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普 良种覆盖率超96%

良种覆盖率超96%

随着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中国人对“吃”越来越讲究食材的丰富和健康,而许多食物的源头,是种子。种子是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的不断进化,背后是政策与技术的不断支持。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

良种覆盖率超96%

随着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中国人对“吃”越来越讲究食材的丰富和健康,而许多食物的源头,是种子。

种子是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的不断进化,背后是政策与技术的不断支持。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加紧推进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打造一批育种创新平台,选育推广一批种养业新品种,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先进水平。

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可以看出中国种业振兴的重要性。眼下,中国农业走到了转型升级的转折点:提高农业机械化、数字化、产业化程度迫在眉睫。而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研产供销”全链路中的运用,是中国人对西方种业大国实现“弯道超车”,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好机会。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介绍,中国种业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四自一辅”阶段(1949—1978年),农业生产用种依靠农民群众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政府必要的调剂;二是“四化一供”阶段(1979—1999年),即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三是种子产业化阶段(2000—2010年),以实施“种子工程”为标志,将种业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转变;四是种业现代化阶段,以2011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为标志,首次明确了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开启了现代种业发展的征程。

目前,我国农作物品种,尤其是粮食作物品种完全能自己解决。水稻、小麦、大豆、油菜、花生、棉花品种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基本能满足种植业生产需求。其中水稻、小麦的品种水平国际领先。玉米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约90%,蔬菜品种自给率87%。优良品种推广率超过96%,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但同时我国种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教授赖锦盛举例称,比如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不高、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种业集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衔接不紧密,难以满足未来种业发展需求;缺乏突破性重大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对种子市场的占有率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种业综合国际竞争力弱,亟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种子企业。

曾经有位基层干部表示,有些“洋种子”优势明显,价格远高于国内种子,甚至能高出几十倍。“进口的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这是我国种子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

尽管中国已经进入数据智能时代,但不少国内的育种者都有过“用眼看、用秤称、用尺量、用牙咬”的种子检测经历,能否选育出一个理想的作物品种,往往只能依靠育种者的经验,极大限制了新品种选育的效率。

从世界范围看,种业历经过常规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育种3个阶段。如今,育种正迎来4.0的新阶段,即智慧育种,主要强调生物科技与信息、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以往的育种方案主要是奔着高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优质的要求要大于高产,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也已经转到优质节水和稳产的方向上。未来,智慧育种会是育种4.0时代的一个主要技术。通过将云计算、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综合应用于育种,技术和效率上将全面超过传统育种行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肖永贵介绍。

育种为什幺一定要使用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据了解,自从引入基因组测序技术与基因编辑技术以后,育种所需要的算力成百上千倍地提升,对算法要求也更高。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能上百倍地提升计算速度和模型预测准确率,解决科学家对算法、算力的核心需求,从而极大提升育种效率。

“形象来说,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将像一个‘中央厨房,育种专家就是‘厨师,挑选他们所选的‘食材和‘配料,根据作物基因型、表型、栽培措施、气候环境数据和育种过程中相关图像数据的查询和联合分析,模拟‘烹饪出他们想要的‘菜肴。”阿里巴巴达摩院科学家顾斐介绍说。

据肖永贵介绍,世界大国都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是当今时代创新最活跃的两大领域,这两大技术的交叉融合,将会引发农业现代化的颠覆性创新。生物育种正迎来巨大机遇。2020年底,作为8个被“点名”的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生物育种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粮食安全是关乎14亿人吃饭的大事,加强种子库建设,丰富物种资源,攻克“卡脖子”技术,才能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谈得上打赢种业翻身仗。

◎ 来源|综合光明日报、了望东方周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3248.html
上一篇迈向“种业之都”
下一篇 南繁故事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