变绿洲”的精神所折服。塞罕坝精神是林业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全国创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举国上下学习“塞罕坝”精神的同时,甘肃省张掖市的甘州大地上也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开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

王东军甘州区

张志国

说到塞罕坝,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敢于把沙漠变成绿洲”的精神。塞罕坝精神是林人的宝贵财富,是民族创业史上的丰碑。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塞罕坝”精神的同时,甘肃省张掖市甘州正在悄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进公园已经成为现实。张掖市甘州区成了人们来了,走了还想来的度假胜地。赣州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逐年增加。甘州市民被甘州的发展震撼,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塞罕坝”精神的践行者,甘州大地的“绿色播种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东君。

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展现新行动。

作为赣州的林业带头人,58岁的王东君凭着向善的勇气和逆势飞翔的豪气,带领大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曾经风吹石打、雨打泥成泥的黑河滩,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湖泊交错的绿色“林海”、“听涛声的宋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角色,谱写了一曲赣州林人的奋斗凯歌。

2016年,王东君担任甘州区林草局局长。王东君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和分析现状。他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学习了林草专业知识和林业法律法规,分析了当前林业形势。

为什么年年种树,每年却有多少树存活?经过反复的调查和分析,王东君意识到苗木的管理和保护比植树造林更重要。

“我们西北太缺水了,风沙还很大。早上种的树下午就被吹倒了。如果你种了一棵树,你就得像养娃娃一样小心翼翼地照顾它。你得换土,定时浇水,用支架固定。”王东君说。这几年,他带领护林员规划、策划项目、铺设管网、冬季换土、春秋种树、夏季护苗,就像一个紧绷的发条,一年四季从不停歇。

针对造林面积广、管护难、管护资金不足等不利因素,他采取“包干造林、分片管护”的办法,积极鼓励各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承包绿化工程,解决了树木管护难的问题。造林年成活率达到90%以上。同时,他坚持把发展特色果树作为扩大农村造林规模、扩大生态经济发展空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树制宜”的原则,探索实施“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模式,积极走特色果树产业发展之路。全区经济林面积5.6万亩,实现了乡村振兴、旅游产业、果业、生态建设优势互补。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和党员,王东君带头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展现新作为。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旗帜鲜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作为党委书记,王东君深知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统领,认真履行党组“一把手”职责,积极推行“1234”党建工作法和“1+X”模式,积极开展系列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岗”和“新时期志愿服务队”的功能和作用,把党建工作落实到造林绿化一线,擦亮党建品牌,实现了“三个代表”的目标

在项目现场,吃住都在造林一线。

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就是这么说这么做的。担任任林林业局局长以来,王东君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两山”理论,不断学习林草专业知识和林业法律法规,虚心向同事询问各树种的生长特点和习性,不断寻求方法的变革和工作的创新,以勤奋的学习态度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工程,黑河滩绿化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块硬骨头。面对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常年干旱缺水、立地条件十分恶劣、风沙肆虐的“石滩”,“没有土怎么种”、“水从哪里来”、“适合种什么树”成了他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2019年,王东君在黑河滩搭建了临时板房作为指挥部,潜心研究绿化方案,大胆提出“改地适树”方案,利用水、土、苗分步作业模式推进绿化工程。同时,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四季造林”的概念,开创了以春夏造林为主,秋冬造林为辅的四季造林新模式。

“一开始,海滩上没有一棵树,每个人在阳光下都无处可逃。吃饭的时候,他们只能用几块大石头撑着锅,在开水里放点面条,蹲在地上吃。虽然辛苦,但和大家一起劳动吃饭,看到一棵树在贫瘠的沙滩上存活下来,也是值得的。”王东君回忆道。

在项目现场,王东君吃住都在造林第一线。为了不耽误植树的黄金季节,冬天,他裹着厚厚的大衣和战友们一起挖沟换土,架设管道引水。他的脸冻得铁青,耳朵冻得通红,一点也不退缩。炎炎夏日,他带领党员干部调苗灌溉。当他累了,他就在地上打个盹。他饿了就啃几个馒头。晴天,他浑身是泥,雨天。他日夜不睡,放弃了假期。他因过度劳累而生病。住院期间,他仍然放不下工作。他时刻关注着造林的进度和工程的进展。有几次,他甚至不听医生的多次劝告,偷偷逃出病房,带着病跑到项目现场拼命指挥。正是在他的带领和坚持下,一个个项目付诸实践,一个个项目全面启动。6万亩城市森林公园初具规模,4000亩黑河滩生态修复胡杨林建设项目震撼亮相。五年累计完成造林46.2万亩,造林规模、质量和示范效应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实现了赣州人梦寐以求多年的“戈壁变绿洲”的历史梦想。

2017年,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中,位于黑河西岸甘州段的19家砂石厂全部退出。

“沙石厂不在了,但留下的是一片多岩石、伤痕累累、千疮百孔的沙石滩。要修复这个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是必由之路。”王东君说。

2018年冬天,王东君和他的司机开始背着干粮在黑河西岸的砾石滩上“漫步”。

坐在石滩上,看着一望无际的石滩和大大小小的砾石坑,他着急了。他什么时候能把这里变成绿色?

但他没有退缩,冒着寒风。他一边走在砾石坑里,一边熟悉地形,寻找水源和灵感。当他饿的时候,他吃一些干粮充饥。

终于,在砾石滩上“游荡”了10天后,王东君摸清了这一带所有砾石坑的地形和分布情况,心中有了一些想法和打算,那就是充分利用砾石坑靠近黑河的地理优势,种植常绿林,在砾石坑里玩一场“以坑吃坑,以水饮水”的大游戏。

把曾经的“烂河滩”变成“绿色银行”

2019年,经过区委区政府的论证和规划,因地制宜利用砂石坑建设万亩常绿林基地的计划正式落地。作为项目负责人,2019年冬天,王东君迅速将造林主战场转移到砾石滩,开始换土铺设管网。2020年春天,他带领林业干部群众开始植树造林。

“为了把张掖城市森林公园打造成甘肃版塞罕坝,为了把曾经的‘烂漫滩’变成‘绿色银行’,我们林人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勇气持之以恒,全力以赴植树造林,为赣州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021年6月,王东君在万亩常绿林基地自豪地向您汇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曾经的戈壁滩、岩滩、污水坑,变成了一片广阔而生机勃勃的万亩常绿林基地。王东君又一次雄心勃勃,要把张掖城市森林公园变成甘肃版的塞罕坝。

“林,管护是关键”。王东君始终坚持“一厂九管”的理念。针对造林面积广、管护难、管护经费不足等无效因素,他采取“分片包干、分片养护”的办法,积极鼓励各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承包绿化工程,基本解决了树木管护难的问题。针对交办的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他主动承担责任,采取“倒排工期、落实责任”的方式,实现了问题的全面整改验收。坚持把发展特色果树作为扩大农村造林规模、拓展生态经济发展空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树制宜”的原则,探索实施“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模式,积极走特色果树产业发展之路。全区经济林面积达到5.6万亩,实现了乡村振兴、旅游业、林业。

在王东君的领导和坚持下,一个项目付诸实施,一个项目全面启动。6万亩城市森林公园初具规模,5000亩黑河滩地生态修复胡杨林建设项目、10万亩元宝枫基地、2万亩祁连山浅山区高原保护林震撼亮相。“十三五”期间,甘州区完成土地绿化46.22万亩,比“十二五”增加39.12万亩。全区森林面积达到97.6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8.26%,森林覆盖率15.08%,森林蓄积量275.44万立方米。全区造林的规模、质量和示范效果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实现了赣州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黑河滩“戈壁变绿洲”的历史梦想。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赣州最大的优势和最美的底色。王东君先后被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先进个人”、“甘肃省双拥工作先进个人”、“张掖市绿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将带领赣州林人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每一座山上都要修路架桥,大面积植树造林,让绿色成为赣州经济发展最大的资源和信心。”王东君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8887.html
上一篇中国在绿化上的成就
下一篇 风沙线上赤子情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